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治学方法

国学治学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治学方法
  • 传统文化
  • 学术研究
  • 学习方法
  • 思维训练
  • 文化经典
  • 经学
  • 史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术的讲求,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道、是体;一部分是术、是用。孔子云:「下学而上达。」下学乃治学的方法,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入太庙,每事问」、「发愤忘食」等是也。本书之作,在以国学为范围,提供治学方法,期能由术得道,由用显体。

  本书包括七章:从开宗明义,讲治学的一般概念,到读书与治学、资料蒐集与图书文物利用、思维术与治学、治学的基本方法、学术论文写作、工具书的分类介绍等。

  读书乃治学之基础,治学必由读书以知晓学术流变。前辈学人治学方法的借鉴、研究资料的搜集与图书文物的利用以及治学的思维诸方面,都于国学治学关系甚大,本书在这些方面皆论列详备,而尤能提纲挈领,不陷于冗累,可谓国学入门的上佳读物,循此可一窥国学治学之门径。

作者简介

杜松柏

  文学博士。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学历:
  政工干校专科
  淡江大学文学士
  台师大文学硕士
  国家文学博士

  经历:
  淡江副教授
  中兴大学教授
  东吴政战学校等兼任教授
  专栏作者等

  主要着作:
  《禅学与唐宋诗学》
  《禅是一盏灯》
  《智慧的禅公案》
  《诗与诗学》
  《知止斋古稀学术论文自选集》
  《国学治学方法》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陈 序∕陈立夫   (3)
自 序   (5)

第一章 概 论   1
第一节 治学应具备的基本概念   3
一、立志 乐道 好学 游艺 成技   3
二、审己 才情 性向 好恶   7
三、明势 学以为利禄 学以求用 学以求真 治学境界   10
四、虚静   14
五、有恆与耐苦   16
第二节 治学当明学术范围   17
一、由人类的官能活动分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自性知识 
实践知识   18
二、由学术的性质分 哲学 科学 文学   19
三、由学术研究的对象分 人统 事统 学统   19
四、国学的范围 考据之学 义理之学 经世之学 词章之学
国学的研究法   20
第三节 治学之二要与三事   23
一、二要 功夫 智悟  23
二、三事 学 问 思  27
第四节 治学之十要目及其程序   30
一、治学十要目 发现新理论,建立新体系 发现新方法,树立
新型范 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解决 整理旧资料,构成新
系统 编辑旧资料,便利研究者 利用旧资料,撰作工具
书 发现新资料,提出新研究 解决新问题,研究旧资料 
精选论评,校勘注译 根据纯推理,得出新成果   30
二、治学之程序 学习 明理 怀疑 蒐证 思辨 创获 表达   47

第二章 读书与治学   51
第一节 中国典籍之亡佚概况及其影响   52
一、我国典籍沦亡的原因及概况 政治上的摧残 遭兵匪而丧失 
人为的过失 藏书家之斲丧 外人的攘取   52
二、古籍沦丧后的影响 亡 残 伪 误   64
第二节 知书、藏书及读书之程序   71
一、读书宜知书及书之作者 由史志众目以知书之撰作及流传 
由提要以知书之内容大要 明版本以知一书之优劣 由
作者以知书之时代意义及价值   71
二、购藏时宜分书之类别 基本书 工具书 专精书 博览书   77
三、读书宜知读一书之程序 由书名作者以知书之性质 由序跋
目录以知一书之大要 由提要论评以知一书之优劣及价值 
翻阅附录、附註以明一书之专博旁通 明训诂 辨章句 考
故实 稽旨趣 得精要   80
第三节 一般读书方法的介绍   89
一、读书态度之辨正   89
二、古人读书的方法 闲读 略读 精读 摘读 抄读 校读 点
读 朗读 温读 分读 合读  深求读书法 立课程读   92
三、读书时如何发挥官能功效   109
第四节 经史子集之研读法   110
一、经部研读法 明历代经学迁变之大势 读经在通大义 读经
在考圣王之制作 读经宜从传注着手 专守一经一家,以
立根基,然后旁通其他经其他家   110
二、史部研读法 读史宜考制度与事实 知豪杰之谋议 考明治
乱兴衰之故 读史宜明时代精神 设身处地与史中人物相
化 读史应以地理书、舆图相配合 纵横联系,由史传入
手 旁求侧证,深入研究   118
三、子部研读法 读子宜知流别 明各子的异同 讲明各家的
迁变 明各子书的精要   127
四、集部研读法 先读总集 读一家之专业 究文体之源流而
得法式 论篇章之法式 因声求气   131

第三章 资料蒐集与图书文物利用   143
第一节 资料蒐集与引证   144
一、理证相资的四种关系   144
二、资料蒐集与利用的原则 蒐集之资料愈周全,愈有助于治学 
所获资料愈直接,所得结论愈与事实相接近 所获资料愈
正确,所得结果愈接近正确 对资料之了解愈深刻,愈有
助于研究 对资料愈熟习,愈有助于研究   145
三、引证的种类 直接证据 间接证据 内证与外证 言证 
事证 理证 物证 无证据处求证 以实验观察,创
获证据   147
第二节 图书资料之蒐集与利用   149
一、图书馆之性质   149
二、国内图书馆简介   149
三、图书馆之利用 一般性图书之利用 期刊室之利用 特藏
资料及善本书之利用 微卷之利用 丛书之利用 类书
之利用 方志之利用 谱牒 笔记小说   152
四、图书馆外之资料蒐集法   154
第三节 电脑科技对图书馆的大变革   155
一、电脑简介   155
二、「云端」科技和网际网路   157
三、电子书的出版与应用   158
四、图像照片等的储存备用   159
五、电脑对传统图书馆的改变   159
第四节 文物资料的蒐集与利用   160
一、古器物之重要   160
二、二重证据与治学   163
三、文物资料述略 甲骨文 金文 石刻 玺印 钱币 陶文 
简册 大内档案   165
第五节 资料的登录及管理   175
一、资料登录之方式   175
第六节 资料之考证   180
一、资料的考证   180
二、辨伪与资料考证的关系   182
三、校勘与资料考证   214
四、考证资料之态度   218

第四章 思维术与治学   241
第一节 构成思想的要素   243
一、构成思想的要素 本能 记忆 经验 联想 情绪与态度 
语言文字 概念   243
二、思想形成的时期 预备期 潜蕴期 启发期 证验期   247
三、思维术的发展述略 传统逻辑与治学 数理论理学与治学 
实验论理学与治学 辩证法与治学  形象思维法与治学 
宏观法、微观法与治学   251
第二节 思维术的建立   271
一、分类 分类的重要 类的种类 分类的法则   271
二、性质 同一性 常存性 变易性   274
三、范围 依时空而划定范围 依研究的问题而划定范围 
依所研究之事物而划定范围   276
四、关系 因果关系 对立关系 涵摄关系 明暗关系   278
五、系统 分类清楚 涵盖无余 体用兼备 原委分明   286
第三节 分析、综合与推谕   288
一、分析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为何 如何   288
二、综合 切合事理 辨别同异 众端参详 取决理证   290
三、推论   291

第五章 治学的基本方法   305
一、方法的重要   306
二、国学治学方法述略   308
第一节 治学由无法而有法   316
一、治学方法的形成   316
二、无法而有法的意义   317
三、无法而有法的治学事例   318
第二节 批判法   320
一、批判法之产生   320
二、批判法之运用 依据信证 依据标准及原则 具有历史
观点 批判主于裁断,以明真实   322
三、批判与批评   328
第三节 归纳法   328
一、归纳法之产生   328
二、归纳法之运用   329
三、归纳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334
第四节 演绎法   335
一、演绎法之产生   335
二、演绎法之运用   335
三、演绎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338
第五节 宗派法   339
一、宗派法之产生   339
二、宗派法之运用 起源期 兴盛期 衰微期 蜕变期   340
三、宗派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344
第六节 时代法   344
一、时代法之产生   344
二、时代法之运用   345
三、时代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348
第七节 问题法   348
一、问题法之产生   348
二、问题法之运用 由发现问题发端 依问题而划定研究范围 
依问题之范围作深入之探讨 求问题的解决   349
三、问题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351
第八节 比较法   352
一、比较法之产生   352
二、比较法之运用   352
三、比较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355

第六章 学术论文写作   361
第一节 学术论文之体例与写作之基本原则   362
一、论说文之体要   362
二、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新 真 简 切   364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的程序   369
一、学术论文之种类 专题论文 综合论文   369
二、决定题目   370
三、蒐集资料   370
四、制定纲要   371
五、融贯资料 综合资料,确立论点 熟习资料,以便引用 
分析资料,整理配置   373
六、文字表达 文体一致 表达真美 文句明确   373
七、修改润饰 删除繁冗 弥缝缺漏 文字润饰   374
八、调理音节   376
第三节 学术论文体例之决定   378
一、命意与组织 提要 导论 正文 结论   378
二、章法与章段 有统摄 有布置 有条理、有附丽 有支分
脉别而相流通   380
三、立论与论式 理论坚强周延 证据坚强确实 考辨解释明白 立式 破式 立破兼用式   383
四、单式论述与复式论述 并列式 交互式   387
第四节 征引与附註附录   389
一、征引 征引的原则 征引之方式   389
二、附註   392
三、附录   393

第七章 工具书的分类介绍   427
第一节 工具书概说   428
一、工具书的起源及发展   428
二、工具书的重要和应用   429
三、工具书的分类介绍   431
第二节 查书的工具书   432
一、查书目的工具书   432
二、查丛书的工具书   452
三、查论文期刊的工具书   454
四、查文句的工具书   462
五、查工具书的工具书   471
第三节 查文字、词语的工具书   475
一、查检文字形音义的工具书   475
二、查词语词藻的工具书   484
三、查虚字的工具书   488
四、查专门用语的工具书   491
第四节 查人名、地理、年历的工具书   497
一、查人名传记的工具书   497
二、查地理方志的工具书   506
三、查年历纪元的工具书   510
第五节 查名物制度的工具书   518
一、查典故的工具书   518
二、查事物起源的工具书   523
三、查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524
主要参考书目   416

图书序言

陈序

  余早岁负笈西游,肄习冶,志在开发中国藏,实现 国父实业计画。返国后,勉遵先总统 蒋公之命,弃其所学,从事党政工作,数十年间,贡献殊渺。及遭世变,再游美邦,沉思大陆之沉沦,国人思想之混乱,而祸变随之;复痛心乎世乱方殷,人类之浩劫未已,揆厥原因,盖由于重财轻德,人为物役,驯致沦胥,人禽莫辨,而振之之道,又非我中华文化刚健中和之三民主义精神不为功。故自返国以来,朝干夕惕,兢兢于文化之复兴、孔孟学说之阐扬为己任。余既非抱残守缺,亦不敢妄自尊大,盖欲恢复民族自信心,笃信善守,非如此不足以自立而立人也。

  中国文化之大经大脉,实大成于孔孟,绍述于先哲:中华文化之内涵,则包罗于国学,所谓四部之书。其所讲求者固可以义理、词章、考据、经济分,综其内容,则不外道与术、文与艺,而近世之科技,亦系其中之一,诚可谓之海纳渊藏矣。夫涵容广博者,则探测为难;积累深厚者,则负荷匪易。故孟子云:「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良有以也。然为学之道,固不在难易深浅,而在贵有方法:繁者宜使之简,虚者宜导之实,散漫者使成系统,陈旧者予以更新。余秉此原则,教授上庠,诸生皆默识心通,古人谓教亦多术,诚属至论。

  西人治学,有所谓方法论,而国学治学方法,则鲜有重视。章太炎、胡适之诸氏,虽略有论及,究属无多。兹者,杜生松柏,既获国家文学博士,任教于中兴大学,讲授治学方法凡三年,撰为《国学治学方法》一书,分国学治学为十大范畴,皆详加探讨,得其要领。至于资料之蒐集、考证、运用,亦纲举目张。而国学工具书之介绍,辄逾三百余种。论思维术及治学方法,尤能予人以思维之法式,启示建立思维术之方法,及思维术之运用,融知书、读书、治学,及治学后之心得表达为一体,诚足供研究国学者之一助。又其附录之中,有干支、检字法、有图书分类及方法、古书校勘法,此皆常人所忽略者。又有由查访工具书至注释文章,做一书之提要,及考辨伪书之作业,于是治学方法乃不致落空,有裨学林,实非浅鲜。

  杜生少年失学,大陆沦亡,流落香江,返国后投效军旅,年逾而立,方入上庠,先后游于国内宿学名家之门。博士班时,方从余学;卒业后,邀其入孔孟学会任事。余每年主持暑期国学研究会,皆聘其为执行祕书,三载以还,多资臂助;而杜先亦得与并世师儒,朝夕接席,受其陶镕启沃之功。然则是书之成,固亦渊源有自矣。余既嘉其苦学,喜其有成,励其志而勗其行,故乐为之序。

吴兴 陈立夫 序于台北
中华民国六十九年三月四日

自序

  学术的讲求,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道、是体;一部分是术、是用。孔子云:「下学而上达。」下学乃治学的方法,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入太庙,每事问」、「发愤忘食」等是也。上达乃达于道、「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从心所欲不逾矩」等是也。孔子是至圣,是中国学术集大成的伟人,故能道与术兼尽,体与用均备。颜子以后,则不能无偏,是以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之分。颜渊、闵子骞等应是偏于道,而季路、子贡等应是偏于术的;再后的孟子、荀子,宋代的朱、陆,于尊德行与道问学,均有所偏。影响所至,其上焉者,道已得而术未善,故至道不行;次焉者,术虽善而道未明,故行不合于道;下焉者无道无术,粗疏莽撞。学术难期转精转密,故术之不善─方法的欠周密─影响于治学甚大,乃是不争的事实。然则由下学的有术,达于上达的明道,自系治学的心由途径,又自不待争论而明矣。故本书之作,在以国学为范围,提供治学方法,期能由术得道,由用显体。

  吾国学术传流既久,积累日深,四部之书,曾国藩氏已苦其「丛杂猥多」,至于现代,西方的学术着作传入更形复杂,非兼收并储、分门别类不可。故本书的第一章,首在讲明治学的一般概念,由个人志向的立定,到才性的审明;治学态度的认识,进到学术的范围与分类;分析国学的内涵,以明治学的根本问题;治学有得,在于功夫、智悟、学、问、思,并深切述说其要诀;又明确画分治学的十大要目,于前人治学的方向和着手的途径,更为明白;再究论治学的程序,分为学习、明理、怀疑、蒐证、思辨、创获、表达等七个阶程,使治学的基本概念,得以贯通,而能表达。治学必由读书开始,第二章所论的是「读书与治学」:读书必先知书,知书必先知中国典籍的亡佚情况,因而导致亡、残、伪、误的结果;则进一步探论知书、藏书的要诀、读书的程序,方不致茫然无着手的途径。然后综合古人的读书方法,得出十三种有效法、问题法、比较法,就每一方法的产生、方法的运用、运用时应注意之事项,举例析论,有些是前贤往哲的公言,很多地方是个人的深切感受。治学有得,研究有成,必然要以文字表达,第六章即以此为主题─谈「学术论文的写作」。先论学术论文的体例和写作的基本原则,然后较为细密地说明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进而谈命意与组织、章法与章段、立论与论式、单式论述与复式论述,以明学术论文体例的决定;再讲明论文的细节,介绍如何征引,如何做附註,如何做附录,这些是与古人论说文体不同之处,而且关系甚大,故特论及。第七章是「工具书的分类介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书是治学的利器,《尔雅》、《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实开工具书的先河,至近代而益多,自汪辟疆、何多源氏以后,又有介绍工具书的工具书,分类发展,进展甚远。乃选择于国学治学特别有关的工具书三百余种,分为:

  1.查书的工具书:下分查书目、查丛书、查论文期刊、查文句、查工具书的工具书等类。

  2.查文字、词语的工具书:下分查文字形音义、查词语词藻、查虚字、查专门用语的工具书等类。

  3.查人名、地理、年历的工具书:下分查人名传记、查地理方志、查年历纪元等类。

  4.查名物制度的工具书:下分为查典故、查事物起源、查典章制度等类。每一工具书就书名、作者、出版、内容和附记,详加介绍,这是全书的大概内容。
另附录,如梁任公的读书次第表、鲁师实先之南北朝诸史校注步骤、干支表、全国文史哲学博士论文题目一览表及部分论文纲要、检字法等,皆有益于读书研究。

  至于空疏错漏之处,尚期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本书出版已三十余年,「三十年而世道更」。单以博士学位为例,自民国五十年二月至七十二年七月,为国家博士阶段、三十二年之久,获学位者仅一百五十三人,后改为各校考试合格而授之博士,迄今台湾地区已难统计而得确数。去岁以某校征求一教职,而应征者有九十九名博士之多;此外大陆、港、澳暨外国,有关国学研究而得博士者亦繁有其人;而教授升等与自由研究者尤难计及。随此发展,国学研究之领域已大有扩展,研究之程序更深入而细密,而必然加甚加深此种发展也。何况随科技之日进,由电子书、网路资讯的广大应用,已改变了图书馆的性质,而不只是国学知识的银行,兼具艺术馆、博物馆的性质;个人的运用电脑,亦能成为个人的图书馆及建立个人资料库;五十年代之必用卡片登录,必至各大图书馆蒐集资料,现已不须如此,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此今时治学不可不知者。与治学有关之思想方法,虽逻辑方法之进展无多,但随科学方法之进步,发现了诸多的新理论,淘汰及改变了诸多的旧观念、旧事实。简而言之,科学哲学及方法,已展开了学术的新天地;故治国学,在诸多的理念上,已难抱残守缺而不受其影响。故而做重大之增益,如「宏观、微观法」、「形象思维」、「无法而有法」,乃个人近三十年之重大突破,以供治学之用。

  总而言之,此短期间之改变,甚于清代之干嘉至民国六十年代,其学术变革锐于「千载」,本书随之做多种修订。此书于大陆二刷五千册之际,台湾地区未印行约二十年,五南公司决定修订梓行,其嘉惠学子之用心,及予个人有思考增益之良机,特志谢忱。

杜松柏 识于台北知止斋
中华民国六十九年三月一日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三月重订
中华民国一○一年五月再重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