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堂改变人生的生命书写课》(Life Is a Verb: 37 Days to Wake Up, Be Mindful, and Live Intentionally) 是根据派蒂的得奖部落格「37 days」 (www.37days.com/) 而写成。
书里提供了三十七则幽默但发人深省的人生小故事。作者从这些故事归纳出六个核心原则,依照这些原则来过日子,你就不会懊悔,不管还有多少生命可以活。
这六个原则是:
说肯定语:要如何过一种「好」,而非「好,可是……」的生活?
要慷慨:你要如何收受(或给予)比金钱和物品更有价值的东西?
发表意见:你要如何挺立不屈,但不死守「自己是正确」的执念?
多爱一些:爱(自己和其他人)可以如何让你的生活产生革命性变化?
信任自己:你该怎么挑选跟你共度时光的人?
放慢脚步:在这个繁忙匆促的世界里,你要怎么专注用心,站稳脚步?
本书特色
美国南方独立书店联盟年度最佳选书
如果──
只剩三十七天可以活,你今天会做什么?
要怎么度过这三十七天?
你正准备怎么度过这三十七天?
请把每一天都当成唯一的一天。
把你的焦点缩小在一件事上,一件小事情。
只要循着书里的六个练习,试着把每个练习书写下来,连续去做三十七天,改变就会慢慢产生。
就从今天开始,别等到下週二,吃完焦糖苹果,去过巴什科特斯坦共和国,把书册按照笔划顺序排列好,把五年没穿过的衣服丢掉之后才开始。
现在就立刻行动,现在就去做。
live fully, love well, let go deeply, and make a difference.
用力生活,用力去爱,放下执着,焕然一新。
作者简介
戴佩蒂
一九五○年代末出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个小镇。六○年代听着鲍比.谢尔曼(Bobby Sherman)的歌声、穿着绘有艺术家彼得.麦克斯(Peter Max)作品的热裤长大,还出马竞选过班长。七○年代开始读青春偶像杂志《Tiger Beat》,玩小型足球赛,把明星足球员强尼.尤尼塔斯(Johnny Unitas)当偶像。曾在斯里兰卡住过一阵子。八○年代在贵格会教派所办的学院唸书,住过幕尼黑,爱听琼.艾玛崔汀(Joan Armatrading)和杰叟罗.图尔(Jethro Tull)的音乐,熬过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航海环游世界。九○年代护照盖满章、深深坠入恋情,第一个孩子诞生,写下第一本书。最近这十年写了更多本书,第二个孩子诞生。会偷偷跟踪影星强尼.戴普和诗人比利.科林斯。最后最后,终于找到自己的声音和热情。
着有两本企业书,写过上百篇讨论全球领导趋势和企业多样性的文章,刊登于各大报章杂志。她的评论广见于公共电视、《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财星杂志》(Fortune)、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今日美国报》(USA Today)、《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和《伦敦金融时报》(London Financial Times)等。派蒂是「圆圈计画」(Circle Project)(www.thecircleproject.com)的合伙创办人,该组织是一跨国顾问与训练机构,致力于帮助组织和组织成员更有效率地工作,更能跨越差异,真诚相处。她也奉献心力,帮助社会大众了解种族歧视和不同的主义派系,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因为这些歧见会把人简化,孤立他人。
然而,无论她还具有哪些身分,或者专心致力于什么事,她最重要的工作还是作两个女儿的母亲。派蒂和丈夫约翰.派特克(她称他为「好棒先生」)、女儿艾玛和泰丝,还有爱狗小蓝及两只猫咪,定居于北卡罗莱纳州艾旭维尔的美丽山城。两只猫咪虽有乱抓沙发的坏习惯,但罪恶不至深重(喔,不好意思差点忘了说他们的名字,是心心和凯丽)。
译者简介
郭宝莲
台大社会学硕士,辅大翻译研究所肄,专职译者。近期译作包括《不听话的女儿》、《血色童话》、《心愿清单》、《重生》、《川普的女儿》(智富出版)等。译稿赐教:hot8miso@hotmail.com
坦白说,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躺了一段时间,我一直觉得“生命书写”听起来太概念化了,我很难想象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实际的改变。我更习惯于阅读那些能够直接解决我某个具体问题的书籍,比如关于时间管理、沟通技巧或者理财知识。我总觉得,我的生活已经够忙碌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进行什么“生命书写”。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朋友提起这本书,说它帮助她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并且在一些困难时期给了她很大的支持。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把它重新拿了出来。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并非我之前想象的那样空洞。它并没有给你一套僵硬的理论,而是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且富有启发性的练习。比如,书中关于“描绘你的人生地图”的练习,我当时觉得这有点像小孩子的涂鸦,但当我真正尝试去画的时候,我才发现,它竟然能帮助我理清自己的人生轨迹,看到哪些地方是平坦的,哪些地方是崎岖的,哪些地方是我需要停下来思考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生命”概念,通过具体的“书写”练习,变得 tangible(可触及的)。它让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参与,去创造。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而这本书,就是一本教你如何拿起笔,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的“写作指南”。
评分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我带着一种相当怀疑的态度。我一直觉得,所谓的“生命书写”听起来像是心灵鸡汤,或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哲学。我更倾向于那些有具体方法、有明确步骤的书籍。我以为这本书会给我提供一套“标准模板”,告诉我如何写出“精彩”的故事。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我才发现,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它没有告诉你“应该写什么”,而是引导你去“如何去写”。它强调的是过程,是体验,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书中有一章讲的是“倾听内心的声音”,它鼓励我放下外界的干扰,去关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我当时觉得这很抽象,但当我尝试着去练习,在安静的时刻,让自己不再思考工作,不再考虑生活琐事,而是纯粹地去感受自己的呼吸,去捕捉脑海中闪过的每一个念头时,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内心并非像我想象的那么嘈杂。在那些细微的时刻,我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那些被我压抑了很久的渴望,那些被我忽略的梦想。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生命书写”,不是为了写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让自己看得更清楚。它是一种自我疗愈,是一种自我发现,是一种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它让我不再追求表面的光鲜,而是去挖掘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简洁而富有力量的书名。我一直以来都对“自我成长”和“心灵探索”这类话题非常感兴趣,但我常常在寻找各种途径时感到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我尝试过冥想,尝试过正念,也尝试过阅读大量的心理学书籍,但总觉得离“真正改变”还有一段距离。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给我提供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一系列非常具体、非常接地气的书写练习,来引导我去深入地认识自己,去挖掘自己内心的力量。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绘制你的能量图谱”的练习,它让我去思考哪些事情能够给我带来能量,哪些事情会消耗我的能量。当我用文字将这些一一记录下来时,我才赫然发现,原来我在日常生活中,竟然做了那么多消耗自己能量的事情,而我却浑然不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从“知道”走向“做到”。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激发行动。它让你意识到,你的生命,完全由你自己掌控,而“书写”,正是掌握这份掌控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它让我不再被动地等待改变的发生,而是主动地去创造我想要的人生。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我内心是有些抵触的。我总觉得,生命中的很多事情,尤其是那些深刻的情感和经历,是很难用文字去完全捕捉和表达的。我害怕文字的苍白无力,害怕它无法还原我内心真实的波澜。我曾经试图写下一些关于亲人的回忆,关于错过的爱情,关于成长的烦恼,但每次都觉得,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无法触及到那些最核心、最触动人心的部分。我总是在文字和情感之间,感到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本书,恰恰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切入,它不是教你如何写出华丽的辞藻,而是教你如何“看见”那些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意义”。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认为平淡无奇的时刻,去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情感和价值。我记得书中有提到一个关于“感恩”的练习,要求我们列出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并且写下具体的理由。我当时觉得这太老生常谈了,但当我真的开始去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忽略了太多身边的美好。我看到了父母无私的付出,朋友真诚的关怀,甚至是一次偶然的善意。这些细微的温暖,汇聚在一起,让我感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写作不仅仅是记录,更是“重新发现”。它帮助我重新审视我的人生,去发现那些被我遗忘的闪光点,去重新认识那些被我忽略的宝藏。它让我不再害怕文字的限制,反而觉得,文字是一种强大的媒介,能够帮助我连接内心的世界,也能连接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写作教程”,不如说是一本“生命探索指南”。我拿到它的时候,正处于一个事业和生活的低谷期,感到非常迷茫和失落,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是不是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但总是收效甚微。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着能“解决问题”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打发时间”的心态。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一点点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你应该如何”的鸡汤,而是引导我去“看见”自己。书中有很多关于“接纳不完美”的练习,它鼓励我去承认自己的缺点,去理解自己的局限,并且去拥抱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通过“重写”自己的故事来改变人生的轨迹。我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当我尝试着去写下那些我一直以来回避的失败经历,并且用一种更宽容、更富于同情的视角去重新解读它们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那些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记忆,在文字中,似乎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成长的垫脚石。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的人生,并不是由那些单一的事件构成的,而是由我们如何解读和回应这些事件所决定的。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让我知道,即使身处困境,我依然有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太擅长表达自我的人,尤其是在文字上,总觉得脑子里一团乱麻,想说的很多,但落到纸上就变得支离破碎,乏善可陈。我尝试过写日记,也尝试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想法,但结果总是让我感到沮丧,总觉得自己的文字缺乏深度和感染力,无法真正地触动自己,更遑论他人。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它那“改变人生”的字眼,虽然带着点诱惑,但更多的是一种审慎的好奇。我翻看了几页,里面的章节标题也还算吸引人,比如“找到你的声音”、“构建你的故事世界”、“挖掘内心的宝藏”等等。这些标题似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渴望,渴望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渴望能够用文字去描绘出内心丰富的世界,渴望能够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我买回这本书,一开始只是把它放在床头柜上,时不时地瞥上一眼,但始终没有勇气去真正地开始阅读。我担心这本书里的方法太过理论化,难以实践;我担心它会给我带来新的压力,让我更加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一个项目遇到了瓶颈,感到非常焦虑和迷茫,我突然想起了这本书。我鬼使神差地把它拿了起来,开始随意地翻阅。我没有按照目录的顺序,而是随机地选择了一个章节。我记得那一章讲的是如何通过“自由联想”来打破思维定势,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出一张纸,开始不受控制地写下脑海中闪过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起初,我写得非常混乱,甚至有些无意义,但我并没有停下来。慢慢地,我发现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词语之间,竟然开始出现奇妙的联系,一些被我遗忘的记忆片段也开始浮现。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放,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我心中被打开了。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从小就不喜欢在人前表达自己。在社交场合,我总是显得有些局促和笨拙,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藏在心里,久而久之,我觉得自己越来越难以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即便是和最亲近的人,我也常常感到一种微妙的隔阂。我曾经以为,我天生就不擅长沟通,可能这辈子就这样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它并没有直接教我如何在社交场合如何“说”,而是通过“写”,来帮助我梳理内心的思绪,找到表达的路径。书中有很多关于“自我对话”的练习,引导我去思考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自己的需求,去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刚开始,我写得很慢,也很磕磕绊绊,但我坚持了下来。当我把那些模糊的想法,用文字一点点描绘出来时,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内心并不是一片混沌,而是藏着很多清晰的脉络。我开始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会感到焦虑,为什么我会对某些事情感到不满。当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后,我发现,我开始能够更自然地去表达自己。不再是那种强行挤出的言语,而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真诚。我发现,原来我并不是不喜欢与人交流,而是我需要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这本书,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沟通指南”,它让我从“写”开始,逐步走向“说”,并且让我的“说”,充满了力量和真诚。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习惯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沉溺于情感。我曾经觉得,“生命书写”听起来太感性了,可能不太适合我。我更喜欢那些能够提供具体方法、指导我如何提高效率、如何达成目标的书籍。然而,当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时,我发现它的内容,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虚”。它里面有很多关于“反思”和“复盘”的练习,这些内容,恰恰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书中引导我去回顾过去,去分析事件的发生过程,去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去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到未来。我曾经尝试过做一些工作上的复盘,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够深入。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将“复盘”的视角,从工作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鼓励我去审视自己的情绪,去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当我开始用书中的方法去书写,去记录我的每一次选择,我的每一次感受,我的每一次经历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生活中“走弯路”,我一直在重复犯一些同样的错误。这本书,就像一本“人生导航仪”,它帮助我清晰地看到我的“航线”,帮助我识别那些潜在的“危险”,并且指引我走向更有效率、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打破了我之前对“写作”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写作是一件非常“技术性”的事情,需要掌握大量的写作技巧、词汇和修辞手法。我曾为了写一篇像样的文章,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字典、学习语法、模仿名家。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写作更重要的,是“倾听”和“感受”。它教我如何放下评判,去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情绪,即使它们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多么不完美。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练习,要求我们去观察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事物,比如一杯水,然后用文字去描绘它的颜色、温度、质感,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一开始,我觉得这太简单了,没什么可写的。但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去仔细观察那杯水时,我才发现,原来一杯水的背后,蕴藏着如此多的细节和故事。我看到了它如何映照出窗外的光线,听到了水流动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它在手中传递的温度。我开始用文字去捕捉这些细微之处,去描述它在清晨的宁静,在午后的温暖,在夜晚的陪伴。渐渐地,我发现,我不再仅仅是在“写”一杯水,而是在“感受”它,在“体验”它。这种体验,让我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新的好奇和敬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给你一套僵化的模板,而是为你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视角”,让你能够以更开放、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去探索和表达自己。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内心都藏着一个无比丰富的故事宝库,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忽略了去挖掘和整理。
评分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件非常“高级”的事情,需要天赋和技巧。我曾经在学校里写过一些作文,但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很生硬,不自然,缺乏我个人的特色。所以,我对“生命书写”这个概念,一开始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去接触的。我以为它会教我一些复杂的修辞手法,或者需要我写出一些惊世骇俗的故事。然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教我任何“技巧”,而是引导我去“感受”。它让我放下对“写得好不好”的执念,而是鼓励我去“写下一切”。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的练习,它告诉我,即使是一个微小的念头,一个模糊的感受,都值得被记录下来。一开始,我写得很随意,有时候写下一些无聊的琐事,有时候写下一些不成形的句子。但渐渐地,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记录中,我开始捕捉到一些我从未意识到的东西。我开始看到我内心的模式,我开始理解我为什么会有某些情绪,我开始发现我一直以来被忽略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生命书写”,不是为了创作一件艺术品,而是为了与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它是一种自我探索的方式,它让你看到那个更真实、更完整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