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
以绝望与困惑造访
带清明与澄澈离开
在这座充满斑斓香料、纱丽的万神之国
26岁女生横越印度5,531公里
一段学习放下、打破框架与领悟的修行之旅
[这辈子,我们都该走一趟印度。前世的应许之地。]
二十六岁,青春正好、任职于有前途的企业;
作者袁田却在生日前,对人生有了疑惑、对未来感到茫然。此时,她选择了放下所有手边拥有的一切,孓然一身地前往印度,充满灵性的国度。
在只身勇闯印度的八十三天里,袁田遇到了来自各国的背包客,互相对话、相伴一程,聆听他人的故事,也共谱一段偶遇的美好篇章。
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旅程中,袁田学会了和自己独处、和自己对话,从此不急着往外学得安稳,而是往内取得内心世界的平静。
除了亲身体验印度这个国家的美景、人文风情,在普那的一个月,袁田参与了静心的活动;透过静心,爬梳生命中的困境,解开心中过多的执着。
书中详细记录八十三天每天的出走轨迹及奇人奇事轶闻,当然也有罗曼史、与爆笑又伤感的真实记录。
同时,也记录了极实用的每日花费。
作者用开阔的眼光、不设限的态度去面对一切迎面而来的惊喜与惊吓,用轻松幽默又不失优美流畅的文字叙述种种经历及心灵的感动。
这是一本触动人心、引人骚动的旅游日记。
出发吧,让我们都往印度去。
作者简介
袁田
常居深圳,复旦大学经济学士,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金融学硕士,曾就职于财经媒体,拿着与自己能力不符的高薪。一个都市的普通白领,却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出走印度,是因为二十六岁前一直在预设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行走,终于撞上一座叫做「不满」的墙。
买了一张单程机票远走印度,生命从此不同。
作者序
第一章 我要出走
第二章 德里:They just go away.
第三章 阿格拉:泰姬陵是面颊上一滴永恆的眼泪
第四章 圣城瓦拉那西:神性之下
第五章 本迪:邂逅嬉皮
第六章 白色之城乌代浦尔:觉醒的人在行动
第七章 静心之处普那:冥想日记
第八章 糖水美人阿布山:重新出走的母兽
第九章 蓝色之城久德浦尔:她终于可以去谈恋爱了
第十章 金色之城杰瑟尔梅尔;情陷塔尔大沙漠
第十一章 印度丽江普希卡:不可错过的柔软时光
第十二章 瑜伽圣城瑞诗凯诗:恆河边的美妙梦境
第十三章 德里:I will be back
作者序
本书不意鼓舞每个人都放弃生活出走印度,只暗中寄望能唤醒已在振颤的你,不要再向外逡巡。你只需走回内心,找到自己。
这不是一本精打细算的背包攻略书,也不是一部轻熟女的情感疗癒史,本书讲述了我,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二十六岁年轻人,在八十三天里独自行走印度十一个城邦,五千五百三十一公里,收获无数的爱、勇气与灵性成长的真实经历。
用眼睛看这本书的人,会看到印度城邦的异域风情,待人接物的淳朴风气,和细微之处的奇趣风物;用头脑看这本书的人,会看到不同国籍的角色陆续登场,分享传奇经历,不吝给予我友情、亲情和爱,交织生命轨迹;用心看这本书的人,只有你们能读懂书中的密语,发现自己内心里那一点点蠢动的萌芽,它已经在生长,沉睡中的你睫毛颤动。时机到了,你会真正地醒来。
带着生活中所有的问题,我逃离生活,并不预期在旅途中解决所有问题;而旅行结束时,我已什么都不需要问,问题的答案是问题本身的瓦解。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尘不染的通透灵魂。但还未到三十岁的我们的这辈人,许多已是满目沧桑,眼中失去神采,甘愿成为欲望的奴隶。因为我们这代将真挚、善良、美好、相信、梦想等这些词汇当作笑话调侃,于是我们争相变得聪明、世故、骄傲、干练,用或高或低的价码慢慢地变卖自己最可贵的部分。我也曾是其中的一个。
顶着复旦大学高材生和英国海归的名号,毕业后我成为芸芸金融人士中的一个。三年内先后任职于财经媒体、投资公司和私募基金,层层跳跃,拿着与自己能力不符的高薪。我在预设轨道上有条不紊地前行,直到撞上一道叫做「不满」的墙。
二十六岁那一年,我的感情生活画上句号,辞去体面的工作,告别疼惜我的家人。能拒绝不需要的东西,哪怕再有诱惑力,是一种通透;能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成为一直唿唤着自己的镜中人,是一种勇气。我知道有一处已等候我很久,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我可以动身。
这本书是我用自己的人生在写,纸本的章节已经结束,而故事仍在继续。现在你在读我的故事,而你知道,你的故事也即将发生。
阅读《印度,去十次都不够》的过程,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我并非一个有计划、有条理的旅行者,通常都是随心所欲。所以,当我看到书中作者对印度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剖析时,我感到非常惊喜。她没有拘泥于景点打卡式的游览,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印度人民的生活日常,从街头巷尾的小贩,到寺庙里虔诚的信徒,再到家庭中的琐碎日常,她都用一种充满温度的笔触描绘出来。我尤其喜欢她对印度色彩的描写,那种鲜艳、浓烈,仿佛能穿透纸面,直抵内心。她描述了撒哈拉红的沙漠,象牙海岸的金碧辉煌,还有孟买街头那标志性的泰姬陵粉色建筑。这些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印度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的具象化。读到书中关于古吉拉特邦的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香料、鲜花和尘土的气息,那种独特而又难以忘怀的味道,让我对印度的土地充满了向往。她对印度食物的描写也同样精彩,从南印度咖喱的辛辣,到北印度馕饼的醇厚,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故事,让我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名为《印度,去十次都不够》,我早在几年前就听闻它的名声了。当时,我还在大学里,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尤其对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南亚次大陆。身边的朋友们,有几个是印度文学的狂热爱好者,他们常常在宿舍里讨论各种关于印度的文化、历史和哲学。虽然当时我还未真正翻开这本书,但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我已经能感受到那种深沉的吸引力。他们描述的印度,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的贫穷与混乱,而是充满了哲学思辨、精神探索和生命力的奇妙国度。那些古老的智慧,那些繁复的神话,那些瑜伽的神秘,仿佛都拥有触及灵魂的力量。我记得一位朋友曾经说过,印度就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一次的深入,都能发现新的章节,新的含义。这种“永远不够”的感觉,正是这本书书名所传达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旅行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印度这个文明古国永无止境的探索欲望的呐喊。这本书,在我心中,早就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亲自去探寻那份“不够”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理解”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印度,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它是古老与现代的交织,是宗教与世俗的碰撞,是贫穷与富裕的并存。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到它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它跳动的脉搏。《印度,去十次都不够》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回避印度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阶级固化等等,她以一种坦诚而又客观的态度将其呈现出来。但是,她并没有让这些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负面信息,反而是在这些挑战中,看到了印度人民的韧性和希望。她讲述了印度社会的各种矛盾,但同时又展现了印度人面对生活时那种超然的态度和旺盛的生命力。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印度宗教的探讨,她并没有简单地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一概而论,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它们在印度社会中的复杂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印度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深度,让我认识到,理解印度,需要的是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需要放下固有的偏见,去接纳它所有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调,也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文学腔调,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真诚的情感。作者的笔触时而细腻入微,时而又挥洒自如,能够将复杂的议题,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是她那种观察世界的角度,既有敏锐的洞察力,又不失幽默感。读到书中关于印度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描述时,我常常会心一笑,因为那是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逻辑,却又充满了合理性。她并没有去评判,而是去理解,去感受。这种理解,让我对印度有了更深的共情。例如,书中提到印度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那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虽然有时让人感到“不靠谱”,但背后却是一种对生命流动的尊重和接纳。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正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让我们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审视另一种可能性。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与一位见多识广的朋友聊天,听她讲述那些关于远方的故事,那些关于印度,关于生命,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去十次都不够”的含义。它不是一种夸张的修辞,而是对印度这个国家深厚底蕴的一种真实写照。印度,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的海洋,一种精神的殿堂。书中对印度历史的梳理,从古代文明的璀璨,到殖民时期的磨难,再到独立后的发展,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故事和启示。我被书中关于印度古代哲学和智慧的介绍深深吸引,那些关于轮回、业力、梵我合一的观念,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宇宙。这些智慧,虽然古老,却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着光芒,给人们提供了面对人生困境的另一种视角。此外,书中对印度艺术的描绘也让我大开眼界,无论是宏伟的寺庙建筑,还是精美的绘画雕塑,亦或是充满韵律的舞蹈,都展现了印度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我感觉,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而门后,则是更广阔、更深邃的印度世界,等待我去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