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刘师泉、王塘南、李见罗、杨晋菴四人为中心,探讨晚明王学由以心为宗转向以性为宗的思想脉动,是学界目前首度以阳明后学的宗性思想为论题的研究论着。宗性思想在阳明学义理上的转出,主要是基于救正末流之弊的意识,运用了部分朱、王学的思考模式,却又突破心本、理本的牵扯,走出以性为本的思想新路。他们突破旧典范所开出的种种创新,引动了晚明性学思潮的兴起,不仅反映出明末清初学术氛围的变化,亦为晚明思潮转变的表征。本文一方面深入梳理宗性思想的发展脉络,辨察造成学风转变的因素;一方面也从其对明末清初性学思潮的引动,肯定他们为救朱、王学之偏而找寻思想新出路的努力,以及在不同层面上对于东林、蕺山等学所产生的思想前导作用,将其定位为明末清初学风转换的思想衔接轨道之一。
作者简介
侯洁之
【经历】博士论文荣获首届思源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奖哲学学门优等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
【着作】道南学脉观中工夫研究以及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讲授科目】宋明理学
序言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前人研究成果探讨
壹、王学派别的分类
贰、个别研究的探讨
第二节问题意识的提出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晚明王学由心转性的背景
第一节内缘——性体诠释的开放性
第二节外缘
壹、王学流弊的蔓延
贰、对朱、王学的反省
第3章 宗性思潮的酝酿——刘师泉「悟性修命」说于良知教的承接与转折
第一节由学行看师泉对王学的承继与推动
第二节「悟性修命」说的思维起点与问题意识
壹、「悟性修命」说的思维起点
贰、「悟性修命」说的问题意识
第三节「悟性修命」说的理论架构
壹、「悟性修命」的工夫指向
贰、「悟」、「修」关系的开展
第四节「悟性修命」说的辩证困境与理论效应
壹、「悟性修命」说的辩证困境
贰、「悟性修命」说的理论效应
第五节「悟性修命」说的评价与理学意义
壹、「悟性修命」说的评价
贰、「悟性修命」说的理学意义
第4章 以性为宗的确立——王塘南的宗性思想与「透性研几」的工夫
第一节塘南宗性思想的缘起
壹、学思历程与师友启迪
贰、救弊意识的扩大与深化
第二节性体义理地位的釐定
壹、性体的内在结构
贰、「以性为宗」的内涵指向
第三节性与心的关系
第四节性与良知的关系
壹、良知的地位归属
贰、良知内涵的异化
第五节透性研几的工夫
壹、本体工夫的的异辙及实践困境
贰、研几工夫的提出与修悟关系的转进
第六节塘南宗性思想在王学发展上的意义与困局
第5章 摄知归止的提倡——李见罗的摄知归性与止脩宗旨
第一节见罗的思想转折与问题意识
壹、生命历程与思想变化
贰、止脩宗旨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止脩双揭的学思渊源
壹、王门诸子的思想启迪
贰、参究《孟子》、《大学》
第三节至善本体的辨明
壹、心性之辨
贰、性知之辨
第四节脩身为本的实践取向
壹、归宗于性
贰、本的义涵
第五节止脩工夫的内在关系
壹、一体非二
贰、交互相养
第六节宗性工夫的理论问题与思想价值
壹、宗性工夫在现实体现上的困境
贰、宗性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第6章 性气合一的新局——杨晋菴即气言理的进路对心性关系的开展
第一节政治变局对实学思潮的酝酿
壹、关怀层面转移对学术思维的启迪
贰、实学思潮对王学修正途径的转进
第二节即气言理的义理进路
壹、理气是一的理论架构
贰、对「气质害性」说的反对
参、气质即义理的人性论
第三节气性格局下的心性关系
壹、气论对宗性思维的挹注
贰、心性体用动静之旨辨义
第四节心性分合下的实践取向
壹、心性辩证意义的展开
贰、表里交修的工夫取径
第五节晋菴在宗性思潮中开展的新局与理学意义
第7章 晚明王学宗性思想的义理脉络
第一节 心性渐分的发展取向
壹、刘师泉的即性言心与王塘南的渐分心性
贰、李见罗的摄心归性与心性走向彻底分化
参、杨晋菴气性格局所开出的即心显性之途
第二节良知内涵的异化
壹、刘师泉对见在良知的批驳与良知「知止」义的提出
贰、王塘南从知根于性说将良知定位为介乎体用之间
参、李见罗的良知属后天知觉说与良知议题的渐趋隐没
第三节体用工夫的开合
壹、刘师泉悟性修命说所开出的体用二分工夫
贰、王塘南透性研几工夫的归本宗性取向
参、李见罗的止脩宗旨与塘南宗性工夫的异同
肆、杨晋菴气性格局所延展出的心动显性工夫
第四节宗性思想的发展成因与理学定位
壹、由各家思想异同成因看王学由心至性的转折关键
贰、宗性思想的理学定位
第8章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那种由内而外的。读《晚明王学由心转性》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揣摩作者对“心”与“性”之间关系的解释。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哲学著作,只是枯燥地罗列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抽象的本体论与具体的历史实践相结合。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晚明时期,为何王学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以及“由心转性”这一思想是如何成为士人们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精神武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那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时,能够深入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那种对个体精神力量的强调,对“致良知”的本体性解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深刻追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个时代士人,如何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通过不断地反省内心,调整自己的心念,从而实现性情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这本书让我对“心”的能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修养的精妙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深度,而实际阅读起来,也确实如此。它所探讨的“晚明王学由心转性”的本体诠释,可以说是直击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关节。在我看来,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王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心”与“性”之间相互作用的本体性考察,揭示了个人主体性在道德建构和人格完善中的关键作用。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哲学概念一一梳理清楚,并且能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实践,使得理论既有深度又不失鲜活。读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晚明时期士人心灵困境的敏锐洞察。它不仅仅是解读一门哲学思想,更是在探索如何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如何通过强大的内心力量,去转化和提升自身固有的性情,最终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独特智慧,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也让我对“性”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动态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学术性很强,但读起来却意外地顺畅,而且引人入胜。它深入探讨了晚明时期王阳明心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由心转性”的本体诠释。作者从哲学的本体论视角出发,详细剖析了“心”是如何通过其内在的活动,来影响和转化“性”的。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心”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被赋予了强大的能动性和塑造力。书中对晚明士人群体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实践的分析,也让我对那个时期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细致的考证和严密的逻辑,展现了“由心转性”如何在实践中被理解和运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个体的内心修养,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能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本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心性论,以及想要提升自我认知和实践能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觉得比较晦涩,但实际阅读后,你会发现它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智慧。作者在《晚明王学由心转性》中,以本体论为基点,对晚明时期王学中“由心转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我一直对中国哲学中关于“性”的讨论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我们的本性是如何受到内心活动的影响和塑造的。它不再是简单地将“性”看作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强调了“心”在其中扮演的积极角色。作者的论证非常扎实,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在晚明那个复杂的历史时期,这种强调内心力量的思想能够盛行。通过对当时士大夫的解读,我能感受到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通过反观自心,来调整自己的性情,实现精神上的独立和升华。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对历史思想的深刻洞见,更触及到了关于个体生命成长和道德实践的根本问题,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些学术味,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我一直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思潮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思想碰撞。王阳明的“心学”本来就讲究“致良知”,强调内心的觉醒和道德的自我实现,而这本书则深入探讨了“由心转性”这一核心命题,也就是人的本性是如何受到内心状态的影响和转化的。作者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层层剖析,解释了心作为万物之本,是如何通过主动的体悟和修养,最终达到性体纯粹、道德升华的境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与书中的哲人一同思索着人生的终极意义。书中的论证严谨,引用的史料和文献也都非常扎实,让人信服。尤其是对于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层面,作者给出了非常细致的阐释,这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士大夫如何应对内外的挑战,保持精神的独立和人格的完整,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不仅仅是历史研究者,任何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心性论感兴趣的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心灵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