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在他们身上看见的黑暗、暴力与扭曲,其实,就是他们童年所面对的世界。
本书的许多思考来自作者过去十多年来在伦敦波特曼治疗中心的经验,他以精神分析的移情与反移情原则为基础,试图为性侵害加害者的治疗工作传达一线希望:加害者并非天生使然,而是因为失落的童年、曾经是受害者的经验而创造出来的。在临床上,治疗师必须承认加害者与受害者这双重身分,同时并存于个案身上,透过探索加害者的行为所呈显的意义,将可确保治疗的终极目标。
《失落的童年》前五章摘自作者另一本书《施虐男孩》,描绘青少年性犯罪者的精神动力学架构,强调青少年时期是打破虐待循环模式的大好机会,然而,社会却经常错失这个良机。精神分析师的目标就是找出有助于改变的要素。第六、七两章以更宽广观点来看学校的霸凌问题,以及家里手足之间的乱伦。最后的章节则聚焦于成人治疗工作,这些加害者∕个案的团体非常多样化,在他们进入疗程前,需要完整的评估及持续监看。
在所有的犯罪行为中,性侵害往往最令人愤怒且难以原谅。然而,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性侵害加害者并非天生的坏胚子,他们很可能在生命的早期,也曾经是暴力的受害者。
过去,心理治疗的关注重点多半放在受害者身上。然而,本书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加害者的治疗工作,期许降低这类罪行的再犯率,防止更多悲剧发生。
作者简介
约翰.伍兹(John Woods)
现为波特曼治疗中心督导级心理治疗师。主要工作对象是有暴力和问题性行为的成人和青少年。他原来是学校老师,后来成为特殊教育机构里的心理治疗师,曾任职于儿童精神医学单位和青少年机构。他是英国心理治疗师学会(British Association of Psychotherapists)、儿童心理治疗师学会(Association of Child Psychotherapists)和团体分析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Group Analysis)的会员。
伍兹发表过多种与临床工作有关的文章,包括自残、寄宿安置机构的治疗工作、恋童癖等,着有《施虐男孩》(Boys Who Have Abused;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with young victims/perpetrators of sexual abuse,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一书,并和安德鲁.威廉斯医师(Dr Andrew Williams)合编《司法团体心理治疗》(Forensic Group Psychotherapy)和《波特曼取向》(the Portman Approach,位于伦敦的Karnac将在2012年秋天出版这两本书)。此外,他也写过独脚戏剧本、全幕剧,其中两部「虐之终点」(The End of Abuse)和「妥协」(Compromise)曾在伦敦上演,并由Open Gate Press出版。「心理治疗的难题,」他曾说:「有时候反而更容易借由戏剧或小说来探索,因为人类经验经常是充满矛盾又非理性的。我们不常在聆听科学讲座或统计分析时感动涕零,但是从事心理治疗这一行,」他补充:「是需要投注情意的。」
伍兹深受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温尼考特(D. W. Winnicott)影响,如同温尼考特,他会说,对治疗师而言,个案接受他进入其内心世界,是一种特权(一项殊荣)。伍兹自己也曾写过:「纵然治疗师的工作是让虐待、忽视和扭曲的丑恶面貌现形,但这个过程也是他或她参与创造及医治的必要过程。」
中文版序 针对性侵害加害者的治疗工作
第一章 青少年施虐者的心理治疗
在青少年时期,当成年的人格建立之际,可能是打破虐待循环模式的好机会。然而,因为照料系统对这些个案缺乏乐观,这个时机经常错失了。我们的目标是找出有助于改变的要素,同时也要清楚使年轻人持续受虐或施虐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 系统脉络中的心理治疗
将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整合入有系统的脉络中,既有优点,也会带来问题:如何使年轻个案在治疗中保有隐私感及安全感。有这样的感受,个案才会吐露私密且痛苦的心情,不用担心进一步出丑或受到羞辱。将对话外化的系统概念,使心理治疗脱离了错误机密性的约束,进而使年轻人得以为自己的虐待人生创造一套新的叙事。
第三章 青少年受虐与施虐者心理治疗的一般性主题
曾经施虐的青少年常成为漏网之鱼,未获得任何的治疗;而因为复杂的情绪跟心理问题,实际转介的青少年可能不适合比较结构化的方案,有时行为问题也会导致安置困难。然而,此一特别取向的优点,在于它对全人需求的适应性。此外,精神分析治疗的弹性,可提供青少年多元的情绪困难所需的联合疗法。
第四章 个别治疗与员工团体动力的交错
居住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整合,有赖于员工团体能以集体治疗团队的具体形式来行动的意愿和能力,各个角色需要有所区隔。员工团体需要充分的结构化,其间的沟通够自由到包含所有冲突。只有这样,这些年轻的受虐/虐待者才能获得所需要的涵容与理解。
第五章 以反常的恋童癖方式解决青少年期冲突:D先生的案例
治疗青少年早闭型统合案例时,重点在于个体化的分离是否可以重新来过。对D先生来说,重新来过意味着忍痛告别自己以恋童癖为象征的理想化童年。我们发现他跳过青春期发展,保存了乱伦幻想,并将之重建成异常行为。治疗使他得以重访这幼年世界。最后有一点十分有趣,就是他唯有在治疗结束之后,才能发展出成熟的性关系。
第六章 霸凌、教育,以及心理治疗的角色
治疗师的殊荣在于领会到:攻击行为和恶霸本身的恐惧有关,就如同受害者的恐惧一样。如此一来,心理治疗师或许可以在一般场域,还有特定案例之中,促进对于暴力意涵的了解;攻击行为可做多种解释,可能同时传达了自我实现和自我毁灭。
第七章 手足乱伦:神祕∕隐藏的禁忌
与成人性虐待加害者一同工作,显示出性慾如何变成死亡的工具。使用性来否认分离和保持性虐待的控制,源起于虐待人的家庭,即便最终带来家庭的失散、社会排挤和疏离。心理动力观点指出全能幻想和自恋的程度衍生了性慾-虐待的倾向;加害者的人格损伤和受害者被虐待所受的影响一样多。
第八章 司法团体心理治疗的位阶
团体会谈如同一个含义不断变化的万花筒,有时可能会感到混乱,尤其是那些缺乏治疗团体经验的人;但同时,也刺激所有相关者去提问,去探索意义,以产生变化。个体借此重温自身的创伤,因而改写自己的故事,或重新解释它。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团体提供一个机会让成员去发现新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是在被呵护的情境下。
第九章 针对曾虐待孩童之男性的团体治疗工作
团体当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健康的因子,一种「健康的团体标准」。因此,相较于只能靠本身资源的治疗师来说,成员们能够更容易投入健康的疗癒过程,以对抗强大的施虐者∕被虐者二元系统。一个团体治疗师必须具备平衡的能力,至少在他自己心里,能平衡团体成员寻求所需协助的渴望,以及他们精神病理中具破坏性的部分。
第十章 在受害者中寻找施虐者
本章内容同时涵盖形成团体历程的事件,以及作者回溯想法的记述,重点集中在反移情。成人司法团体步调较缓,常被悲惨的困境钉住。对已在防卫机转达到某种稳定的成人而言, 尽管花了许多功夫,改变始终是比较有威胁性的。如果移情是性倒错动力,被带进治疗的工具,那么反移情提供了这些力量该去的方向。
第十一章 关于治疗恋童患者的伦理问题
将「伦理态度」发展成「超越自恋考量,并真正领悟他人的能力」,或者是心理治疗的近期目标:帮助个案辨识及连结到其他的现实。恋童癖患者需要的是,帮助他发展自我了解及他与社会的关联,增加自身情感的流畅等等,这些期待值将让他知道其他人的存在,如同他自己,换句话说,他会明白孩子不应该是遭到虐待的。
【中文版序】针对性侵害加害者的治疗工作
我对本合集能于此间翻译出版至感荣幸。感谢台湾心理治疗学会(Taiwan Association of Psychotherapy ),以及心灵工坊出版社提供了这个机会促成此事。我特别感激我的同事樊雪梅,把我介绍给台湾的谘商与心理治疗社群,且促成我2012年八月访问台湾的行程。她是波特曼治疗中心(Portman Clinic)的重要成员,工作成果令人尊敬。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另一个国家的同行分享我工作与经验。
本书在谈有关与所有年纪的性侵加害者的治疗工作。大部分施虐者看来是男性,临床经验也如此反映。这并非说女性或女孩都不会施虐,但她们所呈现问题的本质迥异,我不在这儿讨论(参见Weldon, 1988, 1997, 2011)。本书前五章摘自《施虐男孩:年轻性侵害受害者与加害者的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一书(Boys who have abused: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with victim/perpetrators of sexual abuse),原版由英国Jessica Kingsley出版社出版。它们刻划出一个与青少年性侵加害者治疗工作的精神动力学架构。接下来一些讨论与成年男性工作的章节,有些以前从未出版,而有的则已在其他合集或者期刊中登载过。
值得注意且重要的是,除了治疗工作,还有许多与性侵相关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处理揭露,孩子保护的程序,还要监看孩子,才不会忽略他们出现的征兆以及象征。为了充分理解虐待问题,且有保障孩子的安全需求,要非常注意这些考量。可参见英国政府(2012)的孩童保护指导方针。本书的文章焦点不在这里。它们不仅形成一个治疗工作的背景,也提供给治疗处置一个安全的环境,没有特别优先注意到这些考量,是不能够着手治疗工作的。在进入虐待的精神动力之前,我在本书前两章对此有详细论述。
第四章追踪着个人工作,以及照顾曾被虐青少年的安置机构之工作人员的团体动力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呈现和创伤议题的工作压力如何影响所有担心的因素。「你如果与精神受到扰乱的人们工作,就如同自己受到扰乱一般。」(Hinshelwood, 2011; xxiii)接下来的一章,我企图呈现一个从青少年期一直发展恋童癖倾向的个体,到治疗如何有效释放其强迫行为的过程变迁。接下六与七两章企图以更宽广的观点,来看看学校里的霸凌问题,在那儿需要被遏制,而在家里,兄弟姊妹间的乱伦常常需要被认知、理解,以及修正。其于章节聚焦于成人工作,包括个人以及团体两者皆有,为针对已承认性侵的男性。这些加害者∕病人的群体是很多样化的,在他们进入疗程前,需要完整的评估。这工作许多方面不只涉及开始的评估,也需要持续监看。
我许多的思考是基于过去十二年在波特曼治疗中心的工作经验。从1931年之始,位于英国伦敦北部的塔维斯托克暨波特曼国家医疗服务基金会(Tavistock & Portman NHS Foundation Trust)便已经对所有年纪,苦于因其犯罪、暴力以及性异常行为的人们提供心理分析治疗。经由定义,因此我们的病人倾向于行为,而较非症状的痛苦,且也许因他们过去或现在的行为,而被其他服务所排除或拒绝。与这类病人工作的经验,使得有关置于在暴力、倒错以及少年犯罪之下的精神病理学的理论得以发展(最特别的是 Glover,1933, Rosen, 1964)。这些年已经有更多的文献出现,特别是摩根(Morgan)与鲁金斯基(Rusczynski, 2007),如于波特曼文库(Portman Papers)第一卷所见的。从精神分析概念而来,改编转换到此特殊领域已经开始在「司法心理治疗」(Forensic Psychotherapy)的范畴为人所知(Cordess & Cox, 1995)。如同在波特曼文库第二卷中,鲁比泰尔(Alla Rubitel)和瑞思(David Reiss)所编辑之《社区中的遏阻政策》所描述的,它已经形成对许多组织和机构谘询的基础。第三卷有关针对司法病人的成人团体正在印刷中,由伍兹(Woods)与威廉斯(Williams)编辑,伦敦的Karnac出版社出版。
像波特曼治疗中心这样所能提供的小小临床服务,除了审慎审核,以及建立「为何种人做何种工作」外,很不幸地没有能力去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在本书许多章节里,我连结到了经验性研究,但我们在波特曼还没能在随机控制实验下,来肯定地证明我们方法的有效性比其他的要来得高。然而我们亲眼所见的,大体上,缓慢但却可以肯定地,我们的病人状况是有所改善。这些论文相当于比昂(Bion)所说的「由经验中学习」,也就是说,仔细注意与病人接触产生的意义,尽可能先去除偏见,且让新的想法和意义出现。除了病患在治疗期间的再犯率是低的外,所有这些效果也许是难以评估的,而就因罪行需要被强制治疗者而言,「病人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ion),仍是非常高的。
司法心理治疗可被视为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以及司法精神病理学的产物(Welldon, 2011; 139)。精神分析一开始就不只对罪犯心智的了解,也对人类心灵之罪行意义有极大兴趣。伊底帕斯情结确实存在,杀死敌手的禁忌慾望,以取得所欲的东西,可视为根本地打破法律,不管是对家庭、「父亲」(the Father),或者是社会的情结,以现代观点可说是针对基督教原罪(Original Sin)概念的情结,甚至还更远于此,是在伊甸园里的罪行的情结。精神分析建立在由这样禁忌慾望升起之内在冲突,以及随之发生的神经质症状之上。然而对「司法」(forensic)病人而言,对反社会冲动的克制已经崩溃。犯法,且潜在性地成为社会威胁,个体可能也将倾向抗拒治疗。因此一个复杂性的治疗所需的,必须不只顾及病人个人需求,也要考虑病人行为对他人的冲击。此模式的发展已经与国际司法心理治疗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Psychotherapy)的工作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性(Welldon, 2011, chapter 8 )。亦参见网站forensicpsychotherapy.com。
施虐与受虐的一体两面之特性已经成为司法心理治疗的中心原则,依此原则,视加害者非天生,而是因其自身曾为受害者的经验而被创造出来的,虽然这常常被分离出去或者隐藏起来(Welldon & Van Velsen, 1997; 1-9)。破坏社会基本规范(不管有没有真的违法),对个人以及社会二者都代表着一些东西。对个人而言,他或她已经造成伤害,但对他或他的疏忽或真正的虐待所造成的创伤,也存在不被看见的背景之中。对社会而言有责任承认这两件事同时存在。温尼考特(Winnicott, 1956)的反社会倾向(Antisocial Tendency)概念显示受伤的个人如何把注意力放到他所苦于的疾病,对能获得补偿怀抱着希望(也许经常没用)。治疗的演变象征化了这个冲突,且有可能让一个人得以解决他的内在冲突。
虽然做为英国国家健康服务门诊处所,波特曼治疗中心的设置很特殊,我希望于此间的临床发现可以和其他国家不同机构建立关联性。精神动力工作不是与认知行为治疗,或者性犯罪加害人处遇方案(Sex Offender Treatment Programmes)处于竞争状态,因为其任务是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经常被当作这些方案的「研究生」(graduates),在这点上是被认知为他们有长期治疗需求。没有做为心理动力这类工作的操作手册,只有有关潜意识过程的指导原则,以及遏止和转化它们的方法;其目的是尽量地给病人安全的空间与自由去发展他的认同。加害者的加害行为之意义所要呈现的比此行为还多,因此这个进行加害行为的人,不只是一个加害者而已,这就是治疗的终极目标。我们发现,在处遇环境中,也许不总是但却也够频繁的,昔日的加害者于处遇中使用他的经验,包括他所曾经做过的事,去生长,以及去发展他的人性,就如一个病人所说的,使其可再成为「人类族群的一分子」,并且就处在一个转换其生命进入比以前所在之处更有建设性的位置。
向我们的病人们致谢,以及有关保密性:没有使用到临床资料是不可能写出这些文章的。有些人已同意,且我也很小心的保护这些病患的保密的权利。在其他的情况下,我已改变病患背景细节,在不拿掉所提到临床片段以及描述的意义之可能性下,使他尽量不被辨识出来。
当我第一次看到《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这个书名时,一种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它触及了一个社会中最令人不安的议题,但又以一种更为深入、更为学术化的方式呈现。“失落的童年”,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悲伤和隐喻,它暗示了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创伤、缺失,以及对个体长远影响的悲剧性根源。“性侵害加害者”,这是我们避之不及的罪恶,但这本书的目的并非简单地谴责,而是要深入探究其“精神分析观”。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想知道,精神分析这门学说,如何能够触及到如此扭曲的内心世界?是否会涉及到儿童早期客体关系的建立、潜意识中的冲突,或者某种病态的防御机制,最终导致了个体走向施加伤害的道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框架,帮助我认识到,在那些令人发指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心灵困境和扭曲的发展历程。这并非是要为施暴者辩护,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那些导致个体走向黑暗的隐秘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心理学深度理论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的探索,也是一次对人性深渊进行冷静审视的尝试。
评分这本《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深思,仿佛打开了一个沉重却又必须面对的潘多拉魔盒。作为一个一直以来对人性的阴暗面感到好奇,又对心理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怀揣着复杂的心情翻开了它。我并非专业人士,更多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求知欲驱使着我。书名中“失落的童年”几个字,就足以唤起无数关于成长、创伤以及那些童年时期可能被忽视、被遗忘的痛楚的联想。而“性侵害加害者”这一词组,则直接指向了社会中最令人发指的罪行,但它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谴责层面,而是更进一步地探究“加害者”这个概念本身,并且引入了“精神分析观”,这让我看到了一个试图深入剖析、理解而非简单归罪的视角。我迫切地想知道,精神分析这门深刻而复杂的学说,如何能够触及到如此扭曲、如此难以理解的内心世界?那些施加伤害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困境,怎样的创伤,才能让他们走向如此极端?书中是否会探讨早期经历对人格形成的深远影响?是否存在某些童年时期的缺失、创伤或防御机制,在日后扭曲成了施暴的动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框架,让我能够更理智、更具同情心(尽管这很困难)地去审视这一群体,而非仅仅停留在受害者的悲痛和对加害者的愤怒。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预防此类悲剧发生,以及如何帮助那些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创伤的人们,找到治愈之路的启示。这本书,或许是对人性深渊的一次勇敢探索,也是对理解与救赎的一次艰难尝试。
评分我并非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于人性中那些幽暗而复杂的角落,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不仅仅是在探讨一个令人发指的社会问题,更是在试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精神分析——去解读“加害者”这一群体。我一直认为,任何极端的行为,其背后都必然存在着复杂的心理动因。而“失落的童年”,这一概念,则强烈地暗示了早期经历对个体人格发展可能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那么,那些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创伤、忽视,或者在情感上未能得到充分满足的人,是否更容易在日后走向扭曲的道路?精神分析,这个以深入挖掘无意识、探索潜意识冲突著称的学派,它将如何揭示加害者内心世界的运作机制?书中是否会涉及俄狄浦斯情结的异常发展,或者客体关系理论中依恋模式的缺陷,如何在个体身上投射出病态的渴望与防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理性的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行为,去探究那些隐藏在社会道德评判之下的心理根源,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性是如何在童年的创伤与成长的扭曲中,一步步走向深渊。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心理学理论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的深入探究,也是一次对人类心灵深处复杂运作机制的严肃审视。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心理现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总是被那些能够深入探讨人性复杂性的书籍所吸引。《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这本书,恰好符合我的阅读口味。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重而深刻的基调。“失落的童年”,暗示了那些在成长初期可能遭受的创伤、忽视,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深远影响。而“性侵害加害者”,则触及了社会中最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引入了“精神分析观”。这让我意识到,它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对加害者的谴责,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入手,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怎样的心理冲突,才能让一个人走向施加如此严重伤害的道路?书中是否会运用精神分析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压抑的欲望、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以及个体与客体关系模式的扭曲,是如何在日后演变成了施暴行为?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理解这些极端行为的线索,并非是要为加害者开脱,而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那些导致个体走向歧途的隐秘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心理学前沿理论与现实社会问题交织的深刻探索,也是一次对人类心灵深处潜藏的黑暗面进行理性审视的努力。
评分这本《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一种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表面描述,而是试图通过“精神分析观”这一独特的视角,去探索“性侵害加害者”这一群体背后复杂的心灵世界。我一直认为,很多令人发指的行为,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其漫长而曲折的心理发展轨迹。“失落的童年”这个概念,更是强烈地暗示了早期经历的创伤、缺失,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体人格形成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我非常好奇,精神分析学派,尤其是那些关于潜意识冲突、客体关系理论、以及早期创伤对人格扭曲的阐释,将如何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施加伤害的人?书中是否会探讨,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依恋需求、压抑的性冲动,或者某种错误的自我认同,是如何一步步将个体推向犯罪的深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视角,让我能够超越简单的情感反应,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心理动因,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那些导致个体走向黑暗的隐秘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心理学前沿理论的深入实践,也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勇敢凝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那些在社会光谱中处于极端位置的人物和事件都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避之不及的恐惧,又有着想要探究其根源的强烈冲动。《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能够勾起我探究欲的存在。书名中的“失落的童年”,立刻让我联想到那些被忽视、被压抑的情感需求,以及可能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深刻心理创伤。而“性侵害加害者”这个词组,则直接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现实。但是,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引入了“精神分析观”。这让我意识到,它并不是要简单地进行道德谴责,而是试图去理解,去剖析,去揭示加害者行为背后那些深层的、往往是无意识的心理驱动。我非常好奇,弗洛伊德或拉康等精神分析大师的理论,如何能够应用于理解如此复杂和痛苦的个体案例?书中是否会探讨,童年时期压抑的性本能、早期与客体的疏离关系,或是某种扭曲的认同模式,最终导致了他们走向施加伤害的道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不同于表面审判的视角,让我能够看到,在那令人发指的行为之下,可能隐藏着怎样的心灵困境和病态发展。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人性最黑暗角落的哲学式探险,也是一次对心理学深度理论应用于理解极端行为的尝试。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能够揭示人性复杂性的书籍都格外青睐,《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这本书,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张力。“失落的童年”,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被遗忘的、可能充满创伤的过去,预示着童年经历对一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而“性侵害加害者”,更是直接点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社会议题。但真正吸引我的是,这本书并非停留在对罪行的简单描述或道德审判,而是引入了“精神分析观”。我一直认为,任何极端的行为,背后都必然有其复杂的心理根源。那么,精神分析,这门致力于探索无意识、潜意识以及早期经历对人格形成的深层影响的学说,将如何为我们解读“加害者”这一群体的心灵世界?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童年时期的压抑、创伤,或者某种病态的认同机制,如何在个体身上形成扭曲的欲望和防御,最终导向施加伤害的行为?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为深刻、更为理性的理解,去探究那些导致个体走向毁灭的隐秘力量,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理解极端个体案例的深度挑战,也是一次对人性深渊进行冷静审视的尝试。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心理动因都充满着探索的渴望,《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近乎偏执的好奇心。光看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首先,“失落的童年”几个字,就点明了问题的根源,它暗示着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创伤,以及那些对个体一生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早期经历。紧接着,“性侵害加害者”这个词组,直击社会中最令人不安的痛点。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行为的简单定性,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精神分析观”上,这让我觉得它试图提供一种更为深刻、更为人性化的解读。我一直认为,很多罪恶并非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有着其曲折复杂的心理发展历程。那么,精神分析,这个强调无意识、强调早期经验影响的学说,如何能够解释那些极端反社会行为的产生?书中是否会探讨压抑的性驱力、权力欲的扭曲,或者是早期客体关系的模式在个体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加害者扭曲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并非是要为他们辩护,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那些导致个体走向毁灭的隐秘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心理学前沿理论的实践性探索,也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勇敢凝视。
评分我通常不是那种会对社会新闻或案件细节过于关注的人,但《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宿命感,仿佛预示着一个关于阴影、关于原生家庭、关于那些无法挽回的过往的深刻叙事。我一直觉得,在很多社会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更复杂的人性根源。性侵害,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极致的负面情绪,但这本书的重点似乎不在于控诉,而在于“加害者”的“精神分析观”。这让我感到一丝好奇,甚至可以说是些许的“病态”的好奇。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什么样的内心挣扎,才能将一个人推向施暴者的行列?是童年时期自身的创伤,还是某种病态的权力欲望,抑或是其他更难以言说的心理驱动?精神分析,这个在心理学界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派,它的理论体系是否能够为我们理解这些极端行为提供某种解释?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无意识的冲突、压抑的欲望,以及那些早期关系模式对个体人格发展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一些我从未触及过的思维盲点,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广阔、更宏大的视角去理解那些令人扼腕的个体命运,从而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挑战既有认知的旅程,一次对黑暗角落的探寻,也是一次对自我心理边界的拓展。
评分对于那些能够深刻剖析人性、揭示社会现象背后隐秘动因的书籍,我总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关的精神分析观》这本书,凭借其极具吸引力的书名,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书名中的“失落的童年”,立刻联想到那些童年时期可能遭受的创伤、忽视,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而“性侵害加害者”这一词组,则直接指向了社会中最令人痛恨的行为。然而,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引入了“精神分析观”。这让我看到了一个试图深入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谴责的视角。我非常好奇,精神分析,这个以探索无意识、潜意识和早期经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将如何应用于理解如此复杂和令人发指的个体案例?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童年时期压抑的性驱力、异常的客体关系模式,或者某种病态的自我认同,是如何在日后扭曲成了施暴的动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为深刻、更为理性的理解,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心理根源,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那些导致个体走向歧途的隐秘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心理学前沿理论的实践性探索,也是一次对人类心灵深处复杂运作机制的严肃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