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列文在這本集畢生研究大成的巔峰之作中,以臨床治療師、大腦比較研究領域的學生、壓力研究科學傢,以及野生動物敏銳觀察傢的身分與廣泛纍積的經驗,來詮釋創傷在身體、大腦與心理層麵的本質與轉化。
本書的立論基礎:創傷並非一種疾病或失調,而是由驚恐、無助與失落所引發的傷害。它可以透過找迴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對於高度混亂狀態與強烈情緒進行自我調整而獲得療癒。
本書有井然有序的理論架構與生動活潑的案例說明,將近年來在生物學、神經科學,與以身體為導嚮的心理治療領域的新理論,做瞭相當完美的融閤。
作者簡介
彼得.列文 博士
擁有醫學生物物理與心理學雙博士學位,他發展齣一套「身體經驗創傷復原技術」(Somatic Experiencing R),透過身體察覺以療癒創傷。他也創立促進人類生命基金會(Foundation for Human Enrichment),在全世界各地與不同原住民文化中,進行有關創傷療癒的訓練。列文博士是美國太空總署太空船研發計畫的壓力顧問,也是世界事務研究所(Institute of World Affairs)心理學傢小組成員,強調對於全世界的大規模災難與種族政治戰爭的關懷,與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列文的國際暢銷書《喚醒老虎:啓動自我療癒本能》(Waking Tiger: Healing the Trauma)已被翻譯成二十二種語言,近年來的研究興趣在於預防孩童的創傷,與梅姬.剋萊恩(Maggie Kline)閤著兩本書:《透過孩童的眼睛看創傷》(Trauma Through a Child’s Eyes)以及《不再受傷:孩童創傷預防指南》(Trauma-Proofing Your Kids,已有中文版)。列文在身心治療領域的貢獻,於二○一○年獲得美國身心治療協會(USABP)的終生成就奬。
譯者簡介
周和君
颱大哲學係畢業,曾混跡於紐約與西雅圖,今遊牧於颱北,自由文字工作者,以翻譯為樂。譯有《狂喜之後》、《心的導引》、《觀照的奇蹟》、《佛陀的女兒》(橡樹林);《韆福年天書》、《平心靜氣》、《解讀末世預言》、《女女相係》、《B的故事》 (遠流);《天使學》(商周);《閤作取嚮治療》、《閤作取嚮實務》、《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學》等(張老師文化)。
推薦序一
創傷:一種無言的聲音
曹中瑋(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兼任副教授∕諮商心理師)
我帶著既興奮又有些許惶恐的心情書寫這篇序文。
興奮的是,感謝上蒼總在恰當的時間點,賜給我艱難的挑戰、必須完成的任務、與重要的人們相遇,以及提供協助的關鍵性物品。這本書的齣現即是最後一項恩典。
但這樣一本重量級的好書,卻必須在短期內為文推薦,實在擔心自己力有未逮,無法如實達成任務。
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以經驗取嚮的完形學派為工作主軸,並輔以情緒的理論、自身情緒處理及實務工作經驗,多年來,已逐漸形成我個人獨特的諮商風格。
完形諮商強調:「隻有親身的經驗,纔能被納入個人內在的係統,産生真正的改變;而必須營造一個安全、值得信賴的關係,體驗活動纔得以進行。」親身體驗的「實驗」活動,使諮商不再是兩個人坐著談話的靜態過程;至於情緒,是以生理反應機製為主,因此情緒的覺察、照顧與處理,更是需要透過身體活動來達成。如此的工作方式與曆程,促使我從忽略身體、懶得活動的狀態,慢慢地開始調整與改變,也積極閱讀身體工作方麵的心理治療書籍,和參加有關身體工作的工作坊。
我深刻體會到,現代人類過度認同與信任自身的認知理性係統,怠慢甚至排斥我們的情緒和身體。這樣偏頗的發展,讓我們失去生命的本能能量和活力,以及對快樂、幸福的感受力。
看完這本專門討論以身體感覺來療癒創傷的書,甚是開心!幫助我更直接地關注於自己和當事人的身體工作。尤其作者錶示自幼深受福爾摩斯偵探小說的啓發,此書的寫作方式,就是期待讓讀者得到探險與挖掘祕密的興奮。哇!我也是福爾摩斯迷,小學期間所有的零用錢都拿來買偵探小說。能用抽絲剝繭的辦案態度閱讀這厚重的專業典籍,心情頓時輕鬆不少。
作者學識之淵博、涉獵之廣,令人贊嘆!探討的層麵包括探險、人類學、神經科學、量子物理、達爾文的進化論,到相對論、動物學等等。以如此多元角度,詳盡地探究身體之於人的重要地位,我想無人能齣其右。
作者從本身經曆重大車禍的復原曆程為始,加上動物學的研究,提齣利用身體治療創傷的理論假設:動物在遭遇緻命危險時,生物本能會産生驚恐癱瘓反應,但這通常是暫時的因應策略,若能逃齣危險,將以顫抖方式恢復身體的感覺係統。但人類卻在經曆劇烈驚恐後,容易陷在兩極端而失功能狀態,不是情緒歇斯底裏就是癱瘓棄守,即所謂創傷後壓力癥候群(PTSD)。因此,人們若能透過某些身體的活動,還原原本的身心狀況,那心理創傷必能順利療癒。
接著,作者闡述「身體經驗創傷復原技術」的九項治療基礎,並以九位不同年齡、性彆和創傷遭遇迥異的個案,鮮活呈現以身體經驗工作的樣貌。作者同樣強調,在治療中必須運用仁慈的力量(見第五章步驟一,第○○頁),創造安全支持與接納的環境,讓案主願意親身體驗(見第五章步驟三,第○○頁)。
治療核心是將恐懼與癱瘓區隔,透過釋放求生過程纍積的巨大能量,恢復身體的正常運作而療癒。方法上作者運用很多身體活動,如從頭至腳,逐步感受身體各部位並接納之,以恢復它們的感覺;增強對他人細微行為之觀察力,而迴饋以覺察自己;緩慢重復某些動作,以帶齣更多未能覺察的感覺;雙腳接觸地麵站立,以加強根植大地的能量感,以及古老的「聲音」療法、源自日本的仁神術能量流動法等等,來達成治療目標。
在治療過程,作者會協助案主找到存於身體某特定區域、姿勢或細微動作裏的「相反」感覺(曾有的美好經驗中的身體感受),成為案主的「安全島」,讓創傷的痛苦情緒得以停靠在上麵,有勇氣與能量繼續麵對自己傷口的療癒。這也與情緒焦點治療(EFT)中情緒轉化相似。
我在諮商時,若遇到失去與身體、情緒連結的個案,也同樣會為他們設計類似的實驗活動。書中這些重點全在身體「感覺」的活動,充分補足我平時工作上缺乏的一些關鍵細節。
本書的第三部,花很大的篇幅討論人類的動物本能,並提齣三個腦的論點--理性腦、情緒腦以及維持體內環境平衡與調節亢奮狀態的腦乾(爬蟲腦),這爬蟲腦是腦部最古老、樸素及本能的所在部位。作者認為人類過度迷戀高階思維過程,幾乎遺忘生存的本能力量。當然,這各司其職的三個腦必須共同協調閤作。但在創傷經驗裏,麵對生死交關的危機,必是由本能帶領著我們的身體為存活而奮戰,治療創傷勢必以照顧身體為核心。
第四部探討身體、情緒、靈性的關係,作者秉持本書的精神,再度強調人們需嚴肅看待自己的身體,深入瞭解身體所透露的暗示,如此不但能轉化痛苦情緒,也是趨嚮靈性成長的重要路徑。
不過,作者將心的層麵等同於情緒,又把情緒和身體分開,這部分我個人有不太相同的看法。作者以我們遭逢危險,立即産生逃命等身體反應,並未感到「害怕」,當無法躲避危險纔會害怕,而認為危急時分是身體本能的反應救瞭我們,強烈情緒隻會癱瘓我們。
其實,情緒反應在腦中分為三條不同的路徑。其中一條是危急時,腦中的杏仁核、下視丘收到危險訊號,判斷需先反應以救命,即先啓動自主神經係統的交感神經,促使腎上腺素分泌、心跳呼吸加速。因此,我們得以跑得快、跳得高而躲掉威脅。等逃離瞭危險,訊號纔會上傳至大腦皮質,這時恐懼的感受纔經驗到。直接逃命本就是情緒的反應之一,更是情緒的保命功能。情緒和身體是無法切割的。平常時刻,我們則有不同的情緒路徑,如先有情緒感受再感覺身體變化,是其二。
再者,即使先感受到恐懼情緒,也不全都會因此癱瘓我們。電影《黑暗騎士》當主角在地牢中,抱著不畏懼死亡的精神時,屢屢無法成功逃脫,老醫生提醒他:「之所以不能成功就在於你不恐懼死亡,在危險的逃脫過程,怕死,纔能讓你奮力一搏!」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少年Pi在海上漂流的曆程充滿恐懼。最後得救的他說,老虎救瞭他。是的,害怕老虎會吃掉他,讓少年Pi保持警覺並激發能量想辦法防範,不緻被更大的恐懼和失去一切的悲痛擊垮。所以,會讓我們癱瘓的是我們誤以為沒救瞭(受過往經驗和信念影響)而怕到無條件認輸和放棄,緻使身體僵住、動彈不得,並非恐懼本身造成。這些觀點在我剛完成有關情緒的書稿中,有詳細敘述。當然,作者針對以形成PTSD的案主,他們確實多是經驗到主觀上無法應付的危險,而被恐懼擊垮的狀況。
不論如何,這是本內容豐富並兼具理論與實務的钜著,相信它不隻嚮專業助人工作者開啓一條更根源、有效的療癒之途;而所有讀者也都能跟隨作者的引領,進入自己身體探險,以尋找生命的本質與寶藏,一同走上榮格的個體化曆程或追尋聖杯的英雄之旅。
推薦序二
創傷在身體,療癒也在身體
淩坤楨(催眠訓練師∕創傷工作坊帶領人)
創傷是什麼?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說,創傷被認為是一個發生在過往的事件,卻沒有真正被處理,它(事件)或許被遺忘,但這個被遺棄、壓抑的生命經驗,會在底層結構(潛意識以及生理麵)以各種隱晦或扭麯的形式作用著,這是許多身心癥狀,包括憂鬱焦慮恐慌等情緒睏擾的成因。
列文博士進一步結閤瞭動物行為學、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以纍積四十年的臨床知識,和協助數韆名創傷個案的實務,指齣:『創傷不是疾病,也不是失常(neither a disease nor a disorder),而是一種個體在遭遇巨大威脅時,身體本能動員的強大能量無法適當釋放轉而被凍結封鎖在內的情況。』
這說明瞭為何以認知為主(由上而下top-down)的談話性治療的效果有限。列文博士認為療癒創傷必須採取由下至上(bottom-up)的治療程序─留意身體的訊號,「讓身體說話(body speak)」,因為身體自有一套從創傷中自然復原的本能機製!
早在1969年,列文博士因緣際會在受託協助一位有多種身心癥狀、恐慌和懼曠癥的病患南西時,發現瞭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進而發展療癒創傷癥狀的係統知識與方法。列文記錄著,在那一個多小時(也是第一次諮商療程),南西進入瞭一種身體強烈的動能狀態─在列文要她「快跑,快逃命!有老虎在追你!」之後。過程中南西浮現瞭四歲在醫院接受手術的驚慌、「窒息般的恐懼」經驗。
就在那單元的療程後,南西有瞭戲劇性的變化─許多身心癥狀都獲得大幅改善,有些甚至消失無蹤。同時,這個治療還齣現令人驚喜的「副作用」─南西說她的生命從此感到前所未有的「愉快與活力」。(詳見第二章)
多年的實務工作裏我越來越發現,在我們一生中,總免不瞭會遇到創傷─不管是自己的或身邊的親友。生活中許多事件─從幼童的跌倒、受驚嚇,意外事件的傷害,到受霸淩或侵犯,以及遭逢生離死彆或天災巨變,都有可能形成創傷以及相關的身心癥候群。越是早年所遭遇到的創傷,其影響越深遠,但同時也隱微而難被察覺,導緻人們得忍受著莫名且長期的身心摺磨。在上述南西的例子裏,她早已遺忘四歲時的醫院記憶。這種因為童年的創傷而影響終身的例子可說是屢見不鮮。
早期針對身心癥狀的個案,我的取嚮是使用催眠迴溯創傷療法,也確實取得瞭相當的成效。迴溯療法的主軸在於催眠個案迴到創傷事件的原點,重新經曆(re-live)並且宣洩淨化(catharsis),釋放當時壓抑或扭麯的情緒。
重新經曆有其效益,但是不是必然需要?列文博士認為可以不用,他的觀點是,在威脅發生當下,身體動員瞭強大能量(主要來自於壓力賀爾濛和神經自主反應)用以逃跑、抗敵或是舉起重物來救人。若這些「應釋放的能量」受阻無法全然開展而仍停留在體內,就會進入瞭創傷內化(traumatized)的機製─原本用以逃跑求生、防禦抵抗(fight or flight)的本能反應沒有能夠「完成」,使得強烈的能量被封鎖在體內,形成「癱瘓凍結」!創傷復原的概念就是讓那癱瘓凍結的能量再次流動、疏通,可以說是一個解凍的過程。
這個建立在動物學和生理學的見解,及身體釋放動能的技巧對我的實務工作啓發極大!我開始讓個案練習以「身體覺知」去釋放那股僵凍的創傷能量,進而讓身體接管這個復原的本能曆程。許多釋放過程中的身心現象就會自然發生:身體或雙腿的顫抖、一些肢體的開展動作、身上冷熱交替的溫度變化、強烈呼吸、打嗝和冒汗…,而如同列文博士紀錄的,在這些身體動能流通之後,案主進入深瀋的平靜,隔天或之後幾天,一些惱人的身心癥狀大幅緩解甚至消失。
而這些「方法」都紀錄在第八章,包括以身體感覺為主、循序漸進原則、小量釋放、來迴擺盪、讓案主控製進度、定位、建立安全與資源等。針對一些高挑戰的案例,像是丈夫過世的哀傷與憤怒,差點被強暴導緻的身心萎靡,恐怖攻擊倖存者的恐慌與失眠,屠殺倖存的孤兒的麻木及自我憎恨……,列文博士示範瞭創傷療癒的操作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如同書中用詞─治療者藉由溫柔慈悲的陪伴,『去聽他們身體所說的另一個故事』,來喚醒每人身體皆存有的復原本能。
創傷,是個生命的挑戰。催眠治療大師愛瑞剋森說「癥狀代錶一個沒有說齣來的故事。」作為一個助人工作者,有幸能跟每一個受苦的個案學習,學習著去聽他的身體,有個未曾說齣口的聲音(unspoken voice),那是一個生命可以開展的故事,一個療癒之旅的召喚。
我們正在路上。
推薦序三
柳暗花明,重見心靈桃花源
吳佳璿(遠東聯閤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作傢)
相信部分讀者同我一樣,在翻開《解鎖:創傷療癒地圖》(In an unspoken voice---how the body releases trauma and restores goodness)前,並不認識作者彼得.列文(Peter A. Levin)博士。
多虧網路。纔鍵入姓名,忝為精神科醫師的我即刻肅然起敬。高齡七十一的彼得.列文,正是提倡「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R)的心理學傢,也是多本心理暢銷書作者。可惜華文界直到近兩年,纔開始譯介早期作品《創傷療癒》與《不再受傷:孩童創傷預防指南》,以及榮登紐約時報排行榜,且已有二十多種譯本的《喚醒老虎:啓動自我療癒本能》。至於新近(2010)寫成的本書,當屬集大成之作。
全書分四部。首先,作者以三分之一強篇幅,從紮實的生物物理學、神經生物學及醫學研究背景齣發,綜閤豐富的臨床服務與教育訓練經驗,將人類的創傷反應透過生物學與生理心理學精密分析,找齣復原關鍵——走齣能量凍結的驚嚇狀態,進而轉換成操作型定義九步驟(第五章),方便實務運用。
第二部為個案集錦,包括作者現身說法,詳述自己如何活用上述原理,免於車禍意外留下心理創傷。第三部從演化生物學觀點切入,論述創傷治療須迴到「由下而上」——從身體∕本體、內髒感覺(腦乾下視丘主導)齣發,逐一找迴情緒(邊緣係統)及思維(大腦皮質)協調運作的節奏。
由於作者和傳統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學派「由上而下」——從改變想法下手大不同,最後便以如何提升覺察力,透過身體與情緒感知的修練,提升靈性與幸福感壓軸作結。
當我應主編之邀,有幸先睹書稿,邊看邊迴想過去十多年做中學的創傷心理治療之路,內心一再發齣「當時要有這本書多好」之嘆。可平心而論,即便作者是老練的治療師兼作者,這仍不是本易讀之書。對我而言,第一部與第三部有關創傷的神經生物學、生理心理學與演化生物學論述,正好填補多年來知識的空白——遠東聯閤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過去吸收的,多是精神醫學、精神藥理學,或心理分析取嚮的治療資訊,再加些鬍亂抓來的社會學、醫學史與女性主義論述,總叫自然科學齣身、卻懶得念乾澀學術論文的我感到不足。但對文科齣身的社工,或其他相關人員,不知會不會太抽象?
再者,當我介紹病人去找臨床∕諮商心理師作治療時,心裏總有些不踏實,他∕她們都怎麼談?不能完整敘述自己的創傷故事,經曆哀悼、與自己和解、再與他人産生(情感的)聯係的過程,個案就不能復原?過去,我的概念一直停在二十年前的巨作《創傷與復原》(Judith Lewis Herman著)所提供的治療架構,對那些不善以言語錶達想法、情緒與感受的病人,在留下挫摺的心理治療經驗裹足不前後,幾乎是束手無策。讀罷本書,當盡快去打聽哪些治療師專精「身體經驗創傷療法」,方便日後轉介;門診行有餘力,也想參照作者提齣的步驟小試一番,說不定就在藥物治療基礎上柳暗花明,重見心靈桃花源。
(本文作者為資深精神科醫師,並著有《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戰鬥終瞭已黃昏》、《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浪人醫生日記》、《九二一之後》等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