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探究明末清初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的发展,考察在野及在朝的《易》学家,如何借由治《易》对人生和时代提出反省与思考,以及如何承继前代的《易》学成果并加以推广。借由对明末清初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的研究,读者得以窥见其各自的特色以及各家间的延袭与开展,进而体悟这段时期的《易》学发展,并非「程朱《易》学」一语可简单概括,而是有其时代性及独特性,值得用心关注。
作者简介
杨自平
台湾彰化人,1970年生。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并担任中央大学《人文学报》编辑委员及中央大学文学院儒学研究中心《当代儒学研究》主编。长年致力《易》学研究,并旁涉先秦思想、宋明理学与当代新儒学,对于《史记》学及三国学亦有所关注。曾开设「易学专题研究」、「周易」、「孟子」、「荀子」、「国学导读」、「史传与人生」及「史传与现代生活」等课程。着有《明代学术论集》、《吴澄《易经》解释与《易》学观》,并与杨祖汉教授合编《绿色启动:重探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共三册)和《黄宗羲与明末清初学术》,另有〈论林希元《易经存疑》的义理发挥与致用思想〉、〈评析《史记》论刘邦的功业与历史定位〉、〈论道统──叶适与牟宗三之道统观析论〉等期刊、专书及会议论文多篇。
推荐序:读《易》兴感,传承之乐 林安悟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一、论现今《易》学史对明清之际《易》学的研究
二、论程、朱《易》学对明清《易》学的影响
第二章 论何楷《古周易订诂》之订诂成果
一、前言
二、复古渊源
三、体例的复古与创新
四、释象的复古与创新
五、释经的复古与创新
六、释传的复古与创新
七、训义及义理的创新
八、结论
第三章 论黄道周《易象正》之历象治《易》
一、前言
二、体例与撰述宗旨
三、以历说《易》之渊源
四、以历说《易》之实践
五、以《易》明百世之义
六、以「两象合观」释《易》的意义
七、七十二组对化之用
八、结论
第四章 论孙奇逢之宗程立场与气本论之《易》学哲学
一、前言
二、孙氏治《易》立场异于朱子
三、对伊川《易》学的承继与开展
四、孙氏论心与理
五、气本论之主张
六、结论
第五章 论钱澄之《田间易学》之尊朱立场与实践
一、前言
二、「尊朱」立场
三、钱氏与朱子《易》学观之比较
四、钱氏与朱子治《易》实践之异同
五、修正朱子对卦、爻辞的部分解释
六、钱氏的特殊主张:论象、爻、数
七、结论
第六章 论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场与实践
一、前言
二、思想基础
三、「学《易》以检心」的理想与宗程立场
四、治《易》实践
五、义理的开展与发挥
六、结论
第七章 张尔岐《易》学之特色与定位析论
一、前言
二、治经背景与目的
三、与朱子《易》学的关联
四、释经实践
五、探求「理之象」的释经实践
六、重视元气的《易》学哲学
七、结论
第八章 从《易经通注》看顺治殿堂《易》学
一、前言
二、着述宗旨
三、对前贤《易》学观之承继与转变
四、以涉世之道释各卦卦义、卦辞
五、以五爻爻辞论君道
六、以二、四爻爻辞论臣道
七、创生实体义的宇宙论与「无心」的工夫论
八、结论
第九章 从《周易折中》看康熙殿堂《易》学
一、前言
二、着述宗旨与纂注体形式
三、程、朱《易》在《折中》的定位
四、本于《易》经传的折中原则与实践
五、结论
第十章 从《日讲易经解义》看康熙殿堂《易》学
一、前言
二、着述宗旨与释经体例
三、卦名解释
四、释各卦大义
五、重要义理
六、康熙的习《易》与用《易》
七、结论
第十一章 从《御纂周易述义》看干隆殿堂《易》学
一、前言
二、《述义》与《折中》之承述关系
三、释《易》不废象数
四、宋《易》、汉《易》之折中
五、论「易」的三重义与复性之学
六、结论
第十二章 总结
附录:六十四卦卦象图
引用书目
人名列表
推荐序
读《易》兴感,传承之乐
读《易经》、习《易经》、讲《易经》,忽忽不觉,竟越三十年矣!《易经》者,天人性命之书也,内圣外王之教也。渊矣!深矣!其甚也。明也!达也!其至矣。
每回读《易》,总觉得絜静精微,身心安定,内在总响起老子「孰以静之徐清,孰以动之徐生」的体会。它让人回溯于生命之源,天清地宁,入于「寂然不动」处。又如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如斯而得「范围天地之化」,「曲成万物」也。
读之,习之,意之象之,身之体之,渐浸而入,契会自得。我自觉得它像是一首丰盈的交响乐章,如孔老夫子言:「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果如夫子在齐闻韶,「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读之习之,继而讲之,是又不同矣!总觉得此非我「讲」也,而乃我「参讲」也。
参天地,赞化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者,如其存有之律动也。继之者善,如其参赞之实践也。成之者性,如其人文之教养也。
易者,简易,变易,不易也。不易者,言其常也,此「贞一之理」也。变易者,言其变也,此「相乘之机」也。简易者,阴阳翕辟,干以易知,坤以简能也。「简易」者,干坤入易之门也,造化之微、心念之几,粹然纯然,其至矣夫!循此简易,相乘以机,观机如象,参契其意,归意入神,贞一之理,朗然而现矣!其如日月之明也。
年过五十,方知天命,再参《大易》,知得「俟命而立」的从容,明得「立命而俟」的庄严。再看看年轻一辈的戮力与成就,果是「斐然成章」,真乃「后生可畏」也。晚明清初,鼎革之际,此治史者之所困也。卦爻错综,象数义理,此治易者之所难也。将此困难之两,合而治之,士林殿堂,各有分说。要明其分际,述其别异,更所难也。
杨自平君这部《世变与学术──明清之际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虽非完备之《易》学史,读来却有曲折周至,灿然大观之感。或论何楷《古周易订诂》之订诂成果,或论黄道周《易象正》之历象治《易》,其于体例、象数义理,溯而源之,条理清楚。或论孙奇逢之宗程立场与气本论之《易》学哲学,或说钱澄之《田间易学》之尊朱立场与实践,或讲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场与实践,又及于张尔岐《易》学之特色与定位析论,其于程朱多有理解,或气或理,承继尊抑,写来自有中节处。再历顺治、康熙,以迄干隆,于《易经通注》、《周易折中》、《日讲易经解义》、《御纂周易述义》,如此殿堂《易》学,清初盛世,巍然而现。杨君笃实,为学真切,疏之理之,极见功力,真乃难得也。
上世纪九○年代初,余应邀至中央大学,开讲《论语》、《老子》等课,后又讲「船山《易》学」、「当代儒学」等课,从游诸子,志学向道,一时峥嵘,论议风发,颇收教学相长之效。环视诸生,或狂或狷,气质个别,然知止守本,进取有度者,多已学有所成,业有所就,其于大道也,亦有所契也。想来,竟也敢夸饰地说「藏书过万卷,弟子迈三千」,忧乐在心,日月分明。
余自戊子之秋,迁游花莲,任教慈济,临太平洋之滨,倚中央山脉,每吟及林则徐诗句「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总觉其气象壮阔中,仍不免孤寂也。年过五十,更知天命,唯在传承。传之习之,继之成之,光而大之,是所期于来者也。今杨君着作,发行在即,索序于我,遥想当年,一时兴感,缀为文字,聊以赠之,是为序!
写于慈济同心圆之元亨居
壬辰(2012)之春清明前,3月28日
林安梧
自序
自明崇祯(1628-1644)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这段时期正值明代灭亡与清朝建立的世变之际。本书分别考察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希望了解明清时期在民间及朝堂任官的思想家于经历时代巨变之际,如何借《易》学展现对人生、时代的重要反省与思考,以及对前代《易》学的承继与开展,期能勾勒出这段时期《易》学的发展样貌。
本书是由十一篇期刊论文、专书论文与会议论文,略经修订后编辑成书:
〈何楷《古周易订诂》的订诂成果析论〉:发表于《鹅湖学志》第47期(2011年12月),页93-139。此篇亦为国科会计画晚明《易》学研究(Ⅱ)—何楷《易》学研究(编号99-2410-H-008-054-)之研究成果。
〈黄道周《易象正》治《易》析论〉:《当代儒学研究》第8期(2010年6月),页19-55。
〈孙奇逢气本论的《易》学哲学〉:于2012年3月16日发表于中央大学明清研究中心主办之「明清鼎革变动与文化诠释学术研讨会」。
〈钱澄之《田间易学》的治《易》立场与作法析论〉:《黄宗羲与明末清初学术》(中坜:中大出版中心,2011年9月),页415-467。
〈刁包《易》学的思想基础及治《易》立场与作法〉:《台大中文学报》第34期(2011年6月),页263-304。
〈张尔岐《易》学特色及定位析论〉:台师大《国文学报》第51期(2012年6月),页37-70。
〈从《易经通注》论顺治殿堂《易》学特色〉:《兴大中文学报》第25期(2009年6月),页251-280。
〈从《日讲易经解义》论康熙殿堂《易》学的特色〉:《台大中文学报》第28期(2008年6月),页93-138。
〈从《御纂周易述义》论干隆殿堂《易》学特色〉:《当代儒学研究》第10期(2011年6月),页171-203。
其中须说明者,〈从《周易折中》看康熙殿堂《易》学〉为一篇新作,是由旧作〈李光地之卦主理论及卦主释《易》论析〉进一步发展而成。至于《御纂周易述义》乃干隆时期的《易》着,但为了完整说明殿堂《易》学的发展,亦将其附于本书中。
在明末清初士林《易》学成就方面,关于何楷《易》学,其复古思想源于明代考据学,其着作《古周易订诂》承继先秦《易》学的爻变、互体,用以解释卦、爻画之象,并将卦画符号与占筮所得的变爻结合。何氏释经有三点特色:一是承继《左传》、《国语》以爻变释经;二是以占法解释用九、用六的意义与作用;三是保存不同的经文、存古字与异文、存古音、存古义。何氏肯定伊川、苏轼的干坤卦变说;对于图书之学,既肯定河图、洛书的存在,又认为黑白点图应与《易》、〈洪范〉区分。此外,何氏对经文之训义及义理有其新义,并修订朱子对太极的说法。本章属于国科会研究计画「晚明《易》学研究(Ⅱ)—何楷《易》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黄道周的《易象正》,不同于传注传统,而是借《易》经、传,建构一套独特的《易》学,将历、《易》结合,既明天道自然之运行,更欲探究人事中的百世之理。经由实测天文,钻研《易》与历之关联,提出「大象十二图」及「历年十二图」,并以「之卦」释七十二体卦,以及以七十二组对化卦论致用之道,透过这两部分的成果,提出一套严谨的历史推步系统,作为后人立身行世的参考。
孙奇逢为清初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然其重要性表现在讲学而非独特的哲学思维。其《读易大旨》异于传统传注,以发挥《易》经、传义理为主。本章先点明孙氏的治《易》立场,异于朱子,近于伊川,其后指出其《易》学哲学又异于伊川。至于其《易》学哲学,孙氏以「理」、「道」、「易」等称谓指称形上义的元气,又屡言「心」,易使研究者将孙氏误归入理学派或心学派。笔者透过全面深入釐清,认定孙氏实为主气一系,异于陆王主心,程朱主理。本章从三点指出孙氏主气本论:一、以「神」理解太极;二、〈干〉、〈坤〉并行;三、不从截然对立的角度论君子与小人。并进一步认定孙氏的宇宙论及心性论皆属气本论,意即万物皆根源于浑沦未分的形上元气,而元气又化生为阴、阳二气;然形下的阴、阳二气的流行有元气作用其间,元气与形下之气,一体不二,此便是孙氏气本论的《易》学哲学。
钱澄之的《田间易学》,收录承自家学之《见易》、《火传》,以及钱氏重要的《易》学观点。对于钱氏的治《易》立场,部分学者从汉、宋学的角度,提出四种看法:宗汉、宗宋、汉宋兼採、兼採历代《易》说。亦有学者视钱氏为程朱学派,主张钱氏宗程朱,或称钱氏只宗朱子。经笔者深入研究,认为钱氏只尊朱而非宗朱。此外,钱氏既不宗汉、亦不宗宋,而是广採众说,但以是否合于《易》之本旨作为抉择标准。重视《易》之本旨方是钱氏《易》学的根本立场。
刁包对明亡有深切感受,希望借由结合朱子思想,强调读书、穷理,为时代找出新的契机。他的心性论、工夫论及《易酌》中所说的「心」、「心学」,皆本于朱子,对王学提出反省,将读书、穷理归本于心,并肯定朱子「心具众理」的主张。刁包所说的「心」、「心学」,非属阳明心学,而是朱子心即理的系统。至「学《易》以检心」是以有益自家身心,作为学《易》的动机与理想,迥异于以《易》归心学的心学《易》。刁包主「四圣二贤一心」,即为宗程立场的展现,强调义理解《易》,治《易》内容兼採程、朱,并广引众说。在治《易》实践上,无论训诂、考典制、释象皆以合于经义为依归,并承继与扩展程《传》引史解经的实践,且于《易》重要观点,在义理方面多有发挥。本章乃将原有期刊内容稍加修订,作为国科会研究计画「清初程朱《易》学研究(I)—刁包《易》学研究」(编号100-2410-H-008-040-)的研究成果。
张尔岐的《周易说略》于众《易》注选择《周易本义》,借由对《本义》简要的义理解释,承继朱子重「本义」之旨,主张探求「理之象」,阐发圣人的教诫义。另一特色是亦透过讲学推广《易》教。《易》学哲学重视元气,主张理气不二、理势合一,与王船山的观点有同有异。张氏《易》学,在元、明释象、释义过度发展之后,重新正视并回应朱子的主张,顺应《易》学的发展。与同时期的刁包相较,张氏治《易》近于朱子,刁包治《易》近于伊川。张氏《易》学有其特色,值得吾人关注。
在清初到清中叶的殿堂《易》学的成就方面,顺治朝的《易经通注》为清代第一部殿堂《易》学着作。该书的《易》学观及释《易》实践,部分承继程朱《易》学,然其着书宗旨在经世致用,深入分析卦、爻辞中蕴藏的人事之理。在爻辞解释上,以君道释第五爻,以臣道释第四爻,重在论君臣之道。此外,书中亦提出「无心」思想,指出无私意方能知几。该书的限制有三:一是限定了《易》的解释与应用;二是将以阳尊阴卑解释阴阳;三是狭隘地将人事阴阳解释为君子与小人。
康熙朝的两部殿堂《易》着,有《周易折中》与《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乃康熙鑑于明代官修的《周易大全》驳杂,特命李光地总结历代《易》说而作。《周易折中》的特色便在于「折中」法,一方面是对研究对象的折中,就众家《易》说之殊异加以抉择;一方面是折中的原则,在版本上,李氏折中于朱子经传区分的版本,但在卦、爻辞的解释上,则折中于《易》经传。该书在释经上重视《易》例,包括用词通例及释经义例,提出五类释经义例。此外,该书以义理释《易》为主,于君子、小人及君臣议题上,提出《易》亦为小人戒,及君臣合德的主张。该书对于宋《易》提出深入的检讨与修订,而以《易》经传为折中原则的实践,正好与清初回到经典本身的治经主张相唿应,在《易》学发展有其重要性。
《日讲易经解义》乃日讲官为康熙讲《易》而作。康熙指示须深探圣人作《易》之旨,并合于通贯及简要的原则,故该书于解经前先列出核心大义。又因该书属于殿堂经着,故解经内容须符合经世致用。该书释《易》,将卦象、卦爻辞视为整体,并依各卦所代表的处境,提出处世之道。在义理发挥上,该书兼论扶阳抑阴与阴阳相互为用,一方面提出君子、小人之辨,另方面又提出刚柔并济。此外,该书多着墨于康熙所重视的治国之道,包括刑法、武备、文德、君子与小人之辨、敬事之臣等,其中尤以刑法、君子小人之辨与敬事之臣较受康熙关注。
干隆朝之《御纂周易述义》乃清代最后一部殿堂《易》着,其着述目的即干隆〈序〉所称,乃为承继《御纂周易折中》之义旨而作。该书参考前贤象数、义理释《易》之成果,加入撰述者之见解,同时亦关注君臣议题。《述义》与《折中》均强调掌握圣人大义,但差别在于《折中》是採纂注体形式,汇集并折中众说来掌握经义;《述义》则迳将前贤象数、义理成果熔于一炉,并加入撰述者的见解,解释并发挥经义。《述义》释《易》,在义理方面承继程朱《易》学,但另加入程朱所忽略的象数,全面解释取象来由,并重视易数,透过实际解经,展现其象数、义理兼备的精神。
简要归结明清之际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的特色。在士林《易》学方面,何楷承继先秦至宋代的《易》学成果,黄道周以历治《易》,孙奇逢的宗程立场及气本论的《易》学哲学,钱澄之的尊朱立场及重视经传本旨,刁包的宗程立场,以及张尔岐承继朱子重本义主张探求「理之象」。
至于殿堂《易》学,过去学术史谈及清初官学,多以程、朱学称之。从表面来看,殿堂《易》学着实是标举程、朱《易》学,但深究其内容,实非如此。如《易经通注》关注者在于治国之道,多论及君臣及君子小人之议题;《周易折中》乃借由义例及经传本旨折中众说;《易经通注》则以通贯圣人大义及经世致用为治《易》目标。本书透过对明清之际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的研究,希望见到表象之下的真实面貌,并给予相应的理解与评价,进而正视其存在价值。
在此,要诚挚地感谢我亲爱的家人,父亲杨景柏、母亲张素真辛苦的教养之恩,舍妹杨自青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费心协助拙着的完成,舍弟杨自森在研究之路的互相切磋勉励。感谢先生吕学德多年来的鼓励与支持,而两位宝贝吕绍君、吕绍辰的乖巧与贴心,让我能专心作研究。亦感念恩师林安梧教授自余从学期间至今,不断给予鼓励与指导,并于百忙中拨冗为拙着撰写〈推荐序〉。在此也感谢「中国思想史研究丛书」主编郑吉雄教授、伍祖安教授对拙作
提供宝贵修订意见。此外,台大出版中心蔡忠颖先生与纪淑玲小姐在编务及出版上的诸多协助,及研究助理中大博士生涂蓝云费心协助校稿,在此一併致谢。
最后,仅将拙作献给我最亲爱的家人。
书于新竹智思斋
2012年8月
杨自平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很厚重,装帧也显得很严谨,这通常预示着内容不会是浅尝辄止的。我对明清之际这个历史时期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个时代既有传统文化的辉煌余晖,又面临着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都在经历着深刻的调整。而《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这个时代的命运和解读方式,无疑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世变与学术》这个书名,立刻就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关切——“世变”与“学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好奇的是,当外部世界的“世变”如此剧烈时,以《易经》为代表的传统“学术”是如何应对的?是选择固守,还是积极回应,抑或是另辟蹊径?书名中“士林《易》学”和“殿堂《易》学”的区分,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是否意味着在士人阶层和官方层面,对《易经》的理解和运用存在着差异?是民间智慧与官方理论的博弈,还是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剖析一些重要的明清易学大家,比如王夫之、顾炎武等等,看看他们是如何将《易经》的智慧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他们的解读又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明清时期思想变迁的独特视角,通过《易经》这个载体,来洞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出路。
评分这本《世变与学术:明清之际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的书名就带着一股子穿越历史的厚重感,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本来对《易经》研究并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总觉得它离现代生活有些遥远,又带着点高高在上的神秘色彩。但这本书的视角却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直接去讲《易经》本身有多么博大精深,而是聚焦在明清易学研究者们身上。我特别好奇,在那个社会变革的剧烈时期,这些饱读诗书的士人们,是如何看待《易经》这本古籍的?他们是把它当作一种治国安邦的工具,还是纯粹的哲学思辨?书名里提到的“士林《易》学”和“殿堂《易》学”,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似乎暗示着不同的研究群体和不同的研究取向。我猜测,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去感受他们的思想碰撞,去理解他们在变局中如何运用《易经》来安顿自己的精神,或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某种指导。我非常期待能从中看到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位学者如何解读《乾卦》以应对朝堂的政治动荡,或者另一位学者如何从《易经》的卦象中寻找个人修养的道路。总而言之,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历史厚度、人文关怀以及对经典研究的独特切入点,它似乎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扇通往明清士人精神世界的窗口。
评分读到《世变与学术:明清之际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它所包含的丰富信息所吸引。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时期,旧的封建王朝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新的思潮和势力开始涌现。在这样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知识分子们的思想活动,尤其是对《易经》这种中华文化根基的解读,一定充满了复杂性和深刻性。《世变与学术》这个组合,直接指出了这本书的核心议题——社会变迁如何影响学术研究,反之亦然。我尤其对“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的区分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学术场域,一个是在更为自由的士人圈子里展开,另一个则与官方、朝廷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目的,必然会导致对《易经》的解读产生差异。我猜测,书中会详细探讨在这一时期,不同学者是如何解读《易经》的,他们是如何将《易经》的义理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相结合的,甚至是如何利用《易经》来表达对时局的看法,或者试图影响政策走向。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易经》这门古老的学问,是如何在不同群体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沉浮。
评分我对《易经》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觉得它深奥难懂,但又隐约知道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对于《易经》研究历史的模糊认知。《世变与学术:明清之际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这个书名,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提出的“世变”与“学术”的联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王朝走向终结,新的力量正在孕育。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经典,特别是《易经》这样的核心经典,其研究和解读必然会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我非常想知道,当时的士人们是如何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去理解和运用《易经》的?他们是在《易经》中寻找安身立命的哲学依据,还是将其作为改造现实的理论工具?“士林《易》学”和“殿堂《易》学”的说法,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是否意味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或群体?一种是活跃在民间、更贴近现实的士林研究,另一种则是与官方、宫廷相关的殿堂研究?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互动与碰撞?我期待书中能为我揭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群体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去阐释《易经》,而这些阐释又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政治诉求以及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这本书,对我来说,或许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变动中顽强生命力的绝佳机会。
评分《世变与学术:明清之际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光是书名就传递出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历史的纵深感。我一直认为,任何经典的解读都离不开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而明清之际,恰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社会结构的变动、思想观念的冲突,都为《易经》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可能。《世变与学术》这个提法,精准地捕捉到了历史变动对学术的影响,也暗示了学术研究本身对世事的回应。《士林《易》学》与《殿堂《易》学》的并列,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指向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易经》研究。一种是在民间知识分子群体中流传、可能更具批判性和探索性的“士林”视角,另一种则是与朝廷、官方联系更紧密、可能更注重应用和维护统治秩序的“殿堂”视角。我非常好奇,这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在明清时期是如何展开的?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还是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影响?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学者及其著作,来展现这种差异?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时代的士人世界,去感受他们如何理解《易经》的智慧,如何用它来安顿自我,或者参与到时代的洪流中。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研究《易经》本身,更是通过《易经》这扇窗,来透视明清士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