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出版至今,长销不坠!
2012年全新改版!
当情绪发号施令,你突然失去了平静,成为烦恼的奴隶时,
就让南传佛教的内观禅修法,教你如何重新作主!
这是一本用最简单的语言,一步一步引导你进入南传佛教内观禅修的实用手册。作者简单明了地指出每一种禅修的方法,告诉我们它的作用,以及运作的方式。
所谓的「内观」(vipassana)禅修,是南亚与东南亚佛教教学与修行的主题。vipassana是巴利文,意思就是「内观」,这个修持方式的目的是要让修行者洞见事物的本质,清楚了解每一样事物真实的运作方式。
本书将介绍如何透过单纯觉察与清楚掌握整个唿吸的过程,达到正念。以唿吸为专注的焦点后,禅修者可以进而观察他所认知的整个世界。禅修者可以按照书中的指导,学习观看一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并且学习研究自己的心理活动与意识转变,而这就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你在对什么生气?
当我们对某人生气时,通常只是针对一些特定的事、几句粗鲁的话、一个特殊的眼神,或是一个无心的行为,时间一般都很短暂。在我们的心里,那个人的其他部分都不见了,只剩下启动我们心中按钮的那个部分。当我们这么做时,其实是将整个人很小的一部分抽离出来加以放大,然后予以无限上纲。我们并没有看见事件背后其他的因素与力量,我们只将焦点放在那个人的局部,也就是会让我们生气的那个部分上。
◎你能改变另一个人吗?
对别人传送慈心,真的可以改变那个人吗?修慈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吗?当你传送慈心给远方的人,甚至陌生人时,你当然无法得知效果如何,但是你可以注意修慈对你自己内心平静的影响。关键在于你自己祝福他人的诚意。事实上,效果是立即的。唯一发现它的方法就是你亲自去尝试。
◎你会对生病的人生气或失望吗?
为什么人会残忍或刻薄?也许那个人是在不幸的环境下长大的,或者也许那个人有隐情,才造成他或她行为残酷。佛陀要求我们把他们想像成被恶疾缠身的人,我们会对生病的人生气或失望吗?或者我们会同情与悲悯他们?我们的敌人也许比我们所爱的人更需要我们的慈心,因为他们的痛苦相对而言要大得多。
◎仇恨能平息仇恨吗?
如果别人伤害你呢?如果别人侮辱你呢?你会想报复,那是正常的人性反应。不过,那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仇恨永远无法被更多的仇恨所平息……以暴制暴的反应是一种制式的反应,它是学习而来的,并非与生俱来。如果我们从小就被训练成要忍耐、仁慈与温柔,那么慈爱就会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德宝法师(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12岁时于斯里兰卡剃度为佛教僧侣,20岁时于康提受具足戒。毕业于昆巴哈的维迪雅钖卡拉专科学校、凯拉尼雅的维迪雅兰卡拉学院,以及可伦坡的佛教弘法学院。之后他到印度进行为期五年的弘法工作,在桑奇、德里与孟买服务贱民。接下来十年,他在马来西亚弘法,担任佛教协会以及马来西亚佛教青年会的宗教顾问。
1968年,德宝法师在塞瓦迦佛学会的邀请下担任华盛顿佛寺协会的主任秘书,并于1980年被任命为会长。在1968至1988年任职佛寺协会期间,他除了教授佛法课程外,亦指导禅修闭关,并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
德宝法师也持续从事学术研究,取得美国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许多着名大学教授佛学课程。他写的书籍与文章已在印度、美国、斯里兰卡与马来西亚等地出版。《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唿吸》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中文版由橡树林文化在2003年出版;该书的泰文节译版本更被选为全泰国高中课程的教材。
2000年,德宝法师获得母校维迪雅兰卡拉学院颁赠终生成就杰出奖。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
译作有:《森林中的法语》《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唿吸》《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定慧)《佛陀的圣弟子传》《正念的四个练习》《无常》《正念之道》《一心走路》等(以上皆由橡树出文化出版)。
目录〔推荐序〕 迈向全新的生命经验∕陈定南
〔推荐序〕 内观──组织管理的艺术∕庐普.鸠谛
〔推荐序〕 内观的法流?林崇安
〔作者简介〕 德宝法师
〔自序〕 人人都能读得懂
导言 美国佛教
第一章 干嘛费事禅修?
第二章 禅修不是什么?
第三章 禅修是什么?
第四章 态度
第五章 练习
第六章 如何调身?
第七章 如何调心?
第八章 规画你的禅修
第九章 设定前行功课
第十章 处理问题
第十一章 处理分心(上)
第十二章 处理分心(下)
第十三章 正念
第十四章 正念与禅定
第十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第十六章 它带给你什么?
后记 慈心的力量
推荐序
内观的法流∕林崇安
约在西元前五三一年的一天清晨,悉达多太子在印度的菩提树下,看清了自己身心的实相,灭除无明而成佛了。从此,释迦牟尼佛便在印度开始教导内观的法门CD往内观察自己当下的身心实相,看清身心现象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再执着身心为「我」而灭除烦恼和痛苦。在释迦牟尼佛的指导下,成千上万的弟子们依此内观法门得道证果,灭除了烦恼,过着安详自在的生活。
南传佛教的法流
佛陀入灭以后,到了西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四周的国家弘扬佛法,因而内观法门也传到了钖兰(今斯里兰卡)、缅甸、迦湿弥罗(今喀什米尔)等地区,也利益了当地的群众。此中,传往钖兰、缅甸以及寮国、泰国等地区的佛法,形成今日的「南传佛教」。
至于印度本土,经过长期的变动,佛教内部也形成许多不同的部派,到了西元三五○年左右,无着菩萨编集《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此中保留了内观法门的许多重要资料。从这一时期开始,唯识宗的观修法门也开始兴起,到了西元六○○年又有密宗的修行法门在印度传播开来,相形之下,能指导原始的内观法门的人就愈来愈少了。到了西元一二○○年,受到回教军队的侵入,整个印度佛教全面式微了。
约西元一五○年起,佛教开始传到中国,初期的译师们也将内观法门传了进来,所修的以「观唿吸」为主要的入门方法,由于被误解为是「小乘」,因而在汉地难以盛行。到了西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师将《瑜伽师地论》从梵文翻译成汉文,此中的〈声闻地〉详细叙述禅修者(瑜伽师)如何准备修行的资粮、如何安住所缘、如何达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义、事、相、品、时、理)来修内观(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禅修的障碍(五盖等),这些都有完整而详细的解说。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内观法门来指导的禅师毕竟不可得,因此,虽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长久以来都被束之高阁,到了民国初年,此论又被重视,但也只限于学术上的义理探讨而已。
内观在台湾
另一方面,南传到泰国、缅甸、钖兰的内观法门,在西元一九八九年起,透过翻译和出版,在台湾开始受到注意。最初出版的是南传大师的法语和传记,例如,阿姜查的《我们真正的归宿》、《以法为赠礼》、《森林里的一棵树》、《静止的流水》,佛使比丘的《菩提树的心木》、《人类手册》,以及摩诃布瓦的《尊者阿迦曼传》等等。这些译着的通行,使国内学佛者发现竟有一种「新」而实用的禅修方法,可以使佛法与生活结合起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观照自己当下的身心,在行住坐卧中时时保持正念正知,便可以过得安详自在,而非採用一般习见的消灾、拜忏、加持、求神保佑的方式。这些译着促使不同背景的学佛者往泰国、缅甸等地区去参加内观禅修营,并学习不同传承下的内观法门。
就我而言,我是看到葛印卡老师的英文内观资料后,在一九九五年二月去尼泊尔参加十日内观禅修营,禅修时闭起眼睛,全神贯注于「观察唿吸」而后「观察感受」,十日下来,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静态内观法门,所以,当年八月便邀请老师,借用中坜圆光佛学院校本部举办了台湾第一期的十日内观课程,共有二二○位学员参加,此后一期接着一期,连续三年借用不同的寺院举办了五十多期的内观课程,一直到在台中县新社乡有了稳定的场所,其后由其他热心的学员接办下去。
我个人则一方面回到阿含义理与各家内观法门的研究,以釐清内观的原始面貌,一方面学习动态的内观法门(正念动中禅),期使视野广些。此时,南传大师们的法语、开示译本更多了;不同传承系统下的南传内观老师,例如帕奥禅师(一九九八)、戒谛腊禅师(二○○二)等,也陆续接受不同单位的邀请来台亲自指导,参加的学员也非常踊跃。禅师们所指导的内容也呈现出静态和动态内观的多种方法,各有其特色,可以让禅修的学员们在修行中看清自己的盲点并得到提升。
静态内观与动态内观
什么是静态和动态的内观呢?此处所说的静态内观,是指禅修时保持肢体不动,闭起眼睛,全神贯注于身上一点,进而观察感受与心念。动态的内观,则是眼耳自然地开放,内心轻松地一直觉知自己当下的肢体动作:以经行(或称行禅)为例,经行时轻松地来回行走,一直觉知自己当下脚的移动;以观察唿吸为例,则是轻松地一直觉知当下自己唿吸的进出而不专注于一点。如此训练久了,在行住坐卧中,可以培养出持续不断的正念,进而看清感受和念头,不再卷入烦恼中。
如果回到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的教导,可以看出佛弟子们从早到晚都是以经行和晏坐来净化内心,而整个禅修的核心基础(资粮)是「戒律仪」、「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正知而住」CD这种核心的训练便是使佛弟子们在动静中,时时内观,时时活在当下,使生活和禅修融合为一。
德宝法师的禅修法门,是从静态走向动态内观的好方法
今日所有内观的法门,开始所用的技巧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后面的阶段必然是在行住坐卧中,内心轻松而开敞,保持正念正知,时时往内观照,看清当下的自己,不再执着身心为「我」,以觉醒而智慧的心去面对起伏的人生。能够这样,就和当年的佛弟子们走在相同的道路上,也唯有这样才能抵达相同的涅槃城CD进入苦的完全止息。
许多肺腑之言,可以从德宝法师的《平静的第一堂课CD观唿吸》这本经验之作中得到。德宝法师的禅修法门,是从静态内观走向动态内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他提醒学员们:
「禅修中最重要的时刻,是你离开坐垫的那一瞬间。」
「禅修是正念的开发,以及对于所开发出来正念加以运用。你不一定要坐着修禅,你可以在洗盘子的时候修禅,也可以在洗澡、熘冰或写信时修禅。」(见本书第十五章)
愿所有的人都能有内观禅修的体验,并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本文作者为国立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退休教授,现于圆光佛研所、法光佛研所兼课,并为大溪内观教育禅林负责人)
深度推荐
内观-组织管理的艺术∕庐普.鹌谛着(Roop Joyti)
内观是许多事情的艺术。首先,内观是生活的艺术。如何生活得快乐而和谐?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平等心?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算我们享有丰盛的物资,我们的愿望依旧无法全部实现。我们或许自认早就懂得这番道理,但是当外境的考验来临时,我们却仍受情绪所控,失去心的平衡。我们屈服于贪欲及瞋念之下,成为心的奴隶,并因此受苦。因此,我们必须成为心的主人。我们应该降伏我们的情绪,保持平等心。内观使这些成为可能。内观让我们能够过快乐、和谐、安详的生活。
【远离执着,超越痛苦】
每一个生命都有尽头,这是自然的定律,每个人都如此,没有人例外。当快乐的生命结束时,要在安详平静中逝去,而不是悲惨痛苦的。内观让我们能够平静而有尊严地死去。如果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能够了解无常,能够对贪欲及瞋念保持警觉,能够远离执着,那么在死亡的时刻,也必定能够如此。毕竟,我们最大的执着在于我们本身,以及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只要学会远离这些执着,在死亡时便可以平静而安详,不会悲惨而痛苦。所以,内观也是死亡的艺术。
我的父亲摩尼哈夏.鸠谛(Maniharsha Joyti),在一九九二年七月发现患有肺癌,并于一九九三年一月过世。我有机会在他生命的最终阶段,非常亲近地观察他。他是很认真的内观修行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当遇到挫折,内观都能使他的心重获平衡,让他保持平静安详。在他最后一趟的曼谷之行,我们带他去做化学治疗,他知道他所剩下的时间十分有限了。借由内观的帮助,他放下对生命的执着,因此在生命最后的几天里,他非常的平静。就像水分蒸发于无形,他的去世也不起涟漪。直到最后一刻,他都保持平静安详,没有痛苦。看着他安详地去世,我们围绕在旁,也能保持平静安详。虽然,他的去世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情。这启发了我们,「原来正法的保护是这样!正法并不是去避免老、病、死这些迟早会发生的事情,正法是给予我们内在的力量,用宁静而平等的心来面对这些状况,而不被痛苦所吞没。」
【内观与你息息相关】
内观不只是生和死的艺术,还有更多。内观与每一个人都有关,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个社会阶层、哪一种人间活动。内观也与企业界有关、与贸易及商业有关、与制造业有关,也与经济活动有关。
内观教导人们如何平静地处理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如果从事贸易业,商品价格时有高低。如果从事制造业,则会面临种种问题与不确定性……生产问题、劳工问题、原料问题、市场问题、财务问题……等等,不胜枚举的问题。从事企业活动,总是会有种种问题、种种不确定性,总是有起有落。我们希望销售量增加,它却偏偏减少。我们希望利率降低,它却偏偏提高。我们希望利率下滑,它却上扬。我们希望商品成本压低,它却抬高。我们能够平静地面对这些情境吗?可以,只要我们修习内观,并应用在日常生活上。
内观教导我们如何在生命中不起烦恼。企业管理涉及与人打交道,好的人、不好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有些人举止合度,有些则否。有些人是好客户,有些不是。有些员工服从指示,有些并不。在种种不确定性所组成的迷阵中,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不能选择我们接触的人。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我们的上司,是否喜欢我们的属下,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我们的工作环境,是否喜欢我们的工作,我们没有任何立即可做的选择。此时心烦意乱,有帮助吗?没有。心烦意乱只会让事情更糟,不仅对自己如此,对我们身边的人,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却常常心烦意乱,除非我们学过内观,并且持之以恆地练习。
内观教导我们如何不对外境的刺激产生习性的反应。好端端的会议,变成竞相叫骂。和善的客户,忽然动怒。员工不听指示。工人提出不可行、不切实际的要求。老板交下不合理、不可行的任务。我们是不是因此受到刺激,而习惯地以一顿脾气反应?我们通常就是如此,而使事情恶化,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他人。除非我们修习内观,学会观察自身的感受……体会内在自然的生灭震动,(使心平静)情况才会改变。
【内观使你更有能量】
内观让我们有能力可以沉着、平静、平稳地处理生命中的各种环境。而比起生命中的其它层面,这样的能力在企业组织中,尤其有用、尤其适用、尤其重要。
身为一位企业家,我作决定时会考虑成本效益及交换条件。当我们只有有限的金钱,必须决定用在何处时,我们会精打细算,用在何处利益最大,甚至能节省未来的花费。同样地,当我们的时间有限时,我们也必须精打细算,把时间用在何处利益最大,甚至能在未来为我们节省时间。我从内观已经得到许多实际的利益。我不会轻易烦乱、恼恨或动气。就算有,也是很少而且短暂的。
所以我不会在这类事情上浪费时间。如果我在某些事情上犹豫不决,「戒律」及「正法」会为我指点明路。我对于自己该负的责任,更加清楚了。我成为更有效率的经理人。当我们能平心静气地告诉他人错在何处以及应如何更正时,是要比怒目叫骂,容易让人接受,不管是对员工或是对小孩,都是如此。亲身体验到这些好处,虽然我的时间永远不够用,我总是会拨出时间修习内观。
内观是如何发挥助益的呢?内观帮助我们驾驭自己的心。追根究柢,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失控的心。我们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我们不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我们渴望事情这样,渴望事情不要那样。诸如此类,没完没了;反覆不断,我们因而受苦,我们烦乱,我们恼怒,变得悲惨痛苦。如果我们能够成为心的主人,不再受心的奴役,这一切都得以改变。不管发生甚么事,我们都可以保持快乐、镇定、平静。内观帮助我们去除心中的不净。我们的自我不断增长:整整一辈子,我们不断累积忧惧、气恼、怨怼、瞋恨、贪欲,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学会如何摆脱,如何根除它们。我们懂得如何清洗自己的身体,却不懂得如何清净自己的内心。内观教导我们如何净化我们的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净纯洁。
从一些企业的经验显示,把内观介绍给组织内的成员,可以改进组织气氛、合作态度、工作纪律以及人际和谐。管理阶层在面对经营的不确定性时,变得更有耐心;在处理问题员工时,也变得较为宽容。员工阶层变得更有纪律,更能完成任务,即使是从事单调重复的例行工作亦然。看到了内观的好处,许多企业及非营利组织都开始让员工支薪休假参加内观课程。有些把内观当作训练课程,有些把内观纳入人力资源发展计画,有些则把内观当成员工福利。内观减少了对立抗争的事,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毕竟,内观使个人活得快乐,而快乐的个人则组成了快乐的组织。员工感谢雇主给他们机会修习内观,雇主则收到生产力以及工作士气提高的回报。
【指引你的人生路】
内观教导我们如何承担责任而不产生执着。内观并不会使我们变得冷漠,而是使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责任。内观训练我们不做身不由己的反应,而是适当地前瞻行动。内观并不会使我们毫无企图心,而是让我们更有才略。内观让我们有力量坚持正确的行动,让我们更有耐心、更有毅力。
内观教导我们如何忍一时之痛,获长期之益。我们也许为组织竭尽一己之力,但结果却不如所愿。我们是不是因此感到烦乱、不平、恼恨、失望、挫败?如果是,我们已经产生了执着。如果不是,我们会不厌倦地继续努力,不放弃地寻找更合宜的办法,不断寻求更适当的方式。如此,我们学会更成功地完成自己的责任。内观使我们能够做到这些,因为内观让我们觉察到我们内在的自我。借着内观,我们得以去除负面情绪,净化自己的心,而依循正法的清净心,所做的一定是正确的决定,正确的行动。
内观是「压力管理」的艺术。内观是「人事管理」的艺术。内观是「冲突管理」的艺术。有关管理的科学也许还有很多,而内观几乎可以说是「全面组织管理」的艺术。
(本文作者为尼泊尔工商鉅子,文章由内观教育基金会 提供,林崇安教授 翻译)
我一直认为,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冥想或者深刻的哲学思考。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以一种极其朴实、易懂的方式,将“观呼吸”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升华到了一种能够带来深刻改变的力量。书中的语言就像一股清流,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矫揉造情,而是用最真诚的态度,与读者分享关于呼吸的智慧。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呼吸与我们情绪、身体状态之间的微妙联系。我曾以为呼吸只是一个纯粹的生理过程,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每一次的吸气和呼气,都承载着我们的情绪和感受。书中关于“如何感知呼吸的‘质感’”的描述,让我对自己的呼吸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去留意自己的呼吸,去感受每一次吸气时身体的舒展,每一次呼气时身体的放松。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即使是这样看似微小的关注,也能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加平和,让我的身体紧绷感有所缓解。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压力,反而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它就像一份珍贵的礼物,让我学会了如何利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工具——呼吸,来拥抱内心的平静。
评分作为一名对身心健康有追求的读者,我一直在探索能够帮助自己获得内心平静的方法。这本书以“观呼吸”为切入点,为我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它没有那种“一本正经”的说教感,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充满智慧的语言,引导我认识到呼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曾经认为,呼吸只是一种生理本能,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呼吸更是我们情绪和意识的“晴雨表”。书中的文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通过对身体感受的细致描绘,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每一次呼吸的微妙变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呼吸练习”的建议,这让我不再觉得“观呼吸”是一种需要刻意进行的“任务”。我开始尝试在走路时,去感受自己的呼吸;在等待时,去留意自己的呼吸。让我惊喜的是,即使是这样短暂的觉察,也能让我的心情变得更加平和,让我的思绪从杂乱中抽离出来。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压力,反而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它就像一份珍贵的指南,让我学会了如何利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呼吸,来拥抱内心的平静。
评分我一直认为,所谓“内心平静”是一种非常玄乎的概念,像是遥不可及的彼岸,可望而不可即。市面上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也读了不少,但很多都显得过于理论化,读起来让人有种“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的无力感。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平静并非是需要你去刻意追求的某种状态,它或许就隐藏在我们最日常、最基本的身心活动之中。这本书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心灵鸡汤”式的口号,而是从最务实的角度出发,将“观呼吸”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拆解成了许多可以实践的步骤。它教会我如何真正地“感知”我的呼吸,而不是仅仅“知道”我在呼吸。比如,书里描述了在安静的环境下,如何通过觉察身体的细微感受来与呼吸连接,让我意识到,原来即使是微弱的呼吸,也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呼吸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过程,它更是我们情绪和意识的晴雨表。当我感到焦虑时,呼吸会变得急促;当我感到放松时,呼吸会变得深沉而平缓。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引导者,它并没有强迫我改变,而是通过一次次的分享和演示,让我自己去发现呼吸的奥秘,去体会呼吸与身心状态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开始尝试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几次短暂的呼吸练习,比如早晨醒来后,午餐休息间隙,或者睡前。我惊喜地发现,即使是短短几分钟的专注,也能让我的思绪变得清晰一些,让身体的紧绷感有所缓解。它让我开始认识到,所谓的“平静”,其实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流动,而呼吸,就是连接这份流动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宁静的气息,柔和的色彩搭配,简单的线条勾勒,让人在翻开它之前就感受到一丝平和。我一直是个容易焦虑的人,生活中的琐碎和工作上的压力常常让我喘不过气来,睡眠质量也直线下降。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这本书。我并没有指望它能立刻解决我所有的问题,毕竟多年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然而,书的开篇就用一种非常温和、没有压迫感的方式,引导我进入了“观呼吸”这个概念。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了我们平时是如何忽视自己的呼吸,又是如何因为情绪的起伏而让呼吸变得急促或停滞。书中的例子非常贴切,我常常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比如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心脏骤然加速,呼吸变得浅而快;或者在深度思考时,不自觉地屏住呼吸。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我意识到,原来呼吸是我们最直接、最容易获得的“当下”的锚点。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内心平静的大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观察呼吸”的那些细节描述,它不是简单地说“感受你的呼吸”,而是细致地指导我去体会每一次吸气时腹部的扩张,每一次呼气时身体的放松,去感受空气流过鼻腔的温度,去留意每一次呼吸的长短和深浅。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还是会时不时地走神,大脑里充斥着各种思绪,但我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因为书里说了,走神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发现自己走神了,然后温柔地把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这种“温柔”的态度,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不再因为“练习不好”而苛责自己,而是以一种更接纳、更慈悲的心态去面对。
评分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真正让我感到放松和安宁的方法。市面上关于心灵成长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显得过于理论化,难以在实践中落地。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呼吸”入手,一步步地引导我认识到呼吸的力量。书中的文字非常细腻,作者用非常贴切的比喻,描述了我们平时是如何忽视自己的呼吸,又是如何被情绪所裹挟,导致呼吸变得紊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温柔地接纳思绪的飘忽”的讲解,这让我不再因为练习中“分心”而感到沮丧。我开始尝试书中提供的简单练习,比如在工作间隙,花几分钟时间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我惊喜地发现,即使是这样短暂的专注,也能让我的思绪变得清晰一些,让我的身体紧绷感有所缓解。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额外的压力,反而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教会我如何利用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呼吸,来回归内心的平静。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打坐、冥想这类需要长时间静坐的练习感到有点畏惧,总觉得自己坐不住,思绪也停不下来。所以,当朋友推荐这本《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以为又是一本需要“苦修”的书。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要求我进行长时间的冥想,而是聚焦在“观呼吸”这个最基本、最容易被忽视的生理活动上。书中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哲学概念,也没有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我去“认识”我的呼吸。我记得书里提到,我们常常是在遇到问题时,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没有好好呼吸,但实际上,呼吸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没有去关注它。这种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简单的练习,比如在走路时,去感受每一次脚步落下与呼吸的配合;在等待的时候,去留意每一次呼气时的气息释放。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即使是这样短暂的关注,也能让我从焦躁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它强调了“接纳”的重要性。它告诉我,在观呼吸的过程中,思绪的飘忽是正常的,不评判、不强迫,只是温和地一次次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这种“不完美”的指导,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我不再因为练习中“分心”而感到沮丧,而是把它看作是认识自己思维模式的一个机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呼吸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的书,让我们在最基础的生命活动中,找到回归内心的平静。
评分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疲惫和焦躁,即使在休息的时候,大脑也无法真正地停下来。我一直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让自己慢下来,找到内心的宁静。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曾尝试过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总觉得不得其法。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观呼吸”这个概念,以一种极其温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知心的朋友,与你分享关于呼吸的智慧。书中的文字非常具有画面感,通过对身体感受的细致描绘,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每一次呼吸的微妙变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强迫我去“控制”我的呼吸,而是引导我去“观察”我的呼吸,去感受它的自然节奏。这种“不干预”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放松,也更容易接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尝试一些书中提到的简单练习,比如在排队时,去留意自己的呼吸;在与人交流时,去感知自己呼吸的变化。我发现,即使是这样短暂的觉察,也能让我从纷繁的思绪中暂时抽离出来,让我更加专注于当下。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压力,反而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常常忽略的呼吸,竟然蕴含着如此强大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平复情绪,找回内心的平静。它就像是一份温柔的提醒,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回到自己最根本的生命节奏。
评分自从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我的生活似乎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锚点”。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容易分心的人,脑子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在打转,尤其是在需要专注的时候,更是难以集中精力。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不是那种要求你去做什么“大事”的书,而是从最基础的“呼吸”入手,告诉你如何去感知它,如何去利用它。书中的文字给我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没有那种距离感,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呼吸描绘成一种需要刻意去“控制”的东西,而是强调“觉察”和“接纳”。它让我明白,即使在呼吸的时候,思绪飘走了,也不要紧,重要的是温柔地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这种“不完美”的指导,让我感到非常放松,不再因为“练习不好”而产生自我怀疑。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简单的练习,比如在感到焦虑的时候,去数自己的呼吸,或者去感受每一次呼气时身体的放松。让我惊喜的是,即使是短短几分钟的练习,也能让我的情绪得到平复,让我的思绪变得清晰一些。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观呼吸,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如何在纷扰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
评分我一直是个容易紧张的人,尤其是在面对压力或不确定性的时候,身体就会不自觉地紧绷,呼吸也变得浅而急促。这种状况影响了我很多方面,包括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尝试过一些放松的技巧,但总觉得治标不治本。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观呼吸”的意义。书中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一点点地引导我去感受和理解呼吸。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区分‘有意识的呼吸’和‘无意识的呼吸’”的讲解,这让我对自己的呼吸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练习,比如在工作间隙,或者在睡前,花几分钟时间去觉察自己的呼吸。我发现,当我去关注每一次吸气时腹部的扩张,每一次呼气时身体的放松时,我的身体紧绷感真的会逐渐缓解。最让我欣慰的是,书中的练习并没有给我带来额外的压力,反而让我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我不再因为“做得不好”而焦虑,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练习。这本书让我明白,平静不是一种需要强求的状态,而是一种可以通过日常练习而获得的体验。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教会我如何利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呼吸,来连接内心的平静。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受到失眠困扰的读者,尝试过各种方法,药物、茶饮、睡前故事,但效果都甚微。直到我偶然翻开了这本书。起初,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本“助眠读物”,因为它更侧重于“平静”这个概念,而不仅仅是睡眠。但书中对呼吸的细腻描述,以及它如何将呼吸与身心状态联系起来的讲解,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作者用非常贴切的比喻,描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呼吸是如何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变得紊乱的。比如,当我感到紧张时,呼吸会不自觉地变浅,胸腔也随之紧绷;而当我感到放松时,呼吸则会变得深沉,腹部也会随之起伏。这些描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失眠的根源,可能不仅仅是“睡不着”,而是我身体长期处于一种“未放松”的状态,而呼吸,正是打开这种状态的钥匙。书中的练习非常循序渐进,它不像一些冥想书籍那样,一开始就要求你进入一种“空无”的状态。而是从最简单的“感受呼吸”开始,引导我体会每一次吸气和呼气的细微差别,感受空气在身体里的流动。令我惊喜的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尝试在睡前进行几次简单的呼吸练习。我并没有期待立即入睡,只是按照书中的指引,去感受我的呼吸。让我意外的是,在几次呼吸练习之后,我真的感到身体的肌肉放松了不少,头脑里的杂念也逐渐减少。虽然我依然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入睡,但相比之前,我不再是那种“急于入睡”的焦虑状态,而是更加平和地等待睡意。这本书让我明白,平静并非是终点,而是一种可以学习和培养的能力,而呼吸,就是这条道路上最容易获得的向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