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想没错但也不对的40件事:哲学家告诉你关于恋爱、校园、人生、心理、社会的大哉问

这样想没错但也不对的40件事:哲学家告诉你关于恋爱、校园、人生、心理、社会的大哉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恋爱
  • 人生
  • 心理学
  • 社会
  • 校园
  • 思考
  • 成长
  • 自我认知
  • 大哉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谁说人是理性的?跟着纽约州立大学哲学博士的思路,
找出自己恋爱、校园、人生、心理、社会的不理性之处,
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本书不谈深奥的哲学理论,只以最常见的生活案例,分析每个问题背后的理性逻辑。
  例如──

  ◎A向B提分手,这是谁造成的?→谁造成对方不满意恋爱关系,就是谁导致分手的。

  ◎柏拉图说我们有完美的另一半,个性不合就应该分手?→但万一柏拉图是错的呢?

  ◎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吗?如果一个人不可能爱上两人,那又如何真能噼腿呢?

  ◎学习态度佔成绩的30%合理吗?→成绩应该只代表学习成果的好坏,与学习态度无关。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这等于将「成功」定义为「坚持到最后」,变成「坚持到成功就会成功」的循环定义,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坚持到最后。这虽然没有错,但只是一句废话。

  ◎可以人肉搜索吗?这种法律范围之外的处罚,和动用私刑有何不同呢?

  ◎杀一救五是否符合正义?如果依照这种效率主义,为什么我们认为不能强制拆除钉子户?

  这些都是你常想的问题,也都是你常想错的问题!
  发挥逻辑思考的判断能力,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作者简介

冀剑制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哲学博士,现任华梵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文化评论写作学程召集人,逻辑与思维研究室主持人。着有《逻辑谬误鑑识班:训练侦错神经的24堂逻辑课》(漫游者文化)

探索思想的边界:洞悉日常现象背后的哲学视角 本书导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问题和看似理所当然的“常识”构筑的世界里。从清晨醒来到深夜入眠,我们都在不断地做出选择,并试图理解我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然而,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是否真的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坚实的逻辑基础之上,又有多少仅仅是习惯性的盲从?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思维探险,避开那些关于个人情感琐事或特定社会现象的肤浅讨论,专注于那些跨越时间、文化和个体经验的宏大命题。这不是一本提供即时答案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邀请你直面认知局限、重新审视基础信念的哲学引路之作。我们将聚焦于人类认知、知识的可靠性、伦理判断的根基,以及我们如何构建和理解“真实”。 --- 第一部:知识的迷宫与认知的陷阱 人类总是渴求确定性,但确定性本身是否只是一种错觉?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并剖析日常思维中那些潜伏的逻辑漏洞。 一、何为“真理”:超越主观感受的探寻 真理的定义,自古以来便是哲学辩论的核心。本书不会拘泥于特定学科领域的“事实”,而是着眼于“真理”的结构本身。我们将考察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詹姆斯的实用主义观点,以及蒯因对知识体系整体性的挑战。当我们声称某事为真时,我们是在描述外部世界,还是在维护一个内部自洽的符号系统? 语言与实在的断裂: 探讨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是否只是一个用来标记经验的标签系统,而非通往经验本身的桥梁?当我们试图用语言描述一种全新的感觉或一个未被观察到的现象时,语言是如何“失败”的? 观察者的角色: 检验观察行为本身对被观察对象的潜在影响。这不是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而是更基础的认识论问题——我们能否从一个完全中立、不受自身概念框架影响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二、逻辑的边界与谬误的普遍性 我们依赖逻辑推理来构建论证,但逻辑系统本身是否完备?本书将超越识别“滑坡谬误”或“稻草人论证”这些基础修辞技巧的层面,去探究更深层次的认知结构性缺陷。 归纳法的困境重审: 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从未过时。本书将探讨,当我们基于有限的经验推导出普遍规律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什么?这是一种必然的推理,还是一种基于习惯的心理预期?探讨如何区分“成功的预测”与“严格的证明”。 先验知识的阴影: 考察康德式的“先验”概念,并质疑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无需经验即可得知的知识(如空间感、时间性)的绝对性。这些框架是否仅仅是人类心智构造出的最有效模型,而非宇宙本身的样子? --- 第二部:存在的形而上学审视 本部分将跳出具体的经验世界,进入关于“存在”、“时间”和“同一性”的抽象领域。这些问题构成了我们理解现实的基础支架。 三、时间流逝的实在性与幻觉 时间常常被视为一条单向的河流,但物理学和哲学对它的描述却充满了悖论。本书将不讨论时间旅行,而是聚焦于“时间”作为一种体验和概念的形而上学地位。 “现在”的本质: 什么是绝对的“现在”?它是否仅仅是意识聚焦的一个瞬时点,还是一个具有实在性的、短暂持续的实体?比较永恒主义(Block Universe)与现时主义(Presentism)在本体论上的差异。 身份的延续性问题: 如果时间是流逝的,那么构成一个实体(无论是物体还是概念)的“同一性”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得以维持的?当你回顾过去对某事的看法,那个“过去的你”与“现在的你”在本质上是否还是同一个人? 四、物质与心智的二元性迷思 抛开日常关于“身心关系”的简单讨论,本书将聚焦于笛卡尔之后,哲学界如何处理意识的“难问题”(Hard Problem)。 感质(Qualia)的不可通约性: 探讨为什么我们无法用纯粹的物理描述来解释“红色”的感受,或“疼痛”的主观体验。这是因为我们尚未发现足够的物理机制,还是因为意识本身就属于一个根本不同的本体论范畴? 泛心论的可能性审视: 探索是否有某种程度的“原始意识”或“信息处理的内在体验”存在于所有物质结构中,以及这种观点如何挑战了我们对“无生命”物质的传统定义。 --- 第三部:价值、规范与人类的构建 我们如何构建道德规范,并赋予世界以意义?本部分将解构那些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价值体系,探究其背后的构建过程。 五、道德判断的根源:客观性与相对性的交锋 道德不是简单的社会契约或情感冲动,它关乎我们在缺乏明确外部权威时,如何为集体行动设定边界。 规范的起源: 考察康德的义务论、密尔的功利主义,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不是为了应用它们,而是为了理解它们各自如何试图为“应该”的行为找到一个非经验的基石。 道德的进化与反思: 讨论人类道德直觉的进化基础,并审视这种基础是否足以支撑复杂的现代伦理困境。当我们的生物性本能与理性推导产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优先听从哪一方? 六、社会结构的隐形契约与权力运作 本书将不具体分析某一个政治事件,而是退后一步,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框架是如何被概念化和维护的。 “社会”的本体论地位: 什么是真正的“社会”?它只是个体集合的代称,还是具有独立于个体经验的某种实在性?福柯式的权力分析将被引入,以考察知识生产与社会控制之间微妙的循环关系。 法律与正义的对立面: 探讨法律的“合法性”(Legitimacy)与“正义性”(Justice)之间的张力。法律是维护既有秩序的工具,还是追求理想正义的未竟事业?分析法律规则的僵化性如何阻碍对真正公平的实现。 --- 结语:智识上的谦逊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智识上的不适感”。通过深入探究这些宏大命题,读者将认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依赖的许多认知捷径和既有观念,在严格的哲学审视下,是多么地脆弱和不完备。真正的理解并非来自获取新的信息,而是来自对旧有信念体系的无情拆解与重建。这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是一场关于我们自身心智构造的深刻内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让我们一起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一、恋爱篇
1.分手谁的错?
2.爱我就要爱我的全部,不然就不是真爱?
3.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吗?
4.对待爱情应该要忠诚吗?
5.我这样对他,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6.骂最后两句的,一定是女人吗?
7.男女相处出问题是因为个性不合吗?
8.恋爱有秘诀吗?

二、校园篇
1.老师可以为了学生的未来放个水吗?
2.为求高分讨好老师有错吗?
3.老师可以随时改变订下的规则吗?
4.学习态度佔30%合理吗?
5.作业借同学抄,是善是恶?
6.别人的成绩跟我有关系吗?
7.学生打工是笨蛋还是聪明?
8.如何选择与经营学生生涯?

三、人生篇
1.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吗?
2.宗教信仰是一件蠢事吗?
3.遇到困难真歹命吗?
4.坚持到底是对的吗?
5.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6.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吗?
7.最梦幻的工作是什么?
8.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四、心理篇
1.我们应该谴责犯错的人吗?
2.为什么人们喜欢批评别人?
3.谁能摆脱自我中心的思考?
4.是自利还是正义?
5.沉迷线上游戏是因为好玩吗?
6.上瘾者是自作自受吗?
7.如何认识自己(1)?
8.如何认识自己(2)?

五、社会篇
1.何谓正义? 杀一救五是否符合正义?
2.权力应该如何使用?
3.如何评估一位政治人物?
4.道德勇气真的是件好事吗?
5.依法办理真的好吗?
6.人肉搜索是好事吗?
7.媳妇应该关心公婆吗?
8.我们期待什么样的社会?

图书序言

自序

让我们一起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哲学的旅程,不仅探索形上世界,也同时深入日常生活旧有的想法。有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在哲学介入后变得荒唐可笑。于是,哲人们总会有些异于常人的理念,不为标新立异,而是跳脱了思考的侷限,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在大学任教,我最爱举的例子是「算命与自由意志的冲突」。所谓「自由意志」,指的是在能力范围内,人们真的可以自由做出选择(而不是命中注定会做的选择),就像选择要怎么填大学自愿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反对这种自由意志的存在。但是,却有很多人相信算命,算算看几岁会结婚、未来是否会成功等等。然而,如果自由意志真的存在,这种算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未来事件都在自己与别人自由意志的管辖范围,既然事情尚未被决定,哪有东西可算?就算对算命只存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也不行,因为两者的世界观是相冲突的。相信了一个,就必须排除另一个。

  深思之后,多数人会在理智上放弃算命的可能性,因为,放弃自由意志实在是很离谱的想法。但是,我们的推理还没结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相信科学。如果有一天科学家报导,「火星上曾经存在有生物。」即使在未经追问其证据之前,我们通常会相信这是事实。然而,多数人也知道当今科学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宇宙从虚无中产生,一切(包括人心)都是物质的作用,这些物质依照其不变的定律在运作。」如果这样的世界观是正确的,请问自由意志的存在基础是什么?从科学的世界观来看,自由意志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没有任何能够造出「自由」的物质。那么,自由意志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也是互相冲突的,我们至少要放弃一个,但无论放弃哪一个,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重大的冲击。

  当我们开始进行这种哲学式的深思之后,我们会发现,许多原本以为理所当然的想法,竟然隐藏着各式各样的矛盾与冲突。不同的人、朝向不同方向思索、产生不同的观点。因而孕育了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

  这本书记录了我对日常生活中四十个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是我认为许多人常会想错的地方,这有助于尚未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更容易看到里面隐藏的陷阱。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想错了。如果读者有此一发现,也欢迎不吝指教。

  完稿后的某一天,我到一家便利商店,一时找不到想买的东西,我问身旁店员,但他也不知道,于是他高声问收银机旁的女店员。她的回答(我听得)很清楚,但身旁的店员却没听到。于是又喊了一声,她也大声再回答一次。问题解决后,他却在旁抱怨:「讲这么小声做什么。」我认为,较符合事实的反应应该是:「抱歉,我听觉比较差一点。」

  当我们遭遇冲突时,自然而然会先认为是别人的错。除非我们深入思考,否则难以跳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是本书提到的许多问题的共同源头。

  「当情人要求分手,是情人的错,还是自己的错?」
  「当我们看不惯别人的言行举止、服装仪容。有问题的是别人?还是自己的观念?」

  由于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跳脱这种思考模式,于是,完全不会想错的思维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人都避免不了某种程度的偏见与盲点。所以,如果我们发现有些着名学者某些地方想错了,这实在没什么好惊讶的。重点在于,愈多的反思、愈强的思考力,就能减少愈多的迷思与避免更多的思考陷阱。

  写这本书,原本不在近期的计画里面。毕竟,这不属于学术研究,也不适用于我的课程教材。在学校任教与学术研究双重压力下,照理说是不会有时间写这类书籍的。所以,当启动文化总编辑赵启麟先生跟我谈及这个计画时,我笑笑地跟他说:「很感谢你找我写书,但真的很抱歉,我暂时没有多余的时间做这件事。」后来因为协助郑福田文教基金会的一项计画,希望能让逻辑思考与破除迷思的教育在台湾更为普及,加上赵总编辑的再三询问,这才让我兴起在忙碌中开始动笔的念头。

  写这本书,深深体会许多作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许多观念在写的时候才愈来愈明确的浮现,甚至有些想法在写作过程才发现原来自己想错了。当然,这些自己想错的观念是不会出现在书里的。

  草稿完成后,许多人提供不同的意见。尤其是赵总编辑,他不厌其烦地阅读原稿,跟我讨论不同的想法,而且提供许多有趣的建议。他实在是此书完成的最大推手。非常感谢!

  另外,法政哲学专长的甘侦蓉博士针对我比较不熟悉的领域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修正建议。其他许多提出读后感想的朋友也对本书在提昇说服力上大有益处。当然,一本书的形成,背后有数不清的助力。过去曾经教过我的师长们、一起讨论问题的同学们、共同体验人生的亲朋好友们,都是激发思考的重要源流。没有这些人的思想汇集,澎湃的思潮是不会形成的。很高兴这本书即将问世,也期待读者可以从中获益。文中若有错误之处,望请见谅。

2012年8月,于屏东老家

图书试读

1-01 分手是谁的错?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剎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在这首席慕蓉的诗里,前半段比较容易做到,后半段可难了。


◎问题──小玉遇见更好的对象了,因此决定跟条件较差的男友分手,这是谁的错?

◎哲学思考──
「我们分手了!」
当这句话被说出来,彷彿一声响雷落在人群中间,周围的朋友们感到震惊,不知该如何安慰当事人。这是二十年前人们的反应。现在,最常有的反应大概是,「是喔。」一个简短的声音,代表着「我知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反应变淡的原因并不是分手的痛苦降低了,而是分手事件太频繁,多到让人麻木了。

当今社会走入自由恋爱,不依照长辈的安排,自己挑选喜欢的人。但这种恋爱经常不怎么顺利。有时是看走了眼、有时是关系变了、有时则是更适当的人出现了、或甚至产生误会而导致决裂等等。

然而,既然是自由恋爱,人人应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情人分手如果来自于个人自由意志所决定,那就没有错的一方,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被尊重。不过,当今社会许多人却常常不是这样想的。

当两人同时都想分手时,这不会有什么问题,彼此当然会尊重对方的选择。但是,真实生活中却经常都是一个想分、一个不想分,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比较麻烦。

被迫分手的人通常会感到痛苦,会以被害者自居,亲朋好友也会因为同情他(她),而认为主动提分手的人伤害别人,是错的一方。所以,被迫分手者常常会忘了在自由恋爱的精神上,应该尊重别人不想再跟自己继续交往的事实,因而抗拒分手。社会上就出现了所谓分手前谈判的惯例,「让我们把话说清楚吧!」实际上,既然是自由恋爱,想分手的感觉就够清楚了,根本不需要什么好理由,而这种根本说不清的谈判就常常演变成一个死亡约会。

既然在自由恋爱的精神上,分手不是任何人的错,那么,我们倒是可以问另一个问题:「究竟是谁导致分手的?」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当然就是「主张分手的人」(让我们简称此人为A,而被甩的人为B)。因为,只要不提分手,就不会有人因被迫分手而感到痛苦了。不是吗?这个答案事实上太过短视,如果我们深究一下,答案会很不一样。

一个很简单可以思考的问题是,「A为什么要提分手?」 这个答案主要可以分成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A实在不愿意再跟B继续交往下去了。」如果答案是这个,那么,真正导致分手的人应该是B。因为,在交往过程中,B在这个情侣关系中造成A的痛苦,而B显然在交往中比较快活,否则就不会抗拒分手了。B若不是不关心A,就是有很多令A讨厌的个性或习惯。也就是说,主动想分手的A实在是受不了B才想提出分手,如果不分手,A就要继续忍受痛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说,真正导致分手的人事实上是B。

********************************
【推理】在交往过程中,B让A很痛苦,导致A不愿意继续跟B交往。这种情况导致分手的人B。因为是自由恋爱,所以我们没有义务要永远忍耐一个讨厌的情人。
********************************

从这个角度来看,被甩的B应该好好想想自己在过去的情侣关系中,未核A不愿意再经营下去。通常,如果能够想到这里,分手的痛苦也会降低很多,当B了解是自己导致A想分手之后,才能祝福另一方找到幸福的。

造成一方想分手时,第一大类通常或多或少有一些,否则很少有人愿意放弃一段良好的关系进而转入一段陌生不明的恋情。除非,新来的实在太令人向往了。这是第二大类:移情别恋。

在一个感情世界中出现第三者时,如果原本的两人关系良好,通常不会导致分手,顶多会导致噼腿的现象,这是舍不得原来的,又放不下新来的,所造成的现象。噼腿通常都会伴随着隐瞒与欺骗,这会是比较有争议的地方,但本章不谈噼腿,谈分手。

如果原本的关系就不是很好,原本就不是很有意愿经营下去,当第三者出现时,自然就会向往新的关系,形成移情别恋的强烈动机。这种情况类似第一类,如果我们深思为什么移情别恋的一方会想放弃原本的关系,那么,我们自然也会想到被迫分手的B喜欢交往过程,但在过程中造成A的痛苦。

然而,如果第三者条件实在太好,让主动想分手的A愿意放弃原本良好的关系,那么,错在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问另一个问题:「一个人是否有权利追求个人最大的幸福呢?」而且,「当一个人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必须让另一个人产生失恋的痛苦,这样的行为是否适当?」当然,毫无疑问的,这是一个自私的行为。但是,并非所有自私的行为都一定是错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人提出多高的道德标准,如果我们用圣人的标准衡量别人,那么,任何自私的行为都是错的。但是,如果我们降低对他人的道德要求,这样的行为似乎也还不到需要被谴责的地步。

********************************
【推理】A移情别恋而跟B分手,这是一种自私行为,但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B应体谅旧情人,并且给予祝福。
如果B不愿体谅,继续争取,这也是一个自私的行为,但同样的,这类行为也应被尊重,A也应该体谅B。
********************************

这或许会是一个很难判断对错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情况通常不会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具有良好关系的情侣通常是互相关心对方的组合,这样的组合遇到这类问题时,另一方常常会主动放弃而让情人拥有选择第三者的机会。每当这样的情况又发生时,我们就能再度欣赏到诗篇般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小结──
真正错的人,就是指责别人的一方、报复别人的一方。而他(她)自己,却不清楚这一切错的源头,其实就是自己。否则,只有谁导致分手,其中没有对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感觉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总觉得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别人似乎都无法理解,或者会产生误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一样。书中关于“沟通”的章节,简直是我的救星!它不仅仅是教你一些沟通技巧,更是从更深层次去剖析沟通中的“权力博弈”和“情感需求”。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说了很多,对方反而更生气,原来是因为我没有真正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也没有去关注对方隐藏的情感需求。书中还提到了关于“社会规则”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公平”或者“别扭”的事情,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理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它让我学会了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也能更灵活地去适应和理解不同的社会现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它帮助我理解了如何与人保持健康的距离,既不过于疏远,也不至于过度介入,从而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情感消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学会了一套新的“社交语言”,对于如何与人相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自信了。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总能在你以为已经理解透彻的时候,抛出一个新的视角,让你再次陷入思考。我之前总以为自己对于“人生意义”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固定的答案,认为只要努力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但书中关于“意义的多元性”的讨论,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它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成就,还包含了与他人的连接、对社会的贡献,甚至是对生活本身的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痛苦”和“失落”等负面情绪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它并没有试图去“消除”这些情绪,而是引导我去理解它们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这种“拥抱不完美”的态度,让我觉得特别治愈。书中还有很多关于“选择的自由”和“命运的限制”的探讨,非常发人深省。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完全被命运所束缚,我们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力,即使在看似受限的环境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全新角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期待未来。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有些抗拒,觉得“不正确”听起来不太好,但好奇心还是驱使我翻开了它。结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励志”或者“心灵鸡汤”,而是真正地在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来剖析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往往是导致我们痛苦的根源。比如,书中关于“完美主义”的章节,我之前一直认为追求完美是件好事,但作者却从“完美”的定义入手,探讨了过度追求完美可能带来的焦虑和停滞不前。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所谓的“高标准”,可能只是给自己设置了过高的门槛,反而阻碍了前进的脚步。我还发现,书中对于“情绪”的解读非常独到,它没有简单地说“不要生气”或者“要开心”,而是引导我去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与情绪共处。这种“不回避,不压抑,而是理解和接纳”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对照,发现原来我曾经的很多行为模式,都有迹可循,并且都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盲点,但又不是以一种批判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包容和引导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恋爱中的小情绪都是自己胡思乱想,直到读到里面关于“付出与回报”的章节,才发现原来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心理机制。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陷入误区的思维定势。比如,我曾经总是纠结于“他为什么不主动联系我”,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吸引人,但书中却从“吸引力”的多元维度出发,分析了不同情境下,主动与被动可能传递的不同信息,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沟通模式和情感需求。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问题”并非是对方的错,也并非是自己的不足,而是我们对“正确”的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偏差。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比较”的心理,我发现自己确实很容易陷入和别人比较的泥潭,无论是学业、工作还是感情,总觉得别人比我更好。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温和但深刻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比较”的本质,以及如何将精力从外部转向内心,关注自身的成长和价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容易焦虑,对于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理解角度,不再是简单地“对”或“错”,而是看到了更多元的可能性,这真的太有启发性了!

评分

我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偶然翻开这本书的,本来只是想打发时间,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长者,用智慧的目光审视着我们年轻一代常常会遇到的困惑。尤其是关于校园生活的部分,简直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一直觉得大学生活应该是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但现实中却常常被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迷茫所困扰。书中关于“选择”的讨论,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大学期间的一些选择,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不擅长”,而是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方向。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分析,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以及“这个想法背后隐藏着什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独立思考”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老师、家长或者同学们都认为“对”的事情,我们也有权去质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逻辑和答案。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态度,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 passively 接受信息,而是 actively 去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那些曾经盘踞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似乎都有了清晰的脉络,我感到自己更加从容和自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