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不能被单纯归纳为心性儒学或政治儒学,儒学在千年演进中形成了它的复调特质。复调儒学具有两个总体结构:古典儒学和现代性儒学。
本书有两个研究线索,一是沿循观念史线索,从古典儒学视角追源起自《易经》的儒学思想,考察孔子奠立的儒家轨制,分析魏晋时期儒道互补之建构,清理宋明理学的朱陆(王)纷争,凸显戴震──康有为向现代性儒学转变的肇始。二是从现代性儒学的视角,重思新儒家激活传统资源的努力,在重建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后,梳理「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说对接引现代民主资源的意义,最后总结于普世儒学的建构上。两个研究线索相互支撑,不但呈现复调儒学在总体结构上的相关性,也勾画出儒学与社会政治变迁的复杂互动,以及现代性儒学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任剑涛
1962年生,籍贯四川省苍溪县,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当代中国政治转型和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着有《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1992)、《伦理政治研究──从先秦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1999,2005,2007)、《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及其现代处境》(2003)、《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2004)、《权利的召唤》(2005)、《后革命时代的公共政治文化》(2008)、《政治哲学讲演录》(2008)、《为政之道──1978-2008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综观》(2008)、《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2012)、《社会的兴起——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2013);另有主编或合作主编之着作、教材数种。
序
导论 复调儒学:从古典儒学到现代性儒学的复杂演进
一、复调儒学的多维呈现
二、完备的儒学
三、复调儒学的两个总体结构
四、在纵向延伸与横向展开之间
第一章 奠基:政治正当性判准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政治的正当性基础
第二节 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正当性建构
第三节 政治共同体间的正当性建构
第四节 变化社会的政治正当性问题
第二章 轨制的形成:孔子的经典解释进路
第一节 面对元典
第二节 经典解释的宗旨:政治与教化的协和
第三节 向内用功:个体修身
第四节 向外发力:推己及人
第五节 面向道德─政治生活
第三章 在综合中:玄学家王弼的经典解释策略
第一节 儒道之间
第二节 「圣人体无」
第三节 以道说儒,或以儒塑道
第四节 规范的力量
第四章 朱陆之争:宋儒经典解释取向的政治蕴涵
第一节 三教合一的张力:宋明儒学分流的动因
第二节 鹅湖之会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理学与心学:殊途同归?
第四节 朱陆(王)命运
第五章 转向:经典解读中的原创思想负载
第一节 路径问题.
第二节 思想的衍伸
第三节 社会走向
第四节 经典与原创
第六章 重建中国的信念世界:徐复观对儒教中国的精神激活
第一节 面对「死的」中国
第二节 激活儒教中国的路径
第三节 从信念下手
第四节 聚集制度资源
第五节 以改革为契机
第六节 激活儒教中国:信念表达,抑或现实需要
第七章 敬畏之心:儒家立论与儒耶差异
第一节 敬畏:价值认同与实践导向
第二节 诚与敬:为什么敬畏
第三节 美德的感召
第四节 两种敬畏
第五节 敬畏的现代性处境
第八章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
第一节 两种超越?
第二节 内在超越论的论说脉络
第三节 儒家寻求超越吗?
第四节 德性价值与秩序问题
第九章 理想的契合:仁者、智者与自由民主的人格基础
第一节 接榫问题
第二节 仁者与容忍
第三节 智者与自由
第四节 孔孟人格与自由民主
第十章 吁求普世儒学:现代性儒学普世论立场的建构
第一节 儒学普世论及其失落
第二节 儒学特殊论的型塑
第三节 特殊主义儒学的陷阱
第四节 重归普世儒学
结论 重提儒学第三期发展:现代性儒学建构的进路问题
一、 命题澄清: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涵义
二、 现代性儒学的问题意识
三、 道统理念与学术论证
四、 重申儒学的现实品格
后记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序
任剑涛教授在2010年10月至12月来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在访问期间与本院研究东亚儒学的同仁时相过从,切磋学问,并撰写《复调儒学──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究》乙书。现在书稿终于杀青,并经本院送两位学者匿名审查后,再经作者修正通过。在付梓之际,承剑涛好意,要我写一篇序言,我乐于从命,略申我拜读此书的一些心得与浅见,以就教于本书的读友。
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主流思想,中日韩各国学者关于儒学的研究论着之出版如雨后春笋,指不胜屈。剑涛这部《复调儒学》在近年中日韩文的同类着作中,最大的贡献在于指出并分析儒学传统的「复调」性。所谓「复调」一词,是剑涛取自巴赫金(1895-1975)论杜斯妥也夫斯基(1821-1881)小说的特质的名词。剑涛以「复调儒学」一词呈现数千年来儒学传统的复杂面向,因此,在这部书中所探索的儒学思想是宋人杨万里(1127-1206)的诗所谓「万山不许一溪奔」的场景。在这种多样的儒学发展潮流中,并不存在「正统」与「异端」的区别,任剑涛教授在本书〈导论〉开宗明义中说:
历朝历代的儒家思想家,都是因应于它们各自时代,既承接孔子的基本原则,又努力适应时代所需,因此独立地承接并开创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儒学的思想主体。在「儒学」的总名之下,从来不存在哪个单一的学派被公认为「正宗的」儒学,而其他儒学流派的创制就是「伪託的」儒学的情形。只要是站在儒家基本价值立场上的理念演绎、制度构思和生活筹画,都是儒学中具有独立价值的组成部分,具有其不可忽略的存在理由。
剑涛以上述态度研治「复调儒学」,可以说做到了荀子(约公元前298-238)所揭示的「以学心听,以公心辩」的治学原则。
传统的「正统」与「异端」之辨,固然可能是建立在意识形态与权力结构的基础上的偏见,但是,正如剑涛所说,「复调儒学」的发展,仍是经由人心秩序与政治秩序二大主轴的淘说与筛选,因此,「复调儒学」呈现某些基本结构,剑涛把这种结构区分为三类,他说:
所谓复调儒学之「复调」,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儒学本身处理的主题是复调的。从一部儒学史来看,它对于政治和伦理的双向同化,自始至终怀抱浓厚兴趣;二是儒学在中国社会流变中逐渐吸收了不同思想流派的精华,因此在显得愈来愈芜杂的同时,也愈来愈增强了与各派思想相容的能力;三是儒学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紧密互动,政治生活与思想学术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伦理生活状态与政治生活气氛,构成儒学自身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剑涛从思想主题、思想内涵与社会政治背景,归纳儒学的「复调」,这是符合中国儒学史几千年的发展事实的。
但是,我想进一步补充的是:在21世纪亚洲发展与全球化的新时代里,我们的儒学研究事业如果能够宏观儒学传统在东亚各地如朝鲜、日本、台湾、越南等地的发展,我们对儒学的「复调」性就更能获得新解,我们对于儒学之作为东亚文明公分母的内涵,以及儒学在东亚各地发展的异趣,就更能心领神会。举例言之,朝鲜时代儒者对孟子(约公元前371-289)所说的「四端」与源出于《礼记.礼运》的「七情」之说,就展开两场激烈的往返论辩,虽然朝鲜儒者均笼罩在朱子的义理架构之下,但是却又于朱子当有所歧出。李明辉教授在《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一书中有精彩的分析。中国儒学经典东传朝鲜与扶桑之后,均获得异域知音,展开经典的新生命。我过去曾经在《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7出版,2008再版,韩文本在2011年在成均馆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论语》中最具关键性的「学而时习之」、「吾道一以贯之」以及「五十而知天命」等三项命题在日韩儒者手中,所获得的新解释有所探讨。在异域儒学的「万山不许一溪奔」的思想场景中,时而石破天惊,声析江河,时而管絃呕哑,低诉衷曲,在同一个儒学主调中展开多音的诠释。日韩地区的历代儒者在研读中国儒学经典时,常饱受儒学普世价值与各国地域特性之间的拉扯,各国儒者也常辗转呻吟于「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的张力。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日韩儒学常能「六经责我开生面」(王夫之诗),提出具有时间性特质(time-specific)与空间性特质(site-specific)的新诠释,使「复调儒学」的「复调性」更加丰富。简言之,如果我们要欣赏「复调儒学」的丰富内容,那么,「东亚儒学」这块学术园地确实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我们值得努力以赴的新领域。
但是,我必须强调的是:作为「复调儒学」的东亚儒学,并不是中、日、韩、越各国儒学的机械性组合。相反地,所谓「东亚儒学」的「复调」性之所以获得彰显,关键正是在于将各国儒学置于「东亚」的时间性(temporality)与空间性(spatiality)交织而成的架构中加以衡量,其地域特性与思想特质才能豁朗。也只有在「东亚」的框架之中,我们才能掌握中国儒学经典如何经历日韩儒学加以「去脉络化」(decontextualization),并赋予新解而「再脉络化」(recontextualization)于各自国家的文化思想风土之中,由此而完成由中国儒学在异域的「脉络性转换」(“contextual turn”)。而且,经过「脉络性转换」的新诠释之后的中国儒学经典,也经历「从此奇男已丈夫」的生命转化,在异域的文化风土中「橘逾淮为枳」,取得新的生命力。只有在「东亚儒学」研究的广袤视野之中,我们才更能欣赏「复调儒学」在空间的视域中所揭露的鸟语花香的思想世界。
除了以上所说的开启儒学的「复调」性这一点之外,剑涛这部新书的另一项贡献在于对现代性儒学建构的进路问题的探索。正如剑涛所宣称,他在这本书中所关心的是「力图展现儒学从它的古典新解释演进到现代性条件下如何重建」的问题。剑涛不仅着眼于儒学经典的学问的梳理,而是关心儒学的当下处境、现实作用及其未来展望。剑涛特别强调他这本书「不是一本基于辩护或批判的儒学研究着作,而是一本力求陈述儒学发展的现代方向的作品」,正如本书作者的特质与风格一样,这本书所关怀的是儒学作为指引21世纪人类的明灯的作用,剑涛笔下所论述的不是护教的(apologetic)儒学,而是具有普世意义的所谓「现代性儒学」。
事实上,剑涛所关心的问题,正是最近数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儒学研究工作者殚精以思的课题。上个世纪港台新儒家学者唐君毅(1909-1978)、徐复观(1904-1982)、牟宗三(1909-1995)都曾思考如何从儒家传统开出民本政治的问题。唐君毅寄望于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牟宗三诉诸于道德主体之「良知的坎陷」,而徐复观则希望以儒家的性善论赋予现代民主政治以道德的基础,并经由自耕农阶级的复兴,而创造「儒家民主政治」,我在拙着《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复观及其思想》一书(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中,对上述问题也有初步讨论。最近有许多学者撰文探讨儒学的民主观、资本主义观以及法治观,对「儒学」与「现代」的接笋问题有所思考(参考:Daniel A. Bell and Hahm Chaibong eds., Confucianism for the Modern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剑涛在本书第10章主张:重建儒家「覆盖律的普遍主义」立场,将儒家推进到与现代自由民主政体相得益彰的思想世界,是今天面对现代性儒学建构任务的儒家中人必须正视的要务。他关心的是「儒学如何开展其现代内涵」这个问题。20世纪港台当代新儒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都聚焦在儒学的根本精神:「道德主体性的建立」这个问题,但是在21世纪的今日,儒学面临的挑战也许是:「道德主体性的客观化如何可能」这个问题。用20世纪自由主义大师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儒家思想家很重视以「自作主宰」(self-mastery)为核心的「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但却忽视保障「积极自由」的「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换言之,传统儒家重视「freedom of …」 而较为忽略「freedom from …」。我们在21世纪思考所谓「儒家民主」、「儒家宪政主义」或「儒家资本主义」等可能性的时候,恐怕也不能完全跳过其下层结构的基础如「儒家民主」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等。剑涛正在构思「普世儒学」作为他下一部着作的主题,我相信儒学研究同道以及广大的读者都期待剑涛在下一部新着中,对上述问题提出他独到的见解。我相信现在《复调儒学》这部书的出版,将为儒学研究开启一个新视窗,并引领儒学与21世纪进行更深刻而具有创造性的对话。
黄俊杰
序于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2011年10月27日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了我以往对儒学的一些固有印象。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繁复的古籍考证和生僻的术语,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儒学思想的宏伟殿堂。从早期的经典解读,到历代大儒的辩驳与演变,再到近现代学者如何回应西学冲击,这本书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善于捕捉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与“张力”,这正是“复调”的精髓所在。他能够精准地指出,为什么某个时代的某个观点会引发巨大的争议,以及这些争议如何塑造了儒学发展的轨迹。在探讨现代性探究的部分,作者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没有将儒学视为一种僵化的教条,而是分析了它如何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等现代思潮发生互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提供了独特的资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儒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部不断被诠释、被修正、被再创造的活的传统。
评分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如果想要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生命力,就必须能够不断地自我革新和自我解释,而不能固步自封。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以“复调”为核心理念,极富创造性地打破了以往对儒学的单一化、静态化的解读模式。通过梳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解释,这本书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演变轨迹和多元面向。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现代性探究”时所展现出的审慎与深刻。他并非简单地将儒学“嫁接”到现代社会,而是深入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哪些元素能够与现代性的价值(如理性、批判、个体意识等)进行对话,哪些元素需要被重新审视或转化。这种精微的辨析,让我看到了儒学作为一种活的思想,如何能够回应现代社会的核心关切,例如身份认同、社会公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也为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关心思想史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儒学在当代社会定位的绝佳窗口。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动态的眼光,去重新发现和激活儒学的智慧。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套既能指导个人修身养性,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资源。传统上,我们很容易将儒学与家长制、等级观念等联系起来,认为它与现代社会的平等、自由精神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并没有回避儒学中可能存在的争议点,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挖掘其内在的、可以与现代价值相契合的可能性。比如,书中对“仁”的理解,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狭隘的亲亲尊尊,而是将其拓展到一种普遍的关怀和同情。又比如,在讨论“礼”时,作者也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的积极意义。这种“复调”的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儒学在不同维度上的丰富层次,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标签去概括一个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读者主动去思考,去发掘,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儒学理解。它不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如何去理解”和“如何去运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吸引力,“复调儒学”这个概念就足够让人产生好奇心,再搭配“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究”的副标题,立刻就勾勒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旅程。我个人一直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充满兴趣,尤其是在伦理、政治和社会治理层面,儒学无疑占据着核心地位。但传统的儒学解读方式有时会显得过于刻板,或者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存在脱节。因此,一本能够“复调”儒学,也就是说,从多个维度、多个声部去理解和阐释儒家思想的书,对我来说有着极大的价值。我期待它能跳出单一的、静态的解读模式,而是展现出儒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丰富面向,以及它如何能够与现代性思潮进行对话,甚至产生碰撞。这本书的问世,很可能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帮助我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并应对当下复杂的问题。它或许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究竟是什么让儒学在两千多年后依然具有影响力,并且能够在多元化的现代价值观中占据一席之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儒学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参与过一些关于传统文化复兴的讨论,总觉得很多时候只是在原地打转,停留在对概念的重复强调,而缺乏实质性的进展。然而,《复调儒学》这本书,着实给了我一个惊喜。作者的学术功底深厚,对儒家经典的梳理可谓是鞭辟入里,每一个论断都显得言之有物。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文本解读,而是非常有前瞻性地将目光投向了现代性。他敏锐地捕捉到,当今社会所面临的许多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从儒学思想的深层结构中找到回应。这本书让我看到,所谓的“现代性”并非全然否定传统,而是可以在与传统的对话中获得更丰富的内涵。他对于“复调”的理解,更是巧妙地化解了“求同存异”的简单逻辑,而是呈现了一种更加复杂、更加动态的互动关系,不同的“声部”之间既有和谐共鸣,也有必要的张力与辩驳。这使得儒学在现代语境下的可能性,显得更加真实和可触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