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一部经书,就是因为这部书中,除了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外,还有更多有关正常生活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养等宝贵的资料在内。利用平浅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人人都能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作者简介
周何
国家文学博士。
曾任台湾师大国文系主任、国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考试院考试委员。
着作:《古礼今谈》、《春秋吉礼考辨》、《中国训诂学》、《春秋谷梁传传授源流考》、《新释春秋谷梁传》、《十三经着述考》。
出版的话
【导读】 打造一个有「礼」的理想国──周何
前言-认识《礼记》
一、礼与礼经及《礼记》
二、《礼记》的性质与内容
三、《礼记》的研读价值
《礼记》萃编
一、礼事的记叙
孔子合葬父母/孔子修墓/孔子闻子路之死/ 孔子哭伯高之丧/冉有代孔子致送丧赙 孔子哭宾馆主人之丧/孔子看人送葬 苛政勐于虎/童子汪踦为国牺牲 司城子罕哭卫士之死/立庶子不立嫡孙 孔子主持射礼/孔子之死/弟子为孔子服丧/孔子的坟 弟子对孔子言论的讨论/子夏哭儿子之丧 同母异父兄弟的丧服/曾子称赞晏婴知礼 曾子责备蒉尚的失礼/曾子过犹不及 曾子病危时换蓆/不食嗟来食/石祁子知礼 鲁庄公为士追赠诔谥/晋献公杀太子申生 秦穆公弔公子重耳/季武子准许杜氏哭葬于庭院 鲁襄公赠礼楚康王之丧/邾娄定公论逆伦的凶案 容居的狂妄无知/善颂善祷/赵文子论人 柳庄劝卫献公不可偏心/卫献公弔柳庄之丧 成子高的遗言/国子高论葬事/杜蒉罚酒 太宰嚭据礼矫正夫差/子服惠伯不以私废公 周丰讽谕鲁哀公/鲁悼公为妾服丧/孟敬子不守礼 鲁穆公哭齐国大夫之丧/罢市求雨/子思论臣为旧君之丧 子思哭改嫁母亲之丧/子思不为改嫁母亲治丧 陈子亢取消用人殉葬/季子皋葬妻
二、礼意的说明
/冠礼的意义(一)/冠礼的意义(二)/冠礼的意义(三)
/昏礼的意义(一)/昏礼的意义(二)/昏礼的意义(三) 昏礼的意义(四)
/丧礼的意义(一)/丧礼的意义(二)
/丧期的意义(一)/丧期的意义(二)/丧期的意义(三)
/祭礼的意义(一)/祭礼的意义(二)/祭礼的意义(三)
孔子论主祭和助祭者的不同/孔子论礼教的功用 孔子论礼的表现态度/孔子论守制的用意 孔子论治丧的标准/孔子论蜡祭/曾子论哭的声调 曾子论礼器的用途/礼有权宜的变化/孔子论孝 曾子论孝/乐正子春论孝/孔子论大同和小康/制礼的因素
三、品德的修养
儒者的典型(一)/儒者的典型(二)/儒者的典型(三) 儒者的典型(四)/儒者的典型(五)/儒者的典型(六) 儒者的典型(七)/儒者的典型(八)/儒者的典型(九) 儒者的典型(十)/儒者的典型(十一)/儒者的典型(十二) 儒者的典型(十三)/儒者的典型(十四)/儒者的典型(十五) 儒者的典型(十六)/儒者的典型(十七)
/进德修业的大学三纲八目 甚么是「诚其意」
/「中」与「和」
/「诚」的修养
/好学、力行、知耻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一)/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二)
/礼乐的精神价值/子夏论乐
四、生活的规范
对父母的礼(一)/对父母的礼(二)/对父母的礼(三)
对长者的礼/对老师的礼/男女界限的礼
幼童教育(一)/幼童教育(二) 一般生活规矩
出版的话
时报文化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已经陪大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早期的红底烫金精装「典藏版」,还是50开大的「袖珍版」口袋书,或是25开的平装「普及版」,都深得各层级读者的喜爱,多年来不断再版、复印、流传。宝库里的典籍,也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擎着明灯,屹立不摇,引领莘莘学子走进经典殿堂。
这套经典宝库能够诞生,必须感谢许多幕后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为中华文化传承,为古代经典赋予新时代精神的使命,邀请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辞世,今日重读他的论述,仍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殚编务繁琐而规划的宏伟蓝图。他特别强调:
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着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成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参与这套书的编撰者多达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当年都是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努力将经典活泼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为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缤纷灿烂的中国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还在文化界或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许多学者更是当今独当一面的俊彦。
三十年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也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我们重新扫描原着,针对时代需求与读者喜好进行大幅度修订与编排。在张水金先生的协助之下,我们就原来的六十多册书种,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种,并增编《大学中庸》和《易经》,使宝库的体系更加完整。这四十二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并以文学与经史两大类别和朝代为经纬编缀而成,进一步贯穿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出版顺序上,首先推出文学类的典籍,依序有诗词、奇幻、小说、传奇、戏曲等。这类文学作品相对简单,有趣易读,适合做为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入门书;接着推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学等等,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殿堂。
在体例上也力求统整,尤其针对诗词类做全新的整编。古诗词里有许多古代用语,需用现代语言翻译,我们特别将原诗词和语译排列成上下栏,便于迅速掌握全诗的意旨;并在生难字词旁边加上国语注音,让读者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之美。目前全世界风行华语学习,为了让经典宝库跃上国际舞台,我们更在国语注音下面加入汉语拼音,希望有华语处,就有经典宝库的踪影。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从一个构想开始,已然开花、结果。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了修订与创新,让现代与传统永远相互辉映。
时报出版编辑部
这是一本穿越时空的邀请函,将我引向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世界。初翻开《礼记:儒家的理想国》,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枯燥的古籍,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宗庙祭祀的庄严肃穆,朝堂议事的井然有序,家庭生活的温情脉脉,乃至邻里乡间的淳朴友善。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是对秩序、和谐与人伦的深刻体悟。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缓缓渗入读者的内心。我仿佛能听到古人那丁寧的教诲,感受到他们对社会美好图景的殷切期盼。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宏大愿景,到“君使臣,臣事君,父子之道,夫妇之道”的具体规范,无不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追求个体与集体、社会与国家和谐统一的理想。这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的一次回溯,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下,启发我们思考当下社会种种失序与缺失的镜子。那些关于“礼”的论述,看似繁琐,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运行逻辑,提醒我们,真正的秩序并非来自强制,而是源于内化的道德自觉与人际关系的润滑。
评分读罢《礼记:儒家的理想国》,心中激荡起一股久违的敬意。我一直以为“礼”是封建糟粕,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描绘的“理想国”,并非是压抑个体自由的集权,而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绳,追求人人皆有其位、各司其职、互敬互爱的社会。书中关于“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的阐述,并非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基石。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君子”形象的塑造,他们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智慧,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做到“慎独”、“克己复礼”。这是一种自我修炼,也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过于追求物质的富足,而忽略了精神的滋养?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丢失了那份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不同于功利主义的价值体系,一种指向内在德行修养的路径,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精神的锚点。
评分《礼记:儒家的理想国》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制度”与“人”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解。它让我看到,一套好的制度,并非是僵化的规章,而是能够激发人性中善良一面,引导个体朝着更积极方向发展的“活”的系统。书中对“刑”的运用,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背后对于“惩前毖后,治已病不如治未病”的理念,却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它并非是鼓励严刑峻法,而是强调预防和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书中将“德”置于“刑”之上,认为“德”才是治国的根本。这是一种超越功利的治国方略,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人心向背的智慧。在今天,当我们在谈论改革与发展时,往往更关注物质层面的改变,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建设。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提醒我们,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真正理想的社会,最终还是要依靠其国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
评分沉浸在《礼记:儒家的理想国》的世界里,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关于“乐”的论述,让我理解了何为真正的“乐”,它并非是肤浅的娱乐,而是发自内心的愉悦,是与天地万物和谐共振的感受。书中对“乐”的描绘,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精神饱满、内心充盈的理想社会。我尤其对书中对“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阐释感到震撼,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民粹主义,而是对统治者需要顺应民意、体恤民情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都必须以人为根本,尊重个体的诉求,关注群体的福祉。读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现代社会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不禁思考,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多地借鉴《礼记》中关于“民本”的思想,是否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古代经典,更是一部充满现实意义的智慧宝典。
评分《礼记:儒家的理想国》带给我的,是一场关于“秩序”与“和谐”的深刻对话。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社会蓝图,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原则之上。作者(此处应为《礼记》的编纂者或相关学者)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从个人修身到家庭伦理,再到国家治理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我看到了“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品德的塑造。我看到了“祭祀”的意义,不仅仅是对祖先的追思,更是对集体认同和文化传承的维系。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度”的强调,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人际关系,都讲究适度,避免过犹不及。这种对“度”的把握,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因为我们常常陷入极端,无论是过度自由还是过度压抑,都可能导致失衡。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理想社会,并非是完美无瑕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充满生机、能够自我调节、不断趋于完善的有机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