伦理学与幸福人生:道德哲学导论

伦理学与幸福人生:道德哲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道德哲学
  • 幸福
  • 人生
  • 哲学
  • 道德
  • 价值观
  • 伦理思考
  • 西方哲学
  • 实用伦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件事诚实却无益,或者有益却不诚实,是最有害的缺点。
而所有优点中最具毁灭性的就是窥视人们的心灵。」

-西塞罗《论职责》(De Officiis, II, 3)

  这是一本适合道德哲学初学者阅读的伦理学导论,无论是初次接触哲学的大学生或是一般读者,本书都是一本理想的入门书,内容探讨经常出现的日常生活议题,以及隐藏在一般人对这些议题所表达意见背后的哲学理论,邀请读者一起来彻底检视这些理论。

  庞德教授在本书内使用了大量的实例与图表,来导引读者掌握伦理学理论的关键问题,设法用普遍的实践理性为道德勾勒一个实质性的观点架构,他在结论中则设法证明:一套可行的普遍道德只能够与社会中个人的成功致富、事业有成,或幸福人生相关。

  亚马逊书店网路读者书评
  本书被读者给予四颗星的评价(满分五颗星)★★★★☆

  首先应恭贺庞德(E. J. Bond)教授,能在本书内将伦理学的艰涩内容处理得这么生动有趣。如果读者要找一本真正可读,而且够优的教科书,真的非本书莫属了。作者在本书内以清晰的逻辑思考导引读者优游于各种伦理学理论主张之间,指出各种理论的优劣得失,让读者能从各种伦理重要议题的不同观点与论证的优劣比较中,轻松地掌握伦理学中各种基础理论的重要概念与主张。作者将伦理学的目标定位在追求共善与幸福,明显受到亚理斯多德伦理学观点的影响。

译者简介

洪如玉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英国巴斯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嘉义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王俊斌

  国立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中兴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

陈伊琳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哲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但昭伟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现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系教授兼人权教育中心主任。

黄  藿

  辅仁大学哲学博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育哲学硕士;现任国立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暨法律与政府研究所合聘教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vii
致谢辞  ix
译者序  xi

导论:何谓道德哲学?  1

第一篇  道德怀疑论  5
第一章  心理利己主义  7 
第二章  文化相对论  25
第三章  主观相对论  61
第四章  主观论与非认知主义  81
推荐阅读书目  123

第二篇  伦理学的理性基础  127
第五章  实践理性与价值  129
第六章  道德价值  153
推荐阅读书目  171

第三篇  何谓道德  175
第七章  伦理学的三种不同取向  177
第八章  品格的善(德行论道德) 197
第九章  避免犯错(义务论道德)  219
推荐阅读书目  241

第四篇  伦理学理论间的联系  245
第十章  德行伦理与义务伦理之间的关系  247
第十一章  正义与权利  261
第十二章  适合众人最美好的生活  277
推荐阅读书目  309

伦理学术语解释  313
索引  333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本书的完成是基于作者对大一新生进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超过25年成功教学经验所累积的思考、观念的交流。本书与一般伦理学导论的标准版本有若干重大的不同。首先,它并不屈尊就卑降低格调,而假定读者都很聪明,有相当文化素养,对伦理学这个主题拥有认真的态度与兴趣,而且愿意努力研读。其次,我从开头就毫不保留,提出我个人认为这个主题真正重要的看法,我在写作时已经认定读者对哲学有些涉猎。

  因此本书并非道德理论之概览,而是从一开始就採取立场,专注于特定结论。然而在发展特定道德理论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其他重要的道德理论。本书会试着从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了解本书呈现的观点。本书在本质上是一种揭露(这显然是借用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不过无须因此致歉)。希望本书不仅是本有用的导论性教科书,也能引导其他对此主题有兴趣的学生入门。

  对于各种形式的道德怀疑论或产生道德怀疑论的观点,本书将仔细处理,否则就我过去经验得知,没人听得下去。我有九成以上的学生都怀疑非利己道德的普遍有效性。我从检视心理的利己主义开始,因为许多反对论证相当有力而具哲学性,心理的利己主义出自于一种轻易可分辨出的思想混淆,而从长久经验可知,这是引发学生兴趣与注意力之最佳途径。

  我的经验告诉我,较明智的做法是:先教学生浏览全部章节(或者像比较长的第二章或第四章,先看重要部份)以掌握大意,然后再放慢步调仔细精读,记下要提出的问题与批判。阅读文本本身极为重要,章节摘要只是帮助记忆而已,而且必须在阅读完文本后才真正奏效。图表对于较复杂的章节,以及全书而言,也有同样的帮助。

致谢辞

  我首先要感谢位于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哲学中心与公共事务处,及其校长海丹博士(Dr. J. J. Haldane),我荣获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资助,得以访问学人的身份于1993年春季与冬季,在此访问研究两个学期,感谢他们慷慨提供各项设备,本书才得以问世。我还要向京斯顿皇后大学致谢,容许我在1992-3学年中休假。

  也感谢位于京斯顿(安大略省)的弗洛中学(Floyd Switzer of Frontenac Second School)数度邀请我演讲,并与其学生讨论哲学,给予本书许多灵感。那是极为愉快而有益的机缘。

  我要向我的红粉知己,雪莉雅.卡娜(Shelia E. Carnall)致上最深谢意,她是京斯顿贝立吉中学的英文教师,她协助设计本书中的图表,并给予许多编辑上的帮助,让这些艰涩的主题对哲学入门者变得明白易懂,对她的感谢远非赞美之词所能表达。

译者序

  本书中译本的翻译历经相当冗长的过程,大约在2002年即接受学富出版社老板于雪祥先生的委託着手本书的翻译。因为在同一时期也进行该出版社所委託另一本书《教育意义的重建》(Making Sense of Education)的翻译,因此本书的翻译就拖延下来,直到2007年前述书出版。其实在起初,为了工作效率,本书的中译仍依循过往的模式,採取团队的方式来进行,最先邀约的是嘉义大学的洪如玉与当时服务于暨南大学的王俊斌两位年轻学者共同参与。本书共分四部分,前两篇共六章的初译由洪如玉负责,第三篇由王俊斌负责,第四篇由笔者直接负责。他们两位都如期完成初译稿,笔者部分也先委请中大哲研所研究生尝试做初译的工作,但因学生的原文理解力与翻译的文字功力毕竟无法达到水准,最后还是由笔者重新来过,亲自翻译。2006年又由于笔者接掌国立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行政主管职,行政服务加上教学,以及中心承接的教育部顾问室通识教育中纲计画的执行,忙得不可开交,本书初稿的校译与校阅工作也就一再拖延下来,直至今年2011年的五月,于先生打电话来,说明该书翻译版权的授权即将终止,形同给笔者下了最后通牒,因此排除一切万难,全力用两个月最短的时间内来完成校译与总校阅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为达成这项艰鉅的任务,笔者恳切邀约学术上长期的伙伴兼好友北市教育大学的但昭伟教授帮忙,承蒙他鼎力相助接下第三篇第六章至第九章的校译工作。另外也委请中研院博士后研究员陈伊琳协助,帮忙校译第四章与第六章。自己则负责其余的各章。其实无论初译或校译,都是相当辛苦的过程,一方面要对中英两种语文的精通与熟悉,另一方面要有伦理学专业背景知识与英语世界社会文化背景的熟稔度。要达到翻译大师严复先生信达雅的境界与理想,似乎并非我辈能够做到,因此退而求其次,中文译文至少要做到忠于原文,可读性高,这两项条件。也就是至少要让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不会有英文的语法与看不懂的句子,能够轻易地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学界相当重视的研究领域,在美国各知名大学中,包括哈佛大学,伦理学都是核心通识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课。国内近年来各大学院校也开始重视伦理学的教学,各大学学院与系所都规画有相关的专业伦理的课程,相关的伦理学教科书也纷纷出笼,这当然是个好现象。但是基础伦理学的教科书其实数量还不算多,本书的中译本当可提供教授伦理学的哲学教师多一本选择,而修习伦理学与对此一领域有兴趣的大学生,将有一本比一般伦理学入门的导论教科书稍有深度的一本书可供参考或自我进修,这也是本书对中文读者的贡献。

  笔者还要感谢中大哲研所几位研究生先后的帮忙,其中助理梁奋程协助处理了部分章节註释部分的翻译。最后还是要为本书在翻译过程上的拖延,以及本书中译本的面世,向学富的老板于雪祥先生致上诚挚的歉意与谢意。

国立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法律与政府研究所合聘教授
黄 藿 谨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伦理学与幸福人生:道德哲学导论》的过程,简直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奇妙旅行。我从未想过,原本以为是枯燥理论的伦理学,竟然可以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切入点,将复杂的道德困境变得清晰可见。例如,在探讨“自愿原则”时,他举了一个关于“帮助摔倒的老人”的生动例子,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为何”以及“如何”去界定道德行为的边界。而当讲到“正义”时,书中对不同社会契约论的解读,更是让我对公平和正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喜欢作者那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他既展示了不同哲学流派的魅力,也揭示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全盘接受。读到后面,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无论大小,都与伦理学息息相关。如何对待同事、如何处理家庭矛盾、甚至如何消费,都蕴含着道德的选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追求幸福不仅仅是实现个人愿望,更是一种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贡献。

评分

这本书《伦理学与幸福人生:道德哲学导论》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道德是一种僵化的、需要遵守的规则,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道德更像是一种动态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作者在介绍各种伦理学理论时,并没有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两难的道德选择时,是应该优先考虑个体利益,还是集体利益?是应该遵从内心的良知,还是遵循社会的普遍规范?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也让我对未来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幸福”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持续的道德实践和自我反思才能达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拥有了主动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让我感到非常自信和充实。

评分

第一次接触这本《伦理学与幸福人生:道德哲学导论》,完全是被书名吸引。我一直对“幸福”这个概念非常好奇,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裹挟,追逐着一些肤浅的快乐,却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平静和满足。这本书则从一个更加宏观、更加深刻的哲学视角,来审视“幸福”的可能性。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带领我们走进古往今来伟大的思想家们的智慧宝库,去了解他们对于“好生活”的理解。从斯多葛派的“宁静致远”,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再到存在主义的“自我创造”,每一种哲学流派都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路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生活困境相结合,比如如何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找到平衡,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诚和尊重。这本书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它提供的是思考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

这本《伦理学与幸福人生:道德哲学导论》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一直以来,我对哲学总有一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偏见。作者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层层剥开了伦理学的神秘面纱。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到康德的义务论,再到功利主义的后果导向,每一种理论的阐述都伴随着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哲学“小白”也能轻松理解其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满足于介绍这些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思考: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做出道德的抉择?怎样才能过上一个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幸福人生?书中对“幸福”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满足,更深入到精神的富足、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问自己:我的行为符合道德吗?我的追求是真正能带来长久幸福的吗?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陪伴我一起探索人生的真谛。

评分

对于《伦理学与幸福人生:道德哲学导论》这本书,我只能说,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道德哲学的认知。我一直以为,道德就是一套固定的行为准则,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道德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在书中对“德性”的探讨,让我明白了,成为一个道德的人,不仅仅是遵守规则,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习惯。书中对“同情心”、“勇气”、“诚实”等德性的细致分析,让我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了具体的指导。同时,作者对“善”的哲学溯源,也让我对“何为真正的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功利主义所驱使,追求眼前的利益,而这本书则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或许隐藏在那些看似“不那么划算”的道德行为之中。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也更加渴望在生活中实践书中所学的智慧,去过一种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