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经典中,最好的一部。因为《论语》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的言行录,也是中国文学中最好的传记书。《论语》这部书,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门人或别人的谈话。
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被尊为「至圣先师」,他提出的仁义忠孝等德目,更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作者简介
宋淑萍
台湾大学中文系硕士。
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已退休。
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兼任副教授,授《左传》、《荀子》、《汉书》。
着作:〈论孟中「若是」、「如是」、「若此」、「如此」等词用法的探讨〉、〈孟子集注补正〉、〈论商君书的成书时代〉、〈韩非子思想中的名实问题〉、〈谈孔孟的人生修养〉、〈「无违」的孝道:兼论「事父母几谏」章〉、〈「老学最毒天下」驳议〉、〈韩非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兼论其与道墨思想之关系〉、〈先秦儒法政治思想的基本差异〉、〈从孔孟荀对「兵」的观点看儒家的政治思想〉、《妈咪与猫咪》。
出版的话
【导读】论语要旨──宋淑萍
前言
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学──温故而知新
孝弟──仁之本
仁──克己复礼
礼──与其奢也宁俭
政者──正也
各言其志──较轻松的一面
关于《论语》
出版的话
时报文化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已经陪大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早期的红底烫金精装「典藏版」,还是50开大的「袖珍版」口袋书,或是25开的平装「普及版」,都深得各层级读者的喜爱,多年来不断再版、复印、流传。宝库里的典籍,也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擎着明灯,屹立不摇,引领莘莘学子走进经典殿堂。
这套经典宝库能够诞生,必须感谢许多幕后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为中华文化传承,为古代经典赋予新时代精神的使命,邀请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辞世,今日重读他的论述,仍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殚编务繁琐而规划的宏伟蓝图。他特别强调:
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着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成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参与这套书的编撰者多达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当年都是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努力将经典活泼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为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缤纷灿烂的中国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还在文化界或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许多学者更是当今独当一面的俊彦。
三十年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也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我们重新扫描原着,针对时代需求与读者喜好进行大幅度修订与编排。在张水金先生的协助之下,我们就原来的六十多册书种,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种,并增编《大学中庸》和《易经》,使宝库的体系更加完整。这四十二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并以文学与经史两大类别和朝代为经纬编缀而成,进一步贯穿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出版顺序上,首先推出文学类的典籍,依序有诗词、奇幻、小说、传奇、戏曲等。这类文学作品相对简单,有趣易读,适合做为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入门书;接着推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学等等,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殿堂。
在体例上也力求统整,尤其针对诗词类做全新的整编。古诗词里有许多古代用语,需用现代语言翻译,我们特别将原诗词和语译排列成上下栏,便于迅速掌握全诗的意旨;并在生难字词旁边加上国语注音,让读者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之美。目前全世界风行华语学习,为了让经典宝库跃上国际舞台,我们更在国语注音下面加入汉语拼音,希望有华语处,就有经典宝库的踪影。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从一个构想开始,已然开花、结果。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了修订与创新,让现代与传统永远相互辉映。
时报出版编辑部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不能绕过那些奠基性的经典。《论语:中国人的圣书》这本书,恰恰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像是打开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扇大门,让我得以一窥究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仁”的阐释,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根本原则。孔子在书中反复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简单的话,却蕴含了巨大的包容性和同理心,是构建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此外,书中关于“礼”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内在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些看似细微却至关重要的方面,而《论语》则提醒我们,真正的君子,一定是内外兼修,懂得尊重和礼让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深刻的道理,引导着读者去思考人生,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生活的指南,一种精神的滋养。
评分拿到《论语:中国人的圣书》这本书,我怀揣着一份敬畏与好奇。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许多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石。我被书中对于“道”的阐释所吸引,它是一种宇宙的规律,也是一种人生的方向。孔子所追求的“道”,是一种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存在方式。书中关于“信”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引领。它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
评分这本《论语:中国人的圣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文字排版让人忍不住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哲学著作,总觉得里面蕴藏着许多智慧的钥匙,能够解开我们当下很多困惑。这次拿到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书中的一些篇章,虽然语言古朴,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其中阐述的道理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关于学习的态度,关于如何与人相处,关于为人君者应有的德行,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探讨和实践的课题。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古时圣贤们的身影,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思考方式,都像是烙印一般刻在了这本书里,也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中。尤其是一些看似简单的道理,经过反复咀嚼,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尤其难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积淀。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根源上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脉络和价值观念。
评分手捧这本《论语:中国人的圣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穿越了漫长岁月,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印象深刻。孔子描绘的君子形象,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脚踏实地,注重修身养性,待人真诚,言行一致。这种人格理想,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书中关于“孝”的论述,也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尊重。这种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概念,比如“道”的含义,比如“德”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塑造,一种人生观的引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不足,也激励我向更高的道德标准看齐。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论语:中国人的圣书》这本书,则是我在这条探索之路上遇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思想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学”的态度,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强调理解和应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简单的话,却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告诫我们既要勤奋学习,也要独立思考。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句话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书中关于“为政”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古代政治思想的智慧。孔子强调“德治”,认为统治者自身的品德是治国的基础。这种以德服人、以身作则的思想,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陈旧过时,而是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