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以为自我成长是个神秘的领域
没有人带领我们将寸步难行
其实,那扇门从来都没有对谁关闭过。
进入那扇门的方式多种多样,方式之一就是成为一个心理谘商师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39 秒就有一个人自杀
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你是否也感到压力不断的增加?
也许你并不想当心理谘询师
但多懂一些心理谘商,能让自己拥有更多正向能量,并让自我更加成长
为什要要用心理画解读谘询人的心理状态?
历代理心学权威均认为简单的图画是可以表露人的性格、事业、家庭及人际关系,而画「屋、树、人」是心理学上最必备的测验之一。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克(Buck)认为画人、房子和树可以反映人格、知觉和态度。谘询师可透过分析画中房子、树、人的特征及画的细节比例、透视、颜色使用进行心理评估。
故在心理画系列书籍中,皆以此三种画作为主要中心来进行分析。
名人推荐
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够从实践中、从实例出发,进行分析和评论,一步步地教新手该怎么做---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吴庆麟
这是一本来自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的实践,发自内心、有自己独到看法的书----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 孙时进
作者简介
严文华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在她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最为自豪的是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热爱心理学的学生。她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她所做的事情是自己喜爱的,包括出版这本书。
她发表有学术论文数十篇,在报纸杂志上开设多个专栏,并出版《跨文化沟通心理学》、《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心理画2—画中有话》、《做一名优秀的心理谘商师》等多本着作。
第一部 准备
01. 心理谘商面试考试中的常见错误–018
02. 心理谘商面谈培训中的常见错误–046
03. 心理谘商面谈培训的方法–054
04. 受训者团队的组建及目标设定–060
第二部 面谈技术训练
05. 谘商新手面临的问题及处理–072
06. 心理谘商面谈的准备工作及结构–096
07. 面谈中的倾听技术训练–123
08. 面谈中的共感技术训练–145
09. 面谈中的提问技术训练–185
10. 面谈中的回应技术训练–212
11. 神经症个案的面谈培训——以焦虑症和恐怖症为例–243
第三部 面谈示范
12. 心理谘商面谈示范一:情绪管理–270
13. 心理谘商面谈示范二:怨恨自我、惩罚自我与当下自我的整合–296
14. 心理谘商面谈示范三:不能接受的爱–323
第四部 电影中的心理谘商
15. 把自己做为谘商工具——《心灵捕手》中的心理谘商–358
16. 心理谘商师和黑帮老大——《老大靠边闪》中的心理谘商服务–388
17. 穿越时空的儿童心理谘商——《第六感》中的心理谘商–408
18. 谁是谁的心理分析师?——《沙发上的心理医生》中的心理医生–424
第五部 结语
19. 心理谘商师的个人成长–436
20. 未完结的培训–453
前言
我们为什么出版这本书?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准提高的同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突发事件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的社会问题反映在个体身上,呈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人们对生活幸福的期望值普遍提高,由此也造成了忧郁情绪人群的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平均每39 秒就有一个人自杀,使自杀成为全球主要致死因素之一。据估计,每年约发生一千万~两千万起自杀未遂。自杀的原因多和心理层面相关,因此是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另外也与忧郁症、躁郁症等精神疾病有相当的关连,所以亦为精神医学的研究范畴。在现代精神医学中,对自杀有一个基本的假定:「自杀总是发生在非正常状态下,或是社会偏离了常态,或是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偏离了常态。」
其实,我们只要注意及早发现和预防心理病症,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就会有助于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进而预防了自杀行为的发生。
身体感冒了,我们要去看医生,心理「感冒」了,我们首先需要懂得自我调节或者寻求亲友师长的帮助取得身心的平衡,如果是「大感冒」,那么就必须透过专业谘商心理师的协助。
本书作者严文华博士是中国大陆知名的心理学者,目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她不单有着深厚的心理学根底,并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谘询中心、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兼职谘询师,实务操作经验也相当丰富。
这本《做一个优秀的心理谘商师》跳脱了学院派艰涩的理论陈述,而以浅白易懂的文字呈现,不但是正在从事或准备从事心理谘商人士必备的专业书籍,也适合一般人阅读。
多懂一些心理谘商的知识,除了可以给自己正向能量,调节自我身心,还能当一个称职的「张老师」、「生命线」,帮助亲友走出人生的低潮,也许因为你看过这本书而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也说不定。
为了让更多人有能力透过心理谘商的过程自我成长和帮助他人,所以我们出版这本书。
序言一
二零零四年时我们系上曾接待过一个美国心理谘商代表团。当他们问起中国心理谘商师的培养工作,在得知中国心理谘商师的职业培训只有数月时,不约而同地笑了。相比美国精雕细琢式的培养,中国的培训确实是速成。但中国的现实与美国不同。相比于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应用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后属于较晚的。虽然起步较晚,但社会需求量非常大,培训是解决社会需求大、心理谘商工作人员数量有限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这几年的运作表明:人们学习心理谘商的积极性很高。
我想到自己当年的经历。当时自己有胃病,能够找到的医生只有赤脚医生( 註1),我只能尝试自己来做赤脚医生。当时找到一本赤脚医生宣传手册,找到一根针,对着镜子往自己身上扎针。胃病得到了缓解和控制,也由此了解了很多人体的穴位,对生活非常有帮助。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里,由于自己学习的意愿非常强烈,所以可以学习得很快。而现在人们学习谘商师的积极性和热情是非常高的。这种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意愿往往会让人们走得很远,更何况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比我当年要丰富得多。
透过这几年在上海职业技术指导中心考务工作及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为目前中国心理谘商师的培训既要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又要教会其实行能力。需要两条腿同时走。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两件事情,就需要一些方法。而严文华的《做一个优秀的心理谘商师》就是一本有方法的书。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够从实践中、从实例出发,进行分析和评论,一步步地教新手该怎么做。虽然新手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实行、感悟和反思才能有成长,但本书确是雪中送炭,能够让新手在迷惘时辨别方向,在苦苦思索时看到一些光亮。这本书强调了短、平、快,是一种和中国心理谘商师培训实践相贴合的做法,也是严文华在心理谘商师实习中总结出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把这些经验介绍出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心理谘商师培训的工作道路还很长。我经常在思索将来的路该怎么走。如何在品质、需求与市场等方面找到平衡点。很多工作需要大家一起来做。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欣闻此书的繁体版即将出版,非常高兴。能够和台湾的读者和同行交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从一开始就参与上海的国家心理谘商师资格培训和考试工作的专家,我想有必要介绍一下书中所涉及到的背景:上海是从二零零三年开始着手国家职业资格心理谘商师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当时作为试点,没有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系统,单独制订了自己的考试模组。在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牵头下,我们的专家委员会制订了三大考试模组:基础理论知识、情景分析和面试。
面试採用的是考生在考场里直接和扮演来访者的模特面谈,然后由考官就面试过程及理论知识提问。这本书涉及到的培训,就是针对面试的。目前这个考试模组仍然沿用,但我们一直在不断改进。
这本书的简体版是在二零零八年出版的,现在四、五年过去了,上海的心理谘商发展很快。新的命题又出来了:一方面更多的人参加心理谘商师的考证,一方面拿到国家二级心理谘商师资格证书的人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督导。还是我之前说过的话:心理谘商师培训的工作很多,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吴庆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註1:赤脚医生是中国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他们有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挑选出来后,到学校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成为赤脚医生,但没固定薪金,许多人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
序言二
看到这本纪录中国心理谘商师培训心路的书让人由衷地高兴,这本书不但是送给心理谘商新手的一本较为有系统、从心理学角度表达对心理谘商师培训理念及操作实务的手册,它还从一个侧面纪录了上海国家心理谘商师培养的历程。在严文华的笔下,心理谘商师的训练不光包括面试技术的训练、个人在团队中的成长,更包括心理谘商师的个人修练和成长,以及形成心理谘商师新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这是一本来自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的实践,发自内心、有自己独到看法的书。发展性的谘访关系与障碍性的谘访关系相比,更强调「我──你」之间的平等的、亲密的、建设性的关系,而不是「我──他」之间的关系;它更重视的是谘商师的倾听、共感、真诚、积极无条件关注和营造安全、自由谈话气氛的能力,而不是对来访者的分类、鑑别和诊断能力,它重视的是如何培养谘商师激发和唤醒来访者内在的力量,而不是给出治疗方法和技术。本书正是从这些理念出发,构架其心理谘商师面试的训练实务。
我读过Irvin D. Yalom 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我觉得那是一本很好的书,但它毕竟是西方学者的思考和心路。中国心理学向西方学习了很多东西,但除了学习、吸收,我们能否给世界的心理学输送具有东方思想的东西呢?严文华的这本书正是中国学者送给心理谘商的有中国特色的礼物。
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们正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实行、摸索适合中国的心理谘商之路,本书就是纪录这种尝试和探索。它可能还不成熟,但这种真诚、勇气和热情却是极其可贵和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它的原创性。它忠实地纪录了指导老师和心理谘商学员在教与学中的互动,纪录了心理学界的学者和学员一起成长的过程,纪录了他们的思考和成长。这本书除具有指导心理谘商师学习面谈等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正在重新发现东方和中国。人本主义和后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们欣喜若狂地发现了东方古老文明和心理思想。中国的心理学者也应该对世界心理学有所贡献,本书就在做这样的尝试。书中阐述的培训方式和理念、案例评论和示范中都反映出了中国学者独特思考的心理谘商理论和实践。作者严文华和案例演示者孙新兰都是严谨、认真且有谘商师的天赋和灵气的人。孙新兰的谘商示范个案也充满着东方的理念和思想。我看到中国学者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也在探索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的心理学之路註定无法和西方一样。上海的国家心理谘商师资格培训在四、五年前开始时,那时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业内人士都很茫然,甚至充满了困惑、担心。几年下来回头看看虽然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总的看还是令人振奋的,甚至感觉到这是一大创造,它把心理学从心理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了提高大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有效工具,中国社会对心理学巨大的社会需求成了推动中国心理学进步的巨大动力,同时心理学也在为推动和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它把心理谘商从一门技术和学科变成一个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一种新的、先进的生活方式,并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生活的各方面。同时它也从各行各业和各门学科吸收了很多养料,滋养壮大了自己。我个人和同行们也为能亲历和参与这一历史过程而自豪和庆幸。
我高兴地看到严文华继《心理画外音》之后又为心理谘商的同行们写出了这本朴实而有份量的好书,也为中国心理谘商师培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本书能在台湾出版,本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大陆和台湾、香港心理谘询同行有越来越多的交流,很多人都受惠于这个互动过程,我本人也是一个受惠者。在面对面之外,文字和书的交流还能传递更 丰富的资讯。希望这样的交流让我们在中国的心理学之路上走得更顺利,走得更深远。
孙时进
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
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
上海高校心理谘商协会会长
作者序
在心理学的大花园中,除了自己的专业跨文化心理学,心理谘商是我最喜欢的一朵花。我久久停留在这朵迷人的花面前。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心理谘商师?轻回首,曾经走过漫漫路。这次,在本书中,我将带着学员进行一次心理谘商师训练之旅。旅途上有许多迷人的景点和花朵,但我们只驻足在如何与来访者进行面谈这朵美丽的花下。
这次训练之旅有以下特点:
一是它採用了从错误中学习的培训方法,真实地呈现学员们犯的错误,然后进行分析,并且示范正确做法。它有考试中考生典型错误的列举和分析,有学员所做训练案例的实录和评论,有资深谘商师所做成功案例的示范。这和单纯只透过指导「什么是正确的」来学习不同。心理谘商训练的特殊性在于它就是从错误中学习正确。没有人能从一开始就做得很好,都是从不断改正错误中做得更好。但当旅程即将完成时,你将会看到心理谘商示范的现场实录,看到好的心理谘商可以这样做。
二是它关注培训方法和培训理念。在中国,关于国家二级心理谘商师面试培训的具体方法和操作这一块基本处于空白。这本书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把目前培训界的框架、概念用在心理谘商师的培训当中,使得培训体系化、可操作化,在培训方法上强调丰富性、立体性。
三是除了关注学员要透过考试外,还关注其心理谘商面谈技术的实际提高,关注其个人成长。目前的考试标准和实践对谘商师谘商能力的要求之间有差距。本书力求既让学员透过考试,同时也掌握更多的接见来访者的现实能力。除去技术因素,心理谘商师本人成长到哪一步,其谘商中个人的能量就会呈现到哪一级。
四是尝试透过看电影来学习心理谘商。心理谘商的学习不光是在谘商室。处处皆可学,时时皆可学。电影中的心理谘商秀与真实心理谘商有一定差距,但透过电影中的心理谘商元素,来掌握心理谘商的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那些和我一样喜爱电影的人,可以在享受视听的同时,思索心理谘商的原则。
五是把指导老师和学员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心理谘商是情理交织的精细活动。心理谘商面谈训练不单纯是一个技能训练,也是一个触动人心的过程。在旅程中,透过二十一篇学员手记和七篇指导老师手记,你将会看到指导老师和学员们的喜乐,看到他们的自我怀疑、脆弱和眼泪,看到他们的相互支持,见证他们的成长。你会透过他们的故事获得成长。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在旅程中所展示的是「最正确」的谘商方式。心理谘商的迷人处在于它的个性化。它们是带有我个人风格的、我认为「合适」的方式。对于繁体版的读者,我觉得有必要再多一些背景说明,希望读者了解这本书的时空背景后,能更好地理解这本书。这本书虽然书名是《做一个优秀的心理谘商师》,但书的内容更多涉及新手如何跨进心理谘商这扇门,成为一名谘商师。
本书所涉及的培训,是为考生通过上海的国家二级心理谘询师鉴定考试中的面试而设置的。由于训练的目标是希望学员通过国家二级心理谘询师考试中的面试,而考试中面接的时间是十五分钟,随后会是考官的提问所以有一些谘询片断和实例是以十五分钟为限。而这十五分钟,是谘询师与来访者面谈的第一个十五分钟。我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对「面接实习」这门课程的设置是二百四十个学时。考生们上理论课时可以上大课,但面接训练都是小班制,通常十~ 二十人。
这本书生态地呈现了我带一个小组面接实习训练的全过程。当时是二零零七年的下半年。本书中的全部手记均来自那个小组的成员和我与他们的互动。这些手记生动地展示了谘询新手如何学习谘询技术,同时进行个人成长。为典型地呈现新手所出现的问题,练习案例的呈现不局限于这个小组。希望这样的界定让读者理解这本书所涉及的范围和特定之处。
在简体版基础上,我对这本繁体版做了细细的修订,不光是改正了一些原书中的错误,而且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尤其是对案例、手记、电影点评的部分,因为现在对有些东西的理解会更深刻。希望这些精心打磨会让这本书更温润、更有营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