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画面前,每个人都无法隐藏自己
你知道吗?绘画及色彩是表达我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
分析它,就像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
透过收集绘画,如同收集人们的生命故事
画者在讲解自己的画时,彷彿在展开自己生命的画卷
而图画背后的意义透过分析显现出新的价值、新的意义
【为什要要用心理画解读谘询人的心理状态?】
历代理心学权威均认为简单的图画是可以表露人的性格、事业、家庭及人际关系,而画「屋、树、人」是心理学上最必备的测验之一。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克(Buck)认为画人、房子和树可以反映人格、知觉和态度。谘询师可透过分析画中房子、树、人的特征及画的细节比例、透视、颜色使用进行心理评估。
故在心理画系列书籍中,皆以此三种画作为主要中心来进行分析。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能看到人的潜意识的书。
这是第一部图典形式的绘画心理分析书。
透过1000张「屋、树、人」绘画及色彩分析让你在--
家庭里,妈妈将更了解孩子的心;
婚姻里,夫妻将更了解对方的心;
学校里,教师将更了解学生的心;
职场里,老板将更了解员工的心;
作者简介
李洪伟
长春市诺亚心驿谘 询公司首席治疗师,国际沙盘游戏学会专业会员,美国艺术治疗师学会註册艺术治疗师。李洪伟老师从2000年开始研究绘画分析和色彩治疗,从2007年开始 在中国本土推广艺术治疗,在北京、青岛、济南、广州、上海开了十几期「绘画分析与色彩治疗101」培训课程。
吴迪
註册艺术治疗师(CAAT),国际心理谘询师,专业研究色彩治疗、色彩心理谘询,曾跟随日本色彩大师宫崎道子学习色彩艺术和色彩心理。天生对颜色敏感, 赋予一双发现的眼睛,研发了色彩心理谘询应用体系,并结合色彩营养学,服饰搭配学给予个案全方位的身心整合指导。致力于身心疗愈的研究与推广,让更多人获 得身心健康。
上篇 图典
第一章 房部-房子图
一、整体∕003
二、门∕013
三、窗户∕016
四、屋顶∕020
五、烟囱∕025
六、台阶和走道∕027
七、墙壁∕028
八、房间∕031
第二章 树部-树木人格图
一、整体∕033
二、树冠和树枝∕041
三、树干∕058
四、树叶∕064
五、树根∕068
六、果实∕071
七、树皮∕075
八、附加物∕076
第三章 人部-人物画
一、画像整体∕079
画面大小∕079
画面位置∕080
人物的整体∕083
只画头部∕086
二、头部∕087
头部整体∕087
头发∕088
五官整体∕094
眼睛∕095
睫毛∕102
眉毛∕102
耳朵∕107
鼻子∕110
嘴巴∕114
下巴∕117
三、脖子∕118
四、躯体∕120
躯体整体∕120
肩膀∕121
五、四肢∕122
四肢缺损∕122
胳膊∕123
手和手指∕124
腿和脚∕128
六、服饰∕129
第四章 画面整体分析
一、房、树、人在画面上的一般表达∕133
二、房、树、人的间距∕134
三、画面大小∕134
四、位置∕135
五、图形切断(房、树、人被纸边缘切断)∕136
六、线条特点∕137
七、阴影∕139
八、平衡性∕139
九、其他情况∕140
第五章 常见附加物
一、天象∕143
二、植物∕145
三、动物∕147
第六章 色彩部-色彩的心理含意
红色∕151
橙色∕152
黑色∕153
黄色∕153
绿色∕154
白色∕154
蓝色∕155
紫色∕156
灰色∕156
褐色∕157
下篇 应用指南
一、家庭问题∕161
案例:放飞快乐的家庭∕161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165
案例一:被网瘾绑架的少年∕165
案例二:玩篮球的梦∕169
三、婚姻情感问题∕173
案例:灰姑娘的伊甸园∕173
四、人力资源测试评定∕178
案例一:招聘首席财务执行长(CFO)∕178
案例二:招聘实习心理谘询师∕181
五、监狱-服刑人员心理评估∕185
案例:一个受贿的员警∕185
高级篇 色彩的象征与意义
色彩如何反映心理∕193
红色∕196
橙色∕203
黑色∕206
黄色∕210
绿色∕214
白色∕219
蓝色∕222
紫色∕226
灰色∕230
褐色∕233
参考书目∕236
色彩案例分析∕239
案例一:自由的鱼∕239
案例二:脚踏干坤∕241
附录
绘画心理分析的三角模型∕245
为什么可以从图画中看出我们的内心∕247
绘画心理分析发展简史∕250
后记∕259
学员感言∕261
前言
2000 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绘画心理分析。
在好奇中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画之后,透过老师的分析,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在一幅不经意的图画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它就像一张藏宝图,反映出我心中未知的潜能;又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身的侷限。从此我便如痴如醉地爱上绘画分析。
每个新手的1000 张画
参加培训,要想拿到证书,每个学员必须搜集1000张画。1000 张!在当时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到哪里去搜集呢?我只能从身边的朋友、同学、亲戚开始。记得当时背包中总会装着四大「法宝」—A4 白纸、2B 铅笔、油画棒和橡皮擦,走到哪里「讨画」到哪里。短短几个月,我认识的人基本都被我「讨」遍了,但总计也不过百十来张,远远不够。
只要条件适宜,我就会拿出画笔厚着脸皮请人画。记得有一次,我走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坐在路边,突发奇想想看看乞丐的画会是什么样,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幅画。
这幅画整体看上去很潦草,线条简单。房子呈平面状,表示家庭没有太多温暖,也许如果有家人支持,也就不会流落街头。树木呈「草」状—树象征人的生命动力和事业的基础,所谓「参天大树」,树木应长得高大、粗壮,而此人的树又细又小,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何谈生命的动力?哪有事业之心?人物画得简单、偏小,说明自我评价很低,不自信、退缩。右上角那个大大的太阳,代表他内心对温暖和爱的渴望。看着手中画,再看眼前人,此时我手里拿的似乎不是画,而是一个人的生命档案。
卧铺票与绘画
2000 年6 月我坐火车去河南,没有座位。于是我跟其他旅客闲谈,并向他们讨画。这一讨不要紧,几乎分析了20 多人。最后列车长也感觉好奇,为我画了一张画。当时他在树上画了3 个硕大的苹果。
我问他:「这些果子成熟了吗?」他说:「在成长中。」「什么季节的树啊?」「快到秋天的树。」我说:「你除了做列车长之外,还有其他工作或生意同时在做,而且效益很好,特别是今年,会有很大收获。」
他听完惊奇地瞪大眼睛说:「你怎么知道的?你是算命的?」原来此人正在开办外语培训学校还出售考试辅导教材,当时20 多所学校与他合作,自然效益很好。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我又指出他要改进的地方,并告诉他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他非常感激,最后让我去卧铺车厢休息。(註:多个果实,表示追求多个目标或理想。见本书P73)
小女孩与看板
一次去商店买画笔,见店主很忙,我就在门口等了一会儿。这时有个6 岁左右的女孩在写作业。于是,我拿出纸让女孩画画,画完和女孩做游戏。大约10 分钟左右,店主忙完了,过来和我聊天,原来这个小女孩是店主的女儿。
画面上浓浓的烟、笔直的树干、下垂的嘴角都表示孩子的内在比较愤怒…听完我的分析,店主很惊讶。接着我又告诉她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平时可以多和女儿一同画画讲故事,增加亲子沟通。
后来小女孩接受了几次亲子绘画的辅导,情绪稳定下来,性格也变得比较开朗。大约过了半年我接到小女孩妈妈的电话,说她的商店搬到了大学城里比较繁华的位置,为了表示感谢想帮助我们中心挂一个牌子做宣传,于是就有了一个免费的户外看板立在她的店面房子上。这个看板,现在还存在。
从2000 年开始,9 年的时间,我已经搜集并分析了上万张画。关于绘画心理分析的故事,每天都在继续。
2007 年,我又开始着手绘画分析的教学工作,传播这的?」原来此人正在开办外语培训学校还出售考试辅导教材,当时20 多所学校与他合作,自然效益很好。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我又指出他要改进的地方,并告诉他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他非常感激,最后让我去卧铺车厢休息。
(註:多个果实,表示追求多个目标或理想。见本书P73)
收集绘画,如同收集人们的生命故事。画者在讲解自己的画时,彷彿在展开自己生命的画卷。而图画背后的意义透过分析显现出新的价值、新的意义。人们以此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并找到自己从未发觉的潜能。绘画分析就像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或像一幅心灵的藏宝图。
有时候,我梦想着所有人都掌握一点绘画分析的小技术:
家庭里,妈妈以此了解孩子的心;
婚姻里,夫妻以此了解爱人的心;
学校里,教师以此了解学生的心;
职场里,老板以此了解员工的心;
谘询里,心理师以此了解来访者的心。
以画为媒,促进沟通。本书就是为大家提供一把钥匙,大家可以拿着它去打开心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的美好人生!
李洪伟
我是一名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感到非常迷茫和困惑。周围的人总是告诉我“不要想太多”,但很多时候,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自己。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情绪色彩”的解读。比如,为什么我有时候会觉得蓝色代表忧郁,有时候又觉得它象征着宁静?书中详细解释了色彩背后所承载的心理能量,以及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这些解读。我发现,当我尝试着将自己当时的情绪用色彩画出来时,我才真正能够“看见”我的情绪,而不是被它“淹没”。我也会尝试书中的一些“绘画治疗”小练习,比如画出让我感到压力的事情,然后尝试用更柔和的色彩去“覆盖”它。虽然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感觉内心更加平静一些。这本书没有说教,而是提供了一种“玩”的方式,让我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认识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它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朋友,陪伴我度过这段充满挑战的青春期。
评分我是一名美术老师,平日里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的作品常常让我既惊喜又困惑。孩子们的心思,有时如同那最纯净的颜料,直接而热烈;有时又像被层层晕染的墨迹,深邃而难以捉摸。《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们内心深处的小窗。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运用到课堂观察中,比如对色彩情绪的解读,对线条力量感的分析,以及对空间布局的理解。我发现,当我对一个孩子画中的某个特定元素产生疑问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标准答案”,而是给出了一系列可能性,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例如,一个孩子反复描绘同样的场景,书中可能将其解读为一种对安全感的追求,或者对某种经历的反复演练。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的背后,往往承载着比我们想象中更丰富的情感和意义。我也注意到,书中不仅仅关注儿童绘画,还涉及了成人绘画的案例,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不同年龄段个体在绘画中的心理投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的学生,更有效地与他们沟通,并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给予我更多的专业支持和理论依据。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如何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却是我长期以来探索的难题。《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被书中严谨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案例研究所折服。作者在介绍绘画心理分析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状态下个体绘画特征的共性与差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象征意义”的解读,那些看似简单的图形,在作者的分析下,都变得意义非凡。例如,对“圆形”和“方形”的不同心理暗示的阐述,让我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论知识,更在实际操作层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开始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分析方法运用到我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去有意识地探索我内心的情感和需求。我发现,当我对自己的绘画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后,我对自己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自我探索和心灵成长的过程。
评分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更直观、更具象地触及来访者内心世界的方法。《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工具。在我的咨询实践中,语言有时候会成为一种屏障,来访者可能因为羞耻、恐惧或是不知如何表达,而无法充分袒露自己的内心。绘画,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却能够绕过这些障碍,直接呈现出潜意识的图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解读这些图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绘画元素(如颜色、线条、形状、构图、空间感等)与特定心理状态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以及大量不同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不仅具有学术上的价值,更在实际操作层面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比如,书中对“破坏性线条”和“回避性空间”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心理信号。我已经在尝试将绘画练习作为辅助性的咨询手段,让来访者在绘画中自由表达,然后我再结合书中的理论,与他们一起探索画面的深层含义。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在冲突,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处理情绪,最终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和疗愈。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下的白领,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焦虑和压力如影随形。《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自我调节途径。我被书中那些精美的画作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和线条的堆砌,更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生动写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压力信号”在绘画中的体现的分析,比如那些紧缩的线条、压抑的色彩、或者被分割的空间。这些描述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最近的一些绘画作品,我发现我确实会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自觉地使用大量深色,并且画面常常显得拥挤而缺乏生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诊断工具,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状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我感到压力”。我开始定期进行绘画练习,将其作为一种“减压仪式”。在画笔的挥洒中,我释放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整理了杂乱的思绪。每一次完成一幅画,我都感觉内心平静了许多。这本书就像是我的一个私人“心理沙盘”,让我能够在一方画布上,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重拾内心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是自由而纯粹的,不应该受到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这本书,让我对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我承认,当我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时,我对“分析”二字有些抗拒,担心它会剥夺艺术的神秘感和创造力。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种“分析”并非是限制,而是一种“理解”的途径。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试图给绘画贴上标签,而是提供了一系列解读的可能性。他强调,绘画心理分析并非是绝对的,而是需要结合个体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这种严谨而开放的态度,让我消除了最初的顾虑。我开始将这种“理解”的态度运用到我自己的创作中。当我遇到创作瓶颈时,我会尝试着去分析自己的作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潜意识的信号在传递。我发现,这种自我分析,反而能够激发我新的创作灵感。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自由,并非是无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对自我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它帮助我看到了,原来我的画笔,也能够成为我内心世界的“探险家”,而我,则是那位耐心的“解读员”。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处理一些个人情绪上的困扰,觉得生活有些灰暗,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朋友向我推荐了《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说是可以帮助我认识自己。刚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觉得画画这东西,能有多大作用呢?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我被它所呈现的视觉语言深深吸引了。书中的图片,有儿童的稚拙涂鸦,有成人的抽象表达,虽然风格各异,但都散发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每一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图画和心理解读,让我能够看到,原来那些我曾经以为是“乱画”的东西,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信息。我开始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引导,拿起画笔,随意地涂抹。我发现,当我在画画的时候,那些困扰我的情绪,那些压抑的感受,仿佛找到了一个出口,随着色彩和线条流淌出来。这种释放的感觉,是我之前从未体验过的。这本书并没有给我“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面对”问题,如何去“理解”自己的情绪。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我的内心也依然有着闪光点,有着希望。
评分长久以来,我总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一些障碍,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层的情感连接。《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具来探索这个问题。我被书中关于“空间关系”在绘画中的体现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画面中物体之间的距离、方向以及相互的位置,如何反映出个体在现实世界中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式。例如,那些画面中央拥挤、缺乏留白的绘画,可能暗示着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感到被压迫或不自在。而那些画面边缘化、孤立的元素,则可能反映出个体回避社交或感到孤独的状态。我开始尝试着在画出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场景时,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空间关系。我发现,我画中的人物常常离得很远,或者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多“空白”。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在潜意识里,一直在与他人保持着距离。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如何改善人际关系”的直接答案,但它帮助我“看见”了问题的根源,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做出改变。我期待着,通过持续的绘画练习,我能够逐渐学会如何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评分我是一个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人,但一直以来,我都只是把画画当作一种消遣,一种抒发情绪的方式。直到我偶然间接触到《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手中的画笔,竟然能够成为解读我自己的钥匙。《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开始尝试着去观察自己画中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条线条,它们都仿佛在低语着我内心的声音。比如,我发现自己总是偏爱使用蓝色和绿色,书中将其解释为对平静和希望的渴望,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都在潜意识里寻求着内心的安宁。而当我偶尔使用一些冲突的颜色时,书中关于“情绪的张力”和“内在矛盾”的解读,也让我对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没有让我感到压力,反而激发了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欲望。我不再只是单纯地“画”,而是开始带着觉察去画,去感受,去理解。每一次的绘画,都像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一次对心灵的梳理。这本书就像我的一个秘密花园,让我能够在这里,找到那些藏匿已久的、属于我自己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我犹豫了很久才下决心购买。作为一个对心理学有着朦胧兴趣,却又对绘画有着深深热爱的人,我总觉得这本《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座桥梁。翻开它,我并没有立刻被各种晦涩的理论所淹没,反而被一种沉静而专业的氛围所吸引。书中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大量留白的运用使得阅读体验更加舒适,不像有些学术书籍那样密密麻麻,让人望而却步。扉页上的那句“每一笔,都是内心的回响”更是瞬间击中了我,让我对接下来要探索的世界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言部分所表达的观点,即绘画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个体潜意识的一种直接表达。这种“直觉性”的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教导我如何“画”,而是在引导我如何“看”——看懂那些隐藏在色彩、线条和构图背后的,属于我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内心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看似随意的涂鸦,在心理分析的框架下,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信息?是童年时期的创伤,是当下的情绪困扰,还是潜藏的渴望与未竟之事?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这些谜团,让我对自己有更深入的理解?我准备好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去迎接这场关于内心世界的视觉盛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