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文字,甚至是每一个文句,都发自一个孤独者兼追寻者的心灵
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属于当代的年轻学子的博大、
沉郁、苦闷而倔强的心灵
我注意到文集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辞汇:荒原、孤独、苦闷、忧患……
我在想,为何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的心里藏有这么多的悲凉?
我注意到文集中反覆提到的一些名字: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杜斯妥耶夫斯基、海德格尔……
我在想,为何一个生长在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国度的年轻学子偏偏对存在主义之类的西方哲学感兴趣?
我还注意到文集中处处流溢着的宗教情结,对个体意识、「十字架」、上帝之爱的唿求与唿唤……
我在想,是什么驱使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轻学子去苦苦追寻冥冥中的力量而不是历史的逻各斯?
我知道何贤桂不仅仅是他自己,在他身上背负着千百万人类的苦难,他代表了千百万人类向这个「荒原」发出了吶喊。但是,我相信他自己也非真正认为他所面对的是完全的荒原,因为如果那样,他的吶喊便是无味的,徒劳的。既然还有人吶喊,「荒原」就不仅仅是荒原,它必定蕴藏着一种生命,一种力,一线希望。
谁在吶喊?一个不甘落寞的年轻学子在吶喊。这是文集给予我们的敬重的启示。
─北大哲学系教授 阎国忠
作者简介
何贤桂
文化研究者、亲子教育家、心理谘询师。研究领域横跨现当代文学、民国历史、教育、哲学等,文章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大公报》、《世界日报》、《读者》等报刊,着有《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父母与老师的沟通之道》。
序言 谁在吶喊∕阎国忠
第一辑 风骨与温情
胡适的胸襟
天真到老金岳霖
「硬人」张奚若
张申府─被遗忘的思想家
做人当如梅贻琦先生
叶公超─文人外交家
殷海光─孤独的「五四之子」
傅斯年的风骨和气度
梁实秋─漂泊者的浪漫
蒋梦麟─社会改革家的本色
徐悲鸿─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竺可桢的执着
第二辑 面包与自由
像梭罗那样思考
像卡夫卡那样思索人类未来
做一个人间天堂的守护者
略萨─用抗争抵达天堂的那个街角
追寻自由的足迹
索忍尼辛─人类苦难的歌手
孤独的夜莺
人,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乡村的欢乐与哀愁
独语
做一个守候清晨的人
第三辑 爱与尊严
穿越黑夜的精灵
作家的出走
一代名伶阮玲玉的美丽和哀愁
爱的启示录
动荡年代里的刚毅背影
亲情背后沉甸甸的历史
温柔的人有福
在母性与神性之间
苦难,爱欲,拯救
残疾世界里的守望者
为何沈从文常被人误解
第四辑 鲁迅与张爱玲
张爱玲的背影
鲁迅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眼中的鲁迅
鲁迅的微言大义
鲁迅为何一个都不宽恕
我们应该怎样亲近鲁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爱与痛的边缘
张爱玲到底在想什么
现实中的爱如何可能
张爱玲比鲁迅多出什么
第五辑 灵魂的拷问
秦牧散文─官的「帮闲」
铁屋中困兽的悲鸣
诗人卢照邻之死
国学该怎么热
我们为什么要解「毒」于丹
余秋雨为何饱受争议
为中国文化做只啄木鸟
文化人的职责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的拷问
悲剧何以重演
第六辑 教育的沉思
现代教育的世外桃源
开明书店─国语教科书出版的黑马
跟蔡元培学做校长
西南联大为何成为教育史上的奇蹟
人的修养从阅读古典着作开始
第七辑 思想与救赎
那一代人的怕和爱
妳走了……
重温贝克特
诗歌、女人及故乡
毕希纳的眼睛
诗人的自救之舟
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
西方经典诗文在当代中国何为
人生轨迹,因书而改变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在灾难反省中审视未来
泊在黑夜里的火
灵魂妳们能交会吗
后记 我的阅读历程
序言
谁在吶喊
到台州学院结识了不少年轻学生,何贤桂是其中一位。他给我的印象是孤独、内向、好学,心灵中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迷茫,但却不甘落寞,不停地在寻问,在争持。初次见他,是二○○一年春季,他带着一肚子的疑惑来找我,我像接待其他学生一样接待了他,谈了谈到台州学院后的感受和读书的一般经验。他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地默默点点头,但我知道他不满足。之后,他又找过我多次,我虽然很忙,但总是耐心地回答他各种提问,倾听他各种表白。我试图进入他的心灵,但总是徘徊在他的心灵之外,只能一次次看着他怅怅地离去。
过了三年,已经毕业的他突然带着两位学友来到我住处,告诉我他们结识了一个诗社,每週末有一次聚会,其中一位叫胡冠军的同学还带来一本他写的诗集。我知道这位不甘落寞的学生已是更加不甘落寞了。出乎意料的是,前几日何贤桂又将自己撰写的一大本文集交给了我。当时,我真是为他们的勤奋和执着所感动了。他请我为之写几句话,随便什么话,我答应了,虽然我知道这又可能让他有一种失望或失落(不满足)。
匆匆读过他的集子,感到这不是一般的议论是非、评价得失的文集,其中每一篇文字,甚至是每一个文句都发自一个孤独者兼追寻者的心灵,都像是向世人发出的吶喊。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属于当代的年轻学子的博大、沉郁、苦闷而倔强的心灵。我注意到文集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辞汇:荒原、孤独、苦闷、忧患……我在想,为何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的心里藏有这么多的悲凉?我注意到文集中反覆提到的一些名字: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杜斯妥耶夫斯基、海德格尔……我在想,为何一个生长在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国度的年轻学子偏偏对存在主义之类的西方哲学感兴趣?我还注意到文集中处处流溢着的宗教情结,对个体意识、「十字架」、上帝之爱的唿求与唿唤……我在想,是什么驱使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轻学子去苦苦追寻冥冥中的力量而不是历史的逻各斯?我知道何贤桂不仅仅是他自己,在他身上背负着千百万人类的苦难,他代表了千百万人类向这个「荒原」发出了吶喊。但是,我相信他自己也非真正认为他所面对的是完全的荒原,因为如果那样,他的吶喊便是无味的,徒劳的。既然还有人吶喊,「荒原」就不仅仅是荒原,它必定蕴藏着一种生命,一种力,一线希望。
谁在吶喊?一个不甘落寞的年轻学子在吶喊。这是文集给予我们的敬重的启示。
北大哲学系教授 阎国忠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入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的思考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够从一个极其微小的切入点,延展出对人生、对社会、对存在的宏大议题的探讨。我喜欢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它让我觉得,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也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智慧,他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直击人心。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被作者的某个观点深深打动,然后反复咀嚼,试图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精彩得多。作者通过他的文字,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让我能够以更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和理解这个世界。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阅读中获得深度思考和精神启迪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一开始,我被它那种宏大的叙事格局所吸引,作者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虚构世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从建筑风格到人物的服饰,再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发现自己逐渐被角色的命运所牵引。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所做出的选择,都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道德的拷问。我常常为他们的无奈而叹息,为他们的坚持而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渴望。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张力,他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觉得既有共鸣,又能产生新的思考。我发现自己开始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去审视那些被遗忘的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我的求知欲,引导我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震撼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其坦诚和直接的方式,触及了那些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疼痛的部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次自我审视,我不断地在角色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曾经被我压抑的情感,那些被我回避的真相,仿佛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释放。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力量,他没有回避那些黑暗和痛苦,而是直面它们,并且从中挖掘出人性的光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情感冲突时的手法,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仿佛卸下了很多沉重的包袱。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理解了别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它给了我勇气去面对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恐惧的东西,也给了我力量去拥抱那些曾经让我感到迷茫的未来。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抓住我的注意力,但随着阅读的进行,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其中。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直线型的叙述,而是通过穿插、回溯等多种手法,将故事一点点地拼凑起来,就像在解一个精妙的谜题。这种方式虽然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思考,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种发现真相的快感是无可比拟的。我喜欢作者在字里行间埋下的伏笔,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最终都会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尝试去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作者总是能够给出出人意料的转折,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表象,真正的答案往往隐藏在更深层的背后。作者的洞察力让我折服,他能够如此精准地把握人性的弱点和动机。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自我认知和成长的主题,这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深邃的色彩搭配着某种若隐若现的符号,让我忍不住想知道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翻开扉页,那种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仿佛一下子将我带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篇就营造的那种沉静而又略带压抑的氛围,好像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某种深刻的探索。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去思考一些平时鲜少触及的问题,比如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真实情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描绘的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情节节点,那种对情感的精准捕捉和对心理的深度剖析,让我为之动容。我常常会在读完一章后,放下书本,独自沉思许久,回味作者所传递的那些信息。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更像一个引路人,引导我去探索内心深处的迷雾。我期待着后续的故事能够继续带给我这样的思考和感悟,让我能在阅读中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