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创伤疗癒地图

解锁:创伤疗癒地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A. Levine
图书标签:
  • 创伤
  • 疗愈
  • 心理学
  • 自助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心理健康
  • 成长
  • 疗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彼得.列文在这本集毕生研究大成的巅峰之作中,以临床治疗师、大脑比较研究领域的学生、压力研究科学家,以及野生动物敏锐观察家的身分与广泛累积的经验,来诠释创伤在身体、大脑与心理层面的本质与转化。

  本书的立论基础:创伤并非一种疾病或失调,而是由惊恐、无助与失落所引发的伤害。它可以透过找回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对于高度混乱状态与强烈情绪进行自我调整而获得疗癒。

  本书有井然有序的理论架构与生动活泼的案例说明,将近年来在生物学、神经科学,与以身体为导向的心理治疗领域的新理论,做了相当完美的融合。

作者简介

彼得.列文 博士

  拥有医学生物物理与心理学双博士学位,他发展出一套「身体经验创伤复原技术」(Somatic Experiencing R),透过身体察觉以疗癒创伤。他也创立促进人类生命基金会(Foundation for Human Enrichment),在全世界各地与不同原住民文化中,进行有关创伤疗癒的训练。列文博士是美国太空总署太空船研发计画的压力顾问,也是世界事务研究所(Institute of World Affairs)心理学家小组成员,强调对于全世界的大规模灾难与种族政治战争的关怀,与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列文的国际畅销书《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癒本能》(Waking Tiger: Healing the Trauma)已被翻译成二十二种语言,近年来的研究兴趣在于预防孩童的创伤,与梅姬.克莱恩(Maggie Kline)合着两本书:《透过孩童的眼睛看创伤》(Trauma Through a Child’s Eyes)以及《不再受伤:孩童创伤预防指南》(Trauma-Proofing Your Kids,已有中文版)。列文在身心治疗领域的贡献,于二○一○年获得美国身心治疗协会(USABP)的终生成就奖。

译者简介

周和君

  台大哲学系毕业,曾混迹于纽约与西雅图,今游牧于台北,自由文字工作者,以翻译为乐。译有《狂喜之后》、《心的导引》、《观照的奇蹟》、《佛陀的女儿》(橡树林);《千福年天书》、《平心静气》、《解读末世预言》、《女女相系》、《B的故事》 (远流);《天使学》(商周);《合作取向治疗》、《合作取向实务》、《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学》等(张老师文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创伤:一种无言的声音
曹中玮(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兼任副教授∕谘商心理师)

  我带着既兴奋又有些许惶恐的心情书写这篇序文。

  兴奋的是,感谢上苍总在恰当的时间点,赐给我艰难的挑战、必须完成的任务、与重要的人们相遇,以及提供协助的关键性物品。这本书的出现即是最后一项恩典。

  但这样一本重量级的好书,却必须在短期内为文推荐,实在担心自己力有未逮,无法如实达成任务。

  我是一位谘商心理师,以经验取向的完形学派为工作主轴,并辅以情绪的理论、自身情绪处理及实务工作经验,多年来,已逐渐形成我个人独特的谘商风格。

  完形谘商强调:「只有亲身的经验,才能被纳入个人内在的系统,产生真正的改变;而必须营造一个安全、值得信赖的关系,体验活动才得以进行。」亲身体验的「实验」活动,使谘商不再是两个人坐着谈话的静态过程;至于情绪,是以生理反应机制为主,因此情绪的觉察、照顾与处理,更是需要透过身体活动来达成。如此的工作方式与历程,促使我从忽略身体、懒得活动的状态,慢慢地开始调整与改变,也积极阅读身体工作方面的心理治疗书籍,和参加有关身体工作的工作坊。

  我深刻体会到,现代人类过度认同与信任自身的认知理性系统,怠慢甚至排斥我们的情绪和身体。这样偏颇的发展,让我们失去生命的本能能量和活力,以及对快乐、幸福的感受力。

  看完这本专门讨论以身体感觉来疗癒创伤的书,甚是开心!帮助我更直接地关注于自己和当事人的身体工作。尤其作者表示自幼深受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启发,此书的写作方式,就是期待让读者得到探险与挖掘祕密的兴奋。哇!我也是福尔摩斯迷,小学期间所有的零用钱都拿来买侦探小说。能用抽丝剥茧的办案态度阅读这厚重的专业典籍,心情顿时轻松不少。

  作者学识之渊博、涉猎之广,令人赞叹!探讨的层面包括探险、人类学、神经科学、量子物理、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相对论、动物学等等。以如此多元角度,详尽地探究身体之于人的重要地位,我想无人能出其右。

  作者从本身经历重大车祸的复原历程为始,加上动物学的研究,提出利用身体治疗创伤的理论假设:动物在遭遇致命危险时,生物本能会产生惊恐瘫痪反应,但这通常是暂时的因应策略,若能逃出危险,将以颤抖方式恢复身体的感觉系统。但人类却在经历剧烈惊恐后,容易陷在两极端而失功能状态,不是情绪歇斯底里就是瘫痪弃守,即所谓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因此,人们若能透过某些身体的活动,还原原本的身心状况,那心理创伤必能顺利疗癒。

  接着,作者阐述「身体经验创伤复原技术」的九项治疗基础,并以九位不同年龄、性别和创伤遭遇迥异的个案,鲜活呈现以身体经验工作的样貌。作者同样强调,在治疗中必须运用仁慈的力量(见第五章步骤一,第○○页),创造安全支持与接纳的环境,让案主愿意亲身体验(见第五章步骤三,第○○页)。

  治疗核心是将恐惧与瘫痪区隔,透过释放求生过程累积的巨大能量,恢复身体的正常运作而疗癒。方法上作者运用很多身体活动,如从头至脚,逐步感受身体各部位并接纳之,以恢复它们的感觉;增强对他人细微行为之观察力,而回馈以觉察自己;缓慢重复某些动作,以带出更多未能觉察的感觉;双脚接触地面站立,以加强根植大地的能量感,以及古老的「声音」疗法、源自日本的仁神术能量流动法等等,来达成治疗目标。

  在治疗过程,作者会协助案主找到存于身体某特定区域、姿势或细微动作里的「相反」感觉(曾有的美好经验中的身体感受),成为案主的「安全岛」,让创伤的痛苦情绪得以停靠在上面,有勇气与能量继续面对自己伤口的疗癒。这也与情绪焦点治疗(EFT)中情绪转化相似。

  我在谘商时,若遇到失去与身体、情绪连结的个案,也同样会为他们设计类似的实验活动。书中这些重点全在身体「感觉」的活动,充分补足我平时工作上缺乏的一些关键细节。

  本书的第三部,花很大的篇幅讨论人类的动物本能,并提出三个脑的论点--理性脑、情绪脑以及维持体内环境平衡与调节亢奋状态的脑干(爬虫脑),这爬虫脑是脑部最古老、朴素及本能的所在部位。作者认为人类过度迷恋高阶思维过程,几乎遗忘生存的本能力量。当然,这各司其职的三个脑必须共同协调合作。但在创伤经验里,面对生死交关的危机,必是由本能带领着我们的身体为存活而奋战,治疗创伤势必以照顾身体为核心。

  第四部探讨身体、情绪、灵性的关系,作者秉持本书的精神,再度强调人们需严肃看待自己的身体,深入了解身体所透露的暗示,如此不但能转化痛苦情绪,也是趋向灵性成长的重要路径。

  不过,作者将心的层面等同于情绪,又把情绪和身体分开,这部分我个人有不太相同的看法。作者以我们遭逢危险,立即产生逃命等身体反应,并未感到「害怕」,当无法躲避危险才会害怕,而认为危急时分是身体本能的反应救了我们,强烈情绪只会瘫痪我们。

  其实,情绪反应在脑中分为三条不同的路径。其中一条是危急时,脑中的杏仁核、下视丘收到危险讯号,判断需先反应以救命,即先启动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心跳唿吸加速。因此,我们得以跑得快、跳得高而躲掉威胁。等逃离了危险,讯号才会上传至大脑皮质,这时恐惧的感受才经验到。直接逃命本就是情绪的反应之一,更是情绪的保命功能。情绪和身体是无法切割的。平常时刻,我们则有不同的情绪路径,如先有情绪感受再感觉身体变化,是其二。

  再者,即使先感受到恐惧情绪,也不全都会因此瘫痪我们。电影《黑暗骑士》当主角在地牢中,抱着不畏惧死亡的精神时,屡屡无法成功逃脱,老医生提醒他:「之所以不能成功就在于你不恐惧死亡,在危险的逃脱过程,怕死,才能让你奋力一搏!」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少年Pi在海上漂流的历程充满恐惧。最后得救的他说,老虎救了他。是的,害怕老虎会吃掉他,让少年Pi保持警觉并激发能量想办法防范,不致被更大的恐惧和失去一切的悲痛击垮。所以,会让我们瘫痪的是我们误以为没救了(受过往经验和信念影响)而怕到无条件认输和放弃,致使身体僵住、动弹不得,并非恐惧本身造成。这些观点在我刚完成有关情绪的书稿中,有详细叙述。当然,作者针对以形成PTSD的案主,他们确实多是经验到主观上无法应付的危险,而被恐惧击垮的状况。

  不论如何,这是本内容丰富并兼具理论与实务的鉅着,相信它不只向专业助人工作者开启一条更根源、有效的疗癒之途;而所有读者也都能跟随作者的引领,进入自己身体探险,以寻找生命的本质与宝藏,一同走上荣格的个体化历程或追寻圣杯的英雄之旅。

推荐序二

创伤在身体,疗癒也在身体
凌坤桢(催眠训练师∕创伤工作坊带领人)

  创伤是什么?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说,创伤被认为是一个发生在过往的事件,却没有真正被处理,它(事件)或许被遗忘,但这个被遗弃、压抑的生命经验,会在底层结构(潜意识以及生理面)以各种隐晦或扭曲的形式作用着,这是许多身心症状,包括忧郁焦虑恐慌等情绪困扰的成因。

  列文博士进一步结合了动物行为学、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以累积四十年的临床知识,和协助数千名创伤个案的实务,指出:『创伤不是疾病,也不是失常(neither a disease nor a disorder),而是一种个体在遭遇巨大威胁时,身体本能动员的强大能量无法适当释放转而被冻结封锁在内的情况。』

  这说明了为何以认知为主(由上而下top-down)的谈话性治疗的效果有限。列文博士认为疗癒创伤必须採取由下至上(bottom-up)的治疗程序─留意身体的讯号,「让身体说话(body speak)」,因为身体自有一套从创伤中自然复原的本能机制!

  早在1969年,列文博士因缘际会在受託协助一位有多种身心症状、恐慌和惧旷症的病患南西时,发现了创伤与身体的关系,并进而发展疗癒创伤症状的系统知识与方法。列文记录着,在那一个多小时(也是第一次谘商疗程),南西进入了一种身体强烈的动能状态─在列文要她「快跑,快逃命!有老虎在追你!」之后。过程中南西浮现了四岁在医院接受手术的惊慌、「窒息般的恐惧」经验。

  就在那单元的疗程后,南西有了戏剧性的变化─许多身心症状都获得大幅改善,有些甚至消失无踪。同时,这个治疗还出现令人惊喜的「副作用」─南西说她的生命从此感到前所未有的「愉快与活力」。(详见第二章)

  多年的实务工作里我越来越发现,在我们一生中,总免不了会遇到创伤─不管是自己的或身边的亲友。生活中许多事件─从幼童的跌倒、受惊吓,意外事件的伤害,到受霸凌或侵犯,以及遭逢生离死别或天灾巨变,都有可能形成创伤以及相关的身心症候群。越是早年所遭遇到的创伤,其影响越深远,但同时也隐微而难被察觉,导致人们得忍受着莫名且长期的身心折磨。在上述南西的例子里,她早已遗忘四岁时的医院记忆。这种因为童年的创伤而影响终身的例子可说是屡见不鲜。

  早期针对身心症状的个案,我的取向是使用催眠回溯创伤疗法,也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回溯疗法的主轴在于催眠个案回到创伤事件的原点,重新经历(re-live)并且宣洩净化(catharsis),释放当时压抑或扭曲的情绪。

  重新经历有其效益,但是不是必然需要?列文博士认为可以不用,他的观点是,在威胁发生当下,身体动员了强大能量(主要来自于压力贺尔蒙和神经自主反应)用以逃跑、抗敌或是举起重物来救人。若这些「应释放的能量」受阻无法全然开展而仍停留在体内,就会进入了创伤内化(traumatized)的机制─原本用以逃跑求生、防御抵抗(fight or flight)的本能反应没有能够「完成」,使得强烈的能量被封锁在体内,形成「瘫痪冻结」!创伤复原的概念就是让那瘫痪冻结的能量再次流动、疏通,可以说是一个解冻的过程。

  这个建立在动物学和生理学的见解,及身体释放动能的技巧对我的实务工作启发极大!我开始让个案练习以「身体觉知」去释放那股僵冻的创伤能量,进而让身体接管这个复原的本能历程。许多释放过程中的身心现象就会自然发生:身体或双腿的颤抖、一些肢体的开展动作、身上冷热交替的温度变化、强烈唿吸、打嗝和冒汗…,而如同列文博士纪录的,在这些身体动能流通之后,案主进入深沈的平静,隔天或之后几天,一些恼人的身心症状大幅缓解甚至消失。

  而这些「方法」都纪录在第八章,包括以身体感觉为主、循序渐进原则、小量释放、来回摆盪、让案主控制进度、定位、建立安全与资源等。针对一些高挑战的案例,像是丈夫过世的哀伤与愤怒,差点被强暴导致的身心萎靡,恐怖攻击倖存者的恐慌与失眠,屠杀倖存的孤儿的麻木及自我憎恨……,列文博士示范了创伤疗癒的操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如同书中用词─治疗者借由温柔慈悲的陪伴,『去听他们身体所说的另一个故事』,来唤醒每人身体皆存有的复原本能。

  创伤,是个生命的挑战。催眠治疗大师爱瑞克森说「症状代表一个没有说出来的故事。」作为一个助人工作者,有幸能跟每一个受苦的个案学习,学习着去听他的身体,有个未曾说出口的声音(unspoken voice),那是一个生命可以开展的故事,一个疗癒之旅的召唤。

  我们正在路上。

推荐序三

柳暗花明,重见心灵桃花源
吴佳璇(远东联合诊所身心科专任主治医师∕作家)

  相信部分读者同我一样,在翻开《解锁:创伤疗癒地图》(In an unspoken voice---how the body releases trauma and restores goodness)前,并不认识作者彼得.列文(Peter A. Levin)博士。

  多亏网路。才键入姓名,忝为精神科医师的我即刻肃然起敬。高龄七十一的彼得.列文,正是提倡「身体经验创伤疗法」(Somatic Experiencing○R)的心理学家,也是多本心理畅销书作者。可惜华文界直到近两年,才开始译介早期作品《创伤疗癒》与《不再受伤:孩童创伤预防指南》,以及荣登纽约时报排行榜,且已有二十多种译本的《唤醒老虎:启动自我疗癒本能》。至于新近(2010)写成的本书,当属集大成之作。

  全书分四部。首先,作者以三分之一强篇幅,从扎实的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及医学研究背景出发,综合丰富的临床服务与教育训练经验,将人类的创伤反应透过生物学与生理心理学精密分析,找出复原关键——走出能量冻结的惊吓状态,进而转换成操作型定义九步骤(第五章),方便实务运用。

  第二部为个案集锦,包括作者现身说法,详述自己如何活用上述原理,免于车祸意外留下心理创伤。第三部从演化生物学观点切入,论述创伤治疗须回到「由下而上」——从身体∕本体、内脏感觉(脑干下视丘主导)出发,逐一找回情绪(边缘系统)及思维(大脑皮质)协调运作的节奏。

  由于作者和传统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学派「由上而下」——从改变想法下手大不同,最后便以如何提升觉察力,透过身体与情绪感知的修练,提升灵性与幸福感压轴作结。
   
  当我应主编之邀,有幸先睹书稿,边看边回想过去十多年做中学的创伤心理治疗之路,内心一再发出「当时要有这本书多好」之叹。可平心而论,即便作者是老练的治疗师兼作者,这仍不是本易读之书。对我而言,第一部与第三部有关创伤的神经生物学、生理心理学与演化生物学论述,正好填补多年来知识的空白——远东联合诊所身心科专任主治医师过去吸收的,多是精神医学、精神药理学,或心理分析取向的治疗资讯,再加些胡乱抓来的社会学、医学史与女性主义论述,总叫自然科学出身、却懒得念干涩学术论文的我感到不足。但对文科出身的社工,或其他相关人员,不知会不会太抽象?

  再者,当我介绍病人去找临床∕谘商心理师作治疗时,心里总有些不踏实,他∕她们都怎么谈?不能完整叙述自己的创伤故事,经历哀悼、与自己和解、再与他人产生(情感的)联系的过程,个案就不能复原?过去,我的概念一直停在二十年前的巨作《创伤与复原》(Judith Lewis Herman着)所提供的治疗架构,对那些不善以言语表达想法、情绪与感受的病人,在留下挫折的心理治疗经验裹足不前后,几乎是束手无策。读罢本书,当尽快去打听哪些治疗师专精「身体经验创伤疗法」,方便日后转介;门诊行有余力,也想参照作者提出的步骤小试一番,说不定就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柳暗花明,重见心灵桃花源。

  (本文作者为资深精神科医师,并着有《谢谢你们,我的离岛病友》、《战斗终了已黄昏》、《罹癌母亲给的七堂课》、《浪人医生日记》、《九二一之后》等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