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有类似的想法?
◎我不能忍受事情不如我的意……真是太不公平了!
◎他居然把事情给搞砸了,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废物!
◎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必须这么做才行。
◎我快被搞疯了,都是你造成的,害我不能控制我的脾气。
◎这么重大的问题,你怎么都不担心?我一定要反覆思考到它解决了为止。
这么多的负面想法,真的让人好不快乐。要如何化解,不让它们的毒素破坏我们的人生?看看哲学家开的人生药方,帮你对治这些症头:
◎对治「强求完美」的症头:先将力气用在你能掌控的事情上就好。
◎对治「爱责怪」的症头:请评价他人的「行为」,而不是一味批评他人。
◎对治「人云亦云」的症头:赶流行的人是不会进步的。从你的洞穴走出来,过有创意的生活。
◎对治「严重化」的症头:请庆幸更糟的事没发生在自己身上。
◎对治「跟自己过不去」的症头:请不要一开始就用问题来看人生,尤其是不要用无解的难题来思考生命。
除了上述负面想法,还有其他如错误的假设、不切实际的期待、扭曲的推测等,都是来自思考的谬误,导致我们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作者科恩博士针对这些破坏力超强的11种惯性思维提出独特药方--「幸福十一诫」,并分别开立精心调配的哲学处方,为你带来快乐、成功,幸福圆满。
作者简介
伊利特.科恩(Elliot D.Cohen,Ph.D.)
美国布朗大学哲学博士,是美国哲学谘商的主要创立者,有许多书籍和文章发表,包括新作《亚里斯多德会怎么做?透过理性力量的自我控制》(What Would Aristotle Do?Self-Control through the Power of Reason)。科恩博士是艾理斯理情学院(the Albert Ellis Foundation)的顾问和批判性思考学会(Institute of Critical Thinking)的会长,美国哲学、谘商与心理治疗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hilosophy,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的创办人和执行长,美国印地安河社区学院(Indian River Community College)的教授兼系主任。他也是期刊《自由探索》(Free Inquiry)的伦理学编辑、《国际应用哲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的创办人和《国际哲学实践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的主编及创办人。
各方推荐
推荐序1--新颖的哲学谘商,在心理谘商之外的新选择……余德慧
推荐序2—让生命获得安顿,哲学谘商拓展哲学助人的使命…… 黎建球
推荐序3—寻找新人生观,建立理性的处世哲学……亚伯特.艾理斯
作者序—心理学的革命,心灵的新解药
导论 这么想就对了:哲学家教你破除11种负面想法
第一部 如何培养行为和情绪的美德
第一章 在不完美的世界寻找安全感:对治强求完美
你是个对完美上瘾的人吗?你总是「强求」或觉得「非如此不可」吗?本章提出人类世界本来就不完美的事实,点醒我们不实的期待,来化解坚持完美的谬思。我们要有愿意接受不完美现实的能力,并能接受人是会犯错的。
第二章 对抗邪恶,让自己更坚强:对治将问题严重化
你觉得发生天灾是最恐怖的事吗?还是被开除才是世界末日?都不是,而是潜意识里老是不自觉地将问题严重化,那才教人丧气。本章教导我们如何在合理的范围内恐惧事情,并愿意冒合理的风险让自己过得更好。
第三章 建立自尊:对治责怪
你是否常觉得这世界很糟,因此导致好多事也乱七八糟?本章专门应付爱责怪的这个想法,还将责怪细分为责怪全世界、责怪自己、责怪他人这三部分来下药方。主药材就是尊重,同时也教导我们无条件的接受自己。
第四章做自己:对治人云亦云
你是不是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你是不是常追逐流行?本章讨论赶流行及人云亦云两大问题。药方是真诚做自己。请依照你的创意想法过自主和自由的生活,不会因为人云亦云和对社会一致性的服从而迷失自我。
第五章 节制:对治无能为力
你常把「我做不到」挂在嘴边吗?因此总是快乐不起来?本章探讨三种「无能为力」的想法,然后以自我控制来下药。当你懂得自制,你就可以战胜「我无能为力」的负面思考,并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身体、心灵和精神。
第六章 发挥道德创意:对治跟自己过不去
当你发现很重要的事情出错时,你是否觉得非折磨自己不可?本章教我们如何破除这种谬思,并愿意尝试新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仍能关心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第七章 授权:对治爱操纵
本章探讨霸凌、讲难听话、吹嘘等症头。以授权当做解药--这表示我们要採取劝告而非刺激的方式;要用理性的讨论来说服对方,而不是语带威胁。从本章可学习他人有知情同意的权利,并享有尊重公平的对待。
第八章 与他人接触:对治「世界以我为中心」的想法
你觉得你的品味是所有人的准则吗?还是你认同的理念就是真理?本章药方是用感同身受来对治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透过和其他人的接触,超越你自我中心的世界。
第二部 如何获得实践的智慧
第九章 发挥正确的判断力:对治过度简化事实
你是个「黑白分明」,不接受灰色地带的人吗?你会用刻板印象来看待陌生人吗?本章是採用「正确的判断」的药方,来治疗主观及刻板印象,一个拥有正确判断力的人是务实、灵敏、心胸开阔、充满创意而积极的。
第十章 培养远见:对治扭曲可能性
你是否认为任何可以出错的事,一定都会出错?还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未来一定会有所改变?本章讨论一厢情愿及错误的预测等错误思考。以培养远见为处方,一个有远见的人能够成功地运用这种能力为生活做决定。
第十一章 讲求科学思考:对治盲目预测
你常常焦虑晚归的家人是否出了意外吗?或是一直质疑为什么找不到真爱?本章药方是讲求以科学思考来面对负面想法。一个讲求科学的人会重视真凭实据,而不是被个人的情绪反应,像是恐惧和罪恶感所控制。
结论:幸福圆满
推荐序
新颖的哲学谘商,在心理谘商之外的新选择
经过不少哲学家的努力,终于使哲学谘商成了自助助人的新领域。哲学谘商迥异于心理谘商,最关键之处则在理路的釐清,尤其是对应事理性的耙梳,有过人之处,尤有甚之,哲学家还与心理谘商在理情分析上一较长短,本书即是一例。
理情治疗原本是心理治疗界提出的一个方案,试图减低非理性想法,因为他们认为,许多苦恼常来自非理性的想法,只要让脑袋更合理一点,人就不会那么受苦。但自从理情治疗的创始者艾理斯博士以来,这方面的进展并没有很大,大概就停留在艾理斯博士的那几套非理性想法打转,但这被哲学家看在眼里,觉得这本是我们的本行,心理学家有点抢在前面捞过界,所以作者在本书提出的新理性治疗,大有后发先到的味道。
哲学家的训练使他们练就一身论理的功夫,平常人的一句话,在他们的逻辑大脑可是大事。例如,我们可能会评论某人说,「他长得不高」,听话的人就会想「他可能长得矮」,但哲学家会立即抓到我们听话的逻辑错误:不高只是反陈述并非矛盾叙述,但「矮」却是把「不高」转为矛盾词,照逻辑来说,不高也可能不矮,就如不瘦并非胖,可能不胖不瘦。
从心理学家的立场来看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日常思维果然是大有问题,所以难免有烦恼,但是若要像哲学家那样慎思明辨,生活还是很累。过去我批评心理的理情治疗太症状化,把一些不太理性想法看成症状的起因,我觉得未必如此,人总是有点理性、有点不理性,不可偏废,除非我们在某些要命的决定上犯错,例如,要不要辞职?要不要分手或离婚?这就得慎思明辨了。
虽然我们不像哲学家那么「爱智」,但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对抽象能力不错的读者可以从第九章念起,从九到十一章是以一般的思维陷阱为论点,例如思维常会陷落于自我中心,常会作不当的预测与因果关系,我们都可以从这几章获得提厮,虽然不保证不会犯,至少知道自己犯了哪些错。不过哲学家自己也不免会犯,只是他们对这种明知故犯恐怕更伤心吧。
至于第一章到第八章,基本上是与心理学的理情治疗类似,将一些有问题的人生态度做为目标,提供修正的理据。其实,哲学家碰这类心理学家处理的老题材,试图以哲学家论理的方式来提供另类帮助,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一方面理性法则在人性的战场本来就不敌我们的性情偏向,一方面哲学家的论理方式容易让我们疲倦,心想:「干麻把事情想得这么累人」,更重要的,哲学家的论理与生活并不亲近。人类的世界最能说服人的是故事,偏偏哲学家的故事太少,即使有,也大多早已广为流传,并不新鲜,心理学家则有源源不断的个案故事,很能打动人心。
说这些真话倒不是要杀哲学谘商的威风,其实近年来,辅仁大学在黎建球教授的带领下,让哲学能走出老路子,心理学界如我辈都乐观其成,希望能与心理谘商陪伴同行。
哲学谘商其实一直面临几条分歧路。一条路是以哲学家的智慧语丝作为个案的协助箴言,希望以切入关键点来解开求助者的烦恼。这条路是哲学谘商最早的企图,本书撰写的前八章有这个味道,作者根据每个症头提出解症药方,而这些药方都是西方哲学家的智慧语丝。但这是一条最没效率的方法,主要用在找不到哲学谘商师的地方,只好以自助的方式作「阅读治疗」。
第二条路是强调哲学面谈,以对话的方式逐渐让求助者去发现自己思考的误谬,这是相当有效的个案工作,不再以过去哲学家的话来劝人,而是完全融入求助者的思维处境,一步步把求助者带到明处,让他突然发现自己怎么了。这本来就是哲学家老祖宗苏格拉底有名的启蒙对话,今日哲学家很容易学会这种对谈能力。辅仁大学目前大概朝这方向走。政大哲学家蔡铮云曾与高雄医学大学许敏桃教授联手打造医院伦理师,可惜后天环境不尽理想,未能竟其功。
第三条路是直接深入临床处境,与社工、心理谘商师、精神医师、教师等并肩工作,直接切入受苦处境,如卡奴、雏妓、家庭暴力、过动儿等社会难处,哲学家提供他们最擅长的伦理观点以及理路判断,以弥补其他专业的不足,算是团队工作。日本大坂大学哲学系就走这条路。
曾经被哲学同行视为不务正业的哲学谘商慢慢有了雏形,如果能有哲学家能自解疆域,投入苦难的社会救援,幸甚啊!
余德慧 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 人文临床与疗癒研究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