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校订.白话解读
最明白晓畅的新版《孟子》
跨越智慧的门槛、文字的隔阂
探究孟子向当政者滔滔建言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
战国时代人,孔子第五代学生。
周游列国,与君王论仁者之道,
辩才无碍,思虑精微,
以发扬儒家思想为己任。
着述七篇,
弟子编修而成《孟子》。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是一部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与君主论政的对话录,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全书共七篇,三万余言,孟子身处乱世,当时天下七国争雄,盛行合纵连横之权谋,而孟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君主对谈仁者王道,论辩滔滔,宏大深刻。傅佩荣教授研习中西哲学三十余年,近年致力于解读儒家与道家的经典着作,其解读《孟子》,特别凸显孟子的人性论,因为这是孟子思想的基础,以现代白话译解,综合历代注家与当代学者研究,引领读者跨越智慧的门槛、文字的隔阂,探究孟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
解读者∕傅佩荣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着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四书小品》、《文化的视野》(立绪)、《向庄子请益》(立绪)等数十部,并重新解读《论语》、《孟子》、《易经》、《庄子》、《老子》、《大学.中庸》(立绪文化出版)。
〈前言〉1孟子其人其书
〈前言〉2思想与辩才的神奇组合
梁惠王篇 上
梁惠王篇 下
公孙丑篇 上
公孙丑篇 下
滕文公篇 上
滕文公篇 下
离娄篇 上
离娄篇 下
万章篇 上
万章篇 下
告子篇 上
告子篇 下
尽心篇 上
尽心篇 下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温润而有力量”。尽管我还在探索其核心内容,但其表述方式本身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并非以一种激进或极端的姿态来“解读”孟子,而是采用了一种相对温和、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他的语言,没有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也没有生硬的理论推导。相反,他更倾向于用一种清晰、流畅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脉络娓娓道来。这种“娓娓道来”并非意味着内容的浅薄,而是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尊重,以及他试图搭建沟通桥梁的良苦用心。然而,在这种温润的语言背后,我又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于批判的尖锐,而是来自于他对历史的洞察,对思想的理解,以及对现实的关怀。他能够不动声色地指出问题,引发思考,却又不过度渲染情绪。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入而平静的对话,他引导你一步步地接近真相,而不是直接将真相抛给你。这种独特的写作魅力,使得我在阅读时,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更专注于思想本身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面,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现代关怀”。尽管书名昭示着对孟子思想的解读,但其内容却不仅仅局限于对古籍的复述与考证。我注意到,作者在梳理历史的同时,不时地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他并非直接套用孟子的某个论断来解决现代问题,而是通过对历史思想的梳理,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例如,在谈论到古代的政治伦理时,作者会不经意地提及现代社会中的治理困境,以及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诉求。这种“借古鉴今”的手法,使得原本沉睡在历史中的思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虽然时代变迁,但人类社会的某些根本性问题,如权力与民意、道德与利益的冲突,依然存在。作者似乎在暗示,孟子思想的价值,或许就体现在其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问题、审视现实的独特视角,而非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这种将历史智慧与现实关照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与先贤的跨时空对话,一次关于如何理解当下、如何塑造未来的深刻探讨。它没有给我一个直接的“孟子答案”,却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是我未曾预料到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所隐含的“前瞻性”。书名中的“新世纪继往开来”,让我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为我们提供一种面向未来的思想指引。虽然目前我看到的章节,更多是关于历史的回溯与梳理,但隐约能感受到作者在为“开来”做铺垫。他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对过去的解读,而是试图从中发掘出能够指导当下,并启示未来的思想资源。我注意到,在一些章节的结尾,作者会留下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方向。这些“伏笔”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期待作者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孟子思想在当代社会转型期,特别是面对全球化、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结构性变革时,所能提供的“思想火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如何将孟子的智慧,转化为解决新世纪各种挑战的动力,如何在他深刻的人性洞察中,找到构建更美好社会、更和谐人际关系的钥匙。这种对未来探索的承诺,是我阅读这本书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也是我期望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在我翻阅《孟子解读:新世纪继往开来的思想经典》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在着力构建一种“跨界”的理解视角。书中所呈现的孟子,并非仅仅是那个出现在《孟子》文本中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与更广泛的文化、社会现象相连接的思考者。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一些跨学科的理论和视角,来审视孟子的思想。比如,在探讨“民心向背”的问题时,他可能会借用一些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甚至是一些现代管理学的概念,来分析民众情感的形成与动员机制。又或者,在论述“仁政”的推行时,会触及一些经济学中关于资源配置与公平分配的议题。这种“借力打力”的写作策略,一方面拓展了孟子思想的解读维度,使其不局限于传统的哲学范畴;另一方面,也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能够吸引不同学术背景的读者。我个人认为,这种尝试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打破了学科的壁垒,让古老智慧得以“活化”,能够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解释力和应用场景。它也说明,真正的思想经典,是能够经得起不同时代、不同视角的审视与碰撞的,其内涵是不断被挖掘与延展的。
评分初读《孟子解读:新世纪继往开来的思想经典》,我怀揣着一丝好奇与期待。孟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仁政”、“民贵君轻”等理念,历经千年,至今仍能引发深思。然而,我手中的这本书,并未直接深入讲解这些古老而又鲜活的思想。它更像是一份铺垫,一份对过往思想遗产的梳理,旨在为读者搭建一个理解的桥梁。全书的叙述并非直接切入孟子的哲学体系,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回顾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儒家学说的演变历程。作者花费了不少篇幅,阐述了孔子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后世诸子百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孟子被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语境中,他的思想的出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回应了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潮流。这种“铺陈”的手法,初看似乎有些“绕远”,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它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理解孟子思想诞生的“土壤”以及其在思想史上的“位置”,从而为后续更深入的解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个人认为,这种“由远及近”的叙事方式,尤其适合那些对中国传统思想了解不深,或者初次接触孟子思想的读者。它能够有效地降低阅读门槛,避免直接面对艰深的哲学概念而望而却步,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