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在于心理治疗的督导与训练,主要目的在配合目前所需的督导方面之知识与经验,促进心理治疗的训练工作。
第一部为心理治疗督导的概论,说明各种督导的目的、不同的督导模式,以及督导上需考虑的各种问题。
第二部利用华人治疗者所经验的实际个案而做督导,依不同要点而分章,阐述与讨论心理治疗上需要督导的各种问题,包括治疗者与病人关系上的督导。第三部说明如何由治疗者本身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自我学习与运用,以提升治疗上的水准与能力。
第一部 心理治疗的督导:概论
第一章 督导的目的与需要
第一节 心理治疗的基本教学方法
第二节 临床督导的目的、功用与需要
第二章 各种不同的督导模式
第一节 经由治疗者的摘要性报告而给予督导
第二节 由治疗者详细报告而接受仔细督导
第三节 观看会谈影带记录而做评论与督导
第四节 透过电视观察实际会谈而提供督导
第五节 会谈中督导者在座,旁观性观察而事后做评论与督导
第六节 督导者做示范性会谈而事后做回顾性督导
第七节 督导者与治疗者共同进行治疗会谈,事后回顾与讨论
第八节 群体治疗者轮流治疗同一病人,事后做讨论与督导
第九节 结语:各种督导模式的综合性运用
第三章 督导上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
第一节 督导者与被督导的治疗者的基本相互关系
第二节 被督导者的性格与被督导的动机
第三节 督导者与被督导者的背景差距:个人因素、学术取向、文化背景
第四节 督导者的督导要领:灌输教导、提供榜样、自我逐渐体会
第五节 督导者在督导上需特别注意的事
第六节 督导者的训练
第二部 心理治疗督导的各种案例
第四章 会谈的要领与辅导方向的督导
个案一:从童年就开始不快乐的中年妇女(田峰)
个案二:想惩罚发生婚外情的丈夫而自己找男人的妻子(朱金富)
第五章 治疗模式有关的讨论与督导
个案一:内心痛苦自己有外遇的女人(朱金富)
个案二:待在家已经一年多,难以回到学校的小学生(林红)
个案三:婚期将至而担忧阳痿的男人(丛中)
第六章 深度了解病情的督导
个案一:发生车祸而情绪紧张的年轻女子(黄韦钦)
个案二:打妹妹、误伤外祖母的男性精神病病人(丛中)
个案三:企图强姦邻居老妇人的十八岁年轻男人
第七章 从文化层次体会病人的督导
个案一:喜欢中国女性的日本男人
个案二:讲话语无伦次而被怀疑患精神病的华裔女病人
第八章 治疗者与病人关系上的督导
个案一:由男医师看诊而情绪紧张的年轻女病人(朱金富)
个案二:与父亲吵架而想跳楼自杀的年轻男人〔之一〕
个案三:要求挂最后一号看诊的女病人(朱金富)
第九章 治疗者本身情结问题的督导
个案一:过分照顾女病人的年轻男医师(朱金富)
个案二:讨厌男病人的年轻女医师
第十章 分析解释与指点有关的辅导
个案一:被指点病情而发生阻抗、停止辅导的父亲
个案二:被医师指出患有精神病而病情更恶化的华裔女病人
个案三:被揭露内心情感而气愤自杀的精神病女患者
第十一章 儿童与青少年辅的督导
个案一:聪明、漂亮,但失去两个父亲而忧伤的女孩(林红)
个案二:恐惧、记仇、爱报复、让老师头痛的小男孩(林红)
个案三:因早恋而痛苦、学业也放弃了的国中生(林红)
第十二章 婚姻治疗的督导
个案一:因提议暂时分居而对治疗者发脾气的妻子(朱金富)
个案二:定期企图自杀的丈夫与抱怨几乎被遗弃的妻子
第十三章 家庭治疗的督导
个案一:罹患末期癌症而将死亡的妇女及难以沟通话别的家人
个案二:孩子揭露家丑而家长不肯再接受家庭治疗(陈一心)
第十四章 辅导进展过程上有问题的督导
个案一:与父亲吵架而想跳楼自杀的年轻男人〔之二〕
个案二:知道将更换治疗师而常来电的病人
第三部 心理治疗的自我学习与运用
第十五章 自我督导与学习的各种途径
第一节 自我督导的课题与检讨的范围
第二节 阅读有关个案的辅导案例
第三节 个案讨论会:同道们的相互比较、评论与建议
第四节 累积治疗与辅导的临床经验
第五节 尝试各种不同的辅导模式
第六节 听取病人的评判与建议
第七节 自我心理的分析与领悟
第八节 从文学作品的故事内容领悟对人性与心理的分析
第九节 从格言、成语与典故等文化产物学习人的心理与适应
第十节 从传统思维体会对心理健康的看法
第十一节 结语:自我学习、继续成长
第十六章 总结:从经验中学习与发挥运用
第一节 人生经验、个人成熟与学习发展
第二节 对各种治疗模式的熟练、适当地选择与综合性运用
第三节 发挥自己的长
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心灵的复杂性感到着迷,也对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心理治疗:督导与运用》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窗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边界”的探讨。在心理治疗中,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既亲密又需要保持专业距离,如何把握这个度,一直是让我非常好奇的。书中通过多个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各种边界模糊的潜在风险,以及咨询师如何通过建立清晰的边界来保护自己和来访者。例如,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咨询师在面对一位来访者过于频繁的情绪爆发时,一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并开始产生内疚感。通过督导,她学会了识别这可能是来访者在试探边界,并与督导师一起制定了更明确的沟通协议,包括会谈时间的限制和情绪表达的范围。最终,这种清晰的边界反而帮助来访者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依赖咨询师的无条件“接纳”。这本书让我明白,设立边界并非冷漠,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有效、更具建设性的治疗环境。这种对“如何做”的细致指导,以及对“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入解释,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极高。它不仅为我揭示了心理治疗中的“道”,更让我看到了“术”的精妙之处。
评分作为一名对心理发展历程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实践性指导的书籍。《心理治疗:督导与运用》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发展性目标”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困扰,更是着眼于来访者长远的个人成长和潜能的发挥。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展示了咨询师如何与来访者共同设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并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实现。例如,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来访者虽然摆脱了长期的社交恐惧,但她依然感到生活缺乏意义和方向。她的咨询师并没有就此停止治疗,而是开始引导她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并鼓励她尝试新的活动,如参加志愿者工作或学习新的技能。这个过程的描绘非常细腻,让我看到了心理治疗是如何超越“治愈”的范畴,而是成为一种赋能个体、激发生命活力的过程。书中还强调了在制定发展性目标时,需要充分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性,并将目标的实现分解为可管理的小步骤,这使得整个过程既有挑战性,又充满希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心理治疗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创造可能”。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感到着迷,也对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充满好奇。《心理治疗:督导与运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得以窥探这个职业的精髓。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治疗联盟”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更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并且被置于督导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稳固的治疗联盟,以及在联盟出现裂痕时,如何通过督导来修复。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讲述了一位咨询师在与一位对外界充满不信任感的来访者建立联盟时遇到的困难。来访者经常迟到、缺席,并且对咨询师的提问充满敌意。这位咨询师在督导中,不仅学习了如何运用共情和理解来回应来访者的不安,更重要的是,在督导师的指导下,她学会了如何清晰地沟通治疗的规则和期待,以及如何应对来访者的抗拒。这种对“如何做”的细致指导,以及对“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入解释,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极高。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良好的治疗联盟,是所有心理治疗工作的基础,而督导,则是确保这个联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评分《心理治疗:督导与运用》这本书,对我这个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但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启蒙。我一直对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充满好奇,也想了解咨询师们是如何在实践中工作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并且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将心理治疗的复杂过程进行了梳理。书中关于“运用”的部分,我非常喜欢。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不同的治疗流派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处理抑郁症方面的运用。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位咨询师如何引导一位长期感到绝望的来访者,识别并挑战那些负面的自动思维,并一步步地学习更健康的应对策略。这个过程的描绘非常细致,从一开始的建立信任,到识别核心信念,再到行为实验,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让我能够想象到咨询师是如何通过耐心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的。书中还提及了动力学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作者的描述,我能感受到不同理论框架下治疗师的关注点和工作方式的差异。这种“理论落地”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心理治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秘学问,而是充满智慧和人性的实践艺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心理治疗师不仅仅是倾听者,更是积极的引导者和赋能者,他们用专业的知识和真诚的关怀,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力量。
评分我是一名对人类心理奥秘充满求知欲的普通读者,《心理治疗:督导与运用》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彻底征服了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移情”与“反移情”的详细阐述印象深刻。这部分内容,让我对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现了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会将过去重要关系中的情感和模式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移情),而咨询师也可能因为自身经历或情绪而对来访者产生非专业的反应(反移情)。这些现象,往往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切入点,但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治疗的阻碍。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一位来访者对咨询师表现出极度的依赖和讨好,并经常提及自己过去对母亲的“不够好”的愧疚感。这位咨询师通过督导,识别出这是来访者对母亲的移情,并学会了如何温和而坚定地引导来访者认识到,她现在与咨询师的关系,不同于她与母亲的关系。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咨询师需要警惕自身可能产生的反移情,比如,当咨询师因为来访者的依赖而感到被需要,或者因为来访者的拒绝而感到被冒犯。这本书让我明白,移情与反移情并非“不良反应”,而是理解来访者内心世界的宝贵线索,关键在于咨询师能否在督导的帮助下,有效、专业地加以运用。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心理学爱好者,我曾阅读过不少心理学书籍,但《心理治疗:督导与运用》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独特、最深刻的一次。它所提供的视角,远超出了我以往的阅读范畴。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伦理困境”的深入剖析。心理治疗本身就充满了复杂的伦理挑战,而这本书则将这些挑战置于督导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书中描绘了一个个令咨询师左右为难的场景:当一位来访者透露了可能危害他人的信息时,咨询师应该如何权衡保密原则与保护他人的义务?当咨询师发现自己与某位来访者之间产生了非专业的个人情感时,又该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在书中都被赤裸裸地摆在了读者面前,并且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督导讨论,展现了咨询师们是如何在复杂的伦理迷雾中,寻求最负责任的解决方案。我记得有一个案例,关于一位咨询师在得知一位来访者正在进行一项可能涉及欺诈的商业活动后,内心产生的巨大挣扎。他在督导中,不仅学习了如何在法律和伦理层面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处理这种因为来访者行为而引发的自身价值观冲突。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心理治疗师不仅需要精湛的治疗技术,更需要强大的伦理判断力和自我反省能力。这种对“灰色地带”的坦诚探讨,让我看到了这个职业背后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和人性深度。
评分我是一名长年关注心理健康议题的普通读者,偶然间翻阅了《心理治疗:督导与运用》这本书,它带来的震撼与启发,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咨询师的自我关怀”这一章节所打动。从事心理治疗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咨询师需要长时间地面对来访者的痛苦和困境,这无疑会给咨询师带来巨大的情感消耗。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坦诚地展现了咨询师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放松”或“休息”,而是提供了更为具体和系统的方法。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督导来处理职业倦怠,如何通过自我反思来识别自己的情绪触发点,以及如何在工作之余,通过发展个人兴趣、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充电”。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案例,一位咨询师在连续处理了几个重症案例后,出现了严重的失眠和易怒。她的督导师引导她认识到,这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并帮助她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自我照顾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了定期的身体检查、限制每天的接案数量,以及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进行正念练习。这种对咨询师身心健康的重视,让我看到了这个职业的温度和人性化的一面。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健康的咨询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来访者。
评分作为一名在心理学领域初露头角的学生,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将课堂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材。《心理治疗:督导与运用》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满意的发现。书中对于“督导”与“运用”的结合,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实践深度。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如何观察和评估来访者”这一部分的详尽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一些评估量表,而是更侧重于咨询师在每次会谈中,如何通过非语言的线索、语言的内容、以及情绪的起伏,来综合地判断来访者的状态。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咨询师在一次会谈中,注意到一位原本话语流畅的来访者,在谈到某个特定话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口吃和眼神闪躲。这位咨询师并没有立刻打断,而是耐心地观察,并在后续的督导中,与督导师一起分析了这个细节可能隐藏的意义,最终发现这恰恰是来访者核心冲突的切入点。这种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治疗洞察的过程,是教科书中很难学到的。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这些“微妙”的观察技巧具象化,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在观察和评估过程中,咨询师自身的“镜像效应”和“移情”问题,并指出督导是处理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这让我意识到,心理治疗不仅仅是治疗来访者,也是咨询师自我觉察和成长的过程。
评分我是一名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近期入手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心理治疗:督导与运用》。这本书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心理治疗这个既复杂又充满人文关怀的领域。首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督导”这一环节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概念,更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用大量详实的案例,将督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一一呈现,从初入行的新手咨询师面对棘手案例时的焦虑,到资深咨询师在面对自己职业倦怠时的反思,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的督导案例,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对咨询师自我成长、伦理困境、以及个人边界的深入探讨。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讲述了一位年轻咨询师在处理一个有自杀倾向的来访者时,如何通过与督导师的深入沟通,不仅找到了更有效的干预策略,更重要的是,在督导师的支持下,她学会了如何处理随之而来的巨大情绪压力,以及如何在高压下保持专业的冷静和同情心。这种对真实困境的直面和对解决方案的细致剖析,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场生动的临床实践。书中对督导关系本身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了信任、开放和建设性反馈的重要性,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良好的督导关系,是咨询师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一个“向上汇报”的流程,而是一个平等、互助、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这种对督导环节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为所有希望在心理治疗领域深耕的同行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评分作为一名对人性探索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思考,心理治疗师是如何在与他人建立深刻连接的同时,又能保持专业的界限和客观的视角?《心理治疗:督导与运用》这本书,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这一主题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将咨询师视为一个“工具”,而是强调了咨询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对于治疗效果的重要性。书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咨询师是如何在督导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治疗方式,识别自己的盲点,并学习新的技能。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案例,一位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在面对一位与自己童年经历相似的来访者时,出现了强烈的情绪共鸣,并一度影响了她的专业判断。通过与督导师的坦诚交流,她不仅意识到了自己“镜像效应”的干扰,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如何将这种个人体验转化为对来访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其安全地运用到治疗中。这本书让我明白,心理治疗师并非是“无懈可击”的完美个体,而是同样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生命体。而督导,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咨询师提供了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中,持续地自我探索和超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