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入德之门,《大学》要旨,都已在「经文」章讲完。而经文章的内涵又可以浓缩为十七个字。
前面九个字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它是大学的教育宗旨,也是儒家的教育理想目标。
后面八个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就是所谓「八条目」,分别代表格物、致知、试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为实践三大纲领所必须走过的人生进修阶梯。八条目中,又以修身为枢纽,格、致、诚、正讲的是修身的方法,就是所谓「脩己」,相当于「明明德」。而齐、治、平则是所谓「善群」,相当于「亲民」。脩己和善群的工夫都做好了,「止于至善」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庸》是常理,也是「终极原理」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所谓「庸」就是永不变易的常理。《中庸》的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以现代人的观点来读《中庸》,刚开始难免觉得其中有些虚玄成份,但细细品味,往往别有会心。一个「中」字,就涉及了宇宙的终极原理。一个「诚」字,像是道家的「道」,可以变化万千。当它提及「天命之谓性」时,其中有人性的深层结构与基因密码的影子;当它论及「尽人之性」,与我们现在所主张的「尽性教育」、「自我实现」及「多元智慧」无不相通;当它论及「天地之道」时,又与现代最先进的「大爆炸」、「演化论」若符合节。所以中庸内涵之丰富,实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所以朱子说,「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也。」
作者简介
张水金
美国乔治城大学科学硕士。
曾任:小学教师、分校主任、教育部科长、专门委员、文化专员,并代表教育部在美国波士顿、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地从事文化交流工作。
目前退休,专事写作。
着作:《大风起兮云飞扬》等书。
曾以《少年诗词欣赏》获教育部奖状,童话《无花城的春天》获中山文艺奖,并入选文建会《儿童文学100》,童诗〈小窗的思念〉获洪建全儿童文学创作奖第一名。翻译作品包括《美国2000教育策略》、《明日趋势探索》、《大能力》等书。
曾担任国家文化总会顾问,也曾参与文建会文学奖、新闻局金鼎奖、陈国政儿童文学奖及好书大家读等评审工作。
出版的话
大学目录
导读
经一章
传十章
第一章 释「明明德」
释「新民」
第三章 释「止于至善」
第四章 释「本末」
第五章 释「格物致知」
第六章 释「诚意」
第七章 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 释「治国平天下」
中庸目录
导读
第一章 (人性密码)
第二章(君子小人)
第三章(高悬标准)
第四章 (过犹不及)
第五章(忧患意识)
第六章 (执两用中)
第七章 (自知之明)
第八章(坚持理想)
第九章 (均衡人生)
第十章 (成为强者)
第十一章(只走正路)
第十二章(天地有憾)
第十三章(守住人性)
第十四章 (当下自在)
第十五章 (登高自卑)
第十六章 (面对未知)
第十七章(大德受命)
第十八章(基业传承)
第十九章 (以礼达孝)
第二十章 (治国大法)
20-1 (为政在人)
20-2 (永恆通路)
20-3 (目标导向)
20-4 (领导统御)
20-5 (准备原则)
20-6 (真诚明善)
20-7 (择善固执)
20-8 (学习祕诀)
第二十一章(双向轨道)
第二十二章 (尽性了悟)
第二十三章 (多元智慧)
第二十四章 (预测未来)
第二十五章 (自我实现)
第二十六章 (无为而成)
第二十七章 (明哲保身)
第二十八章 (谨守本位)
第二十九章 (以身作则)
第三十章 (寻求标竿)
第三十一章 (最高境界)
第三十二章 (聪明睿智)
第三十三章 (内敛含光)
出版的话
时报文化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已经陪大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早期的红底烫金精装「典藏版」,还是50开大的「袖珍版」口袋书,或是25开的平装「普及版」,都深得各层级读者的喜爱,多年来不断再版、复印、流传。宝库里的典籍,也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擎着明灯,屹立不摇,引领莘莘学子走进经典殿堂。
这套经典宝库能够诞生,必须感谢许多幕后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为中华文化传承,为古代经典赋予新时代精神的使命,邀请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辞世,今日重读他的论述,仍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殚编务繁琐而规划的宏伟蓝图。他特别强调:
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着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成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参与这套书的编撰者多达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当年都是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努力将经典活泼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为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缤纷灿烂的中国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还在文化界或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许多学者更是当今独当一面的俊彦。
三十年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也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我们重新扫描原着,针对时代需求与读者喜好进行大幅度修订与编排。在张水金先生的协助之下,我们就原来的六十多册书种,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种,并增编《大学中庸》和《易经》,使宝库的体系更加完整。这四十二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并以文学与经史两大类别和朝代为经纬编缀而成,进一步贯穿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出版顺序上,首先推出文学类的典籍,依序有诗词、奇幻、小说、传奇、戏曲等。这类文学作品相对简单,有趣易读,适合做为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入门书;接着推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学等等,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殿堂。
在体例上也力求统整,尤其针对诗词类做全新的整编。古诗词里有许多古代用语,需用现代语言翻译,我们特别将原诗词和语译排列成上下栏,便于迅速掌握全诗的意旨;并在生难字词旁边加上国语注音,让读者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之美。目前全世界风行华语学习,为了让经典宝库跃上国际舞台,我们更在国语注音下面加入汉语拼音,希望有华语处,就有经典宝库的踪影。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从一个构想开始,已然开花、结果。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了修订与创新,让现代与传统永远相互辉映。
时报出版编辑部
初次翻阅《大学.中庸:人性的试炼》这本书,我就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原文的考据和解读,而是巧妙地将《大学》和《中庸》中的核心概念,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等,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下进行审视和反思。特别是“人性的试炼”这一部分,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挣扎与抉择。我常常在想,那些古老的道德准则,在今天是否依然适用?我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情感纠葛、社会压力时,该如何保持内心的坚定和良知的清明?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实际的切入点,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深入浅出的引导,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我们在追求卓越过程中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试炼”的具体阐述,它是否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或理论分析,来揭示出人性中那些光明与阴暗、坚韧与脆弱并存的复杂面向,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应对这些考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大学.中庸:人性的试炼》光听上去就让人充满好奇。我一直对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很感兴趣,但常常觉得它们过于艰深,难以理解。《大学》和《中庸》这两部著作,更是许多人心中的“圣经”,却也因为其深邃的智慧而令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副标题“人性的试炼”更是点睛之笔,它似乎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古代经典的解读,更是一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人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尝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亲切、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儒家思想的核心,去探索那些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普适性真理。特别是“人性的试炼”这一部分,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和阐释,它是否会触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诱惑和挑战?是否会揭示出我们在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和人格完善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种种考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身处世之道,去理解和实践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
评分当我看到《大学.中庸:人性的试炼》这本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关于个人成长和道德修养的经典命题。我对《大学》中的“明明德”和《中庸》中的“诚”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本书的副标题“人性的试炼”则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似乎在预示着,学习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易事,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考验的过程。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文字的解读,更是一种对读者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激发。它或许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在追求内圣外王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哪些来自外界的干扰,又会面临哪些内心的挣扎?“人性的试炼”这一概念,让我充满了好奇,它是否会触及到人性中最本质的欲望、恐惧、偏见,以及我们在克服这些弱点时所必须付出的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引路者,帮助我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那些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而在人生的各种考验面前,保持一份从容与坚定,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评分坦白说,我对《大学.中庸》的原著一直心存敬畏,但总觉得与我当下生活有些距离。而《大学.中庸:人性的试炼》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喜的方式拉近了这种距离。它的名字就暗示了一种过程,一种对个体内在世界的探索与磨砺。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死记硬背多少道理,而在于能否将之内化于心,并付诸实践。这本书的副标题“人性的试炼”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各种“试炼”:职场上的竞争、家庭里的责任、人际关系中的摩擦,甚至是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寻。作者是否能够从《大学》和《中庸》的智慧中,挖掘出应对这些“试炼”的宝贵经验?它会教会我们如何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在迷茫面前找到方向吗?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时代的指导,帮助我在复杂多变的人生舞台上,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更具智慧和品格的人。
评分《大学.中庸:人性的试炼》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有一种厚重感,同时又透露出一种现代的思考。我一直认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必有其深刻的道理,能够解决人类永恒的难题。《大学》和《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其核心思想更是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指导意义。然而,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人性的试炼”联系起来,却让我眼前一亮。这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经典文本的梳理,更是一种活生生的应用,一种对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挑战时,如何运用这些智慧来检验和塑造自我的探讨。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人性的试炼”?它是否会涉及到我们在面对诱惑时的选择,在遭受挫折时的反应,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得失,以及在追求个人目标过程中所必须克服的惰性与恐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深刻的见解,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在不断的人生“试炼”中,不断成长和完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