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验的诠释与东西文化之会通

生命体验的诠释与东西文化之会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命体验
  • 文化会通
  • 东西方哲学
  • 人生思考
  • 自我认知
  • 心灵成长
  • 哲学
  • 文化研究
  • 生命意义
  • 跨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以生命体验诠释为主轴,穿梭在庄子、禅宗、王阳明、柏格森、李乔文学作品、西藏生死书文本之间与之对话。换句话说,生命体验诠释就跟现今的文本阅读理论,有一曲同工之妙,当我们在解读这些作品时,阅读者本身也是作者,两者的交流沟通是互为文本,此有与文本之间,此有与文本背景关系脉胳,此有与身体观照之间,此有与生活世界等都是处在动态辩证的历程中,透过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沟通与对话达到主体际性的和谐。

  生命与文本的对话所呈现也是如此,或许说是生命本身也是一个文本,生命透过存活经验去诠释理解所有在生命当中所发生的,这样来说,阅读者透过身体在此有与生活世界之间的交涉也常是互为文本状态,互为主体的状态,而形构出一种可贵的对话,激盪出生命不同面向火花。 

本书特色

  本书先后涉猎了生、死、体验、诠释、身体、主体际性、生活世界、意识流、神祕知识、默观等论点;又连接了东西方众哲士如庄子、王阳明、圣十字若望、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马赛尔、梅露庞蒂等名家;也连贯了《圣经》、《西藏度亡经》、禅宗论着等经典;其目标不外乎欲从不同的观点与角度,来与读者作生命的恳谈,好能在砌磋当中共同向智慧的方向迈进。

作者简介

聂雅婷

  经历:大叶、关渡基督书院、真理大学通识及台湾文学系助理教授
  现任:长荣大学哲学与宗教系专任助理教授
  专长:老庄哲学、生命体验诠释学、宗教哲学比较对话、女性主义、文学与哲学对话、中国哲学经典现代诠释、哲学与宗教心理原型的重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东西方文化哲学的会通与对话--由「生命体验的诠释」来切入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由东西方来看生命的体验诠释对话
第三节 生命体验诠释--体验原型
第四节 生命体验当中的对话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东西方哲学中「意识流」的探讨--禅宗、柏格森及胡塞尔的对话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意识流当中所隐含着生命体验诠释
第三节 用柏格森与意识流来解禅宗说法
第四节 以胡塞尔的意识流来解禅宗说法
第五节 三者对意识流探讨
第六节 总结

第三章 以后现代观点检视东方文本当中的生命体验诠释--以【庄子.齐物论】中「罔两问景」为例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何谓文本的生命体验诠释
第三节 「罔两问景」当中说明了文本生命体验诠释
第四节 「罔两问景」中以文本来解读无待动态生命体验诠释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体现真理的身体意识与生活世界--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化身:王阳明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针对中国哲学的特色对阳明先生的反省
第三节 身体意识
第四节 阳明先生由此有所展现的生活世界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东西文化中神祕知识体验的考察--庄子与十字若望对于「默观」之对话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东西方文化原型思考模式
第三节 东西方哲学互补与交流
第四节 默观深刻精神向度之对话
第五节 结论

第六章 台湾文学中「主体际性」的建构--以李乔的《寒夜三部曲》为例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由「主体际性」出发
第三节 由《寒夜三部曲》看「主体际性」
第四节 「主体际性」开展--召唤你与我参与介入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西藏《度亡经》与基督教《圣经》生死观之探讨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中阴闻教得度》中的死亡论
第三节 基督教生死观之略述
第四节 西藏死亡观与基督教的死亡观比较
第五节 结论:死之死--一个新的思考点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如今,在哲学的思考意向不得不正面迎接此一充满具体性、特殊性与偶发性的生活世界之际,我们终于发现:昔日所谓「爱智者」(这理当是「哲学家」的本姓本名)的身影已悠悠然晃漾于感性、智性与灵性共构而成的生命平台之上,而我们也因此得以本着「人」的身分,专注而热切地聆听那起自生命深层的声音──它时而急躁,时而迂缓,时而中气十足地向我们不断地进行劝谏、游说、告诫、鼓舞以至于激情喊话的动作;当然,这所谓「内在」的意识之流。其实也正汇集着我们诸多的无奈、悲凉、苦痛以及始终不放弃希望与期许的坚持。

  因此,任何具有起码的自知之明的哲学工作者(或说是哲学研究与哲学教育的从业人员),显然都必须随时警觉在「入乎其内」之后,准备适时地「出乎其外」,以便坦然接受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此一生活世界中任何可能突如其来的心智与情意兼而有之的挑战。也说是说,哲学家纵然百般不愿委身于个别的理论与系统的屋嵴之内,但他们似乎必须理解往日的象牙之塔或静谧之殿堂已然远飏,此刻簇拥在他们身边的可是喧嚣的市民以及万象缤纷的人文情态──其中,有的是不可理喻的言行举止,有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玄思与想像。

  或许,哲学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奋力跳出那可能让他们「拘于墟」的那口井,并且即时跨越那绊住他们手脚的一道道藩篱。而这样的自我要求其实并不过苛,也非难事,因为方法与工具已然齐备,而各种跨界域的视角与路径也已敞开在他们眼前。特别是在现象学与诠释学所连手打造的意义脉络更是全面性地如所谓「互联网」般铺天盖地而来,新时代的哲学工作者们又如何能置身其外而麻木无感?何况在对话、交流与会通之工作已成为每个人的份内事的时候,任何矢志致力于思考大业的年轻学者又如何能将生命之体验以及意识之流动无端地冻结于个人脑海的每一个僻远之角落?而跨文化以至于跨生死之际的敏锐与闳通兼具的眼光难道又不能让新世纪的哲学有新的气象、新的愿景与新的可能?

  此刻,呈现在各位面前的,正是一位哲学界的明日之星以其跨界域的视角,从容游走于东西哲学之间,同时运用诠释与对比的思考,所探勘出来的理论结晶,而其中所含藏的成分就恰恰是当代哲学可以援引并参照的意理系脉,特别是她那深入生命内在世界以迄主体际、生死际的关怀向度,更是极其突出地等待着所有守护身心灵神一体共在的同道们的瞩目──聂雅婷博士以「生命体验的诠释与东西文化之会通」的大题目来从事哲学思考,来撰作这本具有多面向思考却又前后一贯的哲学论着,基本上已经成功地经由会通与对话的双向且互动的思考进程,直接烘托出「体验」之原型,而展开深层之「生命对话」,于是她再探入禅宗、柏格森与胡塞尔的「意识流」,发现其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同时,又以「生命体验」为试蕊,一方面深入《庄子》奥妙玄虚之文本世界,另一方面直指儒学高峰王阳明的身体意识与其生活世界以交参、对映以及无限延展之意义前景。原来,东西方各有「圣人」出,而其所以心同理同者,不就在「言而不言」的默观之中?雅婷博士大胆地考察庄子与十字若望的「圣默然」境界。最后,本书又高峰突起地以「主体际性」来试图理解台湾文学翘楚李乔的《寒夜三部曲》,而她的发现正不啻在台湾文学的宁静海里,投下一颗足以引动波纹漫漫的小石块?而后这位看似新手上路的年轻学者竟将西藏《度亡经》与《圣经》并列而比较其生死观,其中意趣盎然,而她的结论:「死之死──一个新的思考点」,似乎已不是任何生涩之理论与硬冷之概念所能触发,而雅婷博士在穿针引线的同时,显然正心存盼望,追寻着不死不生的异样的光亮?

  在此,个人极乐意向国内哲学界以及宗教学界的朋友推荐雅婷博士这本意味深远的论着,她始终运用严谨的哲学概念正面迎向深远的哲学问题以迄生命课题,尤其在试图融合心灵意识与身体经验的同时,雅婷博士甚至不畏繁琐,不怕艰辛地展开其具有开放性与未来性的思考方向与论述策略,而其中所透显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着实弥足珍贵。

叶海烟
于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图书试读

东西文化中神祕知识体验的考察--庄子与十字若望对于「默观」之对话

一、东西方文化原型思考模式
过去在探讨中国哲学义理理解及诠释在传统哲学方面有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型说 及亚理士多德哲学中的形式因概念与宋明理学的理范畴之类比、基督教上帝概念与中国传统天命观的类比、史宾诺沙伦理学上帝即自然的形上学命题与老子道论思维的类比、康德哲学的实践理性批判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建立之类比、柏格森的创化论和怀海德的历程说与易经生生哲学的类比。这种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但也有可能是理解错误。

无论如何,我们不从如此差异性大的「类比」或「对比」方式进行,而是从关于对话与诠释的观点,来说明两者东方与西方不同。对话与诠释最重要的对象为何呢?其实就是生命神祕的体验本身来论述二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可能性,笔者在后来的延伸叙述当中,给予「生命体验诠释」说法,而在这样的说法当中,最重要关键其实就是在讲述有关于「默观」。不论是西方神化或东方道化历程,不同语言文化型态,有不同的境界的描述,不同象征符号使用系统。然而若涉及最终那不可知道的境界,均是无言的诠释,也就是「默观」来着手,因此我们从人所能掌握的象征符号知道隶属于那特定文化系统的脉络后,去除象征符号牵连的根蒂,更重要的是回到知性形上学,以下学而上达的精神勉励自我更上一层楼。

因此本篇文章重点在于以东方庄子与西方十字若望为例说明东方的道化与西方神化的历程对于「默观」描绘,并借由东西方思考特点不同,说明二者对形上世界的观点不同,以致于二者对在差异之后,如何用「默观」来建构出彼此差异当中统一,用「默观」去做深层生命交流与沟通,「默观」涉及到身体如何体现道与存有,所以在文章中会有进一步探讨到「身体」为基本场域的默观神祕经验,如何进行交流对话,特别是在多元价值的现代思维当中,如何以灵性向度的对话--「默观」体验来进行沟通与交流。

本文也举出当代宗教家潘尼卡为例,说明了从潘尼卡的言说对话中,启迪着我们必须回到人的存有,也就是海德格所言此有(Dasein)去看这种对话性对话的诠释,回到此有的对话,或者内在生命的交流与对话,希克在其《第五向度》( The Fifth Dimens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一书中,清楚指出灵性向度这个面向上乃是连系终极实在,是人性的第五向度,所以无论是西方十字若望或是东方的庄子,也就是无论是神或道的意味,都涉及了人类灵性终极关怀,在生命本身展开内在对话,必须透过「默观」密契的体验本身来进行,否则这对话是无意义的。

(一)东方西方思维特点
1、中国哲学思考模式
无论如何中国哲学的特质是企图表述中国人生哲学本位的问题意识的蕲向,是一个内蕴外显的心性之学,基于此而表现出文字表述形式的特有风格,重直觉体悟、不重逻辑结构、不重客观思辨。

庄子的「默观」是表述中国哲学当中内蕴外显的哲学思维,他着重人有限无待的生命体悟,这「默观」概念特有文字风格,正足以表现中国中重直觉体悟、不重逻辑、不重客观的思辨的中国哲学特质。

基本上中国哲学是以「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诠释模型」 ,我们说过在老子而言,仍侧重形上实体的描写,然在庄子已转化成为人生哲学的表述。如此道化的生命型态,紧紧结合了宇宙实体、人生观、终极价值观、形上学本体论、境界论、功夫论,这种环节转换乃是以人作为思考起点,要人关注终极存有展现生命至真状态,这乃是以典型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诠释模型」。对庄子而言,解决无待物化的不流动的生命情境,乃是得从精神修养着手,而「默观」乃是功夫、境界和修养语言,人投入存有召唤,以「默观」宇宙造化之功,成为真正最完美存有状态。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