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

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绘画心理学
  • 心理分析
  • 图典
  • 艺术治疗
  • 人格心理学
  • 潜意识
  • 情绪
  • 象征意义
  • 自我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图画面前,每个人都无法隐藏自己

  你知道吗?绘画及色彩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
  分析它,就像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
  透过收集绘画,如同收集人们的生命故事
  画者在讲解自己的画时,彷彿在展开自己生命的画卷
  而图画背后的意义透过分析显现出新的价值、新的意义

  【为什要要用心理画解读谘询人的心理状态?】

  历代理心学权威均认为简单的图画是可以表露人的性格、事业、家庭及人际关系,而画「屋、树、人」是心理学上最必备的测验之一。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克(Buck)认为画人、房子和树可以反映人格、知觉和态度。谘询师可透过分析画中房子、树、人的特征及画的细节比例、透视、颜色使用进行心理评估。

  故在心理画系列书籍中,皆以此三种画作为主要中心来进行分析。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能看到人的潜意识的书。
  这是第一部图典形式的绘画心理分析书。
  透过1000张「屋、树、人」绘画及色彩分析让你在--
  家庭里,妈妈将更了解孩子的心;
  婚姻里,夫妻将更了解对方的心;
  学校里,教师将更了解学生的心;
  职场里,老板将更了解员工的心;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以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内容充实、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书籍简介:《光影流转:数字时代人像摄影的艺术与技术》 第一章:肖像的诞生与演变——跨越世纪的凝视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像摄影从诞生之初到数字化巅峰的完整历程。我们追溯布拉萨伊(Brassaï)在巴黎夜色中捕捉的街头群像,解析纳达尔(Nadar)对名流政要的经典肖像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以及阿维登(Yousuf Karsh)如何通过标志性的光影处理,将人物的灵魂刻画于胶片之上。 本章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凝视的权力”的哲学探讨。从早期摄影对客观记录的追求,到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构建的解构,我们分析了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我们看待自我与他人的方式。例如,19世纪末湿版摄影的严谨性如何迫使被摄者保持静止,从而无意间创造出一种“永恒的庄重感”;而20世纪中叶小型相机的普及,又如何解放了摄影师,使其能够捕捉到更具即时性和人情味的瞬间。 特别地,我们用一节篇幅聚焦于肖像中的“非在场性”——即摄影如何通过定格一个瞬间,来暗示缺失的时间、未言之语和未被捕捉的情感侧面。这为后续技术章节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使用的工具,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能“看见”什么,以及我们选择“展示”什么。 第二章:光线作为语言——解析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结构性对话 人像摄影的核心在于光,而光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本章旨在解构光线在构建面部结构、情绪氛围和叙事深度中的作用,将其视为一种可以被精确操控的语法。 我们将详细分析自然光的微妙之处。清晨的“蓝调时刻”与黄昏的“黄金时刻”不仅是色彩的差异,更是光线角度对人脸立体感、阴影过渡的根本影响。我们将通过大量案例图解,说明如何利用窗户光(Window Light)的柔和边缘,塑造出柔美、内敛的形象,以及如何利用侧逆光(Rim Light)来分离主体与背景,增强戏剧感。 随后,转向人工光的掌控。这不是简单的布光法则堆砌,而是对光质、光量与光位的系统性理解。章节细致阐述了三点布光法(Key, Fill, Back Light)的几何原理,并深入探讨了柔光箱(Softbox)、雷达罩(Beauty Dish)和反光伞在改变光线硬度、投射范围和阴影锐度上的本质区别。我们将引入“光位图谱”,用图表清晰展示不同灯具组合如何影响眼睛中的“眼神光”(Catchlight)形态,以及如何利用色彩滤镜(Gels)在情绪层面进行暗示。 一个核心论点是:优秀的人像摄影师是光的“翻译者”,他们不仅知道光在哪里,更知道光在“说什么”。 第三章:构图的心理学——空间、平衡与视觉导引 如果光线是人像摄影的动词,那么构图就是其句法结构。本章聚焦于如何通过画面布局,引导观众的视线,并潜意识地传递情感信息。 我们超越了传统的“三分法”和“黄金分割”,探讨更具动态性的构图原理。章节分析了负空间(Negative Space)在肖像中的强大作用——如何利用大面积的空白区域来衬托主体,营造孤独感、静谧感或无限感。同时,我们研究了引导线(Leading Lines)的应用,不仅是环境中的线条,还包括人物肢体语言所形成的隐含线条,如何将观众的目光导向模特的眼睛或关键的叙事点。 此外,本章对裁剪与视角进行了深入剖析。低角度拍摄(仰视)如何赋予主体权威感和力量感,而高角度拍摄(俯视)如何带来疏离感或脆弱感。我们探讨了景深(Depth of Field)在构图中的角色:极浅的景深如何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锁定在模特的眼神上,而深景深如何将人物置于一个完整的环境中,增强故事的场景感。 最终目标是让读者明白,构图不是规则的约束,而是视觉叙事的组织工具。 第四章:后期处理:从数字暗房到风格确立 本章将后期处理视为摄影流程的延伸,而非单纯的修饰。我们强调后期是实现前期构思的最后一步,是确定作品“调性”的关键环节。 我们摒弃了对“过度修饰”的道德批判,转而探讨数字暗房中的色彩科学与调性管理。章节详细介绍了色彩空间(sRGB, Adobe RGB, ProPhoto RGB)的选择对最终输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色彩平衡、色相/饱和度调整来构建特定的视觉情绪(例如,冷色调的疏离感与暖色调的亲密感)。 在磨皮与塑形方面,本书主张“克制的精修”。我们深入讲解非破坏性工作流程,如高频/低频分离技术在保留皮肤纹理的同时实现平滑处理的平衡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局部调整(如Dodge & Burn,燃烧与减淡技术)来模拟传统暗房的塑形效果,强化光影的立体感,而非仅仅是“美化”。 最后,我们将探讨风格的建立。通过预设(Preset)的定制化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统一的对比度、颗粒感和色彩映射,形成具有个人辨识度的视觉签名。 第五章:人像摄影的伦理与当代实践 在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摄影师的责任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本章探讨了人像摄影中复杂的伦理边界。 我们讨论了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的深度含义,尤其是在街头抓拍和使用弱势群体作为主题时,需要考虑的社会责任。章节分析了肖像权与隐私权在数字传播时代的张力,以及过度修饰带来的身体意象偏差问题。 在当代实践层面,本书也关注了AI生成图像对传统人像摄影的冲击与融合。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AI工具辅助创作,但同时坚守摄影师的主体性——即对现实的捕捉、对瞬间的判断,以及对被摄者“人味”的尊重。我们相信,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摄影的魅力永远根植于人与人之间真实、复杂的连接。 --- 总结: 《光影流转》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相机设置和后期软件操作的指南,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看待人、如何用光线塑造故事、以及如何在技术洪流中保持视觉真诚的深度论著。它旨在将读者从单纯的技术执行者,提升为具有深刻视觉洞察力的艺术创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洪伟

  长春市诺亚心驿谘 询公司首席治疗师,国际沙盘游戏学会专业会员,美国艺术治疗师学会註册艺术治疗师。李洪伟老师从2000年开始研究绘画分析和色彩治疗,从2007年开始 在中国本土推广艺术治疗,在北京、青岛、济南、广州、上海开了十几期「绘画分析与色彩治疗101」培训课程。

吴迪

   註册艺术治疗师(CAAT),国际心理谘询师,专业研究色彩治疗、色彩心理谘询,曾跟随日本色彩大师宫崎道子学习色彩艺术和色彩心理。天生对颜色敏感, 赋予一双发现的眼睛,研发了色彩心理谘询应用体系,并结合色彩营养学,服饰搭配学给予个案全方位的身心整合指导。致力于身心疗愈的研究与推广,让更多人获 得身心健康。

图书目录

上篇 图典

第一章 房部-房子图
一、整体∕003
二、门∕013
三、窗户∕016
四、屋顶∕020
五、烟囱∕025
六、台阶和走道∕027
七、墙壁∕028
八、房间∕031

第二章 树部-树木人格图
一、整体∕033
二、树冠和树枝∕041
三、树干∕058
四、树叶∕064
五、树根∕068
六、果实∕071
七、树皮∕075
八、附加物∕076

第三章 人部-人物画
一、画像整体∕079
画面大小∕079
画面位置∕080
人物的整体∕083
只画头部∕086
二、头部∕087
头部整体∕087
头发∕088
五官整体∕094
眼睛∕095
睫毛∕102
眉毛∕102
耳朵∕107
鼻子∕110
嘴巴∕114
下巴∕117
三、脖子∕118
四、躯体∕120
躯体整体∕120
肩膀∕121
五、四肢∕122
四肢缺损∕122
胳膊∕123
手和手指∕124
腿和脚∕128
六、服饰∕129

第四章 画面整体分析
一、房、树、人在画面上的一般表达∕133
二、房、树、人的间距∕134
三、画面大小∕134
四、位置∕135
五、图形切断(房、树、人被纸边缘切断)∕136
六、线条特点∕137
七、阴影∕139
八、平衡性∕139
九、其他情况∕140

第五章 常见附加物
一、天象∕143
二、植物∕145
三、动物∕147

第六章 色彩部-色彩的心理含意
红色∕151
橙色∕152
黑色∕153
黄色∕153
绿色∕154
白色∕154
蓝色∕155
紫色∕156
灰色∕156
褐色∕157

下篇 应用指南
一、家庭问题∕161
案例:放飞快乐的家庭∕161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165
案例一:被网瘾绑架的少年∕165
案例二:玩篮球的梦∕169
三、婚姻情感问题∕173
案例:灰姑娘的伊甸园∕173
四、人力资源测试评定∕178
案例一:招聘首席财务执行长(CFO)∕178
案例二:招聘实习心理谘询师∕181
五、监狱-服刑人员心理评估∕185
案例:一个受贿的员警∕185

高级篇 色彩的象征与意义
色彩如何反映心理∕193
红色∕196
橙色∕203
黑色∕206
黄色∕210
绿色∕214
白色∕219
蓝色∕222
紫色∕226
灰色∕230
褐色∕233
参考书目∕236
色彩案例分析∕239
案例一:自由的鱼∕239
案例二:脚踏干坤∕241

附录
绘画心理分析的三角模型∕245
为什么可以从图画中看出我们的内心∕247
绘画心理分析发展简史∕250
后记∕259
学员感言∕261

图书序言

前言

  2000 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绘画心理分析。

  在好奇中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画之后,透过老师的分析,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在一幅不经意的图画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它就像一张藏宝图,反映出我心中未知的潜能;又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身的侷限。从此我便如痴如醉地爱上绘画分析。

  每个新手的1000 张画

  参加培训,要想拿到证书,每个学员必须搜集1000张画。1000 张!在当时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到哪里去搜集呢?我只能从身边的朋友、同学、亲戚开始。记得当时背包中总会装着四大「法宝」—A4 白纸、2B 铅笔、油画棒和橡皮擦,走到哪里「讨画」到哪里。短短几个月,我认识的人基本都被我「讨」遍了,但总计也不过百十来张,远远不够。

  只要条件适宜,我就会拿出画笔厚着脸皮请人画。记得有一次,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坐在路边,突发奇想想看看乞丐的画会是什么样,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幅画。

  这幅画整体看上去很潦草,线条简单。房子呈平面状,表示家庭没有太多温暖,也许如果有家人支持,也就不会流落街头。树木呈「草」状—树象征人的生命动力和事业的基础,所谓「参天大树」,树木应长得高大、粗壮,而此人的树又细又小,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何谈生命的动力?哪有事业之心?人物画得简单、偏小,说明自我评价很低,不自信、退缩。右上角那个大大的太阳,代表他内心对温暖和爱的渴望。看着手中画,再看眼前人,此时我手里拿的似乎不是画,而是一个人的生命档案。

  卧铺票与绘画

  2000 年6 月我坐火车去河南,没有座位。于是我跟其他旅客闲谈,并向他们讨画。这一讨不要紧,几乎分析了20 多人。最后列车长也感觉好奇,为我画了一张画。当时他在树上画了3 个硕大的苹果。

  我问他:「这些果子成熟了吗?」他说:「在成长中。」「什么季节的树啊?」「快到秋天的树。」我说:「你除了做列车长之外,还有其他工作或生意同时在做,而且效益很好,特别是今年,会有很大收获。」

  他听完惊奇地瞪大眼睛说:「你怎么知道的?你是算命的?」原来此人正在开办外语培训学校还出售考试辅导教材,当时20 多所学校与他合作,自然效益很好。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我又指出他要改进的地方,并告诉他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他非常感激,最后让我去卧铺车厢休息。(註:多个果实,表示追求多个目标或理想。见本书P73)

  小女孩与看板

  一次去商店买画笔,见店主很忙,我就在门口等了一会儿。这时有个6 岁左右的女孩在写作业。于是,我拿出纸让女孩画画,画完和女孩做游戏。大约10 分钟左右,店主忙完了,过来和我聊天,原来这个小女孩是店主的女儿。

  画面上浓浓的烟、笔直的树干、下垂的嘴角都表示孩子的内在比较愤怒…听完我的分析,店主很惊讶。接着我又告诉她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平时可以多和女儿一同画画讲故事,增加亲子沟通。

  后来小女孩接受了几次亲子绘画的辅导,情绪稳定下来,性格也变得比较开朗。大约过了半年我接到小女孩妈妈的电话,说她的商店搬到了大学城里比较繁华的位置,为了表示感谢想帮助我们中心挂一个牌子做宣传,于是就有了一个免费的户外看板立在她的店面房子上。这个看板,现在还存在。

  从2000 年开始,9 年的时间,我已经搜集并分析了上万张画。关于绘画心理分析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

  2007 年,我又开始着手绘画分析的教学工作,传播这的?」原来此人正在开办外语培训学校还出售考试辅导教材,当时20 多所学校与他合作,自然效益很好。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我又指出他要改进的地方,并告诉他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他非常感激,最后让我去卧铺车厢休息。

  (註:多个果实,表示追求多个目标或理想。见本书P73)

  收集绘画,如同收集人们的生命故事。画者在讲解自己的画时,彷彿在展开自己生命的画卷。而图画背后的意义透过分析显现出新的价值、新的意义。人们以此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并找到自己从未发觉的潜能。绘画分析就像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或像一幅心灵的藏宝图。

  有时候,我梦想着所有人都掌握一点绘画分析的小技术:
  家庭里,妈妈以此了解孩子的心;
  婚姻里,夫妻以此了解爱人的心;
  学校里,教师以此了解学生的心;
  职场里,老板以此了解员工的心;
  谘询里,心理师以此了解来访者的心。

  以画为媒,促进沟通。本书就是为大家提供一把钥匙,大家可以拿着它去打开心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的美好人生!

李洪伟

图书试读

为什么可以从图画中看出我们的内心—绘画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

一、绘画是无意识的直接表达。


人类早在远古时代就在石头上刻画。画不仅仅是符号,还寄託着人类的情感和希望。儿童先学会涂鸦,这也是他们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渴望交流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才开始学习写文字。可见,绘画是无意识的直接表达。

当然,语言和文字同样可以表达无意识。但相比较起来,绘画来得更加自然,也更有象征性。绘画会让人产生联想,也会勾起人的回忆,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在绘画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中表露出情感和体验。绘画作品包含了人们的情感体验,可是又不像文字那么直接,所以人们可以不用担心「洩密」。绘画真可谓是无意识的直接表达。

语言文字是社会化的产物。文字的产生远在绘画之后,古中国和古埃及的文字都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象形文字。婴儿透过学习说话,完成着社会化的过程。所以,人们使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同时,也就是在用社会化的工具来表达自己,这也是意识层面的表达。

所以,画家们的作品也是在表达自己。仔细分析后,同样可以从中发现无意识的表达。佛洛依德曾经研究过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那些艺术家的特质和无意识可以从中识别。其实,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公开的秘密」,因为它直接地呈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世界。但是,它们又都是经过艺术加工和专业技巧处理的作品,所以分析它们就需要更高的智慧了。

二、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是自我无意识的表现。

投射是个体非可见并存在于其自身中的事物,透过个体在外部现实寻找到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然后再将自身投射到这个事物上,并向意识表达无意识内容的过程。

在分析心理学中,投射不是有意识地主动进行的,投射发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无意识心理内容,这些心理内容以其真实性具有自发地反映自己、进入意识的自主功能,是它们把自己投射到意识中。

「投射测验」最早是1938 年由H.默里在《人格探索》一书中提出的。在其后一年L.弗兰克在论文《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投射方法》中正式提出「投射方法」。

主要的投射测验有墨迹图片(罗夏测试、霍兹曼墨迹技术)、主题统觉测试、句子完成、文字联想(语词联想测试)、图画测试等,心理学的投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

三、绘画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象化。

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象化为一幅绘画作品。透过在一张纸上简简单单地描绘几个形象就能够清楚地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如果同样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就会需要很多的文字。所以,人们通常觉得绘画的表达力更强。

绘画中线条有流畅与断续,有遒劲有力与软弱无力。绘画中的色彩有冷与暖,有浓与淡,还有鲜与浊的表现。这些用来表达的线条与色彩即是绘画的基本要素。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当表达的内容较为复杂时,人们常是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这时,听的人也是摸不着头绪。

要是用画来表达,可能很快就搞清楚了。因为在画画的过程中人们重新整理了思绪,绘画也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从立体到平面、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形到有形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思考进一步深化。如果问你「最近心情是怎样的状态」,回答之前常要想一想,组织一下语言,而后表达的内容可能也不尽如人意。如果改用绘画来表达,人们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在纸上,把心情这么抽象的事物具象地呈现出来了。这样一来,沟通也变得容易了。对这幅画的解释也就是意识与无意识的联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感到非常迷茫和困惑。周围的人总是告诉我“不要想太多”,但很多时候,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自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情绪色彩”的解读。比如,为什么我有时候会觉得蓝色代表忧郁,有时候又觉得它象征着宁静?书中详细解释了色彩背后所承载的心理能量,以及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这些解读。我发现,当我尝试着将自己当时的情绪用色彩画出来时,我才真正能够“看见”我的情绪,而不是被它“淹没”。我也会尝试书中的一些“绘画治疗”小练习,比如画出让我感到压力的事情,然后尝试用更柔和的色彩去“覆盖”它。虽然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觉内心更加平静一些。这本书没有说教,而是提供了一种“玩”的方式,让我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认识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它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朋友,陪伴我度过这段充满挑战的青春期。

评分

我是一名美术老师,平日里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的作品常常让我既惊喜又困惑。孩子们的心思,有时如同那最纯净的颜料,直接而热烈;有时又像被层层晕染的墨迹,深邃而难以捉摸。《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们内心深处的小窗。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运用到课堂观察中,比如对色彩情绪的解读,对线条力量感的分析,以及对空间布局的理解。我发现,当我对一个孩子画中的某个特定元素产生疑问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标准答案”,而是给出了一系列可能性,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例如,一个孩子反复描绘同样的场景,书中可能将其解读为一种对安全感的追求,或者对某种经历的反复演练。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的背后,往往承载着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的情感和意义。我也注意到,书中不仅仅关注儿童绘画,还涉及了成人绘画的案例,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不同年龄段个体在绘画中的心理投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的学生,更有效地与他们沟通,并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给予我更多的专业支持和理论依据。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如何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却是我长期以来探索的难题。《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被书中严谨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案例研究所折服。作者在介绍绘画心理分析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状态下个体绘画特征的共性与差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象征意义”的解读,那些看似简单的图形,在作者的分析下,都变得意义非凡。例如,对“圆形”和“方形”的不同心理暗示的阐述,让我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论知识,更在实际操作层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开始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运用到我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去有意识地探索我内心的情感和需求。我发现,当我对自己的绘画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后,我对自己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自我探索和心灵成长的过程。

评分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更直观、更具象地触及来访者内心世界的方法。《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工具。在我的咨询实践中,语言有时候会成为一种屏障,来访者可能因为羞耻、恐惧或是不知如何表达,而无法充分袒露自己的内心。绘画,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却能够绕过这些障碍,直接呈现出潜意识的图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解读这些图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绘画元素(如颜色、线条、形状、构图、空间感等)与特定心理状态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以及大量不同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不仅具有学术上的价值,更在实际操作层面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比如,书中对“破坏性线条”和“回避性空间”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心理信号。我已经在尝试将绘画练习作为辅助性的咨询手段,让来访者在绘画中自由表达,然后我再结合书中的理论,与他们一起探索画面的深层含义。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在冲突,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处理情绪,最终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和疗愈。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下的白领,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焦虑和压力如影随形。《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自我调节途径。我被书中那些精美的画作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和线条的堆砌,更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生动写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压力信号”在绘画中的体现的分析,比如那些紧缩的线条、压抑的色彩、或者被分割的空间。这些描述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最近的一些绘画作品,我发现我确实会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自觉地使用大量深色,并且画面常常显得拥挤而缺乏生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诊断工具,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状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我感到压力”。我开始定期进行绘画练习,将其作为一种“减压仪式”。在画笔的挥洒中,我释放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整理了杂乱的思绪。每一次完成一幅画,我都感觉内心平静了许多。这本书就像是我的一个私人“心理沙盘”,让我能够在一方画布上,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重拾内心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是自由而纯粹的,不应该受到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这本书,让我对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我承认,当我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时,我对“分析”二字有些抗拒,担心它会剥夺艺术的神秘感和创造力。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种“分析”并非是限制,而是一种“理解”的途径。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试图给绘画贴上标签,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解读的可能性。他强调,绘画心理分析并非是绝对的,而是需要结合个体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这种严谨而开放的态度,让我消除了最初的顾虑。我开始将这种“理解”的态度运用到我自己的创作中。当我遇到创作瓶颈时,我会尝试着去分析自己的作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潜意识的信号在传递。我发现,这种自我分析,反而能够激发我新的创作灵感。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自由,并非是无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对自我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它帮助我看到了,原来我的画笔,也能够成为我内心世界的“探险家”,而我,则是那位耐心的“解读员”。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处理一些个人情绪上的困扰,觉得生活有些灰暗,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朋友向我推荐了《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说是可以帮助我认识自己。刚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觉得画画这东西,能有多大作用呢?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我被它所呈现的视觉语言深深吸引了。书中的图片,有儿童的稚拙涂鸦,有成人的抽象表达,虽然风格各异,但都散发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每一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图画和心理解读,让我能够看到,原来那些我曾经以为是“乱画”的东西,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信息。我开始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引导,拿起画笔,随意地涂抹。我发现,当我在画画的时候,那些困扰我的情绪,那些压抑的感受,仿佛找到了一个出口,随着色彩和线条流淌出来。这种释放的感觉,是我之前从未体验过的。这本书并没有给我“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面对”问题,如何去“理解”自己的情绪。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我的内心也依然有着闪光点,有着希望。

评分

长久以来,我总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一些障碍,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具来探索这个问题。我被书中关于“空间关系”在绘画中的体现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画面中物体之间的距离、方向以及相互的位置,如何反映出个体在现实世界中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式。例如,那些画面中央拥挤、缺乏留白的绘画,可能暗示着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感到被压迫或不自在。而那些画面边缘化、孤立的元素,则可能反映出个体回避社交或感到孤独的状态。我开始尝试着在画出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场景时,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空间关系。我发现,我画中的人物常常离得很远,或者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多“空白”。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在潜意识里,一直在与他人保持着距离。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的直接答案,但它帮助我“看见”了问题的根源,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做出改变。我期待着,通过持续的绘画练习,我能够逐渐学会如何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评分

我是一个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人,但一直以来,我都只是把画画当作一种消遣,一种抒发情绪的方式。直到我偶然间接触到《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手中的画笔,竟然能够成为解读我自己的钥匙。《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开始尝试着去观察自己画中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条线条,它们都仿佛在低语着我内心的声音。比如,我发现自己总是偏爱使用蓝色和绿色,书中将其解释为对平静和希望的渴望,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都在潜意识里寻求着内心的安宁。而当我偶尔使用一些冲突的颜色时,书中关于“情绪的张力”和“内在矛盾”的解读,也让我对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没有让我感到压力,反而激发了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欲望。我不再只是单纯地“画”,而是开始带着觉察去画,去感受,去理解。每一次的绘画,都像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一次对心灵的梳理。这本书就像我的一个秘密花园,让我能够在这里,找到那些藏匿已久的、属于我自己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我犹豫了很久才下决心购买。作为一个对心理学有着朦胧兴趣,却又对绘画有着深深热爱的人,我总觉得这本《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座桥梁。翻开它,我并没有立刻被各种晦涩的理论所淹没,反而被一种沉静而专业的氛围所吸引。书中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大量留白的运用使得阅读体验更加舒适,不像有些学术书籍那样密密麻麻,让人望而却步。扉页上的那句“每一笔,都是内心的回响”更是瞬间击中了我,让我对接下来要探索的世界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言部分所表达的观点,即绘画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个体潜意识的一种直接表达。这种“直觉性”的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教导我如何“画”,而是在引导我如何“看”——看懂那些隐藏在色彩、线条和构图背后的,属于我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内心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看似随意的涂鸦,在心理分析的框架下,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信息?是童年时期的创伤,是当下的情绪困扰,还是潜藏的渴望与未竟之事?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这些谜团,让我对自己有更深入的理解?我准备好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去迎接这场关于内心世界的视觉盛宴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