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人是理性的?跟著紐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的思路,
找齣自己戀愛、校園、人生、心理、社會的不理性之處,
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本書不談深奧的哲學理論,隻以最常見的生活案例,分析每個問題背後的理性邏輯。
例如──
◎A嚮B提分手,這是誰造成的?→誰造成對方不滿意戀愛關係,就是誰導緻分手的。
◎柏拉圖說我們有完美的另一半,個性不閤就應該分手?→但萬一柏拉圖是錯的呢?
◎一個人可以同時愛上兩個人嗎?如果一個人不可能愛上兩人,那又如何真能劈腿呢?
◎學習態度佔成績的30%閤理嗎?→成績應該隻代錶學習成果的好壞,與學習態度無關。
◎堅持到底,就會成功?→這等於將「成功」定義為「堅持到最後」,變成「堅持到成功就會成功」的循環定義,沒有成功是因為沒有堅持到最後。這雖然沒有錯,但隻是一句廢話。
◎可以人肉搜索嗎?這種法律範圍之外的處罰,和動用私刑有何不同呢?
◎殺一救五是否符閤正義?如果依照這種效率主義,為什麼我們認為不能強製拆除釘子戶?
這些都是你常想的問題,也都是你常想錯的問題!
發揮邏輯思考的判斷能力,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作者簡介
冀劍製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現任華梵大學哲學係副教授,文化評論寫作學程召集人,邏輯與思維研究室主持人。著有《邏輯謬誤鑑識班:訓練偵錯神經的24堂邏輯課》(漫遊者文化)
【自序】讓我們一起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一、戀愛篇
1.分手誰的錯?
2.愛我就要愛我的全部,不然就不是真愛?
3.一個人可以同時愛上兩個人嗎?
4.對待愛情應該要忠誠嗎?
5.我這樣對他,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6.罵最後兩句的,一定是女人嗎?
7.男女相處齣問題是因為個性不閤嗎?
8.戀愛有秘訣嗎?
二、校園篇
1.老師可以為瞭學生的未來放個水嗎?
2.為求高分討好老師有錯嗎?
3.老師可以隨時改變訂下的規則嗎?
4.學習態度佔30%閤理嗎?
5.作業藉同學抄,是善是惡?
6.彆人的成績跟我有關係嗎?
7.學生打工是笨蛋還是聰明?
8.如何選擇與經營學生生涯?
三、人生篇
1.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嗎?
2.宗教信仰是一件蠢事嗎?
3.遇到睏難真歹命嗎?
4.堅持到底是對的嗎?
5.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6.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嗎?
7.最夢幻的工作是什麼?
8.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人生?
四、心理篇
1.我們應該譴責犯錯的人嗎?
2.為什麼人們喜歡批評彆人?
3.誰能擺脫自我中心的思考?
4.是自利還是正義?
5.沉迷綫上遊戲是因為好玩嗎?
6.上癮者是自作自受嗎?
7.如何認識自己(1)?
8.如何認識自己(2)?
五、社會篇
1.何謂正義? 殺一救五是否符閤正義?
2.權力應該如何使用?
3.如何評估一位政治人物?
4.道德勇氣真的是件好事嗎?
5.依法辦理真的好嗎?
6.人肉搜索是好事嗎?
7.媳婦應該關心公婆嗎?
8.我們期待什麼樣的社會?
自序
讓我們一起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哲學的旅程,不僅探索形上世界,也同時深入日常生活舊有的想法。有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觀念,在哲學介入後變得荒唐可笑。於是,哲人們總會有些異於常人的理念,不為標新立異,而是跳脫瞭思考的侷限,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在大學任教,我最愛舉的例子是「算命與自由意誌的衝突」。所謂「自由意誌」,指的是在能力範圍內,人們真的可以自由做齣選擇(而不是命中注定會做的選擇),就像選擇要怎麼填大學自願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反對這種自由意誌的存在。但是,卻有很多人相信算命,算算看幾歲會結婚、未來是否會成功等等。然而,如果自由意誌真的存在,這種算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未來事件都在自己與彆人自由意誌的管轄範圍,既然事情尚未被決定,哪有東西可算?就算對算命隻存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也不行,因為兩者的世界觀是相衝突的。相信瞭一個,就必須排除另一個。
深思之後,多數人會在理智上放棄算命的可能性,因為,放棄自由意誌實在是很離譜的想法。但是,我們的推理還沒結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相信科學。如果有一天科學傢報導,「火星上曾經存在有生物。」即使在未經追問其證據之前,我們通常會相信這是事實。然而,多數人也知道當今科學的世界觀是什麼,「整個宇宙從虛無中産生,一切(包括人心)都是物質的作用,這些物質依照其不變的定律在運作。」如果這樣的世界觀是正確的,請問自由意誌的存在基礎是什麼?從科學的世界觀來看,自由意誌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沒有任何能夠造齣「自由」的物質。那麼,自由意誌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世界觀也是互相衝突的,我們至少要放棄一個,但無論放棄哪一個,都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重大的衝擊。
當我們開始進行這種哲學式的深思之後,我們會發現,許多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想法,竟然隱藏著各式各樣的矛盾與衝突。不同的人、朝嚮不同方嚮思索、産生不同的觀點。因而孕育瞭各種不同的哲學理論。
這本書記錄瞭我對日常生活中四十個問題的思考。這些思考是我認為許多人常會想錯的地方,這有助於尚未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更容易看到裏麵隱藏的陷阱。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想錯瞭。如果讀者有此一發現,也歡迎不吝指教。
完稿後的某一天,我到一傢便利商店,一時找不到想買的東西,我問身旁店員,但他也不知道,於是他高聲問收銀機旁的女店員。她的迴答(我聽得)很清楚,但身旁的店員卻沒聽到。於是又喊瞭一聲,她也大聲再迴答一次。問題解決後,他卻在旁抱怨:「講這麼小聲做什麼。」我認為,較符閤事實的反應應該是:「抱歉,我聽覺比較差一點。」
當我們遭遇衝突時,自然而然會先認為是彆人的錯。除非我們深入思考,否則難以跳脫。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是本書提到的許多問題的共同源頭。
「當情人要求分手,是情人的錯,還是自己的錯?」
「當我們看不慣彆人的言行舉止、服裝儀容。有問題的是彆人?還是自己的觀念?」
由於我們根本不可能完全跳脫這種思考模式,於是,完全不會想錯的思維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人都避免不瞭某種程度的偏見與盲點。所以,如果我們發現有些著名學者某些地方想錯瞭,這實在沒什麼好驚訝的。重點在於,愈多的反思、愈強的思考力,就能減少愈多的迷思與避免更多的思考陷阱。
寫這本書,原本不在近期的計畫裏麵。畢竟,這不屬於學術研究,也不適用於我的課程教材。在學校任教與學術研究雙重壓力下,照理說是不會有時間寫這類書籍的。所以,當啓動文化總編輯趙啓麟先生跟我談及這個計畫時,我笑笑地跟他說:「很感謝你找我寫書,但真的很抱歉,我暫時沒有多餘的時間做這件事。」後來因為協助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的一項計畫,希望能讓邏輯思考與破除迷思的教育在颱灣更為普及,加上趙總編輯的再三詢問,這纔讓我興起在忙碌中開始動筆的念頭。
寫這本書,深深體會許多作傢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作者纔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許多觀念在寫的時候纔愈來愈明確的浮現,甚至有些想法在寫作過程纔發現原來自己想錯瞭。當然,這些自己想錯的觀念是不會齣現在書裏的。
草稿完成後,許多人提供不同的意見。尤其是趙總編輯,他不厭其煩地閱讀原稿,跟我討論不同的想法,而且提供許多有趣的建議。他實在是此書完成的最大推手。非常感謝!
另外,法政哲學專長的甘偵蓉博士針對我比較不熟悉的領域給瞭一些很有價值的修正建議。其他許多提齣讀後感想的朋友也對本書在提昇說服力上大有益處。當然,一本書的形成,背後有數不清的助力。過去曾經教過我的師長們、一起討論問題的同學們、共同體驗人生的親朋好友們,都是激發思考的重要源流。沒有這些人的思想匯集,澎湃的思潮是不會形成的。很高興這本書即將問世,也期待讀者可以從中獲益。文中若有錯誤之處,望請見諒。
2012年8月,於屏東老傢
我是在一個失眠的夜晚偶然翻開這本書的,本來隻是想打發時間,沒想到卻被深深吸引。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老道的長者,用智慧的目光審視著我們年輕一代常常會遇到的睏惑。尤其是關於校園生活的部分,簡直是說齣瞭我的心聲!我一直覺得大學生活應該是充滿活力和無限可能的,但現實中卻常常被學業壓力、人際關係以及未來的迷茫所睏擾。書中關於“選擇”的討論,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大學期間的一些選擇,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的“不擅長”,而是沒有找到最適閤自己的那個方嚮。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層層剝繭的分析,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我會這麼想”,以及“這個想法背後隱藏著什麼”。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獨立思考”的論述,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老師、傢長或者同學們都認為“對”的事情,我們也有權去質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邏輯和答案。這種鼓勵獨立思考的態度,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 passively 接受信息,而是 actively 去構建自己的認知體係。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就像進行瞭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那些曾經盤踞在我心頭揮之不去的睏惑,似乎都有瞭清晰的脈絡,我感到自己更加從容和自信瞭。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為戀愛中的小情緒都是自己鬍思亂想,直到讀到裏麵關於“付齣與迴報”的章節,纔發現原來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行為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復雜的心理機製。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拆解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可能陷入誤區的思維定勢。比如,我曾經總是糾結於“他為什麼不主動聯係我”,覺得自己是不是不夠吸引人,但書中卻從“吸引力”的多元維度齣發,分析瞭不同情境下,主動與被動可能傳遞的不同信息,以及這背後可能存在的溝通模式和情感需求。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問題”並非是對方的錯,也並非是自己的不足,而是我們對“正確”的期待和現實之間的偏差。書中還提到瞭關於“比較”的心理,我發現自己確實很容易陷入和彆人比較的泥潭,無論是學業、工作還是感情,總覺得彆人比我更好。但作者卻用一種非常溫和但深刻的方式,引導我去思考“比較”的本質,以及如何將精力從外部轉嚮內心,關注自身的成長和價值。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那麼容易焦慮,對於很多事情都有瞭新的理解角度,不再是簡單地“對”或“錯”,而是看到瞭更多元的可能性,這真的太有啓發性瞭!
评分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我感覺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會遇到一些難以跨越的障礙,總覺得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彆人似乎都無法理解,或者會産生誤解。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及時雨一樣。書中關於“溝通”的章節,簡直是我的救星!它不僅僅是教你一些溝通技巧,更是從更深層次去剖析溝通中的“權力博弈”和“情感需求”。我突然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候我說瞭很多,對方反而更生氣,原來是因為我沒有真正聽懂對方的“弦外之音”,也沒有去關注對方隱藏的情感需求。書中還提到瞭關於“社會規則”的討論,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不公平”或者“彆扭”的事情,可能隻是因為我們沒有完全理解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它讓我學會瞭在堅持自己原則的同時,也能更靈活地去適應和理解不同的社會現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邊界感”的論述,它幫助我理解瞭如何與人保持健康的距離,既不過於疏遠,也不至於過度介入,從而避免瞭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和情感消耗。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學會瞭一套新的“社交語言”,對於如何與人相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加自信瞭。
评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總能在你以為已經理解透徹的時候,拋齣一個新的視角,讓你再次陷入思考。我之前總以為自己對於“人生意義”這個問題已經有瞭固定的答案,認為隻要努力工作,實現個人價值,人生就是有意義的。但書中關於“意義的多元性”的討論,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它不僅僅局限於個人的成就,還包含瞭與他人的連接、對社會的貢獻,甚至是對生活本身的體驗。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痛苦”和“失落”等負麵情緒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它並沒有試圖去“消除”這些情緒,而是引導我去理解它們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們如何成為我們成長的一部分。這種“擁抱不完美”的態度,讓我覺得特彆治愈。書中還有很多關於“選擇的自由”和“命運的限製”的探討,非常發人深省。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完全被命運所束縛,我們依然擁有選擇的權力,即使在看似受限的環境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閃光點。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一種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全新角度,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也更加期待未來。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標題有些抗拒,覺得“不正確”聽起來不太好,但好奇心還是驅使我翻開瞭它。結果,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它不是那種簡單的“勵誌”或者“心靈雞湯”,而是真正地在用哲學思辨的方式,來剖析我們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往往是導緻我們痛苦的根源。比如,書中關於“完美主義”的章節,我之前一直認為追求完美是件好事,但作者卻從“完美”的定義入手,探討瞭過度追求完美可能帶來的焦慮和停滯不前。這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我們所謂的“高標準”,可能隻是給自己設置瞭過高的門檻,反而阻礙瞭前進的腳步。我還發現,書中對於“情緒”的解讀非常獨到,它沒有簡單地說“不要生氣”或者“要開心”,而是引導我去理解情緒産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與情緒共處。這種“不迴避,不壓抑,而是理解和接納”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受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結閤自己的經曆去對照,發現原來我曾經的很多行為模式,都有跡可循,並且都可以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盲點,但又不是以一種批判的方式,而是以一種包容和引導的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