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人是理性的?跟着纽约州立大学哲学博士的思路,
找出自己恋爱、校园、人生、心理、社会的不理性之处,
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本书不谈深奥的哲学理论,只以最常见的生活案例,分析每个问题背后的理性逻辑。
例如──
◎A向B提分手,这是谁造成的?→谁造成对方不满意恋爱关系,就是谁导致分手的。
◎柏拉图说我们有完美的另一半,个性不合就应该分手?→但万一柏拉图是错的呢?
◎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吗?如果一个人不可能爱上两人,那又如何真能噼腿呢?
◎学习态度佔成绩的30%合理吗?→成绩应该只代表学习成果的好坏,与学习态度无关。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这等于将「成功」定义为「坚持到最后」,变成「坚持到成功就会成功」的循环定义,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坚持到最后。这虽然没有错,但只是一句废话。
◎可以人肉搜索吗?这种法律范围之外的处罚,和动用私刑有何不同呢?
◎杀一救五是否符合正义?如果依照这种效率主义,为什么我们认为不能强制拆除钉子户?
这些都是你常想的问题,也都是你常想错的问题!
发挥逻辑思考的判断能力,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作者简介
冀剑制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哲学博士,现任华梵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文化评论写作学程召集人,逻辑与思维研究室主持人。着有《逻辑谬误鑑识班:训练侦错神经的24堂逻辑课》(漫游者文化)
【自序】让我们一起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一、恋爱篇
1.分手谁的错?
2.爱我就要爱我的全部,不然就不是真爱?
3.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吗?
4.对待爱情应该要忠诚吗?
5.我这样对他,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6.骂最后两句的,一定是女人吗?
7.男女相处出问题是因为个性不合吗?
8.恋爱有秘诀吗?
二、校园篇
1.老师可以为了学生的未来放个水吗?
2.为求高分讨好老师有错吗?
3.老师可以随时改变订下的规则吗?
4.学习态度佔30%合理吗?
5.作业借同学抄,是善是恶?
6.别人的成绩跟我有关系吗?
7.学生打工是笨蛋还是聪明?
8.如何选择与经营学生生涯?
三、人生篇
1.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吗?
2.宗教信仰是一件蠢事吗?
3.遇到困难真歹命吗?
4.坚持到底是对的吗?
5.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6.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吗?
7.最梦幻的工作是什么?
8.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四、心理篇
1.我们应该谴责犯错的人吗?
2.为什么人们喜欢批评别人?
3.谁能摆脱自我中心的思考?
4.是自利还是正义?
5.沉迷线上游戏是因为好玩吗?
6.上瘾者是自作自受吗?
7.如何认识自己(1)?
8.如何认识自己(2)?
五、社会篇
1.何谓正义? 杀一救五是否符合正义?
2.权力应该如何使用?
3.如何评估一位政治人物?
4.道德勇气真的是件好事吗?
5.依法办理真的好吗?
6.人肉搜索是好事吗?
7.媳妇应该关心公婆吗?
8.我们期待什么样的社会?
自序
让我们一起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哲学的旅程,不仅探索形上世界,也同时深入日常生活旧有的想法。有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在哲学介入后变得荒唐可笑。于是,哲人们总会有些异于常人的理念,不为标新立异,而是跳脱了思考的侷限,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在大学任教,我最爱举的例子是「算命与自由意志的冲突」。所谓「自由意志」,指的是在能力范围内,人们真的可以自由做出选择(而不是命中注定会做的选择),就像选择要怎么填大学自愿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反对这种自由意志的存在。但是,却有很多人相信算命,算算看几岁会结婚、未来是否会成功等等。然而,如果自由意志真的存在,这种算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未来事件都在自己与别人自由意志的管辖范围,既然事情尚未被决定,哪有东西可算?就算对算命只存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也不行,因为两者的世界观是相冲突的。相信了一个,就必须排除另一个。
深思之后,多数人会在理智上放弃算命的可能性,因为,放弃自由意志实在是很离谱的想法。但是,我们的推理还没结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相信科学。如果有一天科学家报导,「火星上曾经存在有生物。」即使在未经追问其证据之前,我们通常会相信这是事实。然而,多数人也知道当今科学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宇宙从虚无中产生,一切(包括人心)都是物质的作用,这些物质依照其不变的定律在运作。」如果这样的世界观是正确的,请问自由意志的存在基础是什么?从科学的世界观来看,自由意志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没有任何能够造出「自由」的物质。那么,自由意志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也是互相冲突的,我们至少要放弃一个,但无论放弃哪一个,都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重大的冲击。
当我们开始进行这种哲学式的深思之后,我们会发现,许多原本以为理所当然的想法,竟然隐藏着各式各样的矛盾与冲突。不同的人、朝向不同方向思索、产生不同的观点。因而孕育了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
这本书记录了我对日常生活中四十个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是我认为许多人常会想错的地方,这有助于尚未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更容易看到里面隐藏的陷阱。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想错了。如果读者有此一发现,也欢迎不吝指教。
完稿后的某一天,我到一家便利商店,一时找不到想买的东西,我问身旁店员,但他也不知道,于是他高声问收银机旁的女店员。她的回答(我听得)很清楚,但身旁的店员却没听到。于是又喊了一声,她也大声再回答一次。问题解决后,他却在旁抱怨:「讲这么小声做什么。」我认为,较符合事实的反应应该是:「抱歉,我听觉比较差一点。」
当我们遭遇冲突时,自然而然会先认为是别人的错。除非我们深入思考,否则难以跳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是本书提到的许多问题的共同源头。
「当情人要求分手,是情人的错,还是自己的错?」
「当我们看不惯别人的言行举止、服装仪容。有问题的是别人?还是自己的观念?」
由于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跳脱这种思考模式,于是,完全不会想错的思维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人都避免不了某种程度的偏见与盲点。所以,如果我们发现有些着名学者某些地方想错了,这实在没什么好惊讶的。重点在于,愈多的反思、愈强的思考力,就能减少愈多的迷思与避免更多的思考陷阱。
写这本书,原本不在近期的计画里面。毕竟,这不属于学术研究,也不适用于我的课程教材。在学校任教与学术研究双重压力下,照理说是不会有时间写这类书籍的。所以,当启动文化总编辑赵启麟先生跟我谈及这个计画时,我笑笑地跟他说:「很感谢你找我写书,但真的很抱歉,我暂时没有多余的时间做这件事。」后来因为协助郑福田文教基金会的一项计画,希望能让逻辑思考与破除迷思的教育在台湾更为普及,加上赵总编辑的再三询问,这才让我兴起在忙碌中开始动笔的念头。
写这本书,深深体会许多作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许多观念在写的时候才愈来愈明确的浮现,甚至有些想法在写作过程才发现原来自己想错了。当然,这些自己想错的观念是不会出现在书里的。
草稿完成后,许多人提供不同的意见。尤其是赵总编辑,他不厌其烦地阅读原稿,跟我讨论不同的想法,而且提供许多有趣的建议。他实在是此书完成的最大推手。非常感谢!
另外,法政哲学专长的甘侦蓉博士针对我比较不熟悉的领域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修正建议。其他许多提出读后感想的朋友也对本书在提昇说服力上大有益处。当然,一本书的形成,背后有数不清的助力。过去曾经教过我的师长们、一起讨论问题的同学们、共同体验人生的亲朋好友们,都是激发思考的重要源流。没有这些人的思想汇集,澎湃的思潮是不会形成的。很高兴这本书即将问世,也期待读者可以从中获益。文中若有错误之处,望请见谅。
2012年8月,于屏东老家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感觉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难以跨越的障碍,总觉得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别人似乎都无法理解,或者会产生误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一样。书中关于“沟通”的章节,简直是我的救星!它不仅仅是教你一些沟通技巧,更是从更深层次去剖析沟通中的“权力博弈”和“情感需求”。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说了很多,对方反而更生气,原来是因为我没有真正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也没有去关注对方隐藏的情感需求。书中还提到了关于“社会规则”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公平”或者“别扭”的事情,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理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它让我学会了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也能更灵活地去适应和理解不同的社会现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它帮助我理解了如何与人保持健康的距离,既不过于疏远,也不至于过度介入,从而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情感消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学会了一套新的“社交语言”,对于如何与人相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自信了。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总能在你以为已经理解透彻的时候,抛出一个新的视角,让你再次陷入思考。我之前总以为自己对于“人生意义”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固定的答案,认为只要努力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但书中关于“意义的多元性”的讨论,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它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成就,还包含了与他人的连接、对社会的贡献,甚至是对生活本身的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痛苦”和“失落”等负面情绪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它并没有试图去“消除”这些情绪,而是引导我去理解它们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这种“拥抱不完美”的态度,让我觉得特别治愈。书中还有很多关于“选择的自由”和“命运的限制”的探讨,非常发人深省。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完全被命运所束缚,我们依然拥有选择的权力,即使在看似受限的环境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全新角度,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期待未来。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有些抗拒,觉得“不正确”听起来不太好,但好奇心还是驱使我翻开了它。结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励志”或者“心灵鸡汤”,而是真正地在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来剖析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往往是导致我们痛苦的根源。比如,书中关于“完美主义”的章节,我之前一直认为追求完美是件好事,但作者却从“完美”的定义入手,探讨了过度追求完美可能带来的焦虑和停滞不前。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所谓的“高标准”,可能只是给自己设置了过高的门槛,反而阻碍了前进的脚步。我还发现,书中对于“情绪”的解读非常独到,它没有简单地说“不要生气”或者“要开心”,而是引导我去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与情绪共处。这种“不回避,不压抑,而是理解和接纳”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对照,发现原来我曾经的很多行为模式,都有迹可循,并且都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盲点,但又不是以一种批判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包容和引导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恋爱中的小情绪都是自己胡思乱想,直到读到里面关于“付出与回报”的章节,才发现原来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心理机制。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陷入误区的思维定势。比如,我曾经总是纠结于“他为什么不主动联系我”,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吸引人,但书中却从“吸引力”的多元维度出发,分析了不同情境下,主动与被动可能传递的不同信息,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沟通模式和情感需求。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问题”并非是对方的错,也并非是自己的不足,而是我们对“正确”的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偏差。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比较”的心理,我发现自己确实很容易陷入和别人比较的泥潭,无论是学业、工作还是感情,总觉得别人比我更好。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温和但深刻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比较”的本质,以及如何将精力从外部转向内心,关注自身的成长和价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容易焦虑,对于很多事情都有了新的理解角度,不再是简单地“对”或“错”,而是看到了更多元的可能性,这真的太有启发性了!
评分我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偶然翻开这本书的,本来只是想打发时间,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长者,用智慧的目光审视着我们年轻一代常常会遇到的困惑。尤其是关于校园生活的部分,简直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一直觉得大学生活应该是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但现实中却常常被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迷茫所困扰。书中关于“选择”的讨论,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大学期间的一些选择,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不擅长”,而是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方向。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分析,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以及“这个想法背后隐藏着什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独立思考”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老师、家长或者同学们都认为“对”的事情,我们也有权去质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逻辑和答案。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态度,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 passively 接受信息,而是 actively 去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那些曾经盘踞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似乎都有了清晰的脉络,我感到自己更加从容和自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