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不能被單純歸納為心性儒學或政治儒學,儒學在韆年演進中形成瞭它的復調特質。復調儒學具有兩個總體結構:古典儒學和現代性儒學。
本書有兩個研究綫索,一是沿循觀念史綫索,從古典儒學視角追源起自《易經》的儒學思想,考察孔子奠立的儒傢軌製,分析魏晉時期儒道互補之建構,清理宋明理學的硃陸(王)紛爭,凸顯戴震──康有為嚮現代性儒學轉變的肇始。二是從現代性儒學的視角,重思新儒傢激活傳統資源的努力,在重建對傳統的敬畏之心後,梳理「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說對接引現代民主資源的意義,最後總結於普世儒學的建構上。兩個研究綫索相互支撐,不但呈現復調儒學在總體結構上的相關性,也勾畫齣儒學與社會政治變遷的復雜互動,以及現代性儒學的發展方嚮。
作者簡介:
任劍濤
1962年生,籍貫四川省蒼溪縣,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教授。主要從事政治哲學、中西政治思想、當代中國政治轉型和知識社會學的研究。著有《從自在到自覺──中國國民性探討》(1992)、《倫理政治研究──從先秦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1999,2005,2007)、《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儒傢倫理及其現代處境》(2003)、《中國現代思想脈絡中的自由主義》(2004)、《權利的召喚》(2005)、《後革命時代的公共政治文化》(2008)、《政治哲學講演錄》(2008)、《為政之道──1978-2008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綜觀》(2008)、《建國之惑──留學精英與現代政治的誤解》(2012)、《社會的興起——社會管理創新的核心問題》(2013);另有主編或閤作主編之著作、教材數種。
序
導論 復調儒學:從古典儒學到現代性儒學的復雜演進
一、復調儒學的多維呈現
二、完備的儒學
三、復調儒學的兩個總體結構
四、在縱嚮延伸與橫嚮展開之間
第一章 奠基:政治正當性判準的曆史建構
第一節 政治的正當性基礎
第二節 政治共同體內部的正當性建構
第三節 政治共同體間的正當性建構
第四節 變化社會的政治正當性問題
第二章 軌製的形成:孔子的經典解釋進路
第一節 麵對元典
第二節 經典解釋的宗旨:政治與教化的協和
第三節 嚮內用功:個體修身
第四節 嚮外發力:推己及人
第五節 麵嚮道德─政治生活
第三章 在綜閤中:玄學傢王弼的經典解釋策略
第一節 儒道之間
第二節 「聖人體無」
第三節 以道說儒,或以儒塑道
第四節 規範的力量
第四章 硃陸之爭:宋儒經典解釋取嚮的政治蘊涵
第一節 三教閤一的張力:宋明儒學分流的動因
第二節 鵝湖之會的象徵意義
第三節 理學與心學:殊途同歸?
第四節 硃陸(王)命運
第五章 轉嚮:經典解讀中的原創思想負載
第一節 路徑問題.
第二節 思想的衍伸
第三節 社會走嚮
第四節 經典與原創
第六章 重建中國的信念世界:徐復觀對儒教中國的精神激活
第一節 麵對「死的」中國
第二節 激活儒教中國的路徑
第三節 從信念下手
第四節 聚集製度資源
第五節 以改革為契機
第六節 激活儒教中國:信念錶達,抑或現實需要
第七章 敬畏之心:儒傢立論與儒耶差異
第一節 敬畏:價值認同與實踐導嚮
第二節 誠與敬:為什麼敬畏
第三節 美德的感召
第四節 兩種敬畏
第五節 敬畏的現代性處境
第八章 內在超越與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與秩序問題
第一節 兩種超越?
第二節 內在超越論的論說脈絡
第三節 儒傢尋求超越嗎?
第四節 德性價值與秩序問題
第九章 理想的契閤:仁者、智者與自由民主的人格基礎
第一節 接榫問題
第二節 仁者與容忍
第三節 智者與自由
第四節 孔孟人格與自由民主
第十章 籲求普世儒學:現代性儒學普世論立場的建構
第一節 儒學普世論及其失落
第二節 儒學特殊論的型塑
第三節 特殊主義儒學的陷阱
第四節 重歸普世儒學
結論 重提儒學第三期發展:現代性儒學建構的進路問題
一、 命題澄清:儒學第三期發展的涵義
二、 現代性儒學的問題意識
三、 道統理念與學術論證
四、 重申儒學的現實品格
後記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序
任劍濤教授在2010年10月至12月來颱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擔任訪問學者,在訪問期間與本院研究東亞儒學的同仁時相過從,切磋學問,並撰寫《復調儒學──從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乙書。現在書稿終於殺青,並經本院送兩位學者匿名審查後,再經作者修正通過。在付梓之際,承劍濤好意,要我寫一篇序言,我樂於從命,略申我拜讀此書的一些心得與淺見,以就教於本書的讀友。
儒學是東亞文明的主流思想,中日韓各國學者關於儒學的研究論著之齣版如雨後春筍,指不勝屈。劍濤這部《復調儒學》在近年中日韓文的同類著作中,最大的貢獻在於指齣並分析儒學傳統的「復調」性。所謂「復調」一詞,是劍濤取自巴赫金(1895-1975)論杜斯妥也夫斯基(1821-1881)小說的特質的名詞。劍濤以「復調儒學」一詞呈現數韆年來儒學傳統的復雜麵嚮,因此,在這部書中所探索的儒學思想是宋人楊萬裏(1127-1206)的詩所謂「萬山不許一溪奔」的場景。在這種多樣的儒學發展潮流中,並不存在「正統」與「異端」的區彆,任劍濤教授在本書〈導論〉開宗明義中說:
曆朝曆代的儒傢思想傢,都是因應於它們各自時代,既承接孔子的基本原則,又努力適應時代所需,因此獨立地承接並開創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儒學的思想主體。在「儒學」的總名之下,從來不存在哪個單一的學派被公認為「正宗的」儒學,而其他儒學流派的創製就是「僞託的」儒學的情形。隻要是站在儒傢基本價值立場上的理念演繹、製度構思和生活籌畫,都是儒學中具有獨立價值的組成部分,具有其不可忽略的存在理由。
劍濤以上述態度研治「復調儒學」,可以說做到瞭荀子(約公元前298-238)所揭示的「以學心聽,以公心辯」的治學原則。
傳統的「正統」與「異端」之辨,固然可能是建立在意識形態與權力結構的基礎上的偏見,但是,正如劍濤所說,「復調儒學」的發展,仍是經由人心秩序與政治秩序二大主軸的淘說與篩選,因此,「復調儒學」呈現某些基本結構,劍濤把這種結構區分為三類,他說:
所謂復調儒學之「復調」,至少有三個含義,一是儒學本身處理的主題是復調的。從一部儒學史來看,它對於政治和倫理的雙嚮同化,自始至終懷抱濃厚興趣;二是儒學在中國社會流變中逐漸吸收瞭不同思想流派的精華,因此在顯得愈來愈蕪雜的同時,也愈來愈增強瞭與各派思想相容的能力;三是儒學與中國社會政治生活緊密互動,政治生活與思想學術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各個不同時代的社會倫理生活狀態與政治生活氣氛,構成儒學自身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劍濤從思想主題、思想內涵與社會政治背景,歸納儒學的「復調」,這是符閤中國儒學史幾韆年的發展事實的。
但是,我想進一步補充的是:在21世紀亞洲發展與全球化的新時代裏,我們的儒學研究事業如果能夠宏觀儒學傳統在東亞各地如朝鮮、日本、颱灣、越南等地的發展,我們對儒學的「復調」性就更能獲得新解,我們對於儒學之作為東亞文明公分母的內涵,以及儒學在東亞各地發展的異趣,就更能心領神會。舉例言之,朝鮮時代儒者對孟子(約公元前371-289)所說的「四端」與源齣於《禮記.禮運》的「七情」之說,就展開兩場激烈的往返論辯,雖然朝鮮儒者均籠罩在硃子的義理架構之下,但是卻又於硃子當有所歧齣。李明輝教授在《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颱北:颱灣大學齣版中心,2005)一書中有精彩的分析。中國儒學經典東傳朝鮮與扶桑之後,均獲得異域知音,展開經典的新生命。我過去曾經在《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颱北:颱灣大學齣版中心2007齣版,2008再版,韓文本在2011年在成均館大學齣版社齣版)一書中,就《論語》中最具關鍵性的「學而時習之」、「吾道一以貫之」以及「五十而知天命」等三項命題在日韓儒者手中,所獲得的新解釋有所探討。在異域儒學的「萬山不許一溪奔」的思想場景中,時而石破天驚,聲析江河,時而管絃嘔啞,低訴衷麯,在同一個儒學主調中展開多音的詮釋。日韓地區的曆代儒者在研讀中國儒學經典時,常飽受儒學普世價值與各國地域特性之間的拉扯,各國儒者也常輾轉呻吟於「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間的張力。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日韓儒學常能「六經責我開生麵」(王夫之詩),提齣具有時間性特質(time-specific)與空間性特質(site-specific)的新詮釋,使「復調儒學」的「復調性」更加豐富。簡言之,如果我們要欣賞「復調儒學」的豐富內容,那麼,「東亞儒學」這塊學術園地確實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是我們值得努力以赴的新領域。
但是,我必須強調的是:作為「復調儒學」的東亞儒學,並不是中、日、韓、越各國儒學的機械性組閤。相反地,所謂「東亞儒學」的「復調」性之所以獲得彰顯,關鍵正是在於將各國儒學置於「東亞」的時間性(temporality)與空間性(spatiality)交織而成的架構中加以衡量,其地域特性與思想特質纔能豁朗。也隻有在「東亞」的框架之中,我們纔能掌握中國儒學經典如何經曆日韓儒學加以「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ation),並賦予新解而「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於各自國傢的文化思想風土之中,由此而完成由中國儒學在異域的「脈絡性轉換」(“contextual turn”)。而且,經過「脈絡性轉換」的新詮釋之後的中國儒學經典,也經曆「從此奇男已丈夫」的生命轉化,在異域的文化風土中「橘逾淮為枳」,取得新的生命力。隻有在「東亞儒學」研究的廣袤視野之中,我們纔更能欣賞「復調儒學」在空間的視域中所揭露的鳥語花香的思想世界。
除瞭以上所說的開啓儒學的「復調」性這一點之外,劍濤這部新書的另一項貢獻在於對現代性儒學建構的進路問題的探索。正如劍濤所宣稱,他在這本書中所關心的是「力圖展現儒學從它的古典新解釋演進到現代性條件下如何重建」的問題。劍濤不僅著眼於儒學經典的學問的梳理,而是關心儒學的當下處境、現實作用及其未來展望。劍濤特彆強調他這本書「不是一本基於辯護或批判的儒學研究著作,而是一本力求陳述儒學發展的現代方嚮的作品」,正如本書作者的特質與風格一樣,這本書所關懷的是儒學作為指引21世紀人類的明燈的作用,劍濤筆下所論述的不是護教的(apologetic)儒學,而是具有普世意義的所謂「現代性儒學」。
事實上,劍濤所關心的問題,正是最近數十年來國內外許多儒學研究工作者殫精以思的課題。上個世紀港颱新儒傢學者唐君毅(1909-1978)、徐復觀(1904-1982)、牟宗三(1909-1995)都曾思考如何從儒傢傳統開齣民本政治的問題。唐君毅寄望於中國人文精神的重建,牟宗三訴諸於道德主體之「良知的坎陷」,而徐復觀則希望以儒傢的性善論賦予現代民主政治以道德的基礎,並經由自耕農階級的復興,而創造「儒傢民主政治」,我在拙著《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一書(颱北:颱大齣版中心,2009)中,對上述問題也有初步討論。最近有許多學者撰文探討儒學的民主觀、資本主義觀以及法治觀,對「儒學」與「現代」的接筍問題有所思考(參考:Daniel A. Bell and Hahm Chaibong eds., Confucianism for the Modern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劍濤在本書第10章主張:重建儒傢「覆蓋律的普遍主義」立場,將儒傢推進到與現代自由民主政體相得益彰的思想世界,是今天麵對現代性儒學建構任務的儒傢中人必須正視的要務。他關心的是「儒學如何開展其現代內涵」這個問題。20世紀港颱當代新儒傢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都聚焦在儒學的根本精神:「道德主體性的建立」這個問題,但是在21世紀的今日,儒學麵臨的挑戰也許是:「道德主體性的客觀化如何可能」這個問題。用20世紀自由主義大師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的話來說,就是:傳統儒傢思想傢很重視以「自作主宰」(self-mastery)為核心的「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但卻忽視保障「積極自由」的「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換言之,傳統儒傢重視「freedom of …」 而較為忽略「freedom from …」。我們在21世紀思考所謂「儒傢民主」、「儒傢憲政主義」或「儒傢資本主義」等可能性的時候,恐怕也不能完全跳過其下層結構的基礎如「儒傢民主」的經濟基礎與階級基礎等。劍濤正在構思「普世儒學」作為他下一部著作的主題,我相信儒學研究同道以及廣大的讀者都期待劍濤在下一部新著中,對上述問題提齣他獨到的見解。我相信現在《復調儒學》這部書的齣版,將為儒學研究開啓一個新視窗,並引領儒學與21世紀進行更深刻而具有創造性的對話。
黃俊傑
序於颱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2011年10月27日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找到一套既能指導個人修身養性,又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思想資源。傳統上,我們很容易將儒學與傢長製、等級觀念等聯係起來,認為它與現代社會的平等、自由精神格格不入。然而,這本書卻提供瞭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它並沒有迴避儒學中可能存在的爭議點,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去挖掘其內在的、可以與現代價值相契閤的可能性。比如,書中對“仁”的理解,作者並沒有局限於狹隘的親親尊尊,而是將其拓展到一種普遍的關懷和同情。又比如,在討論“禮”時,作者也探討瞭其在現代社會中作為社會規範和公共秩序的積極意義。這種“復調”的解讀方式,讓我看到瞭儒學在不同維度上的豐富層次,也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標簽去概括一個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體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鼓勵讀者主動去思考,去發掘,去建構屬於自己的、與時代相適應的儒學理解。它不是告訴你“是什麼”,而是引導你“如何去理解”和“如何去運用”。
评分坦白說,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我參與過一些關於傳統文化復興的討論,總覺得很多時候隻是在原地打轉,停留在對概念的重復強調,而缺乏實質性的進展。然而,《復調儒學》這本書,著實給瞭我一個驚喜。作者的學術功底深厚,對儒傢經典的梳理可謂是鞭闢入裏,每一個論斷都顯得言之有物。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止步於傳統的文本解讀,而是非常有前瞻性地將目光投嚮瞭現代性。他敏銳地捕捉到,當今社會所麵臨的許多睏境,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從儒學思想的深層結構中找到迴應。這本書讓我看到,所謂的“現代性”並非全然否定傳統,而是可以在與傳統的對話中獲得更豐富的內涵。他對於“復調”的理解,更是巧妙地化解瞭“求同存異”的簡單邏輯,而是呈現瞭一種更加復雜、更加動態的互動關係,不同的“聲部”之間既有和諧共鳴,也有必要的張力與辯駁。這使得儒學在現代語境下的可能性,顯得更加真實和可觸及。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非常有吸引力,“復調儒學”這個概念就足夠讓人産生好奇心,再搭配“從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的副標題,立刻就勾勒齣一種跨越時空的思想旅程。我個人一直對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應用充滿興趣,尤其是在倫理、政治和社會治理層麵,儒學無疑占據著核心地位。但傳統的儒學解讀方式有時會顯得過於刻闆,或者與現代社會的需求存在脫節。因此,一本能夠“復調”儒學,也就是說,從多個維度、多個聲部去理解和闡釋儒傢思想的書,對我來說有著極大的價值。我期待它能跳齣單一的、靜態的解讀模式,而是展現齣儒學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豐富麵嚮,以及它如何能夠與現代性思潮進行對話,甚至産生碰撞。這本書的問世,很可能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儒傢思想的生命力,幫助我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錶達方式,並應對當下復雜的問題。它或許能夠解答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究竟是什麼讓儒學在兩韆多年後依然具有影響力,並且能夠在多元化的現代價值觀中占據一席之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對儒學有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瞭我以往對儒學的一些固有印象。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部枯燥的學術專著,充斥著繁復的古籍考證和生僻的術語,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讀者穿梭於儒學思想的宏偉殿堂。從早期的經典解讀,到曆代大儒的辯駁與演變,再到近現代學者如何迴應西學衝擊,這本書的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善於捕捉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對話”與“張力”,這正是“復調”的精髓所在。他能夠精準地指齣,為什麼某個時代的某個觀點會引發巨大的爭議,以及這些爭議如何塑造瞭儒學發展的軌跡。在探討現代性探究的部分,作者更是展現瞭非凡的洞察力,他沒有將儒學視為一種僵化的教條,而是分析瞭它如何與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社會主義等現代思潮發生互動,甚至在某些方麵提供瞭獨特的資源。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儒學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部不斷被詮釋、被修正、被再創造的活的傳統。
评分我一直認為,任何一種思想體係,如果想要在現代社會中保持生命力,就必須能夠不斷地自我革新和自我解釋,而不能固步自封。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以“復調”為核心理念,極富創造性地打破瞭以往對儒學的單一化、靜態化的解讀模式。通過梳理從古代到現代的各種解釋,這本書展現瞭儒傢思想的演變軌跡和多元麵嚮。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現代性探究”時所展現齣的審慎與深刻。他並非簡單地將儒學“嫁接”到現代社會,而是深入分析瞭儒傢思想的哪些元素能夠與現代性的價值(如理性、批判、個體意識等)進行對話,哪些元素需要被重新審視或轉化。這種精微的辨析,讓我看到瞭儒學作為一種活的思想,如何能夠迴應現代社會的核心關切,例如身份認同、社會公正、人與自然的關係等等。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為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學術資源,也為每一個關心中國文化、關心思想史的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儒學在當代社會定位的絕佳窗口。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動態的眼光,去重新發現和激活儒學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