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证实了非暴力沟通有效的治疗潜能。非暴力沟通转化了情绪上的痛苦、沮丧、羞耻和冲突,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作者相信,所有情绪上的痛苦源自于内心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透过书中的角色扮演和实例演练,作者提供简单的步骤,引导我们运用同理心的倾听,连结于我们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进而带出心灵的治癒和关系的修复。本书帮助我们跨越创伤与痛苦,以坦诚清晰的沟通方式,转变我们的人际关系,找到满意的和好。非暴力沟通为个人、心理健康从业者、协调员、家庭和夫妇提供了实际而有效的工具。
作者简介
卢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 Ph.D.)
是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 The Center for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这一非营利机构的创始人及教育服务主管。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他早年生活在动盪不安的底特律市,遭遇了许多暴力。于是,他对运用新的沟通方式和平解决分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他开始学习临床心理学。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接下来的生活经历和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激励他发展了非暴力沟通模式。
手上拿着吉他和布偶,在世界上一些最为暴力的区域工作,卢森堡博士展示了如何创造一个更和平的世界。
译者简介
洪玉雪
善牧修女会会士,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引言
角色扮演:治癒痛苦
对角色扮演的回应
治癒的第一阶段:同理心的倾听
区分同理心与同情心
同理心的步骤
回顾治癒的第一阶段:同理心的倾听
治癒的第二阶段:自我哀悼
跳脱思维的綑绑
治癒的最后阶段:承认过去的需要;回馈同理心
过程与技巧
慢慢来
体会那些想要伤害你的人的心理
处理自己的愤怒行为
学习应对难对付的人
对母亲的怒气(角色扮演)
回应角色扮演
马歇尔的妈妈给他的礼物
结语
附录一:非暴力沟通模式
附录二: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附录三:人类共通的基本需要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时,我并没有预料到它会在我的生命中引发如此深刻的共鸣。它不是那种让你在阅读时感到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你深入探索那些你可能一直试图回避的内心角落。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揭示了痛苦的根源,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生活。我曾经饱受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困扰,仿佛生命中总缺少了什么,却又说不清道不明。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答案,它让我认识到,这种失落感往往源于我们与自己真实的连接断裂。书中关于“找回内在力量”的阐述,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它告诉我,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部的认可,而是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深刻理解和接纳。我开始尝试书中提供的那些“内在对话”练习,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我坚持了下来。我发现,当我越是愿意去倾听内心的声音,越是能够看到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自我需求。这本书帮助我重建了与自己的关系,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内在的完整感。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标题可能太过“温和”了,它并没有完全展现出其内在的深度和力量。在我打开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只是一本关于如何排解负面情绪的读物。然而,它所给予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一次关于自我救赎的深刻旅程。作者以一种极其坦诚的态度,剖析了人类在面对痛苦时的普遍反应,以及那些隐藏在痛苦背后的更深层的原因。我曾经一直试图用“理性”来压制内心的痛苦,但这只会让它变得更加汹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情绪并非是敌人,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发出的信号,它们在诉说着我们未被看见的需求。通过书中提供的洞察,我开始学会倾听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去评判或压抑它们。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依恋模式”的讨论所吸引,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反复出现的困境,以及如何去打破那些恶性循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工具,帮助我一步步去实现内心的转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如同蜕变,内心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惊喜转折。我一直以为,过去的伤害只能深埋心底,时间或许能让伤口结痂,但疼痛却从未真正消失。这本书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理解:原来,我们不必带着伤痛踽踽独行,原来,与自己和解,是通往真正自由的第一步。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力量,她没有回避那些尖锐的问题,而是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引导我们去面对。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内在小孩”的叙述,让我意识到,我们内心深处那个曾经受伤、渴望被看见的孩子,一直都在影响着现在的我们。通过书中提供的练习,我尝试着去倾听那个小孩的声音,去安抚它,去给予它一直以来渴望的爱与接纳。这个过程,有时让我潸然泪下,有时又让我感到释然。我发现,当我开始真正地理解并接纳自己时,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外部关系,似乎也开始变得简单起来。我不再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而是更加珍视自己内心的平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处理痛苦,更是关于如何重塑自我,如何找回那个完整而强大的自己。它让我明白,和解并非意味着妥协,而是意味着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疗愈。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如何治愈痛苦”的指南,不如说是一次“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旅程。它没有提供速效的解决方案,也没有承诺一夜之间的转变,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深刻入骨的方式,引领我完成了内心的蜕变。我曾经因为一段长期的不确定性而深陷泥沼,那种无力感和恐惧,让我几乎窒息。作者的文字,如同潺潺溪流,一点点渗透进我干涸的心田。她让我看到了,痛苦并非是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层理解的起点。书中关于“接纳”的理念,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曾经总是试图去对抗那些不愉快,想要改变一切,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在于承认,在于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出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重塑叙事”的讨论,它让我看到了,我们如何通过改变对过去的解读,来重塑当下的自己。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不再被过去的阴影所束缚,而是积极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老友,在我最需要倾诉和理解的时候,默默地倾听,并给予我最真诚的建议。我曾经以为,过去的错误和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它们会像一道道伤疤,伴随我一生。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原来,我们可以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甚至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慈悲,她用一种不带评判的眼光,审视着人类的脆弱与坚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自我宽恕”的论点,它让我明白,我们不必为过去的错误而永远惩罚自己。接纳不完美,并从中学习,才是真正的成长。我尝试书中的一些练习,例如“写给过去的自己一封信”,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感悟。当我真正地将内心的遗憾和歉意倾诉出来时,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这本书帮助我清理了内心的“垃圾”,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并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它让我明白,和解并非是对过去的妥协,而是对自我的解放。
评分我必须要说,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的最令人惊艳的一本。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滥的心灵导师书籍,只是提供一些空洞的口号。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用最平实却又最深刻的语言,引领我走入自己内心的花园,清理那些荒芜的角落,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我曾经饱受焦虑的折磨,那些莫名的担忧和恐慌,让我夜不能寐,生活失去了色彩。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焦虑并非是无源之水,它往往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未竟之事,那些被压抑的恐惧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帮我梳理了焦虑的根源,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我不再是那个被焦虑牵着鼻子走的人,而是开始学会与它共处,甚至转化它。书中关于“臣服”的理念,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我曾经总是抗拒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想要强行改变,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在于接受,在于臣服于当下的现实,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不声不响地陪伴在你身边,给你支持,给你引导。我曾经因为一次重大的失落而久久无法释怀,那种空虚和绝望,让我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但都收效甚微。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它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的黑暗。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专业的知识,为我解读了痛苦的本质,以及如何与痛苦共存,最终超越它。书中关于“创伤整合”的理念,让我看到了希望。它告诉我,过去的伤痛并不会定义我们,而是可以通过一种有意识的努力,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关怀”的章节,它提醒我,在经历了痛苦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善待自己,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疗愈。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练习,例如“肯定性语言”和“正念冥想”,这些看似简单的练习,却在我身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发现,当我开始用更积极、更温柔的方式与自己对话时,内心的创伤似乎也在一点点愈合。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治癒痛苦并和好”——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承诺着一种可能性,一种从泥沼中挣脱出来的希望。而这本书,也确实做到了。它没有给我空洞的理论,也没有浮于表面的安慰,而是以一种极其深入且实践性的方式,陪伴我走过了一段艰难但意义非凡的旅程。我曾经被一段失败的感情深深折磨,那种被抛弃、被否定的感觉,让我一度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痛苦并非是我的“错”,而是过去经历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作者以极其精准的语言,剖析了那些让我们陷入痛苦循环的心理机制,让我恍然大悟。她教我如何去识别那些“触发点”,如何去应对那些汹涌而来的负面情绪,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构建一种新的、更健康的自我认知体系。我学会了不再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而是开始珍视自己内在的光芒。书中提供的具体方法,例如“情绪日志”、“意象对话”等,都给了我非常直观的帮助。我曾经以为这些只是些“心理游戏”,但当我真正去实践时,却发现它们蕴含着巨大的力量。通过这些练习,我逐渐清理了内心的淤泥,让阳光得以重新照射进来。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引路人,在我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为我点亮了一盏灯。我曾经被过去的伤痛深深困扰,那些挥之不去的阴影让我难以喘息,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生活仿佛变成了一潭死水,我挣扎着,却越陷越深。读这本书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和投入。我曾无数次在深夜里,伴着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文字,一遍遍地审视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去触碰那些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放下”,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放不下”,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放下”。我学会了识别那些潜藏在我行为模式背后的创伤印记,理解了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反应,原来都源于过去的经历。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次提问,都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不愿面对的真实。它让我明白,痛苦并非不可战胜,和解也并非遥不可及。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在的力量,那种在黑暗中依然可以孕育希望的韧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它让我重新获得了与自己和解的能力,也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宽容、更慈悲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我不再执着于过去的对错,而是专注于当下的成长和未来的可能。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治愈”和“和解”这两个词,在我的生活经验里,往往伴随着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而且常常是单方面的努力。然而,这本书的出乎意料,在于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心灵鸡汤,也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相反,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带领我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自我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锚点”的阐述,这让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场景、某些对话,会轻易地勾起我尘封已久的不愉快回忆。作者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我能亲眼看到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像藤蔓一样缠绕在我的内心。她鼓励我不要害怕,而是去观察它们,去理解它们,去拥抱它们。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常常会感到一阵阵的难受,甚至想要逃避。但是,当我一次次地坚持下来,当我试着去倾听那些细微的、被我忽视的声音时,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痛苦不堪的根源,似乎也慢慢地松动了。书中对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是我感触最深的部分之一。它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们难以解释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其实都与我们早期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理解了这一点,我便不再苛责自己,而是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去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这种和解,不是遗忘,也不是原谅,而是一种接纳,一种放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