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哲学史,虽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学」。当一位学人写哲学史的时候,他不仅要叙述事实,而且要解释理论。叙述事实是史学的工作,解释理论则必须有确定的理论基础与解析方法。而这种基础与方法就是写哲学史的必要条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则写出来的是「史」,但不算是「哲学史」。──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泰斗劳思光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着作。透过其独特的「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呈现在您的眼前。本册主要是介绍唐末思想之趋势与宋明理学的发展。其中每一章节,皆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作者简介
劳思光
经历:
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及台湾的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
荣誉:
中华民国斐陶斐荣誉学会杰出成就奖(2000)
行政院文化奖(2001)
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
第六届教育部国家讲座计画主持人(2002-2005)
第四十六届教育部学术奖(2002)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04)
第十届教育部国家讲座计画主持人(2006-2009)
现职:
华梵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充满了好奇,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本既权威又易读的入门读物。直到我遇到了这本《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三版)》。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希望系统学习中国哲学史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些艰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作者在介绍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时,都会先给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深入浅出地剖析他们的核心观点,再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这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耳聆听先哲们的教诲。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碰撞和演变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个学派,而是描绘出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辩驳,最终共同推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史的生命力,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哲学史的书籍,但往往因为语言过于学术化而半途而废,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中国哲学的殿堂,让我感受到了古人思想的博大精深。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充满了启迪和智慧。
评分我最近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思想史,所以就选了这本书。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叙述方式。作者并没有照搬教条式的介绍,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生动的叙事手法,将那些抽象的哲学理论融入到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剧,里面的人物有血有肉,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书中的许多章节都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道家思想的阐释,作者对老子、庄子思想的解读非常到位,让我对“无为而治”和“逍遥游”有了全新的理解。他还结合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说明了这些思想为何能够产生并流传至今。此外,这本书在引用原文和进行注解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每当遇到晦涩难懂的原文时,作者都会给出详细的注解,帮助我理解其深层含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史,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入门读物。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魅力,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中国哲学史”这个题目听起来就有些枯燥,而且“三上”、“三版”这些字眼也让人觉得这可能是一本陈旧的教材。然而,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的看法就彻底改变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是一条蜿蜒的长河,将中国哲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作者在梳理各个学派的源流和演变时,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但却没有让这些史料变得杂乱无章,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叙述之中,为读者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各个哲学流派的评价和分析,他不仅介绍了他们的主要观点,还深入探讨了这些观点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这种批判性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中国哲学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某种既定的结论。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介绍,这使得我对哲学思想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本身,而是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我对中国哲学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正如其名,这是一本“新编”的中国哲学史,带着一种扎实、严谨的气息扑面而来。拿到手中,厚重感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这种封面风格,它暗示着内容本身才是核心,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包装。翻开目录,章节的划分清晰明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思潮,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梳理思想流派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历史背景的交代,这使得哲学思想不再是孤立的理论,而是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举例来说,在探讨儒家思想的形成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孔孟的言论,而是详细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以及各种学派如何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发展。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此外,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到位,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阐释抽象的哲学概念,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我经常会在阅读某个哲学流派的介绍时,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与之相关的历史画面,这种代入感是我在其他哲学史书籍中很少体验到的。总的来说,这本书从外在的装帧到内在的结构,都透露出一种精雕细琢的匠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史的绝佳窗口。
评分选择这本书,主要是看中它“新编”和“三版”的字样,以为它在学术上应该有所更新和精进。阅读下来,我的确没有失望。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介绍每一个哲学流派时,都深入挖掘了其思想的根源,并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例如,在阐述佛教传入中国及其与本土哲学的融合过程时,作者详尽地分析了不同宗派的思想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又反过来改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研究,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严谨和深刻。而且,书中对一些学术争议的梳理和辨析也十分精彩,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问题,而是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对于提高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的学术见解,并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