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战国初期一位主张言行合一的哲学家、科学家和热心救世的实行家。在先秦诸子中,没有一个能像墨子那样站在民?的立场发言,并且那样热心谋求民?的幸福,那样注重实践的效果的。他的宗旨在于「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一生为求天下和平,百姓公利而努力。他的主张对于当时社会的弊害,都能对症下药。
本书以浅近的笔触,改写墨子一书,尽量保存墨子原书的精神,反映墨子思想的重点。有时更辅以故事的型态,希望读者能从浅显处了解墨子的为人,接触墨子哲学。
作者简介
周富美
台大中文研究所毕。
曾任:台大中文系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二○○一年自台大退休。
现任:台大中文系兼任教授。
着作:《墨子假借字集证》、《墨子、韩非子论集》、〈墨子虚字研究〉、〈墨子兼爱说平议〉、〈论墨子的教育〉、〈战国策札记〉、〈尚书假借字集证〉、〈韩非的文学艺术〉、〈墨辩与墨学〉、〈论韩非子「以刑去刑」说〉、〈论韩非子墨家的批判〉、〈韩非思想与墨家的关系〉等。
出版的话
【导读】
前言
第一章 一个苦行者的形象
第一节 行义的精神
第二节 坚毅的性格
第三节 言行合一
第四节 义行实录
(一)在楚国
(二)在齐国
(三)在鲁国
(四)在卫国
(五)结语
第二章 与儒者的论战
(一)儒学的弊病
(二)不抹煞孔子
(三)古言古服
(四)述而不作
(五)君子若钟
(六)答非所问
(七)不能兼爱
(八)行譬狗豨
(九)乱天下的贼
(十)强执有命
(十一)丧葬的叫化子
(十二)矛盾的礼
(十三)儒者强过婴儿吗?
(十四)无客而学客礼
第三章 对孔子的批判
(一)孔子参与白公之乱
(二)孔子报复齐景公
(三)孔子是大力士
(四)孔子伪善
(五)孔子心术
(六)结语
第四章 墨子十论
第一节 兼爱
(一)治国如治病
(二)乱起于不相爱
(三)兼相爱、交相利
(四)仁人的使命
(五)兼爱难行吗?
(六)兼爱是梦想吗?
(七)夏禹的兼爱
(八)商汤的兼爱
(九)文王的兼爱
(十)武王的兼爱
(十一)选择兼爱的朋友
(十二)选择兼爱的国君
(十三)兼爱犹如投桃报李
(十四)人类是一个整体
(十五)爱的心量无限
(十六)「志」「功」有别
(十七)爱人不外己
(十八)兼爱的理想
第二节 非攻
(一)「窃盗」与「侵略」
(二)「杀一人」与「杀千万人」
(三)「义」的混淆
(四)攻伐无利
(五)打仗该在甚么季节?
(六)战争是野心家的工具
(七)野心家的狡辩
(八)武力能收服民心吗?
(九)贤君须能「上中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
(十)当今的君主多好攻战
(十一)攻战不利天、不利鬼、不利人
(十二)攻战如同孩童骑竹马
(十三)「攻」与「诛」
(十四)立义名、成大功、得厚利
第三节 尚贤
(一)尚贤使能是为政者要务
(二)如何增多贤人
(三)圣王的尚贤使能
(四)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五)任贤的「三本」
(六)贤人的作用
(七)尧举舜、汤举伊尹、武丁举傅说
(八)假如贤人不在左右
(九)以聋子为乐师
(十)职事的浪费
(十一)历史的印证
(十二)富贵为贤,得天之赏
(十三)富贵为暴,得天之罚
(十四)尚贤为政,可定天下
第四节 尚同
(一)国家的起源
(二)上同而不下比
(三)乡长一同乡之义
(四)国君一同国之义
(五)天子一同天下之义
(六)天子上同于天
(七)用五刑管束人民
(八)为民兴利除害
(九)尚同当辅以尚贤
(十)天子视听如神
(十一)尚同而家齐国治天下平
第五节 节用
(一)增加财富
(二)衣服、房屋、甲兵、舟车的制造
(三)节用的方法
(四)节衣服
(五)节饮食
(六)节宫室
(七)节舟车
(八)节蓄私
(九)人力资源
(十)以时生财
第六节 节葬
(一)仁人如孝子
(二)甚么人合乎仁义?
(三)厚葬久丧不能使国家富足
(四)厚葬久丧不能使人口增多
(五)厚葬久丧不能使社会安定
(六)厚葬久丧不能禁止大国攻小国
(七)厚葬久丧不能使上帝鬼神赐福
(八)节葬短丧的方法
(九)尧舜禹三圣王的葬礼
(十)骇人听闻的恶俗
第七节 非乐
(一)音乐能拯救天下吗?
(二)音乐使人荒废正事
(三)兴乐丧国
(四)勤力始可生存
(五)对好乐者的惩罚
(六)圣王不作音乐
第八节 天志
(一)得罪于天则无可逃遯
(二)以天志为法则
(三)怎样就是顺从天志?
(四)上天怎样兼爱天下的人?
(五)天喜欢甚么?厌恶甚么?
(六)天高于天子
(七)义出自至贵至智的天
(八)「天德」与「天贼」
(九)不仁不祥的人
第九节 明鬼
(一)信鬼神能使天下治
(二)鬼神不容置疑
(三)杜伯复仇
(四)句芒神赐福
(五)庄子仪显灵
(六)后观辜受神诛
(七)死羊触断中里徼的脚
(八)古代圣王对鬼神的信仰
(九)先王书上的记载
(十)祭祀的功能
第十节 非命
(一)有命说的害处
(二)确立三表法
(三)向历史求证据
(四)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五)淆乱天下的邪说
(六)祸福不是命定
(七)「勤力」的哲学
第十一节 结语
出版的话
时报文化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已经陪大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早期的红底烫金精装「典藏版」,还是50开大的「袖珍版」口袋书,或是25开的平装「普及版」,都深得各层级读者的喜爱,多年来不断再版、复印、流传。宝库里的典籍,也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擎着明灯,屹立不摇,引领莘莘学子走进经典殿堂。
这套经典宝库能够诞生,必须感谢许多幕后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为中华文化传承,为古代经典赋予新时代精神的使命,邀请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辞世,今日重读他的论述,仍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殚编务繁琐而规划的宏伟蓝图。他特别强调:
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着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成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参与这套书的编撰者多达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当年都是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努力将经典活泼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为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缤纷灿烂的中国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还在文化界或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许多学者更是当今独当一面的俊彦。
三十年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也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我们重新扫描原着,针对时代需求与读者喜好进行大幅度修订与编排。在张水金先生的协助之下,我们就原来的六十多册书种,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种,并增编《大学中庸》和《易经》,使宝库的体系更加完整。这四十二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并以文学与经史两大类别和朝代为经纬编缀而成,进一步贯穿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出版顺序上,首先推出文学类的典籍,依序有诗词、奇幻、小说、传奇、戏曲等。这类文学作品相对简单,有趣易读,适合做为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入门书;接着推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学等等,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殿堂。
在体例上也力求统整,尤其针对诗词类做全新的整编。古诗词里有许多古代用语,需用现代语言翻译,我们特别将原诗词和语译排列成上下栏,便于迅速掌握全诗的意旨;并在生难字词旁边加上国语注音,让读者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之美。目前全世界风行华语学习,为了让经典宝库跃上国际舞台,我们更在国语注音下面加入汉语拼音,希望有华语处,就有经典宝库的踪影。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从一个构想开始,已然开花、结果。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了修订与创新,让现代与传统永远相互辉映。
时报出版编辑部
读罢此书,心中激荡万千,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精神洗礼。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将那位在历史长河中被许多人遗忘的伟大思想家,重新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他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名字,而是那个为了心中不灭的光明,毅然决然踏上艰难探索之路的先行者。书中所描绘的墨子,是一位充满行动力的智者,他不仅有深邃的思想,更有付诸实践的勇气。我被他那种不畏强权、不惧艰险的“兼爱”精神所深深打动,这种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爱,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也尤为奢侈。作者对墨家学说的阐释,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朴素的道理,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智慧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洞察。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墨子,也让我开始反思,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纯粹的、为天下苍生福祉而奋斗的赤诚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却又不失磅礴气势的插画,让人一眼就觉得内容非凡。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期望能一窥那位在战国纷争年代中,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行动,试图拯救世间疾苦的伟大先贤。书名中的“苦行者”三个字,更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想象着他行走于乱世,不为名利,只为心中的道义,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艰难。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在那个充满杀戮与背叛的时代,依然坚持着和平与理性的声音?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剖析他的思想体系,让我理解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核心理念,更希望能通过他的故事,看到一个真实的墨子,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个体,而不是仅仅被记载在史书中的一个符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倾听一位哲人的智慧回响,去思考他留给我们的,至今仍具有深远意义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从未想过,一位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思想竟然能够如此契合当今社会的诸多困境。书中对墨子“非攻”思想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以一己之力,奔走于各国之间,劝阻战争,以血肉之躯筑起和平的屏障。这种勇气和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如此的惊世骇俗。作者并没有将墨子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挣扎、坚持与牺牲。我看到了他在劝说君主时遇到的阻碍,看到了他在坚持原则时承受的压力,也看到了他在面对弟子离去时的失落。这些真实的细节,让墨子这个人物变得更加立体,也更加令人敬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伟大,往往诞生于最艰难的困境之中,而真正的救世,也往往需要那些不被理解、却从未放弃的“苦行者”。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充满力量感的书名吸引住了。墨子,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常常被低估的名字,如今却以“救世的苦行者”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或神化这位先贤,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他的一生。我能感受到墨子身上那种朴素而坚定的理想主义,他对苍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为了改变不公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书中对墨子在工程技术、军事策略等方面的才能的提及,也让我对这位多才多艺的思想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并非仅仅是坐在书斋中的理论家,而是能够将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实践者。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墨子的思想是一种多么宝贵的、具有颠覆性的力量,而他本人,也确实是一位用生命践行自己信念的伟大灵魂。
评分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见了那个百家争鸣、思想火花碰撞的时代。而墨子,无疑是其中一道最耀眼却又最独特的光芒。他不是那个追求个人功名的智者,而是那个心怀天下、悲悯众生的“苦行者”。作者通过引经据典,结合历史背景,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墨子创立墨家学说、传播思想、实践救世主张的全过程。我被他“兼爱”的理念所震撼,这种不分亲疏、不分敌我的博大情怀,在那个充斥着等级森严和敌对关系的时代,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呼唤。同时,书中对墨子“非攻”精神的深入解读,也让我反思了战争的根源与和平的可贵。他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部关于理想、关于坚持、关于救赎的史诗。这本书让我对墨子这个名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美好社会的永恒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