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的力量

关怀的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lton Mayeroff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很难得有一本书
  教我们如何真正关怀他人
  并且,找到人生的意义

  父母关心孩子,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真正帮助他成长?
  老师关心学生,但是要如何教导,引领他找到自己的路?
  对于公司里的同事,我们视为理所当然,常常忘了关怀……
  一般人忙碌了大半辈子,才幡然醒悟,我这一生为何而来?人生有没有意义?

  本书的作者米尔顿.梅洛夫,是美国的哲学教授、作家。

  他的这本小书《关怀的力量》,于1971年首度出版,是极少数专门讨论「关怀」这个概念的一本书。四十年来,本书深深影响了教育、医疗护理等领域,甚至一些企业人士也很推崇它。而本书的文字之美,也创造出一种让人安心、反思的情境。

  从近年来传出许多教育问题、校园霸凌的问题,不管是为人父母,当老师,或在家庭、公司里,我们常常会忽略了关心他人的细微之处,而人又是最敏感的。或许这本充满启发的小书,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如何关心别人。

  作者认为:关心一个人,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帮助对方成长和实现自我。比如说,一位父亲关心他的小孩,他会尊重这个孩子是个独立的存在,而且有成长的需求。他感觉到孩子需要他,并回应他的需求而去帮助他成长。但是,关怀并不是利用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关怀不是一种手段。

  关怀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会与他人产生联系,关系得以发展,而透过彼此信任,关系的品质会改善而且深化,友谊也会随之出现。不论是父母关心他们的小孩、老师关心学生、心理治疗师关心他的病人、或先生关心妻子,都具有同样的模式。

  然而,我们也会关心一个想法(idea)、一个理想(ideal)、或是我们所在的社区(community),就如同作家会关心他的着作、音乐家关心他的作品,这些也是关怀的行为,而具有同样的模式。

  关怀的行为落实在生活里,可以为他的价值观和日常活动建立起秩序,因而他的生活会有一种稳定性出来,他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就定位」(in place),不会四处漂泊、没有归宿。他能够活出自己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能在这世界上找到归宿,不是靠着征服、解释、欣赏,而是透过关心别人,以及接受别人的关心。

作者简介

米尔顿.梅洛夫(Milton Mayeroff)

  美国哲学家、作家。他自1963年起,于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Cortland)哲学系任教,直至1979年9月因车祸过世。

  他的思想源头是杜威(John Dewey)、佛洛姆(Erich Fromm)、马塞尔(Gabriel Marcel)和罗杰斯(Carl R. Rogers)等人的着作。

  他的传世之作《关怀的力量》(On Caring)于1971年出版之后,对于教育哲学、医护伦理学等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包括影响到女性主义教育学家诺丁(Nel Noddings)的关怀伦理学研究。又由于本书综论人生的意义,文字优美洗鍊,受到诸多读者的喜爱,1990年被收录于HarperPerennial出版社的「世界观点」(World Perspectives)系列出版。

译者简介

陈正芬

  专职译者,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会计硕士。译有《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奢华,正在流行》、《C型人生》、《假如你明天当上主管》、《用心饮食》、《一座小行星的新饮食方式》、《葛林斯班的骗局》、《你的钱,为什么变薄了》、《定价思考术》、《发现你的经济天才》、《达蜜经济学》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致谢
对于关怀的种种说法
推荐序 懂得.关怀.安身立命∕方志华
推荐序 帮助他人成长?爱说笑!∕余德慧

1 前言

Part I 关怀是为了帮助对方成长
2 基本模式
3 人的成长 vs.概念的成长

Part II 关怀的主要元素
4 了解
5 调整你的步调
6 耐心
7 诚实
8 信任
9 谦卑
10 希望
11 勇气

Part III 关怀的各种面向
12 透过关怀而实现自我
13 过程最重要
14 关怀与被关怀的能力
15 关怀的对象要固定
16 关怀时产生的罪恶感
17 礼尚往来
18 关怀不是漫无边际的

Part IV 关怀人的一些特定情况
19 关怀其他人
20 关怀我自己

Part V 关怀如何为生命排序,并赋予人生意义
21 关怀是一切价值的核心
22 关怀使我在世界上「就定位」
23 关怀「适当的」对象
24 活出我生命的意义

Part VI 以关怀为核心的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
25 基本的确定性
26 活着的过程便已足够
27 可理解性与深不可测
28 独立自主
29 信心
30 感恩

图书序言

1 前言
关怀一个人,就其最重要的意义来说,就是帮助他人成长并且实现自我。例如一个父亲关怀子女,会尊重子女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正在为成长而努力的事实,这个父亲感觉到被子女需要,并回应子女对成长的需要以帮助他们成长。若只是利用对方来满足一己之私便完全不是关怀,我要说的「关怀」,不可以跟「祝福」、「喜欢」、「安慰」、「抚养」混为一谈,也不光是对他人发生的事感兴趣而已。关怀不是针对单一事件的感情或一时的关系,也不是想要关心某人那么简单的事。由于关怀是帮助他人成长并实现自我,因此它是一个过程,并且与他人的成长发展产生连结,而且透过互相信任,关系的品质改善而且深化了,友谊也才会滋长。无论是父母关心子女、老师关心学童、心理治疗师关心病人、还是先生关心太太,我想要说的是,它们都展现共通的模式。此外,我们除了关心人,也可以关心许多事物,例如我们可以关心自己的「智慧结晶」(一个哲学见解或一个艺术方面的发想〔idea〕),我们也可以关心一个理想(ideal)、或我们所在的社区(community)。同样地,无论关心一个人或一个发想之间有甚么重大差异,其模式是共通的。本书要描述并探索的,就是这种关怀的共通模式。

「关怀」以其本身为核心,会将人生命中各种价值与活动加以排序。当一个人关怀的面向甚广,参与排序的内容丰富而且全面,这时在他生命中就存在基本的稳定性,他在这世界上「就定位」(be in place),不会没有归宿、随波逐流或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人们透过关怀某些人,透过关怀来满足他人的需要,于是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一个人能够在这世界上安身立命(be at home in the world),不是透过控制、解释或欣赏,而是透过自己与他人的互相关怀。

这本小书要探讨两个相关主题,一是对于关怀的普遍性描述,并说明关怀如何赋予生命全方位的意义与秩序。「关怀」和「就定位」这两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思考人类的处境;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了解。虽然「关怀」和「就定位」或许无法阐明人生中许多重要的事,但我相信,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生某些最最重要的事。

2 基本模式
关于「关怀是帮助他人成长」,因此我关怀的对象既是我自己的延伸,同时也分立于我之外,我尊重其为独立个体,无论那是一个人、一个理想还是一个发想。感觉对方是我的一部分,不同于寄生关系中对另一个人的病态性依赖,也不是谨守教条死抱某个信念不放,因为我在这两种情况下皆无法感受到对方为独立个体,也无法真实不虚地给予回应(作者註:为了带出关怀在一般情况下的应用,我将以关怀它称之,除非我所指的显然是人)。当我谨守教条死抱着某个信念,我的执着令我感受不到这信念独立于我之外,也无法确实检视它并寻求其意义,遑论判断信念的对错。

在关怀时与对方的连结,与寄生关系的结合还有一个差别。我不试图去支配或拥有对方,我希望对方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就像我们有时会说「要做你自己」(to be itself),而我会感觉到对方的成长与我自己的幸福感息息相关。我从关心对方所感受到的价值,远超过对方因为满足了我的需要而带给我的价值。对于关怀子女的父母来说,孩子除了满足父母的需要外也有自己的价值;对关心自己作品的音乐家来说,音乐除了为他所带来的一切,也具有它自己的价值。换言之,我感受到我关怀的对象有其自身的价值。

我在付出关怀时,会感受到对方有成长的潜能与需求,例如,我会感到一个概念具有发展性、充满生命力或是有前途。还有,我会感觉到对方为了成长而需要我;试着想像一下,有时我们被另一个人、一个目标或一个理想所需要的情况。那不光是指我在绝对知性的意义上了解对方有需求必须被满足,而我能满足这些需求;而且,当我感受到被对方需要,并不代表我有左右彼此关系的力量,也并非给我某样东西供我支配——那是一种信赖,我被赋予关怀对方的任务,某种程度上与占有以及任由自己操纵完全相反。

我们说艺术家感觉他的「智慧结晶」拥有自己的生命,它奋力成长而且为了成长而需要他,这不表示他相信它有意识与情感,而只是描述艺术家对于其作品的感受,这就是为甚么我们会说「要尊重艺术作品的完整性」。当我们看见一间屋子觉得有「个性」或有家的感觉,类似的拟人化说法并不表示我们有不合常理的期待,因而扭曲了我们的认知。然而以下的事情还是成立的:没有艺术家的帮助,艺术作品将无法成长与发展;在人类的特定情境之外,要说某个艺术作品充满了生命而且正在奋力成长,那是毫无意义的。

当我帮助对方成长时,不会强迫他或它接受我的指示,而是让他或它成长的方向引导我,帮助我决定该如何回应,以及这样的回应有哪些该留意的地方。对方是独立的个体,他的需要应该受到尊重,就好像有时我们在探索时,会说:「我们跟着主题走(We follow the lead of the subject matter)。」

别把对方成长的方向跟「受人支配」混为一谈,在受支配之下所形成的顺从当中,我和我自己、和对方都脱了节。而当我跟随着对方的成长脚步时,我对自己的反应会更敏锐,就好比当音乐家专注投入于其作品的需要时,他与自己也更亲近。我给对方的任何指示,是基于我尊重他的完整性,用意在使他进一步成长;而我表达这份尊重的方式是——我会判断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能促进对方成长,并且以此做为我行动的依据。

全心付出(devotion)是关怀所不可少,也是友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是把自己交託给对方以及混沌不明的未来。全心付出并非可有可无的元素,好比人们会说自己关心而且全心付出。不全心付出也就无所谓关怀,再说一次,全心付出不仅衡量关怀的程度,而且正是透过全心付出,使得你对对方的这份关怀有了实质感与自己的特色,而关怀就在克服障碍和困难的过程中逐渐萌生。我的全心付出建立在我从对方身上感受到的价值,这样的付出代表我整个人,而不仅是知性或感性的部分。从特定时间点观之,当我不退缩、不犹豫地来到对方身边,就表现我的全心付出;从一段时间观之,当我在逆境中依然不离不弃,遇到困难愿意克服,我的始终如一便展现我全心付出。这样的始终如一令人感到自由且表现出我的意志,不同于强迫之下的僵硬,那会令我身不由己,使我感觉受到在我之外某种东西的驱策和负担。

全心付出所衍生的义务(obligation),是构成关怀的元素,这些义务既非强加于我身,也非必要之恶,我「应该做」的事即是我「想要做」的事。半夜抱着生病的孩子去求医的父亲并不以此为负担,他只是在关怀自己的孩子。同样地,为了弄懂某个哲学概念,而需要再三省思相似与不相似的观点,也不是一个强加于己身的负担——因为我关心这个概念。

将关怀理解成「帮助他人成长」就是关怀的基本模式,我感受到对方既是我的延伸,也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有成长的需要,对方的发展与我自身的幸福感是绑在一起的,而对方的成长使我有被需要的感觉。我在对方成长的方向指引下做出正面的回应,并且全心付出以满足对方的需求。这个模式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将继续去釐清与发展,并且会描述关怀的主要成分与一些具启发性的观点。为了对这个模式做普遍性的描述,我通常会说关怀「对方」,但在关怀的实际案例中,被关怀的人或物一定是明确的:例如作家关心「这个」发想,父母关心「这个」孩子,市民关心「这个」社区。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