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2
华人世界中尽管身处异国,拥有不同的国籍,却有一共同的文化身分,也就是在心灵深处积淀了不同质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器物、制度、理念的文化三大结构中,无疑的,涉及一民族核心价值的哲学性理念是最具普遍性及长久性的。
本书以史纲方式撰写、以精实的内容从中国哲学方法、精神特质开始,谈论先秦哲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佛学、宋元明理学,一直到当代哲学。内容紧凑,将丰富的材料择其精要来呈现。
一本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对构成一民族文化心灵的源流脉络及其文化认同力是最具自我理解力的。本书可说是华人世界绍述中国哲学内涵及史实,视域开阔,内容丰富多样且深刻的一本好书。
本书特色
唯一从传统走入当代的哲学史
包含二十几年来最新的哲学研究、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
中国哲学史多年来以劳思光的中国哲学史(共四册)为主,历三十多年之久,然而近二十年来,先秦出土文献的大量出现及密集研究所获成果,以及中西哲学之交流对话,使当代中国哲学之发展脉落及精神风貌也成为学界关注之焦点,这是书里所欠缺的。
作者简介
曾春海
现职: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及系主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及东吴大学兼任教授
学历:辅仁大学哲学博士(197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政治大学及辅仁大学专任教授
着作:《易经哲学原理》、《两汉魏晋哲学史》、《先秦哲学史》、《朱熹哲学论丛》、《中国哲学概论》(主编)、《儒家的淑世哲学》、《易经哲学的宇宙与人生》、《朱熹易学析论》、《王船山周易阐微》、《竹林玄学的典范——嵇康》、《陆象山》、《儒家哲学论集》、《中国哲学精神发展史》(合着)
序
自序
第一篇 先秦哲学
第一章 先秦儒家学派 19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儒家核心思想 20
第二节 孔子至孟子期间之儒学—以近世出土文献为依据 35
第三节 战国中期的孟子学派 53
第四节 战国晚期的荀子学派与《易传》 66
第二章 先秦道家学派 93
第一节 老子的形上学与处世智慧 95
第二节 郭店及上海博物馆出土简文之道家思想 108
第三节 庄子的形上学 117
第四节 《管子》与《黄帝四经》的天道与治道 129
第三章 墨家学派 133
第一节 墨子及《墨子》一书 134
第二节 兼爱之德的涵义 136
第三节 贵义之德的涵义 138
第四节 墨学的知识原理与方法 140
第五节 墨学的政治、社会实践 147
第六节 评论 150
第四章 法家学派 153
第一节 法家的源流与特色 154
第二节 集法、术、势三派之大成的韩非子 161
第五章 析名辨实的名家逻辑学 171
第一节 邓析与《尹文子》 172
第二节 惠施与公孙龙子 179
第六章 阴阳家学派 189
第一节 阴阳与五行之源流 190
第二节 邹衍与阴阳家 195
第二篇 两汉魏晋哲学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 205
第一节 秦汉之际黄老道家的形成、流派与学说 206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宇宙观、人性论及天人关系 211
第二章 西汉儒、道、法的互摄和变迁 221
第一节 陆贾和贾谊的天道观及政治论 222
第二节 兼採诸家以道家为主流的《淮南子》 227
第三章 董仲舒与西汉经学 237
第一节 天人三策说及春秋学 238
第二节 天人感应及阴阳五行 240
第三节 人性论 243
第四节 伦理规范与教化 245
第四章 西汉晚期的严遵和扬雄 247
第一节 《道德指归》的宇宙生成论 249
第二节 严遵的人生观及政治理想 252
第三节 扬雄的知识说及天道论 256
第四节 扬雄的人性论及政教思想 259
第五章 《老子河上公注》以及东汉批判时弊的理性思潮 263
第一节 《老子河上公注》的哲学要旨 264
第二节 王充的哲学 269
第三节 王符对时弊的批判与修正 276
第四节 荀悦的《申鉴》与仲长统的《昌言》 280
第六章 魏晋玄学通论 285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缘起因素 287
第二节 玄学释义 291
第三节 玄学的课题和方法 293
第四节 玄学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296
第五节 清谈与魏晋哲学 298
第七章 正始玄学 301
第一节 王弼的玄学 303
第二节 钟会所撰《四本论》 317
第八章 竹林玄学 321
第一节 阮籍的玄学 323
第二节 嵇康的玄学 330
第九章 两晋的玄学 343
第一节 郭象迹冥圆融的玄学 344
第二节 两晋之际的六家七宗 362
第三节 僧肇的《肇论》 366
第四节 慧远的法性论、神不灭论和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学说 372
第三篇 南北朝与隋唐的佛学
第一章 南北朝与隋唐的儒学 379
第一节 南北朝的儒学与政治文化 380
第二节 隋朝儒学 382
第三节 唐代的儒学 385
第四节 李翱的《复性书》 390
第二章 南北朝佛学梗概 393
第一节 晋宋的「神」灭不灭之争 395
第二节 北朝的佛学 397
第三节 南朝的佛学 400
第四节 真常心之经典:《大乘起信论》 402
第三章 隋唐佛学 407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 409
第二节 智顗的天台判教及其佛理 413
第三节 华严宗哲理 421
第四节 教外别传的禅宗以及分派 430
第四篇 宋元明清的理学
第一章 绪论 443
第一节 「理学」释名义 444
第二节 宋代理学兴起的主因 445
第三节 宋代理学的主要课题和治学精神 448
第二章 周濂溪的濂学 451
第一节 前言 452
第二节 《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 455
第三节 《通书》的道德人性论 457
第四节 培养伊尹之志趣,乐颜渊之学的人文教育 459
第五节 研几慎独的修「心」功夫 462
第三章 二程的洛学 465
第一节 存有论 468
第二节 人性论 472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 477
第四章 张载的关学 487
第一节 张载及其关学学风 488
第二节 《正蒙》的天道与人之性命关系 489
第三节 心性论及其价值实践工夫 491
第五章 朱熹的闽学 493
第一节 朱熹学思历程述要 494
第二节 以理气释心性、理欲之同异的人性论 497
第三节 教育的意义与目的 502
第四节 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范─圣人、君子、贤人 509
第五节 穷理致知的认知原理及内容 515
第六节 培养人格的方法纲领及首务之工夫 523
第七节 居敬涵养的笃行工夫说 527
第六章 象山的心学 531
第一节 「心即理」的心学涵养 533
第二节 为己之学的教育目标及读书法 539
第三节 教养论 549
第七章 胡五峰与湘学 559
第一节 「理」统摄于「性」的宇宙观 561
第二节 心、性与理之相互关系 563
第三节 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 565
第四节 唯仁者能尽心成性 566
第八章 叶适的义利观与永嘉事功学派 569
第一节 叶适之前儒家学者对义利之辨的流变 571
第二节 叶适义利之辨的时代及学术背景 573
第三节 义利观之理论及实际主张 575
第九章 元代的理学 579
第一节 元代理学流布之概况 580
第二节 代表元代北方理学的许衡之学说 582
第三节 元代南方理学代表的吴澄思想 585
第十章 明代前半期的理学 589
第一节 此时期理学的流布及其课题之转折 590
第二节 南方的朱学梗概 594
第十一章 明代中期的心学 597
第一节 陈白沙 598
第二节 王阳明 608
第十二章 明代中、后期的朱学与心学 621
第一节 罗钦顺对朱学的推进 623
第二节 阳明后学的浙中学派 629
第三节 阳明后学的江右王学 640
第四节 泰州王门 645
第五节 东林学派的顾宪成与高攀龙 648
第五篇 明清之际及清代的哲学
第一章 刘蕺山与黄宗羲 673
第一节 主诚意慎独的刘蕺山 674
第二节 黄宗羲以史入经的实学 679
第二章 李二曲与王夫之 687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关学代表李二曲 688
第二节 兼採心学、理学与气学的王夫之 702
第三章 干嘉学派对理学之修正 711
第一节 戴震 713
第二节 焦循、凌廷堪与阮元 719
第四章 康有为与梁启超 725
第一节 康有为的借经论政和托古改制 727
第二节 崇尚西方自由理念的梁启超 731
第六篇 当代中国哲学
第一章 梁漱溟与熊十力 739
第一节 梁漱溟 740
第二节 熊十力 754
第二章 冯友兰与张岱年 761
第一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762
第二节 张岱年先秦儒学的人观 773
第三章 宗白华及方东美 789
第一节 宗白华气韵生动的意境美学 790
第二节 方东美及其对庄子哲学的诠释 803
第四章 唐君毅与徐复观 815
第一节 唐君毅 816
第二节 徐复观论人权与民主 826
第五章 牟宗三与罗光 841
第一节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 842
第二节 罗光对儒家形上学之诠释释 852
中国哲学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哲学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