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儒家的理想国

礼记:儒家的理想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礼记
  • 儒家经典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伦理道德
  • 社会规范
  • 理想社会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礼记》是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一部经书,就是因为这部书中,除了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外,还有更多有关正常生活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养等宝贵的资料在内。利用平浅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人人都能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作者简介

周何

  国家文学博士。

  曾任台湾师大国文系主任、国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考试院考试委员。

  着作:《古礼今谈》、《春秋吉礼考辨》、《中国训诂学》、《春秋谷梁传传授源流考》、《新释春秋谷梁传》、《十三经着述考》。

《周礼:王朝的秩序与礼乐的构建》 导言:文明的蓝图 在古代中国,国家的构建与治理,并非仅仅依赖于武力和法律,更深层次上,是建立在一种精妙的、渗透于社会肌理之中的“礼”与“乐”的体系之上。《周礼》,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百科全书”的经典,正是一部详尽描绘了周王朝理想中政治、社会、文化结构的总纲领。它所勾勒的,是一个以天子为核心,各司其职、各安其位,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教化,实现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的“理想国”的蓝图。 本书《周礼:王朝的秩序与礼乐的构建》,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这部古代制度巨著的内核。我们不仅聚焦于其宏大的政治架构——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的职能划分与运作机制,更细致地剖析了周代社会如何通过这些制度化的规范,将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 第一部分:天下的结构——六官职掌与国家机器的运作 《周礼》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对国家机构的系统性建构。它将中央政府的职权划分为六大部类,每一部都对应着治国理政的特定领域,形成了一个精密的权力分配网络。 天官冢宰:中枢的协调与行政的统筹。 天官部,以冢宰(宰相)为首,负责总揽朝政,调和六宫百官的职权,确保国家机器的平稳运行。此部分不仅涉及日常的行政管理、人口户籍的登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周代对“中”与“和”的追求。我们分析冢宰如何运用“九数”来衡量国家资源、评估官员绩效,以及如何通过“礼”来确立君臣之间的基本关系。这里的“礼”,并非空洞的仪式,而是管理效率的载体。 地官司徒:教化、土地与民生的基石。 地官部掌管土地的测量、划分、分配与使用,这直接关系到农业社会的生产基础。然而,司徒的职责远不止于此。更核心的是其对民众的教化职能。通过设立“庠”、“序”、“学”、“校”等教育机构,地官系统负责推行德行教化,确保人民知晓其社会责任与应尽之义。本书将深入探讨,周代如何将土地制度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使经济基础服务于政治伦理的构建。 春官宗伯:祭祀的典范与文化的传承。 春官部是六官中最为“文化”的一部,其核心在于宗庙祭祀、礼仪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宗伯是礼乐教化的主要执行者。我们解析周人“尊祖敬宗”的信仰如何物化为繁复而庄重的祭祀程序,以及这些仪式如何成为维系贵族等级和确认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春官还负责典籍的收藏、天文历法的制定,是周代意识形态和知识传承的守护者。 夏官司马:军事的部署与边疆的安宁。 夏官部是国家的武力之源,司马掌管兵籍、军令、车马的调配与训练。本书将详细梳理《周礼》中对不同兵种的编制、战阵的布局、以及赏罚制度的规定。重点在于分析,周代的军事制度如何与礼仪制度相辅相成,即“兵民合一”的理念——军队不仅是保卫疆土的力量,更是执行王化、维护内部秩序的一支武装力量。 秋官宗正:刑罚的裁断与司法公正的追求。 秋官部代表国家的司法权与刑罚权。宗正负责审理案件、制定刑典,并监督各地狱讼的执行。我们考察《周礼》如何力求在刑罚的严苛与宽宥之间找到平衡点,强调“罪疑惟轻”的原则,并试图通过“五刑”的细致划分,实现“以刑去刑”的理想。这里的司法体系,是“礼”在发生冲突时不得不诉诸的最后防线。 冬官司空:工程的规划与都邑的建设。 冬官部掌管百工技艺、城郭宫室、道路水利等土木工程。司空是古代的首席工程师和规划师。通过对冬官职责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周代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视,以及如何将最优美的建筑布局(如都城的规划)作为政治权威的象征和礼仪活动的载体。 第二部分:礼乐文明的精髓——秩序的内化与外显 《周礼》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官僚手册,更是一部阐述“礼”如何渗透并塑形社会的哲学著作。 礼的层级性与社会分工的固化。 “礼”是周代社会运行的操作系统。本书将剖析“礼”的等级性和规范性如何被制度化。从天子的朝会礼仪到庶民的婚丧嫁娶,每一种行为都有其对应的规范,这些规范清晰地界定了贵贱、尊卑、亲疏,从而有效地固化了周代的宗法与分封制度。这种层级性保证了社会权力的稳定传递和资源的有序分配。 乐的教化功能与情感的规范。 与“礼”并行的“乐”,是实现内在和谐的关键。乐是情感的抒发,但更是情感的引导。《周礼》中的乐官(春官属下)负责制定雅乐,用于朝廷、祭祀等重要场合。这种典雅、中正的音乐,旨在陶冶君子之性,使人们的心灵达到与天地、与国家律令相符的和谐状态。我们探讨“礼主敬,乐主和”的辩证关系,理解音乐如何成为维护社会心理秩序的无形力量。 礼器与仪式的政治意义。 在《周礼》的体系中,物质化的象征物——礼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鼎、簋、圭、璋等,它们的数量、形制、使用场合,都严格对应着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本书将解析,这些“器物化”的规定,如何成为政治权力的可见标志,任何僭越礼器规格的行为,都被视为对现有政治秩序的挑战。 结论:周代理想国的投影 《周礼》所描绘的王朝,是一个高度结构化、高度理想化的社会模型。它试图通过建立一套全面覆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的制度框架,来超越人治的偶然性,实现一种基于“天命”和“德治”的永恒秩序。虽然历史的车轮最终并未完全按照此书的蓝图前行,但其构建的秩序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哲学、官僚体制乃至文化心理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研读《周礼》,便是探寻中国古代文明如何尝试以制度之“器”,承载道德之“道”的深刻尝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的话  
【导读】 打造一个有「礼」的理想国──周何

前言-认识《礼记》
一、礼与礼经及《礼记》
二、《礼记》的性质与内容
三、《礼记》的研读价值

《礼记》萃编

一、礼事的记叙

孔子合葬父母/孔子修墓/孔子闻子路之死/ 孔子哭伯高之丧/冉有代孔子致送丧赙 孔子哭宾馆主人之丧/孔子看人送葬 苛政勐于虎/童子汪踦为国牺牲 司城子罕哭卫士之死/立庶子不立嫡孙 孔子主持射礼/孔子之死/弟子为孔子服丧/孔子的坟 弟子对孔子言论的讨论/子夏哭儿子之丧 同母异父兄弟的丧服/曾子称赞晏婴知礼 曾子责备蒉尚的失礼/曾子过犹不及 曾子病危时换蓆/不食嗟来食/石祁子知礼 鲁庄公为士追赠诔谥/晋献公杀太子申生 秦穆公弔公子重耳/季武子准许杜氏哭葬于庭院 鲁襄公赠礼楚康王之丧/邾娄定公论逆伦的凶案 容居的狂妄无知/善颂善祷/赵文子论人 柳庄劝卫献公不可偏心/卫献公弔柳庄之丧 成子高的遗言/国子高论葬事/杜蒉罚酒 太宰嚭据礼矫正夫差/子服惠伯不以私废公 周丰讽谕鲁哀公/鲁悼公为妾服丧/孟敬子不守礼 鲁穆公哭齐国大夫之丧/罢市求雨/子思论臣为旧君之丧 子思哭改嫁母亲之丧/子思不为改嫁母亲治丧 陈子亢取消用人殉葬/季子皋葬妻

二、礼意的说明

/冠礼的意义(一)/冠礼的意义(二)/冠礼的意义(三)
/昏礼的意义(一)/昏礼的意义(二)/昏礼的意义(三) 昏礼的意义(四)
/丧礼的意义(一)/丧礼的意义(二)
/丧期的意义(一)/丧期的意义(二)/丧期的意义(三)
/祭礼的意义(一)/祭礼的意义(二)/祭礼的意义(三)

孔子论主祭和助祭者的不同/孔子论礼教的功用 孔子论礼的表现态度/孔子论守制的用意 孔子论治丧的标准/孔子论蜡祭/曾子论哭的声调 曾子论礼器的用途/礼有权宜的变化/孔子论孝 曾子论孝/乐正子春论孝/孔子论大同和小康/制礼的因素

三、品德的修养

儒者的典型(一)/儒者的典型(二)/儒者的典型(三) 儒者的典型(四)/儒者的典型(五)/儒者的典型(六) 儒者的典型(七)/儒者的典型(八)/儒者的典型(九) 儒者的典型(十)/儒者的典型(十一)/儒者的典型(十二) 儒者的典型(十三)/儒者的典型(十四)/儒者的典型(十五) 儒者的典型(十六)/儒者的典型(十七)
/进德修业的大学三纲八目 甚么是「诚其意」
/「中」与「和」
/「诚」的修养
/好学、力行、知耻
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一)/音乐的内涵与功用(二)
/礼乐的精神价值/子夏论乐

四、生活的规范

对父母的礼(一)/对父母的礼(二)/对父母的礼(三)
对长者的礼/对老师的礼/男女界限的礼
幼童教育(一)/幼童教育(二) 一般生活规矩

图书序言

出版的话

  时报文化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已经陪大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早期的红底烫金精装「典藏版」,还是50开大的「袖珍版」口袋书,或是25开的平装「普及版」,都深得各层级读者的喜爱,多年来不断再版、复印、流传。宝库里的典籍,也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擎着明灯,屹立不摇,引领莘莘学子走进经典殿堂。

  这套经典宝库能够诞生,必须感谢许多幕后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为中华文化传承,为古代经典赋予新时代精神的使命,邀请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辞世,今日重读他的论述,仍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殚编务繁琐而规划的宏伟蓝图。他特别强调:

  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着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成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参与这套书的编撰者多达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当年都是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努力将经典活泼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为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缤纷灿烂的中国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还在文化界或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许多学者更是当今独当一面的俊彦。

  三十年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也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我们重新扫描原着,针对时代需求与读者喜好进行大幅度修订与编排。在张水金先生的协助之下,我们就原来的六十多册书种,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种,并增编《大学中庸》和《易经》,使宝库的体系更加完整。这四十二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并以文学与经史两大类别和朝代为经纬编缀而成,进一步贯穿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出版顺序上,首先推出文学类的典籍,依序有诗词、奇幻、小说、传奇、戏曲等。这类文学作品相对简单,有趣易读,适合做为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入门书;接着推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学等等,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殿堂。

  在体例上也力求统整,尤其针对诗词类做全新的整编。古诗词里有许多古代用语,需用现代语言翻译,我们特别将原诗词和语译排列成上下栏,便于迅速掌握全诗的意旨;并在生难字词旁边加上国语注音,让读者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之美。目前全世界风行华语学习,为了让经典宝库跃上国际舞台,我们更在国语注音下面加入汉语拼音,希望有华语处,就有经典宝库的踪影。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从一个构想开始,已然开花、结果。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了修订与创新,让现代与传统永远相互辉映。

时报出版编辑部

图书试读

儒者的典型(十七)

「儒者有的虽然处于贫贱之中,然而却不会因此而颓废堕落,虽然处于富贵之中,也不会因此而骄奢自满,败坏节操。不会由于君王所给予的困辱而背弃正道,不会由于长官所给予的牵制而懊丧失志,不会由于羣吏的刁难而失常。这种人才能称之为儒者。现在一般人对于儒者的认识都不太正确,把根本不是儒者的人也胡乱地称之为儒者,所以常有人对那些号称为儒者的人,加以指责批评。」

这是孔子回到鲁国的住所,鲁哀公招待他的时候的一段谈话。听了孔子的这一番话,鲁哀公从此说话更加要求实在,行为更加要求合理,而且说:
「我这一辈子,再也不敢拿儒者来开玩笑了。」

【附录原文】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ㄏㄨㄣˋ)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儒行〉)

【说明】
郑玄的《三礼目录》,对「儒」字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优容宽大,不论在任何环境都能适应。第二是柔顺平和,人人都愿意和他亲近,从而可以达到以德服人的目的。第三是浸濡滋润,自身浸濡沐浴于道德的修养,进而散发道德的泽惠,滋润大众人心,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儒者。有高尚的理想,有深厚的道德,无论是贫贱或富贵环境的差异,对他的理想和操守都不会有任何影响,这就是优容宽大的表现。对君王的困辱,长官的牵制,羣吏的刁难,都能以优容宽大的态度和他们相处,而渐渐达到以德服人的目的,这就是柔顺平和的表现。最后终于能使周围的人接受薰陶,因感化而归于正道,这就是浸濡滋润的表现了。所以祇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之为儒者。儒者之所以能受人尊重,是在这些内在修养条件的具备,而不是在外表服装上要求与众不同。鲁哀公问孔子所穿的是不是儒者所特别制作的衣服,孔子当然不大高兴,于是才给鲁哀公上了这么一课。

进德修业的大学三纲八目
所谓博大精深之学里面所讲的道理,是着重在个人如何恢复其天赋本有光明的德性,着重在进而扩散其德性的光辉照耀广大的羣众,使人人承受感应而自我革新,着重在务求达到最高理想的至善境界为止。

能够知道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在止于至善,然后内心才有了既定的方向;内心确实有了定向,然后心意才能宁静而不会妄动;心意果真能宁静而不妄动,然后才能安然适应于任何处境;能真正安然适应于任何处境,然后才能事事都考虑得周详细密;能确实做到事事考虑周详细密,然后在德业的修养方面才能有真正的心得收获。任何一件东西都有根本和末梢,任何一桩事情也都有开始和终结的;如果我们在层次上,能知道哪些应该在先,哪些应该在后,那就已经接近于进德修业的道理了。

古人要想使天下人都能恢复其原有光明的德性,必须要先从治理自己的国家做起;要想治理自己的国家,必须要先从整齐自己的家庭做起;要想整齐自己的家庭,必须要先从修养自己本身做起;要想修养自己本身,必须要先从端正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做起;要想端正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必须要先从认真切实把握意念的活动做起;要想切实把握自己的意念活动,必须要先从获致是非善恶的体会认识做起;获致是非善恶的体会认识,就在于细密而深入地分析探究天下事物之理。反过来说,天下事物之理既能作深入探究,然后才能要求对是非善恶的体会认识无处不到;是非善恶的体认既能无处不到,然后才能要求意念活动的切实把握得住;意念活动既能切实把握了,然后才能要求心理状态的端正平衡;心理状态既能端正平衡了,然后才能要求自己本身的修养;自己本身既能修养好了,然后才能要求家庭的整齐;家庭既能做到整齐了,然后才能要求国家的治理;国家既能治理好了,然后才能要求天下的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所有的人都应该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如果自己本身都没有能修养好,就想能使天下太平,这是绝不可能的事。对应该列为首要的修身工作不予重视,而对次要的治国平天下却看得很重,这是从未有过的事。能重视修身,这就是能知根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穿越时空的邀请函,将我引向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世界。初翻开《礼记:儒家的理想国》,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枯燥的古籍,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宗庙祭祀的庄严肃穆,朝堂议事的井然有序,家庭生活的温情脉脉,乃至邻里乡间的淳朴友善。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是对秩序、和谐与人伦的深刻体悟。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缓缓渗入读者的内心。我仿佛能听到古人那丁寧的教诲,感受到他们对社会美好图景的殷切期盼。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宏大愿景,到“君使臣,臣事君,父子之道,夫妇之道”的具体规范,无不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追求个体与集体、社会与国家和谐统一的理想。这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的一次回溯,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下,启发我们思考当下社会种种失序与缺失的镜子。那些关于“礼”的论述,看似繁琐,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运行逻辑,提醒我们,真正的秩序并非来自强制,而是源于内化的道德自觉与人际关系的润滑。

评分

读罢《礼记:儒家的理想国》,心中激荡起一股久违的敬意。我一直以为“礼”是封建糟粕,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描绘的“理想国”,并非是压抑个体自由的集权,而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绳,追求人人皆有其位、各司其职、互敬互爱的社会。书中关于“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的阐述,并非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基石。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君子”形象的塑造,他们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智慧,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做到“慎独”、“克己复礼”。这是一种自我修炼,也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过于追求物质的富足,而忽略了精神的滋养?我们是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丢失了那份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谅?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不同于功利主义的价值体系,一种指向内在德行修养的路径,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精神的锚点。

评分

《礼记:儒家的理想国》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制度”与“人”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解。它让我看到,一套好的制度,并非是僵化的规章,而是能够激发人性中善良一面,引导个体朝着更积极方向发展的“活”的系统。书中对“刑”的运用,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背后对于“惩前毖后,治已病不如治未病”的理念,却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它并非是鼓励严刑峻法,而是强调预防和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书中将“德”置于“刑”之上,认为“德”才是治国的根本。这是一种超越功利的治国方略,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人心向背的智慧。在今天,当我们在谈论改革与发展时,往往更关注物质层面的改变,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建设。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提醒我们,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真正理想的社会,最终还是要依靠其国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

评分

沉浸在《礼记:儒家的理想国》的世界里,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关于“乐”的论述,让我理解了何为真正的“乐”,它并非是肤浅的娱乐,而是发自内心的愉悦,是与天地万物和谐共振的感受。书中对“乐”的描绘,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精神饱满、内心充盈的理想社会。我尤其对书中对“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阐释感到震撼,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民粹主义,而是对统治者需要顺应民意、体恤民情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都必须以人为根本,尊重个体的诉求,关注群体的福祉。读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现代社会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不禁思考,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多地借鉴《礼记》中关于“民本”的思想,是否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古代经典,更是一部充满现实意义的智慧宝典。

评分

《礼记:儒家的理想国》带给我的,是一场关于“秩序”与“和谐”的深刻对话。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社会蓝图,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原则之上。作者(此处应为《礼记》的编纂者或相关学者)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从个人修身到家庭伦理,再到国家治理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我看到了“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品德的塑造。我看到了“祭祀”的意义,不仅仅是对祖先的追思,更是对集体认同和文化传承的维系。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度”的强调,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人际关系,都讲究适度,避免过犹不及。这种对“度”的把握,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因为我们常常陷入极端,无论是过度自由还是过度压抑,都可能导致失衡。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理想社会,并非是完美无瑕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充满生机、能够自我调节、不断趋于完善的有机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