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图遵循恩诗爱新觉罗毓鋆教诲,条理数千年中国先贤体系哲理,统元会宗、一以贯之中国哲学史。
《岂只日月易新悬,必也盘皇另辟天》,「祖述篇」和「孔学篇」给中国哲学安了头,也给中国哲学的发展开了新局。
图版
勿恤有庆-刘序
加我数年-自序
祖述篇
第一章 仰观俯察 法象立说
第二章 通德类情 忧患系辞
第三章 穷变通久 极数知来
第四章 道统传承 执中守位
第五章 率性无邪 诗可以怨
第六章 理天下之事 乐其所自成
第七章 夏学奥质为元 拯世真文即一
孔学篇
第一章 干元统天 翕辟变通
第二章 举直错诸柱 率性之谓道
第三章 极深研几 时圣不失时
第四章 元生之谓仁 礼以行之
第五章 奉元一统 行礼运之至德
第六章 恆德不占 致孝乎鬼神
第七章 政者正也 人道政为大
第八章 欲从莫由 七十子修絜矩
自序
文字与思绪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沉淀,才能去芜存菁、脉络分明。
恩师爱新觉罗毓鋆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夏历丙午年(西元一九○六年),夏历辛卯年(民国一○○年、西元二○一一年),以一○六岁高寿作古。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历史著作,应该能够激发读者对所研究对象的探索欲望。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讲解某个哲学概念时,常常会引申出相关的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甚至会将之与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这种“古今贯通”的写法,让我觉得中国哲学并非是尘封在历史中的古董,而是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阅读某个章节时,我会突然产生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的冲动,然后会主动去查找更深入的资料,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这种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比那种一味灌输知识的书籍要有效得多。它让我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主动性和乐趣,也让我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深吸引。作者在每一个观点的阐述上,都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仿佛将读者置身于一个浩瀚的学术殿堂。他对于概念的界定,对于学派的梳理,都力求精准和全面,避免了空泛的泛泛而谈。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中国哲学史简单地视为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多角度地呈现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碰撞、融合与演变,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甚至会去查阅一些作者提及的原始典籍,这种主动的探索欲是被这本书激发的。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我们去理解哲学思想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作者在梳理庞杂的哲学思想时,并没有让冰冷的学术概念充斥全书,而是始终将人置于中心。他关注的是这些哲学思想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又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面貌。每一次对某个哲学家的介绍,都不仅仅是对其思想体系的罗列,更是对其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的细致描绘,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哲学史,更是在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也理解他们的困境。这种“以人为本”的哲学叙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刻挖掘。作者在解读各种哲学流派时,始终不忘追溯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他没有止步于对思想内容的简单呈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政治实践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中国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感觉作者是在试图回答一个宏大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中国哲学与众不同的地方?他的论述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洞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深褐色的封面上烫金的“中国哲学史”几个大字,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泛着淡淡的米黄色,触感温润,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当我翻开它,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作者以一种谦卑而又充满敬意的语气,阐述了其研究的初衷和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仿佛在引导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探寻智慧的旅程。书中的排版也十分用心,章节划分清晰,论述条理分明,让人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尤其是一些古籍的引用,都标注得非常准确,这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哲学源头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对中国哲学史的宏大梳理,也能捕捉到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个体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