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週期完成式》延长版加上由琼恩.艾瑞克森执笔的新章节,阐述了生命週期第九阶段的要素。
艾瑞克森说:「缺乏文化上可行的理想老年期,我们的文明不算真的拥有整个人生的概念。」我们的社会并不知道如何真正将老年人融入社会的主要模式和常规,或是融入它的重要机能中。老年人非但没有被融合,反而往往被排除、遗忘或者忽略;老人似乎不再是智慧的象征,而是羞愧的存在。
老年期需要储存和仰赖所有过去的经验,以全新的优雅维持觉察和创造力。「老年舞越」的经验,就是要超越、超过、优于、前进、独立于世界和时间,包括超越所有的人类知识和经验。
当心念皆在回顾时,在第九阶段很自然会发现自己在爬一个陡峭山峰,上山路陡,在制高点可以迎接初昇太阳,但路上却狭窄且充满岩石和垃圾。然而每一步都值得,而且让我们又高了一点。
作者简介
艾瑞克.艾瑞克森 Erik H. Erikson(1902-1994)
出生于德国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曾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系教授,一九七○年退休。曾获普立兹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艾瑞克森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扩大,自创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并适用于一般人(不限于病态)的人格发展。与佛洛伊德、皮亚杰齐名。
琼恩.艾瑞克森 Joan M. Erikson(1902-1997)
艾瑞克.艾瑞克森的妻子,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位手工艺师。她与艾瑞克共同致力于生命週期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译者简介
广梅芳
日本九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台湾临床心理师、日本临床心理士,现居上海。
推荐序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生命週期完成式》将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延伸至八十岁以后的生命任务。艾瑞克森的发展理论一直是心理学重要的议题与研究方向,世界人口寿命的延长,引发我们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当超过八十岁以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时,他们的心理状态、生理需求及社会关系是值得重视的。
写博士论文期间,看到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论文,因为它的主标题是:越老越有智慧,是英国学者Happe比较年轻人与老年人在心智理论能力所得到的结论。虽然后来的研究并不支持该结论,但是在我心中,「智慧」这个字眼深深的与老年人结合在一起,临床的接触中,的确让我见识到在「智龄」者的身上,似乎有一盏明灯。他们时而在平凡的言谈中,迸出一丝亮光,总让人思想很久。有一次我在台上面对着众多资深教授,陈述从十八岁到九十二岁不同年龄的大脑功能变化,原本一片肃穆的气氛中,一位老师幽幽的说,我再两年后就是你表格资料中老年人那一组,真希望看到功能越来越好啊!在那一刻,大家似乎从旁观者的角色跳跃进入生命乐章的某一节,心中挂念着自己在这一段落中,是否能演奏出美好的乐谱!如果我们也以这样的心情阅读本书,抱持着「那将是我要面对的演出」的心情,相信一定收获丰富。
本书认为生命週期的完成式,第九阶段要面对生命中的不和谐,是绝望与附属的议题,需要以超越的眼光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这样的观点很好,我认为智龄者的「超越」,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超越自身身体的限制,接受生理功能退化的影响,转换为心理的满足,二是超越自身价值,不从社会职业肯定自己,转换为生命週期的完成而肯定自己,三是超越今生的期待,转换为对子女的祝福,对于智龄者而言,死亡是至终要面对、不可避免的事,虽然这个想法令人不愉快,但是如果年长者能坦然面对,并且继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与家人,将会成功带出世代间的祝福。
书中有一段引述艾瑞克森的话:「缺乏文化上可行的理想老年期, 我们的文明不算真的拥有整个人生的概念。」整体社会如何看待智龄者,将会影响整体社会的生命观与安全感。今年六月至日本参访老人机构,深植日本文化的想法是「老年人贡献一生给国家社会,他们应该得到最好的照顾」,一位经营老人养护机构的资深主管对我们说:「在有限的人力与经费下,我尽量把空间、活动设计好,因为那就是我未来要被照顾的方式。」当她如此说的时候,其实已经接近七十岁,该机构中的智龄者平均年龄八十二岁!台湾对于老年人的观念一直在东方的被尊重与西方的被排斥之间摆盪,我深切地希望,借由本书唤起社会中对智龄者的祝福与肯定。
一直很欣赏撷取基督教观点的正向心理学对智龄者的祝福:
我们祝福你年老的日子,愿你在这世界仍然有重要性和目标,愿你能深知,仍然有一些人需要你。
我们祝福你一生的工作,使你能从一生的工作中得到适当的尊荣。愿你在地上对社会的贡献能被肯定和祝福。
我们祝福你的健康,使你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
我们祝福你与儿女的关系,他们尊荣你、看你是他们的祝福。他们能满足你的需要,并照顾你。
我们祝福你的工作由田园转到城门口。你能提供智慧和建议给下一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愿生命每一阶段的乐章,都充满祝福!
叶在庭(辅仁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教授、老人照顾资源中心主任)
《生命週期完成式》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画卷,它不仅仅关乎个体生命的终结,更可能包含着某种更深远的意义。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关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接纳生命本身所经历的“周期”,以及在这些周期中,我们如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完成”状态。我开始设想,书中或许会通过一些历史的、文化的、甚至神话的视角,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个体在面对生命周期时的思考与实践。我好奇“完成式”究竟是一种被动的结束,还是一种主动的升华?它是否意味着一种不再有纠结、不再有遗憾的圆满?我期待书中能够带来一些关于“存在”的深刻洞察,关于我们在宇宙洪流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去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经历过一切之后,能够获得一种内心的充实与安宁。我希望它能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去反思那些曾经的过往,并以一种更加成熟和从容的心态,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直至最终的“完成”。
评分《生命週期完成式》这个书名,像一首低吟浅唱的诗,在我心头萦绕。它没有直白地告诉你内容是什么,却用一种充满想象力的组合,点燃了我探究的火花。我一直对“周期”这个概念着迷,无论是宇宙的运行,还是生命的脉络,似乎都逃脱不了某种规律性的重复与演变。而“完成式”,则在这个自然而然的进程中,注入了一种带着目标和方向的意味。我好奇,这本书将会如何去解读这个“完成式”?它是否意味着一种生命的终点?一种成就的圆满?或者,是一种不再需要追逐、不再有遗憾的平静状态?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宏观的宇宙法则,到微观的生命哲学,进行一次全面的探索。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超越性的视角,让我能够跳脱出眼前的琐碎,去审视生命的整体,去理解每一个阶段的意义,并最终,能够以一种更加豁达和智慧的态度,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次循环,直至抵达属于自己的“完成式”。
评分初见《生命週期完成式》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它那种带着确定性却又充满想象空间的气息所吸引。它不像许多书籍那样直白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抛出一个悬念,一个需要读者主动去探索的谜题。我立刻联想到,生命中的一切,似乎都存在着某种周期性的规律,从个体生命的成长与衰老,到群体的兴衰更替,再到宇宙的演变。而“完成式”,这个词语,在我看来,就代表着一种圆满,一种抵达,一种不再有遗憾的结局,或者,是一种升华。我好奇地猜想,作者是否会从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甚至神学等多个维度,来解读生命的“周期”以及如何达到“完成”。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关于“意义”的深刻命题,关于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去创造无限的价值,如何去实现自我超越,以及如何在经历过一切之后,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启迪,让我不再迷茫于人生的方向,而是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过去,并以一种更加成熟和智慧的方式,去迎接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直至最终的“完成”。
评分我一直对“周期”这个概念充满兴趣,无论是自然界的日升月落,四季更迭,还是生命体的生老病死,亦或是文明的兴衰荣辱,都逃不过这个宏大的规律。《生命週期完成式》这个名字,立刻触动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敏感神经。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给出具体的执行步骤和技巧,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哲学的视角,去探讨生命本身的“周期性”以及如何才能达到一种“完成”的状态。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案例,甚至是一些寓言式的叙述,来展现不同生命体、不同事物,在它们各自的生命周期中所经历的必然阶段,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如何去理解、去接纳、去超越。我尤其好奇的是,“完成式”这个词,究竟代表着何种意义。是终结?是圆满?还是某种程度上的超越与升华?它是否意味着,一旦进入“完成式”,便不再有新的开始,亦或是,这是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开始?我期待书中能够触及一些关于“意义”的探讨,关于我们个体在漫长的生命周期中,如何去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岁月的洪流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启示,一种看待生命、看待时间的新角度,让我不再畏惧岁月的流逝,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从容和积极的心态,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直至最终的“完成”。
评分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偶然瞥见《生命週期完成式》这个名字时,一股莫名的吸引力便攫住了我。它并非那种一眼就能洞悉其内在的直白,反而带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哲学意味,仿佛在邀请我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我无法准确地说出是哪个词汇,或是某种排版的巧合,让我停下了匆匆的脚步,但当时我的内心确实泛起了一丝涟漪。我并不是那种追逐畅销书榜单的读者,反而更喜欢在书海中寻觅那些能够触动灵魂、引发思考的隐士。而《生命週期完成式》的封面,虽不至于华丽,却有一种历经岁月洗礼的质感,泛着温润的光泽,让我想起那些古老的经卷,又或是饱经风霜的智者。我把它从架子上取下,指尖划过书脊,那触感也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我翻开扉页,墨香扑鼻而来,伴随着一种淡淡的纸张特有的气息,这是一种久违的、属于实体书的纯粹味道,瞬间将我从喧嚣的现实世界拉开,进入一个属于文字的宁静空间。我并没有立刻开始阅读,只是静静地品味着这份期待,想象着书页中将要展开的故事,抑或是那些我尚未触及的观念。我猜想,这个“完成式”的词语,或许指向的是一种圆满,一种抵达,一种不再有遗憾的境地,又或者,它仅仅是一个标志,一个将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的桥梁。这种模糊的预感,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我抱着它,仿佛抱着一件珍贵的宝物,小心翼翼地走向收银台,脑海中已经开始构建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充满了好奇与一丝丝的庄重。
评分《生命週期完成式》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仿佛是一个低语,又像一个承诺,它悄无声息地触碰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圆满”的渴望。我并非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反而更倾向于去理解那些事物背后的深层逻辑和自然规律。而“生命周期”,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韵律。然而,“完成式”的加入,却给这份自然流转增添了一层主观的、具有目的性的色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才能让一个生命周期达到“完成”?是某种成就的达成?是某种情感的了结?还是某种精神上的升华?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会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会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我去探索和发现属于我自己的“完成”的定义。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智慧,一种能够让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感受到充实和意义的力量。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放下”与“接纳”,理解“开始”与“结束”之间的微妙联系,并最终,能够以一种更加成熟和睿智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循环,直至真正意义上的“完成”。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生命週期完成式》这个书名时,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知欲。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告诉你“如何做”的书籍,反而像一扇半掩的门,透出一种深邃而引人入胜的光芒。我猜测,这“生命周期”定然是书中的核心主题,而“完成式”则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定语,它暗示着一种圆满,一种抵达,一种不再有遗憾的境界。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去构建这个概念的。是否会从宏观的宇宙演化,到微观的细胞衰亡,再到人类社会文明的兴衰,都纳入其探讨的范畴?我尤其好奇,“完成式”究竟代表着什么?是生命的终结,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是某种程度上的超越,还是某种内在的平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地思考“意义”这个亘古的命题。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如何去创造无限的价值?如何去实现自我,又如何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辉煌还是低谷?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看待生命、看待时间的智慧,让我不再畏惧岁月的流逝,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从容和积极的心态,去体验生命的全部,直至抵达属于自己的“完成式”。
评分当我偶然翻到《生命週期完成式》这个书名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便将我牢牢锁定。它不像那些标题党或哗众取宠的文字,反而带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而永恒的真理。我立刻联想到,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出生到成长,从成熟到衰老,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而“完成式”,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种圆满,一种抵达,一种不再有遗憾的境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去解析这个概念。它是否会从哲学、历史、艺术,抑或是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生命的周期性?它又将如何去定义这个“完成式”?是某种成就的圆满?是某种情感的了结?亦或是某种精神的升华?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时间的价值,并能够以一种更加从容和智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去拥抱每一个循环,直至最终抵达属于我自己的“完成式”。
评分我对《生命周期完成式》这个书名,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共鸣,仿佛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模糊而又执着的一个念头。我常常在想,人生究竟有没有一个所谓的“终点”?或者说,我们所说的“成功”,究竟是达到某个物质上的高峰,还是实现某种精神上的圆满?这个“完成式”的提法,让我联想到一种停止,一种抵达,一种不再需要追逐,也不再有遗憾的状态。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它所探讨的,很可能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个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和体悟的命题。我期待它能够引领我深入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去审视我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去思考在这些阶段中,我是否真正地“完成”了某些事情,或者说,我是否真正地成为了我想成为的那个人。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自我实现”的深刻理解,关于如何在不被外界标准束缚的前提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去告别那些过去的执念,如何去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包袱,然后以一种更加轻盈的姿态,去迎接生命中新的可能性,即便这个“完成式”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阶段性的圆满。
评分《生命週期完成式》这个书名,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它所带来的,不是浮于表面的喧嚣,而是一种深刻的、引人入胜的好奇。我脑海中闪过许多关于“生命周期”的联想:从一颗种子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然后凋零;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蹒跚学步,懵懂少年,意气风发,到中年稳重,暮年回首。这些都是生命最自然的轨迹,而“完成式”这个词,却在这个自然的进程中,增添了一层特别的意味。我开始思考,什么才算是生命的“完成”?是达成某种成就?是拥有某种经历?还是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出狭隘的个人视角,去审视更广阔的世界,去观察不同生命形态的“完成”之道。它或许会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人物、艺术作品,甚至是自然现象的故事,来揭示生命周期中的那些关键节点,以及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象征着“完成”的细节。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并最终引导我,如何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完成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创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