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历过的痛苦,因爱失落的伤口,不明就里的分离和消失,
那些说不出的心痛,与表达不出的哀伤……
其实,你受伤了。
愿这本书,陪伴着想要好好学习关系这人生大议题的阅读者。我们都可以不在关系中受苦受伤了,而是让关系的存在使我们更好,让我们彼此都成为更完整的我,更成熟也更加具有超越性的我……真正学会了幸福,也容许幸福在我们的生命里发生。--苏绚慧
在关系中疗癒伤痛,学习成长
「说分手就分手,我们的关系还剩下什么?」
「他们明明是我最亲近的人,为何总是伤我最深?」
「从来就没有爸爸这个人,他在我小时候就失联了……」
「谁来过我的生活?谁来帮我面对我妈妈?没人可以替我面对人生难题……」
关系,是从「我」走向「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人生悲喜的功课。然而,关系中若即若离的陪伴、摇摆不定的相处过程,我们感到被忽略、否定、辜负与抛弃,我们带着这一份旧有的伤口,在不同关系中徬徨,摸索。
其实,那些早年的伤痛和悲伤,千万次的微小记忆,早就已然远去,留下来的巨大失落,让我们难以承认、觉察到:其实我们都受伤了。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作者苏绚慧,她以知名谘商心理师和悲伤疗癒专家的角度,在真挚而殷切的询问中,抛出各种「关系」中的本来真面目。她以平易近人的温暖笔调,教导我们如何面对这难以承受、挣扎痛苦的关系风暴,并提供切实扼要的提醒:关于爱,我们都曾如此受伤,但只要真正承认脆弱,先饶了自己,并先从自己开始改变,疗癒伤痛和学习成长是最好的方式,用爱、成全与同理,转化任何一段不理想的关系,于是,我们都能在爱里和好。
本书特色
◎ 知名谘商心理师.悲伤疗癒专家苏绚慧,感动万人最新力作。
◎ 苏绚慧老师的「同哀伤」Facebook粉丝团,近7000位读者盛赞推荐!
◎ 本书带给我们转化一段不理想关系的勇气,让我们勇于接受给予与照顾,乐于分享与付出,练习以爱维系关系。这将会帮助那些费了很大力气,或想尽了办法要解决在「关系」里的僵局与困扰的人们。
◎ 这本书将邀请你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自己在人生任何一段关系中的处境。请把这本书送给自己,送给生命中的家人、朋友、同事、情人、亲密对象,然后你会发现,关系其实是如此简单、纯粹而美好。
作者简介
苏绚慧
目前在医院担任谘商心理师,专门聚焦于失落悲伤疗癒、早年生命伤痛与疗癒、依恋关系疗癒。
领有国家专门职业技术人员社工师与谘商心理师合格证书。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硕士。曾经担任医院社会服务室社工师、安宁病房临床社工师。也于各大医疗院所、社福助人单位、社区谘商机构担任专业人员教育训练讲师、当事人情绪支持与自我照护团体带领人、志工培训计画顾问与训练讲师。
长期与许多助人机构合作带领自我探索与成长类工作坊,及心理卫生教育推广讲座等等。
着作: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块文化)入围金鼎奖文学类优良好书
《请容许我悲伤》(2003,张老师文化)入围金鼎奖社会科学类优良好书
《这人生》(2004,张老师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张老师文化)
《丧恸梦》(2007,张老师文化)入围金鼎奖社会科学类优良好书
《于是我可以说再见》(2008,宝瓶文化)
《因爱诞生》(2009,宝瓶文化)
《当伤痛来临:陪伴的修练》(2011,宝瓶文化)
《爱,一直都在》(2012,张老师文化)
绚慧的文字园地:
部落格:苏绚慧的疗癒之邦
脸书专页:同哀伤
【自序】看见关系中带着伤的「我们」
第一章 论关系
第二章 疗癒关系中受了伤的我和你
在关系中,先看见自己的价值
在关系中,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实的人
在关系中,先饶了自己
在关系中,先从自己改变
在关系中,要能安心
在关系中,表达与拒绝都是权利
在关系中,渐渐成熟
在关系中,分辨投射与指认出移情
在关系中,真诚承认脆弱
在关系中,放下防卫,停止攻击
在关系中,停止当受害者,愿意为自我负责
在关系中,没有理所当然
在关系中,乐于成全与分享
在关系中,愿意彼此同理
在关系中,回归真我
第三章 创造互为主体的关系
第一要素--勇于接受给予与照顾、接受爱,但不是索求照顾与讨爱
第二要素--勇于建立信任与依靠感,但不是赖、绑、黏
第三要素--乐于分享与付出,但不是交易与计算
第四要素--乐于提升自我,而不是拒绝改变
第五要素--以爱维系关系,而不是以罪恶感维系关系
第六要素--尊重与接纳彼此的感受、想法,而不是剥夺与漠视对方的感受、想法
第七要素--共同创造两人要的关系,尊重彼此需求,而不是任由一方控制、决定
第八要素--愿意为对方成为一个更好相处的人,停止无意识的投射与发洩
第九要素--乐于滋长正向经验,停止复制负向伤害(那些羞辱与恐吓)
第十要素--愿意离开「小我」的自我中心,一同进入我们的世界,并且不因此害怕失去真我,接受我们本来的不同
一些建议
自序
看见关系中带着伤的「我们」
当我是小孩时,我的父母长年的缺席,让我难以用「一个小孩」的身分与角色被疼爱、被无条件的接纳与支持。大部分的时候,我都活得战战兢兢,害怕一不注意或一不留神,周围照顾者就会像强大的巨人一般,毫不心软的对我痛打一顿、痛骂一番,或是担忧会再度遭遇被遗弃的可能。
因此我很懂得看脸色,很懂得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强迫自己要学会许多不同家庭、不同大人的规则,如此只是为了能够平安活下去。
在那些还弄不懂人生是怎么一回事的年纪,我学会的是竞争、较量、比较与佔有。
渐渐的,人的年龄是长大了,但始终没有被爱满足的心灵,开始想要用自己的办法去寻找、去试探、去尝试、去争取……那个可能爱我的对象,诸如:同学、朋友、老师、长辈……
心灵的饥饿,总是让自己想像着会有那么一个人完美的爱着我;会包容我、接纳我、无条件支持我、无论何时都会在我需要时关注我、随时随地的在乎我与保护我……
当然,这些我寻找、我尝试靠近的人都不会真正的符合我、满足我,而是让我反覆的失望、感到受伤、感到脆弱、感到无望与愤怒。
而我也在这样无意识的追逐游戏中,玩了十多年的人际心理游戏。
直到,前所未有的重大失落,以及面临到几乎是一无所有的人生窘况来临,我被迫(被环境与这样的现实所迫)反思我自己,彻底诚实的面对我自己。一开始实在很难关注这样的自己,只想毁了这样的自己,因为过去那些评价与吶喊都会跑出来,极其严厉的控诉与指责,让我想要抗拒、想要否认、想要怪罪,同时又不客气的责备自己、耻笑自己。
但当我终于有一点点懂得何谓接纳时,我对自己有了一丝的慈悲与柔软,我才开始可以观看我自己。当我不再拿着大刀大枪对待自己时,内心的自己才愿意诚实的揭开内在的世界,将在黑暗中隐藏的部分坦露在光下,被我好好的凝视、被我好好的接触与靠近,进而抚慰。
我也一点一滴有了勇气与力量,一点一滴的看见自己长期以来累积的失误与扭曲角度;这些失误与扭曲,不仅被我拿来对待自己,也被我拿来对待世界与他人。
我一层一层的揭开自己的生命过往记忆,发现自幼以来,不被好好的像一个完整的「人」对待,所以我是不完整而偏颇的。我的生存必须要应付很多要求与评价,否则便会招来重重责难和强烈的批评。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不停的讨好别人,顺应别人,以别人的喜好标准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以期待被喜爱或被接受,减少被指责与批评的机会。
曾经,我十分恐惧自己不被喜欢,不被认同,于是总是害怕别人的评价,也很容易敏感到任何他人的反应。如此,我对他人有许多的防卫,总会在他人的不认同中感到受伤,同时又气愤他人怎么能不认同我。矛盾的是,又不能不在乎他人的观点与论述。于是自我只能一直在内在冲突,也一直与外在环境冲突。
而我对待别人,也不是将他人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待,仍是以自己的投射想像别人,要别人「一定」要如何反应、「一定」要怎么对我、「一定」要说不会让我受伤的话。当他人不符合理想期待,我便受不了挫折,就抗争、情绪拉扯与威胁,丝毫不懂别人也是一个个体,有他的气息、他的需要、他的喜好、他的想法、他的选择。
我渐渐懂了,「物化」(或说工具化)了自己与他人,是关系伤害与关系挫败最大的原因。
我也开始懂得年轻时的情感伤害,何以他人会渐渐的越来越疏远,甚至想逃开。
我痛定思痛,不再以受害者自居,也不再以无助及自责,回避我所面临的存在困境。我开始大量阅读讲述「关系」的相关书籍。不仅阅读,也接受谘商治疗,并且,不断的自我分析与自我书写,在他人觉得「想太多,没有必要如此苦行」时,我坚持自己的付出与投入。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走一条重新学习与重新建立生命新秩序与新格局的历程,这是他人不会明白,也无法全然参与的历程。
如果,人在关系中,尽是折磨与相互攻击,而无法在关系中让彼此更好,成为更成熟的独特个体,那么关系实在没有意义,没有必要让我们付出这么大的生命力气与代价。
但是,好的关系的建立是一种相互的意愿与投入,有着合作性的共创历程,如果只是空等着他人的给予,或是被动的配合,那么好的关系,也还是很难实现。
如果没有从「重新学习」的意愿与行动来了解「关系」这回事,仅仅只是不断反覆使用幼年经验过的模式,并在无意识中,继续复制、重演那些负面情节,继续制造负向情绪,那么,负性关系或具有伤害性的关系也只好继续的产生。
如果不想真实的承认过去的关系经验与模式已不敷使用,也不想面对重新学习的艰辛与困难过程,那么只好继续在失落、失望、受伤的情绪中,哀叹所有人,包括命运的辜负了。
关系要能「幸福」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幸福」是需要学习的。我们的童年乃至成长历程,都曾在关系中受过伤,我们带着这些伤口无意识的进入到后来新的人际关系,即使人换了,却往往重复着过去具有伤害的关系模式,并且感觉到一种无力抵抗的命运,不断上演着某些相似的情境,造成类似的关系伤害。
这本书就是希望我们不是空留遗憾与空有哀叹,而感到无能为力。不论我们从何时觉醒过来,发现这些关系的情况有如一种轮回般的在不同时空背景中发生,而开始有意识的想要改变、想要创造不同的人生经验、想要蜕变一个新的我,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嫌迟。当我们愿意先从自己改变时,关系的另一人也才能在经历不同的对待方式与不同的互动经验中,开始有机会改变他的方式与他的信念。
愿这本书,陪伴着想要好好学习关系这人生大议题的阅读者。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小小心愿:我们都可以不在关系中受苦受伤了,而是让关系的存在使我们更好,让我们彼此都成为更完整的我,更成熟也更加具有超越性的我。并且在关系的互助与互相扶持中,真正学会了幸福,也容许幸福在我们的生命里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