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告诉读者面临慢性疾病时,应该如何因应心理与身体的变化,作者东妮.伯恩哈德在经历疾病过程的苦痛中,卧床撰写出的亲身经历的生病经历与如何调适的心情。
本书不受限于生病的人才适合阅读,也提供给照顾者、对慢性病历程有兴趣的人、对信仰佛教有兴趣的人都能从中得到生命的启发,领略作者的生命故事。
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生病的经过,细微至生活的种种不便,真实的心里转折表露无遗。生病的人看了也许会心有戚戚焉,照顾者如作者夫婿也会对于亲人病况的改变感同身受。作者的文字流畅好读,就像在阅读故事般轻松,作者以细腻的自述口吻,让读者感同于她的心境。
作者所罹患的慢性疲劳症候群,在临床上尚未有明确的罹病原因,通常患者多为女性,长期受疲劳倦怠所苦,生活压力大且疏于调适,是现代生活文明病之一,这个疾病故事特别能够吸引这种潜在生活型态的读者。
东妮.伯恩哈德原本在加州大学达维斯分校担任法律系教授,2001年,正当她工作20週年,决定与夫婿一起到巴黎来一场纪念旅行;抵达之后之后却罹患感冒,并因症状轻微而未立即就医,以致病发成为慢性疲劳症候群患者。本书即是她回顾疾病发生后近十年,在身体无法复原的状况下,躺在床上逐字写下她受到佛教与心灵启发的疾病历程。
回到美国后,趁着尚未开学前,她前往灵修中心进行灵性治疗,结果她的病从急性转变为慢性,在还没有理出头绪之时,因而开始记录自己身体的变化。然而,病况时好时坏,许多以为能按照时程进行的事情,例如:学校开学上课,因为身体不胜负荷而延后,只能按着身体能承受的状况调整授课时间。
这些过程中,作者持续尝试各种检查,也不刻意表露自己是病人的事实,并质疑「怎么可能是我?」当确定被诊断为「慢性疲劳症候群」之后,作者才同时借由佛法,体认到自己必须学习如何与疾病相处的事实。
本书特色
1、作者以切身经验分享罹患慢性病后,从佛法中,了解对生活和生命的体悟。
2、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解释佛家思想,更容易阅读,也贴近读者。
3、不单针对患者本身,对照护者的心理感受也有描写、提及。
4、给忙碌于工作与生活中的人们,自我警惕的书,提醒读者拿捏生活与健康之间的标准。
作者简介
托妮.伯恩哈德(Toni Bernhard)
1982年从加州大学达维斯分校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后,便在母校取得教职;22年的任教期间,有6年担任学务长一职,一直到罹患慢性病后才退休。1992年,开始研究并修行佛法;在患病之前,曾参加过多次禅修、闭关,并与先生在达维斯共同带领禅修会。2001年在巴黎旅游途中生病,医生们最初诊断为急性病毒感染,但至今仍未痊癒。
目前和先生东尼,以及爱犬罗斯提住在达维斯;可于www.howtobesick.com网站上与他们互动。
译者简介
赖隆彦
爱闲静,好松柔,喜相应,乐山水。曾译《森林中的法语》、《佛陀的圣弟子传》、《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观唿吸》、《快乐来自八正道》、《禅悦》、《一心走路》、《佛教基本通》等书。
一切突然都改变了
1、我生病了:浪漫的巴黎之旅
2、持续恶化:怎么可能是我?
接受病苦
3、佛陀说如实观
4、无常的普遍法则
5、谁病了?
找到喜悦与爱
6、在无法再掌控的生活中发现喜悦
7、抚慰身体、心理与心灵
8、用悲心缓解痛苦
9、以等舍面对慢性病的起伏
转向与改变
10、跳脱痛苦的轮回
11、自他交换:稻草纺成金
12、人们用思想创造世间
13、活在当下,治癒心
14、无能为力时该怎么办?
15、禅宗帮助了我
从孤立到闲静
16、善巧的沟通
17、在孤立中找到和合众
18、最后
这本《佛法陪我走过病痛》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我一直认为,人生的苦难,尤其是病痛,是检验一个人信仰和内心力量的试金石。佛法,作为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智慧体系,在处理人类的苦难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解释力和指导性。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佛法中关于“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与具体的病痛经历相结合的?书中是否会解析,当我们遭遇疾病时,内心的执着与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通过佛法的智慧去观照和化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精神疗愈体系,让我在面对身体的病痛时,能够拥有智慧的视角,不再仅仅聚焦于身体的难受,而是能够升华到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它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者,不仅医治身体的创伤,更能疗愈心灵的伤痕。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认识病痛,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自我净化和成长的机会,最终找到通往内心解脱的道路。
评分《佛法陪我走过病痛》这个书名,瞬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韧性的思考。病痛,是人生最严峻的考验之一,而佛法,则提供了看待苦难的独特视角和应对之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佛法中关于“无常”、“无我”等深刻的道理,转化为应对病痛时的实际力量的?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具体的修行故事,比如如何通过佛教的慈悲观来化解对病痛的恐惧,或者如何通过禅定来体验身体的放松和内心的宁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实用的精神营养,让我在遭遇病痛时,能够保持一份超然,不被身体的苦痛所束缚,而是能够更加关注内心的成长与平和。它能否教会我,即使在身体最脆弱的时候,也能保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甚至从中获得一种更深刻的生命智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领悟到,病痛并非生命的终结,而可能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一种更深刻、更宁静的开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佛法陪我走过病痛》。我自身也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病痛折磨,那种无助、迷茫和对生命的怀疑,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所以,当看到这样一本以“佛法”与“病痛”相结合的书名时,我的好奇心和期待值瞬间被点燃。我试图想象,在这本书里,作者是如何将古老的佛法智慧,融入到现代人面对疾病时的真实体验中的?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指导我在身体疼痛难忍、精神几近崩溃时,如何安顿身心?又或者,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和力量的传递,让我知道,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我并非孤身一人,而是有着一种超越物质的、深邃的慰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慈悲的导师,温和地引导我,让我重新审视病痛,不再视其为绝境,而是看作生命旅途中一个深刻的学习契机。它是否能让我理解,身体的病痛,或许恰恰是灵魂一次觉醒的机会?我迫切地想知道,当佛法的光芒照亮病痛的阴影时,生命会展现出怎样意想不到的美丽与坚韧。
评分当我看到《佛法陪我走过病痛》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它似乎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希望,以及一种穿越黑暗的勇气。我一直在思考,当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时,我们内心的支撑点在哪里?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佛法的慈悲、智慧与包容,融入到自己真实的病痛体验中的。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具体的佛法修持方法,比如如何在疼痛时念诵经咒,或者如何通过观呼吸来安抚焦躁的心绪?亦或是,书中更侧重于分享一种精神上的陪伴,让我知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不是孤身一人,而是与佛法同行,获得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内心的迷茫,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积极、更坦然的态度去面对身体的病痛,甚至能在病痛中发现生命的另一番风景。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升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淡雅色调,搭配着一行行沉静有力的文字,仿佛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安详的境界。我很好奇,在“病痛”这个充满负面情绪的词汇前,佛法究竟能带来怎样的转化?我猜测,作者一定有着一段非凡的经历,才能够将这两种看似矛盾却又紧密联系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书中是否会讲述具体的故事,比如如何通过禅修来减轻身体的痛苦?又或者,书中会深入探讨业力、无常等佛法概念,帮助读者理解病痛的根源,并从中获得解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道理。我希望能学到如何在疾病面前,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恐惧和焦虑所吞噬,甚至能在痛苦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它能否教会我,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期待自己能够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力量,能够坦然面对身体的衰老和疾病的侵袭,并且在任何困境中,都能找到那份属于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