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校订.白话解读
最明白晓畅的新版《老子》
跨越智慧的门槛、文字的隔阂
深入老子返朴守真的自由境界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
春秋时代人,年龄比孔子稍长。
周朝管理文书档案的官。
见世道日衰,决意隐遁,
留下五千余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老子》似乎是一面镜子,人们总能借它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未必说得清楚它原来的用意是什么。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开创道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
《老子》原着不过五千余言,但内涵广博精微,诸子百家的注解与引申,使老学历百代而不衰,所形成的思想及影响可以与儒家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精细到极致,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因此,要阐释《老子》五千言的微言大义也就绝非易事。
傅佩荣教授研习中西哲学三十余年,近年致力于解读儒家与道家的经典着作,傅教授解读《老子》时,从「道」字这个关键概念入手,以现代白话译解,综合历代注家与当代学者研究,并且参照并观《庄子》,引领读者跨越智慧的门槛、文字的隔阂,深入探访老庄哲学幽深辽阔的思想花园。
比照现代社会的情境,人们对所谓成功、快乐的心灵焦虑,我们不妨欣然接受傅佩荣教授的邀请,一起研读这本历久弥新、值得一读再读的中国经典着作,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地跨越时空的对话。
作者简介
解读者∕傅佩荣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着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四书小品》、《文化的视野》(立绪)、《向庄子请益》(立绪)等数十部,并重新解读《论语》、《孟子》、《易经》、《庄子》、《老子》、《大学.中庸》(立绪文化出版)。
老子解读
〈前言〉1 老子其人其书
〈前言〉2 以智慧取胜的老子
上篇
第 一 章 道,可道
第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 三 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 四 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第 五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 六 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第 七 章 天长地久
第 八 章 上善若水
第 九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 十 章 载营魄抱一
第 十一 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 十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 十三 章 宠辱若惊
第 十四 章 视之不见
第 十五 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 十六 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 十七 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 十八 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 十九 章 绝圣弃智
第 二十 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 三十 章 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下篇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 四十 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 五十 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
第 六十 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 七十 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第 八十 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当我看到《老子解读:新世纪继往开来的思想经典》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将古代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画面。老子,这位在中国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道德经》常常让人觉得玄妙而难以捉摸。而“新世纪继往开来”,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仿佛是在宣告,老子的思想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能够为我们当下乃至未来的生活提供指引。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老子“道”的深层含义,并且将其与当今社会错综复杂的议题联系起来?例如,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当下,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治理思路?又或者,在个人价值多元化、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老子的“以柔克刚”、“不争之德”是否能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加贴近现代人的视角,重新阐释老子的思想精髓,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并且能够从中汲取营养,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
评分《老子解读:新世纪继往开来的思想经典》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勾勒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觉得老子思想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但往往因为时代的原因,有些概念变得难以理解。而“新世纪继往开来”,则给这本书定下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基调,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展望未来。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本书中,将老子那些看似朴素的语言,转化为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深刻洞见。是会从“道”的根本出发,探讨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宁静?还是会从“上善若水”的品格出发,为我们在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中提供一种更具智慧的处世之道?又或者是,作者会从“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辩证思维中,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例如信息过载、技术迭代过快等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尊重原著精髓,又富有时代创新性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一扇理解老子思想的新窗口,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种与时俱进、安身立命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老子解读:新世纪继往开来的思想经典》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古老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学术性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我们当下的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未来,提供一种具有启迪性的思想资源。我一直在思考,在快速变化的21世纪,我们是否还能从几千年前的《道德经》中找到解决当下困境的钥匙。这本书的副标题“新世纪继往开来”让我充满期待,它暗示着作者试图打破时空的隔阂,将老子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老子关于“道”的理念,并且如何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治理、科技伦理、人际关系乃至于环境保护等领域。是会从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呼吁人们回归自然的和谐?还是会从“知足常乐”的思想中,为我们提供抵御物质欲望膨胀的良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耳目一新的解读,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理解老子,并且从中获得力量,勇敢地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开创属于自己的光明前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老子解读:新世纪继往开来的思想经典"。光是这个书名,就勾勒出一种宏大的愿景:它不是一本陈旧的学术考据,而是要在当下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重新发掘老子思想的生命力,并且赋予它面向未来的意义。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科技爆炸、信息洪流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从几千年前的《道德经》中找到安顿心灵的智慧?这本书似乎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继往开来”这样的词语与老子的“道”联系起来的。是解读出老子思想中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这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还是挖掘出老子“无为而治”的智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治理中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抑或是,作者会从老子“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的辩证法中,找到应对现代社会压力与焦虑的良方?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们这些生活在新世纪的人,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理解老子,并且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道德经》的书,更像是一座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桥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座桥梁是如何搭建起来的。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涌起的更多是一种对古代哲学的敬畏,以及对作者挑战的赞叹。"老子解读:新世纪继往开来的思想经典",光是这个名字就承载着巨大的期望。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沉下心来去深入理解那些厚重的经典。老子,这位古代的智者,他的思想如同一汪深邃的泉水,源远流长,却又常常被我们所忽略。我一直对书中“新世纪继往开来”这一部分特别好奇。这究竟意味着作者会如何处理老子思想与当今社会现实的对接?是在宏观的社会治理层面,还是在微观的个人修身养性方面?我猜想,作者或许会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念出发,探讨如何在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重新找回和谐共生的智慧。又或者,作者会从“上善若水”的意境中,为我们描绘一种更加柔韧、包容的生活态度,以应对现代社会高速运转带来的种种不适。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超越时代限制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并在变化莫测的未来中,找到一份宁静与方向。这不仅仅是对老子的解读,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在新时代中如何立足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