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西方哲学家

小品西方哲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9篇点亮思想的珠玉精华
  哲学权威  傅佩荣教授又一哲普力作

  学校不会考,但你一定要懂得生命思考
  人生困惑不一定有解,但能积极以对,
  善用历代哲人的智慧精华来应对思考、活用变通,
  磨练一把专属于你的思想之钥。

  本书介绍影响人类文化、思想最深远的百位西方哲学家,从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至现代的佛洛伊德、沙特、卡谬等人。读者可透过阅读这些哲学家的故事来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与流派演变,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与生活风貌,进而建立多元思考方式,开启不同视角,以另种观点来反思自己的人生。

  智者的思考,不分时代,你也可以活用。

作者简介

傅佩荣

  民国三十九年生于台北。辅大哲学系毕业,台大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近年致力于在大陆推广国学,曾在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山东卫视「新杏坛」、东方卫视「世界文明讲坛」担任主讲。二○○八年获《21世纪经济报导》评选为文化类「年度风云人物」。曾获教育部颁发教学特优奖,并荣获国家文艺奖、中正文化奖。论着丰富,写作涵盖哲学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

  着有《哲学与人生》、《柏拉图》、《解读五大经典》系列、《原来孔子这样说》系列、《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系列、《不可思议的易经占卜》、《易想天开看人生》、《易经──卜辞看人生》等百余种。详细介绍请参考「象飞音乐工作室」flyinnmusic.pixnet.net/blog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点到为止的小品

001厨房有神明∕002精明的脑袋∕003笨拙的脚步∕004测量金字塔∕005数学的奥妙∕006轮回的观念∕007性格与命运∕008万物在流转∕009神与人不同∕010女神的智慧∕011让心思安静∕012追不上乌龟∕013多元宇宙观∕014灵魂的轮回∕015诚实的告白∕016心智的作用∕017古代唯物论∕018依感觉而活∕019万物的尺度∕020相对的价值∕021沟通的困难∕022哲人的妻子∕023城内的居民∕024真诚的反省∕025死亡的省思∕026隐形的考验∕027困处于洞穴∕028幼儿教育∕029陶冶身心∕030灵魂三分∕031神圣的疯狂∕032哲学家君王∕033幸福的人生∕034犬儒学派∕035以哲学之名∕036思考的运作∕037简单的逻辑∕038四种原因∕039潜能与实现∕040一个实体041理性与德性∕042观想的幸福∕043怜悯与恐惧∕044斯多亚学派∕045完全有德∕046哲学家大臣∕047哲学家奴隶∕048哲学家皇帝∕049芝诺轶事∕050伊比鸠鲁轶事∕051享乐主义∕052不需要恐惧∕053怀疑的心态∕054怀疑主义∕055上界与下界∕056人生的进程∕057面对风暴∕058生命阶段∕059配合身分∕060苦乐之间∕061欲望的困扰∕062命运难解∕063基督宗教∕064天主教的信仰∕065迫害基督徒∕066两条路线∕067护教立场∕068妥协观点∕069万物复原∕070三位一体∕071真知主义∕072摩尼主义∕073体验之路∕074奥古斯丁∕075拿起来读076我的存在∕077原罪之说∕078启迪人心∕079恶是什么∕080上帝之城∕081否定之道∕082哲学教育∕083共相问题∕084针尖天使∕085政教之间∕086为了理解∕087先天论证∕088批判先天论证∕089修会制度∕090经院哲学∕091从感觉出发∕092五路证明∕093幸福人生∕094善的定义∕095神的自由∕096奥坎的剃刀∕097心的转向∕098在神之内∕099自我修练∕100心灵火花∕101博学的无知∕102骄傲之罪∕103转向人间∕104佩脱拉克∕105人文主义∕106人的尊严∕107权谋政治∕108宗教裁判∕109赎罪券∕110宗教改革∕111科学革命∕112新的神观∕113四种偶像∕114培根随笔∕115人与狼∕116描绘死亡∕117教育孩子∕118戴着面具∕119理性之光∕120思考方法∕121圆满体系∕122生活格言∕123天才儿童∕124双重真理∕125赌注论证∕126开除教籍∕127爱恨之间∕128认真推理∕129人的自由∕130追根究底∕131单子论∕132神的正义∕133心灵白板∕134政治原理∕135深山的花∕136工作狂热∕137颠覆宗教∕138无奈人生∕139文明之恶∕140忏悔之心∕141启蒙争议∕142良知之声∕143启蒙运动∕144相貌平凡∕145自我消失∕146宗教∕147幽默心情∕148知识来源∕149道德的契机∕150一丝不苟∕151如此谈爱∕152无上命令∕153美是什么∕154宗教新解∕155思想的天空∕156借钱问题∕157纯粹自我∕158少年天才∕159美与真∕160大器晚成∕161教授之争∕162绝对唯心论∕163实在与合理∕164省思人生∕165最差的世界∕166自杀问题∕167神的由来∕168自由的人∕169人的特色∕170浪漫主义∕171三大革命∕172突显存在∕173人生三阶段∕174小牧师∕175精神三变∕176上帝已死∕177超人角色∕178权力意志∕179激发能量∕180自由想像法∕181生命冲力∕182注意历程∕183聪明的脑袋∕184罗素的感言∕185生活俭朴∕186天才侧写∕187使用符号∕188突破界限∕189真诚的存在∕190翻译老子∕191人的一生∕192属于自己∕193走出孤独∕194迎向希望∕195空洞的热情∕196看待别人∕197绝对自由∕198荒谬大师∕199推石上山∕200人的现象∕201结构之用∕202真理的意指∕203恶的问题∕204沟通理论∕205解构主义∕206无知之幕∕207依然爱智∕208他者的意义∕209神圣时空

图书序言

女神的智慧
雅典的城邦之神是雅典娜。雅典娜有两个头衔:智慧女神与战神。有智慧的神能在战场上克敌致胜,这是合理的思维。

巴曼尼得斯探讨真理,认为感官所见的万物充满变化,一点都不可靠。他写了一首诗,描写一位求知者来自黑夜之屋,乘坐「太阳姑娘」所驾的马车,奔驰在人烟稀少的路上,此时通往白昼与黑夜之门为他而开,最后得到一位「女神」的启示而觉悟了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一个整体,而人们的意见总是相互对立的,因此意见不是真理。他的思想由此揭示了一个重要观点:依循意见,将会陷入虚无的幻境;至于真理,则是永恆不变的。

后来,苏格拉底在探讨「美」时,强调自己是受了女祭司狄欧提玛的开导,才算认清了美的本质。换言之,美的不是有形可见的万物,而是那使万物显示秩序的基础。若要欣赏美,必须排除感觉作用,诉诸理性的光明。

由此可见,希腊古代有「智慧女神」的传统。从雅典娜开始,智慧需要冷静与光明。女神与女祭司有如怀抱大地的母亲,包容一切并且欣赏一切。至于男性,也许因为他们负责世间的琐碎事务,以致心思纷乱而识见不纯,缺少领悟智慧的机缘。

让心思安静
巴曼尼得斯分辨真理与意见。他认为,一定要避开意见这条叉路,他说:「我们的思想要远离这条叉路,再有经验的习惯也不能强迫我们走向这条路,随着它放手让茫然不知所从的眼睛、耳朵与舌头自由行动。」感官所得的一切确实让人无所适从。

他接着指出,世间万物只有两种情况:或是存在,或是虚无。由于虚无根本不存在,不可做为认知的对象,所以他的结论听起来很奇怪:凡存在之物皆为存在。

这句话表面看来是同语重复,其实还有后续的推论。首先,我们只能就「现在」来作判断,而不能涉及过去与未来。过去的已经不存在,如何能对它判断?未来的尚未存在,又怎能对它加以判断?其次,既然谈的是「现在」,则一切都是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有任何变动,因为变动是「由存在到不存在,或由不存在到存在」。如此一来,所有的变动都是幻觉。

不但没有变动,也没有多样性,因为存在就是存在,是「一个」完整的东西。我们靠感官而以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花样,譬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其实这一切都是存在,也都统为一个整体。让心思安静下来,我们偶尔也会体察这种一体的喜悦。

城内的居民
苏格拉底年轻时,学习当时流行的哲学,就是探讨宇宙万物的根源。这种学习所得到的答案,无非是由「地、火、水、气」等元素去解释万物的成分与变化。但是,如此一来,人类的生命要怎么安顿呢?难道人类也只是物质所组成的吗?人类的生命没有更高尚的目的吗?

他终于决定转移方向,他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他不再费心探讨自然界,而要开始注意「人」的问题了。人的特色在于:有理智,可以思考;有自由,可以选择。因此,如何作正确的思考与选择,就成为首要的问题。

就思考而言,苏格拉底从来不作公开演讲,而总是到处与人聊天。他的聊天后来成为重要的教育方法:反诘法。他只要听人谈到诸如「善、美、勇敢、虔诚」之类的语词,就会不断询问其意,让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无知。他自己也以「无知」自许。

有关德行的知识,是不能脱离主体的自觉与亲身的体验的。因此,从无知走向真知,所需要的是实践;也只有实践,可以使人日趋于善。苏格拉底相信:德行与知识是不可分的,一个人知道何谓善,他就必然会行善。这里面不能考虑现实的利害,即使死亡也不能使他放弃行善。

真诚的反省
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受人诬告,说他「不信城邦的神,自立一个新神,并且腐化雅典青年」。

所谓「腐化」雅典青年,当然是诬告。苏氏只是每天在市场或体育馆与许多人「聊天」而已。但是,听过他聊天的人自然会开始省思人生的价值何在。然后,这些年轻人(包括柏拉图)对于现实世界的虚伪与不义也自然会心生反感,想要予以革新。社会上的既得利益阶段察觉此一威胁,就联手诬告苏格拉底。

至于控告苏氏不信城邦之神,这在当时已经不算新闻,因为雅典的神明主要是「奥林帕斯山」神话中的诸神,像是一般的民俗信仰。信或不信,其实差别不大。比较特别的是,说他自立「新神」。其实他说的是:从他年幼起,每当他正要去做一件恶事时,内心的「精灵」就会告诫他「不可」。这内心的精灵无异于人的良知,又怎能说是自立新神呢?

在被人诬告而接受审判时,苏氏终于登上了大讲堂,面对五百名法官与众多亲友,他侃怳而谈,畅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死亡观,他说:「没有经过反省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弟子柏拉图记下这段冗长的发言,写成《自诉》,使苏氏的思想流传千古。

死亡的省思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知道法官团判了自己死刑,就发表一段有关死亡的省思。

他认为,人不必害怕死亡。死亡很有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它必定属于以下二种情况之一。一、它是一种结束。人死了一切结束,人也没有任何知觉了。这样的死亡有如「无梦的安眠」。我们平常睡觉时没作梦,不是觉得很幸福吗?那么,死亡不是我们所奢求的吗?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