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孟子读本

我的第一本孟子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典的不朽魅力+清晰鲜活的解说=吸收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

  本书在编排上採取了四位元元一体的方式,即把原文、简要的注释、通俗的翻译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青少年能够结合注释和翻译完整地阅读原文,还可以阅读与之相关的故事。希望青少年在快乐阅读的同时,能够走近孟子,了解更多的儒家文化。

  青少年阅读国学名着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还可以品读文学中蕴涵的美学、哲学意境。《孟子》作为国学经典中的经典,说理透彻,言辞典雅,富于思辩色彩,论述层层推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懂之后一定会受益终生。

  「四书」——国学经典入门书

  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并以自己的言谈举止显示着这个传统的或优或劣的特色。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遗产,值得学习和继承,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例如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关于忧国忧民的情操,关于尚善的态度和透过修身养性以达至高尚人格的追求,关于敬业乐群的意识,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准则,以及关于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此外,还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还有众多美不胜收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净化我们的心灵。
  
  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有人会问:「传统文化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资赚钱。但其精华部分能开启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指导我们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促使我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道路上,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无用之大用。
  
  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少了诗意、记忆缺席了历史、思考没有了哲理,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我们若能将古人的智慧、古人的知识、古人应对各式各样问题的办法延续下来,就一定会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走得更顺畅,更容易实现人生的理想。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上讲,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责任和义务。那么,青少年该如何做才能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呢?我们都知道,书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青少年要想涉猎传统文化,就要从学习国学经典开始。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总是让青少年学生围着考试和教材转,却很少接触国学原着。殊不知,优秀的教材固然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可不读,但要提高人文精神的素养,必须直接阅读国学原着。
  
  我们所推出的《我的第一本论语读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读本》、《我的第一本大学、中庸读本》系列丛书,阅读对象就是以青少年为主,引导他们国学入门。为了青少年更好的认知,本书在编排上,採取了将原文、注释、翻译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方式。青少年不仅可以结合注释和翻译完整地阅读原文,还可以阅读与之相关的故事。用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来了解儒家经典,并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也正是编者的目的。
  
  孔子说过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而道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者」,是获得知识的层次;「好之者」,是从学习中引发了兴趣,激发出研究的动力:「乐之者」则更进一步从学习和探讨中实现思想的昇华,产生高度愉悦的心情,或对研究「欲罢不能」的迷恋状态。希望读者在阅读本系列丛书时,可以达到「乐之者」这一境界。

  青少年不能不读《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的经典着作,记录了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这部书刚开始问世时,《汉书.文艺志》仅把它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
  
  做为青少年,阅读国学名着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还可以品读文学中蕴涵的美学、哲学意境。《孟子》做为国学经典中的经典,说理透彻,言辞典雅,富于思辩色彩,论述层层推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懂之后一定会受益终生。
  
  如果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看做是一个敦厚睿智的长者,那么做为学说继承人的孟子则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青年。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面对诸侯的暴政和百姓的哀号,激起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将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解民倒悬为己任,抱着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入世精神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孟子》一书中,展现了孟子治国安邦的策略和人格修养的原则。首先,在政治思想上,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化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理念。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启迪人们向上的自信;二是鞭促人们向上的努力。
  
  此外,孟子还具有较强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这并不是说百姓的地位比国君高,而是说国君在治国时,如果不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这在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底层民众的利益。更难能可贵的是,孟子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他认为如果君王违背人民意愿,危害人民利益,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就要革他的命。虽然诛杀「独夫」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
  
  孟子的战斗性来源于浩然正气。他认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意思是说,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需要用正直的品格来培养它,这样才能充盈天地之间。这种气,要跟义与道相配合。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缺乏力量。
  
  看来,孟子养的气,就是正气。有了正气,还需要在逆境中奋斗,以此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果仅从人格的塑造上来看,孟子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了孔子,他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被无数文人墨客奉为经典,同时也滋养和润育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的精英。
  
  孟子有很高的辩才。他的思维缜密,逻辑严谨,语言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他的辩论很有文采,审事精微,阐发透彻,洞见深邃,并善用比喻,令对手不得不服。这些特点贯穿于《孟子》全书的始终,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借鑑作用。
  
  我斗胆说一句话,就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而言,可以不读《论语》,却不能不读《孟子》。书中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读之可以使我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薰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走近《孟子》,了解更多儒家文化

  凡是一种文化,必然会有一种思想做为它的核心。其核心思想,又必然会有一到两个人物做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继承并且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从这个角度上,也能够很好地理解,儒家思想为什么又被称为「孔孟之道」了。
  
  孟子(西元前三七二年~西元前二八九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生活的年代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所处的战国时代中期比孔子的时代更为混乱险恶,但是他热爱儒家文化,了解孔子的思想,进而深刻的阐述,并且广为传扬,最终使儒家学说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它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比如仁政、民本、民贵君轻等)和政治行动,属于儒家的经典着作。孟子的学说出发点是性善论,他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共有七篇十四卷传世,它们分别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的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它们为「四书」。《孟子》有三万五千多字,是「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本。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四书》盛行起来。元、明、清几个朝代,「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虽然孟子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但是阅读《孟子》可以了解孟子在人性论、修养论、教育观、人生境界说等方面的观点、思想。这些思想组合为一个结晶体,每一个侧面都映现出核心理念的精彩。《孟子》能够让我们明白人类之所以伟大、人性之所以可贵,从而使我们加倍珍惜时光,坚持进行成就自我的修练。
  
  本书在编排上採取了四位元一体的方式,即把原文、简要的注释、通俗的翻译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青少年能够结合注释和翻译完整地阅读原文,还可以阅读与之相关的故事。希望青少年在快乐阅读的同时,能够走近孟子,了解更多的儒家文化。

作者简介 

张子维

  中国语文学系毕业,从事文字工作。

  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十余年,学养俱丰,曾协同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撰工作。

  认为古典文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思想宝藏,我们有义务传给后世子孙,工作之余致力古典文学与哲学思想的注释。

  着有《我的第一本论语读本》、《庄子─这个智慧我们用了2300年》、《读懂道德经的第一本书》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梁惠王(上)——有仁者之风
二、梁惠王(下)——善为别人想
三、公孙丑(上)——养浩然之气
四、公孙丑(下)——道义的力量无穷大
五、腾文公(上)——心中要有善念
六、腾文公(下)——为人有大丈夫风范
七、离娄(上)——有规矩成方圆
八、离娄(下)——有所为有所不为
九、万章(上)——处事要尊礼仪
十、万章(下)——交友看重德行
十一、告子(上)——明义与利之辨
十二、告子(下)——逆境催人奋进
十三、尽心(上)——穷达不改心境
十四、尽心(下)——养心需要静心

图书序言

一、梁惠王(上)——有仁者之风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 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③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⑥之国,弒⑦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⑧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⑩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来没有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做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年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都分成为上、下两部分。

②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西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年在位。魏国原来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西元前三六一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

③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④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手下的卿、大夫做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⑤交征:交,互相;征,求取。上上下下互相争夺私利。
⑥乘:ㄕㄥˋ,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

⑦弒:ㄕˋ,古代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弒。
⑧苟为:如果真是。
⑨餍:满足。
⑩后:不照顾。

【译文】
孟子参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的高见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和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富有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从来也没有行仁义却不顾自己君主的人。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② ,庶民子来。王③在灵囿,麀鹿攸伏④,麀鹿濯濯⑤,白鸟鹤鹤⑥。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⑦曰:『时日害丧⑧?予及女偕亡⑨。』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水池。
②勿亟:是说文王不加督促。
③此指周文王姬昌,殷王纣时的诸侯,他的儿子武王伐纣,灭殷。
④攸伏:是说母鹿安伏在原来的地方。
⑤濯濯:肥大而毛有光泽。
⑥鹤鹤:形容洁白的样子。

⑦《汤誓》:《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档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蹟着作的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汤誓》这一篇,记载商汤讨伐暴君夏王桀的誓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章所引是百姓诅咒夏桀的话。

⑧时:这。害:同「曷(ㄏㄜˊ)」,何时的意思。
⑨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进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水池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贤人也喜欢享受这些东西吗?」孟子答道:「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的。《诗经》上说:『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动工不用多督促,百姓工作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却高高兴兴,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沼叫做灵沼,为他能享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夏桀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