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经典
最受推崇的「艺术自疗」书籍
美国艺术治疗史上最卖座的畅销书之一
「艺术治疗这条心灵之路,每个人都能够亲临,不需任何天赋。」
美国艺术治疗界先驱派特.亚伦博士以自身情境为导引,分享身为学生、教师、艺术治疗师、妻子、母亲及艺术家的心情故事,影像创作让她内在深沉的恐惧与悲伤一一流泻,突破了自我的阴暗面,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与生命的意义。她鼓励每个人走上独一无二的探索旅程,辅以实用的素材、方法和活动指引:
.发现个人的故事或迷思
.办识出个人生命的主题和模式
.确认并释放痛苦的回忆
.结合日记和影像创作
.练习积极想像的技巧
.经由分享个人的创作而与他人连结
阅读对象
■对艺术、设计、创作、自我探索有兴趣的人
■本书是为「预期内在还有值得探索的人、能够从想像色彩、形状、
格式及影像中发掘乐趣的人」所写的,邀约欲从不真实的作品中破茧而出、
人际关系不和谐、工作不尽如人意及其他走入死胡同的人,加入探索的行列
■谘商辅导人员、治疗师、心理师、社工师、志工等助人工作者、学者、
社会行动∕运动者
作者简介
派特.亚伦博士(Pat B. Allen, Ph.D., A.T.R., HLM*)
是一位作家、艺术家、艺术治疗师和教师,她透过艺术创作、写作和园艺,与「创造性源头」(Creative Source)连结。她的两本着作《疗癒,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和《艺术是一条灵性通径》(Art Is a Spiritual Path)主要在艺术、心理、灵性和社运等跨领域中探索。亚伦博士也撰写了许多专业文章并制作几部影片,到处应邀演讲和带领工作坊,推广她所发展的「工作室三部曲」(Open Studio Process)创作模式。
亚伦博士多年来在许多参赛或受邀的展览中展示她的作品。她曾经是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兼任副教授,现任亚历桑纳州佩斯卡学院表达性艺术中心的访问学者。她目前投入朴门农艺(Permaculture)设计领域,并运用「工作室三部曲」的意图写作、艺术创作和见证写作,在大自然环境中,整合以身体为基础的学习来探讨生态议题。
※派特.亚伦是美国艺术治疗协会的终身荣誉会员,这个头衔是此协会所颁发的最高荣誉。
译者简介
江孟蓉
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毕。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为译者与科大英文讲师。爱好新知,乐在学习,欣然品味生活当下的况味,更乐于透过信达雅的译文,搭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美丽的桥樑。译有:《瞥见永恆》、《死亡晚餐派对》、《业力疗法》(以上由生命潜能出版),《法国盛宴》、《茴香酒店》、《纽约三部曲》(以上由皇冠出版),Email:maggie710166@yahoo.com.tw。
推荐序1 与自己重新相遇的旅程 蔡汶芳
推荐序2 艺术治疗的剑 吕素贞
推荐序3 艺术自疗之「美的历程」 吴明富
推荐序4 创作,活络生命的筋骨、滋补心灵的疗癒 易君珊
作者中文版序 艺术治疗师的天职与使命 派特.亚伦
前言 缤纷多采的艺术心灵之旅 M.C.理察斯
作者序 一条通往心灵之河的路
导读 回归艺术的真谛
第一部 酝酿
1驰骋想像
2探索记忆
3氛围营造
第二部 初探
4素描
5彩绘
6雕塑
第三部 心耘
7滞碍
8探寻
9工作
10心灵与神灵
11梦与故事
第四部 深掘
12原型
13影像之舞
14模式
15记录身体影像
16处理悲伤
17拼贴过去
第五部 整合
18深度
19恐惧重生
20投射
21探索未知
22协力创作
23转型
24一无所知
结论 圆融
25完成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作者序
一条通往心灵之河的路
影像让我分裂,又让我回归整体,成为更新、更大、能唿吸的自我。二十年来,我以影像、彩绘、素描及文字记录了自己的内在生活──这样的过程有时是一时兴起、有时勤勉努力,不过终究持续了我扮演美术系学生、艺术治疗师、教师、妻子、母亲与艺术家角色的这段日子。我想,我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我始终怀疑自己的存在。我的存在是那么不重要,那么不引人瞩目,因为我的感觉(这是创造意义的要素)流失了。艺术创作正是把灵性带回我生命的方式。心灵,乃是承受生命混乱、情感驱动以及生命篇章依存的地方。心灵,也是我补充能量、生生不息的美好之所。艺术,则是我认识自己是谁的媒介。
即使心灵遭到放逐,你还是可以描绘出自己的生命,只是其中蕴含的意义不见了。当我初次从事影像创作,我经常感觉自己疯了。人类情感的混沌对我而言,是那般陌生。即使我站在阳光下,与朋友说说笑笑,我依然感觉自己从阳光及笑语中跳脱,根本没有人与我感同身受。影像让我得以收复成长过程中所迷失的东西,并瞬时充注情感的能力。我并不相信艺术能够治疗或矫正什么,但是它却可以架起心灵的桥樑,那是一座一直等待着被搭造的桥樑。
在本书中,我使用「影像」(image)、「影像创作」(image making)及「艺术作品」(artwork)等字眼的次数,多于简单的「艺术」(art)一词。因为在艺术一词中潜存着价值的批判,而这极可能成为许多人挥之不去的障碍。艺术有好有坏,有精致、有高级。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都令人联想到最后的成品,像是一幅素描、一幅彩色的画或是一件物品;但影像却大不相同,它是我们每个人在听了音乐、读了诗篇或者闻到与某种记忆相系的香气时,在梦境或心灵之眼中寻常经历的共通现象。我们对于自我、自己所爱、所憎的都有一些内存的影像。我们甚至具有一些未曾谋面的人、未曾造访的地方的影像。艺术创作就是让这些影像现形的过程。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所画下的符码,毋须以外在的标准做评价,而只要依凭内在对于真实的认知。
影像创作乃是一种打破界限、抛却老旧概念而让新想法涌生的方法。它是一种演练的形式,如同任何一种心灵的修练。借由练习,对自我的认知终将蜕变为智慧。影像并不总是美好的,有时候它们是生涩而神秘的。它们也不尽然是令人感觉舒服的,但也可能令人喜悦、具有挑战性、刺激性,甚至有时是令人心生恐惧的。
本书强调与影像同行的过程,胜于对成果的着墨。许多人从未尝试影像创作,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处理成品。要裱框?卖掉?展示?与人分享?评论它?继续发展?广加行销?再多画十二幅,送到艺术市集?如果我真的爱上创作,就必须辞掉工作,持续作画?我必须称唿自己为艺术家?我可以如此吗?以艺术做为认知的一种方式,并不要求你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像尝试冥思并不要求你剃光头出家是同样的道理。要如何迎接影像、如何带进你生活中成为你的故事,完全由你决定。我把自己的故事融入本书,为的是呈现其中过程的多面向。它有时单刀直入,有时则否。然而只有透过「做」,才能够真正的学习。每个人的艺术创作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会经由影像创作的无限可能,而获得更新。
任何渴望触及感情、直觉及内在心灵的人,或同时希望打造一条通往心灵之河的路,在过程中更为活跃的人,都是本书的目标读者。这一路行来,你也许需要老师或引导者的协助,但这却未必是入门所必需的。你所需要的,只是运用想像力以及挥洒符号的勇气与好奇心。生命中,各式各样的故事早已存在于你的内心,就等着你娓娓诉说。
《疗愈,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我探索”的全新可能性。我一直以来都觉得,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往往被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和外界的评价所束缚,很难真正看到真实的自己。这本书提供的艺术治疗方法,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内心深处的一扇门。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你是谁”,而是提供一个工具,让你通过创作来“遇见”自己。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象征性表达”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在艺术作品中,一个简单的颜色,一个形状,或者一个物体,都能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内心深处的许多感受,是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的,但却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象征性地呈现出来。我开始尝试用绘画来记录我一天中的心情,或者用黏土来塑造我内心的某个感受。一开始会觉得有点迷茫,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或者捏的是什么,但随着不断的尝试,我渐渐能够从这些创作中解读出一些信息。我开始看到,我内心深处一些被压抑的渴望,一些被忽视的恐惧,甚至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这种“看见”,让我对自己的了解又深入了一层。这本书让我明白,自我探索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惊喜的旅程,而艺术,就是这场旅程中最忠实的向导。
评分《疗愈,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改变,是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解”。我以前总是试图压抑那些负面的情绪,觉得它们是不好的,应该被消灭的。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它们只会以更汹涌的方式反扑回来。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鼓励我们去拥抱,去接纳,甚至去“利用”那些被我们视为负面的情绪。它认为,每一个情绪,即使是最痛苦的,都有它出现的意义,也都有它想要传达的信息。而艺术创作,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去倾听这些信息,去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根源。我记得书里举了一个例子,关于一个总是感到愤怒的人,通过用红色颜料肆意地泼洒在画布上,最终释放了内心的压抑,并且在创作过程中,逐渐理解了愤怒背后更深层次的恐惧和无力感。这个例子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尝试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我内心的不悦。我发现,当我不再试图用语言去“辩解”或者“合理化”我的情绪时,而是直接将它们转化为色彩、形状或线条时,我反而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它们。这种“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疗愈。它不是让我立即“不再愤怒”,而是让我能够“理解愤怒”,并且找到更健康的方式去处理它。这本书让我明白,疗愈并非是消灭痛苦,而是学会与痛苦共存,并且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评分读完《疗愈,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即使是面对内心的痛苦,也试图去“逻辑化”地理解它。但这种方式往往让我更加焦虑,因为很多情绪是无法用逻辑来解释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的非理性之美,以及它在疗愈过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它不是直接给你一个解决方案,而是创造一个空间,让你能够安全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我特别欣赏书里对“过程”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太在意结果,太想快点“好起来”,反而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正在经历的转化。这本书教会我,重要的不是你画得有多好,或者做的有多“像”,而是你在创作时所投入的情感,以及你在创作后所获得的顿悟。它让我明白了,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灵的对话。我记得书中有提到,艺术治疗师的工作,不是去“治愈”病人,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内在的疗愈力量。这种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尊重和赋权。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加入一些简单的艺术创作,即使只是随手画几笔,或者用黏土捏一些东西。我发现,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时,那些烦恼和焦虑似乎都退居到了一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与专注。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它让我看到了,原来疗愈的路径可以如此多样,如此充满创造力。
评分读完《疗愈,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我对“放下”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为,放下就是忘记,就是不再去想。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放下,不是遗忘,而是接纳,是理解,是在理解之后,能够带着这份理解,继续前行。它认为,艺术创作,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我们创伤或痛苦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放下”的过程。通过将这些经历转化为艺术形式,我们能够将它们从内心的深处“移出来”,放在一个可以被观察和理解的位置。我曾经有过一段难以释怀的经历,一直以来都无法真正地释怀。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尝试用绘画的方式来描绘那段经历。我没有去刻意追求画面的美观,只是将我当时的感受,我的情绪,我的想法,都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画布上。整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到轻松,甚至有些痛苦,但当我完成画作,并且静静地看着它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好像能够以一种更超然的视角来看待那段经历。它不再是压迫在我心头的重担,而更像是一幅可以被“阅读”的画。这种“看见”本身,就带来了一种解脱。这本书让我明白,放下不是遗忘,而是将过去变成我们成长的一部分,而艺术,就是帮助我们完成这个转化的神奇工具。
评分《疗愈,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这本书,我大概是两个月前接触到的。当时正经历一段比较低谷的时期,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死胡同里,情绪起伏很大,尝试了各种方法,却收效甚微。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角落里看到了它,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彩和抽象的线条,似乎预示着一种平静的力量。翻了几页,就被其中一些关于艺术创作如何触及内心深处,如何帮助人们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的描述所打动。我并不是一个艺术家,甚至可以说我对绘画、雕塑这些东西知之甚少,所以一开始我对艺术治疗的效果是有些怀疑的。但书里用很多案例和理论解释了,艺术治疗并非要求我们成为多么技艺精湛的艺术家,而是将创作本身作为一种媒介,一种探索和表达自我的工具。它强调的是过程,是那个在画布上、在泥土中、在色彩间流淌的思绪和情感。我记得书里有一段话,大意是说,当我们拿起画笔,与其说是描绘外界,不如说是在描绘我们内心的风景,那些被压抑的、被遗忘的、甚至是被我们自己刻意忽视的部分,都会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点点浮现出来。这种说法让我觉得很有启发,好像找到了一个潜在的出口。我迫不及待地买下了这本书,并且决定开始我的“内在旅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疗愈公式”,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路径。它提供了很多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但最终的答案,或者说最终的疗愈,都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挖掘和回应。
评分这本《疗愈,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次温柔的陪伴。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那种独特的视角吸引的。我一直觉得,生活中很多烦恼,很多痛苦,都是因为我们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有时候,即使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到难过,或者为什么会对某些事情如此敏感。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告诉我们,除了语言,我们还有艺术。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一张简单的涂鸦,一个随意的形状,背后都能蕴含如此丰富的情感信息。书里举了很多例子,从童年的涂鸦到成年后的抽象画,都揭示了创作者内心的状态。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无意识的表达”那一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恰恰是在我们没有刻意去“思考”的时候,通过创作流露出来的。这种“无意识”的表达,反而比我们绞尽脑汁去组织语言更能触及问题的核心。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简单的练习,比如用色彩来表达情绪,或者用形状来描绘一个困扰我的问题。一开始会觉得有点笨拙,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可以暂时放下那些语言上的束缚,更加纯粹地去感受自己。那些曾经让我窒息的情绪,在画布上变成了一道道色彩,慢慢地,我好像能看清楚它们,也能更好地接纳它们。这本书让我明白,疗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艺术创作,就是这个过程中最有力也是最温柔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疗愈,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我之前对“疗愈”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心理咨询或者药物治疗,而这本书则将艺术引入了疗愈的范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它不是让你去“对抗”你的痛苦,而是让你去“转化”你的痛苦,并且从中汲取力量。我最欣赏的是书中那种“不评判”的态度。在艺术创作中,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没有所谓的“好”与“坏”。你所创作出来的,就是你当下最真实的状态的体现。这种“无评判”的环境,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安全。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去表达我内心的情感,即使是那些我曾经觉得“不应该”存在的情绪。我记得书里提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关怀”的过程。当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创作,去表达你自己的时候,你就是在对自己进行温柔的呵护。这种观点让我觉得非常治愈。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加入一些艺术创作的元素,即使只是在纸上随意涂鸦,或者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拼贴。我发现,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平静,仿佛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也变得不再那么难以逾越。这本书让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疗愈能力,而艺术,就是唤醒这股能力的催化剂。
评分自从读了《疗愈,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之后,我对“创造力”的理解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我一直认为,创造力是属于那些艺术家、音乐家、作家们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和创造力丝毫沾不上边。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它告诉我,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并非一定体现在宏大的艺术作品上,而体现在我们与生活互动的方式,体现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更体现在我们探索和表达自我的过程中。书中将艺术创作描绘成一种“游戏”,一种“探索”,一种“对话”,而非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技艺的“表演”。这种轻松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艺术治疗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的。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小练习,比如用不同颜色的纸片来组合出自己当下想要的感觉,或者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暂时摆脱那些日常的琐碎和压力,重新找回一种自由和纯粹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当我在艺术创作中“玩耍”时,我往往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或者看到一些之前被我忽略的可能性。这种“玩耍”带来的启发,甚至比我苦思冥想几个小时还要有效。这本书让我相信,我的内在拥有着无穷的创造力,而艺术,就是释放这股力量的绝佳途径。
评分《疗愈,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沟通”的意义。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有效的沟通就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理解对方的意思。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除了语言之外,我们还有更深层次、更直观的沟通方式,那就是艺术。它认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沟通”,它是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沟通,也是在与世界进行沟通。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感的具象化”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而当我们将这些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时,它们反而变得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我曾经尝试过用绘画来表达我内心的一些困扰。一开始会觉得很奇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画出这样的线条和颜色,但随着不断的创作和反思,我渐渐能够从中解读出一些我从未意识到的信息。我发现,通过艺术,我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也能更清晰地向自己“传达”一些我内心深处的呼唤。这种“自我沟通”的能力,让我觉得无比珍贵。这本书让我相信,当我们学会用艺术来与自己对话时,我们也就拥有了更强大的内在力量,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疗愈,从创作开始:艺术治疗的内在旅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希望”的重新定义。我曾经以为,希望就是期待一个美好的未来,期待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希望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来自我们内在的力量,来自我们对自身潜能的信任。它将艺术创作描绘成一种“播种”希望的方式。每一次创作,都是在为内心的成长播下种子,无论结果如何,这些种子都会在某个时刻生根发芽。我记得书中有提到,即使是最微小的创作,最简单的色彩组合,也可能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的内心带来一丝光明。这种观点让我觉得非常鼓舞人心。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用更积极的态度去进行艺术创作,即使只是随手涂鸦,我也将其视为一种“创造希望”的行为。我不再过于执着于画面的结果,而是更关注于在创作过程中,我所感受到的那份“可能性”。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从中看到一丝曙光。这本书让我明白,希望不是等待,而是创造,而艺术,就是我们创造希望的最有力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