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莫内(随行版)

破解莫内(随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要在西洋近代美术史上选一个大众最熟悉的画家,可能一定是莫内吧。

  莫内的一张画诞生了一个画派,成为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画派命名,现在收藏在巴黎玛摩丹美术馆的「日出印象」,是划时代的标志,印象派的开启。

  莫内的时代也刚好是一个风和日丽、云淡风轻、自由解放、没有太大忧伤痛苦的时代,他对于光的追寻的美学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把现代人从历史暗郁严肃的魔咒中解脱出来。

  为了写这本书,蒋勋在花莲东华大学美崙校区住了两个月。清晨六点在鸟的叫声里醒来,看太鲁阁大山雄峙天空,云来云去,千变万化。下午工作到六点,他到四八高地散步,俯瞰辽阔的七星潭海湾,落日余晖的反光在无限延长的海面闪烁变幻。「每一天都像是莫内的画,每一片光都像是莫内画里的渴望。觉得莫内近在身边,觉得莫内彷彿就在身体里面。」

  这不只是一本谈名画的书,而是透过蒋勋的敏感善述,活生生重现一个伟大且迷人的艺术生命。

作者简介

蒋勋Chiang Hsun

  蒋勋,福建长乐人。一九四七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一九七二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专攻中西洋艺术史研究,亦从事绘画创作。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台大、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创系系主任,警察广播电台「文化广场」节目主持人、时报会馆讲师。近年专事美学教育推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缘起  井水与汪洋──企业界与文化界的汇流  陈怡蓁                        
序  印象派的命名者── 莫内 蒋勋
                
第一部  蒋勋现场 Scenes

圣拉札火车站
干草堆
垂柳
睡莲
四季睡莲.垂柳

第二部 莫内 Claude Monet

莫内童年
莫内与漫画
莫内与布丹
莫内走向巴黎
圣亚德斯的庭院
最初的巴黎──马奈的影响
草地野餐
卡蜜儿──莫内的第一个女性
一八七○,莫内在伦敦与荷兰
莫内与巴其尔
一八七二,「日出印象」
一八七五,哈佛港与阿让特港
光的跳跃
光与卡蜜儿
一八七七,圣拉札火车站
卡蜜儿之死
一八七八,莫内与世界博览会
爱丽丝──莫内第二个女性
一八七九,维特伊雪景
莫内与吉凡尼
干草堆──系列画作
胡昂教堂
二十世纪──伦敦国会大厦
威尼斯──一次失败的旅程
一次世界大战
白内障与战争
垂柳──垂泪之树
莫内花园
最后的睡莲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图书序言

蒋勋现场1

垂柳 1918–1919 140×150 cm 私人收藏


我特别喜爱莫内在接近八十岁高龄时创作的「垂柳」系列(也常常被称为「水仙」系列(Nymphaea)或「睡莲」(waterlilies))。

在好几个美术馆面对原作,浓厚的颜料油彩,流动随性的笔触线条,看来抽象率性的色彩,看久了画面会出现极为微妙复杂的光。

高明度的黄色是眼科医学上认为莫内白内障以后出现的「病变」色彩。但是,有一件「垂柳」里的明黄色,让我看了很久,像是看到莫内泪光闪烁的剎那。

那夹在丝丝垂柳之间的明黄色块,那浮动在荫绿水波上的一片一片的金黄,是一剎那就会消逝的光,是瞬间的神蹟,是阳光突然破云而出,是夕阳余晖剎那的反照,我们常常被这样的光惊动,在迂回的山路上,在黄昏的海边,被惊动了,一回首那光就逝去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有一生寻找光的画家,到了老年,会领悟一切的寻找,都只是徒然。

蓦然回首,在放弃沮丧的边缘,那光瞬间出现,还来不及惊叫,顷刻就不见了。

莫内画出了这样的光。

画中的明黄色比花朵更鲜明,比垂柳更鲜明,比蓝色池水更鲜明,那一片一片的金黄,稍纵即逝,那是岁月之光,是时间,是生命本身。

书摘1

卡蜜儿──莫内的第一个女性


一八六二年莫内到巴黎,进入葛雷画室(Charles Gleyre)。

葛雷画室当时聚集了一批最优秀的画家,像不多久后在印象派美术运动中崭露头角的雷诺瓦、西斯里、巴其尔。他们年龄相近,都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对绘画充满热情。他们也大多是由外省刚到巴黎,对都会与工业现代化的一切充满好奇。他们也一样不满当时国家官方美术评审制度的迂腐保守,经常在落选后聚集在一起,批评评审。一八六五年以后更因为马奈的「丑闻」事件,使他们更有了凝聚力,经常请马奈到画室来看画,彼此切磋,也逐渐讨论出了新的美学观点,如何表现自己的时代,如何坚持户外画画,如何不用黑色……等等,印象派的一些主要美学论点已经在这画室中逐渐酝酿成功。

这时莫内认识了十八岁的卡蜜儿,莫内二十五岁,他们相差七岁。

年轻的卡蜜儿在画室担任模特儿,他不只在莫内画中不断出现,也在雷诺瓦、塞尚,和其他画家的画中出现,能够同时被如此多重量级的画家画过,卡蜜儿因此也成为那一时代被艺术史研究的人物。

不多久卡蜜儿热恋起当时经济条件颇困窘的年轻画家莫内,充当莫内的模特儿,也不时给莫内财务上的帮助。

卡蜜儿因此在莫内早期画作中不断出现,一直到一八七九年卡蜜儿逝世,莫内还在临终的病床前画了卡蜜儿最后一张画像。

一八六六年一幅「绿裙女子」(la femme en robe verte)莫内以卡蜜儿为模特儿画的全身像,室内幽暗的光,这是一向以户外光绘画的莫内少见的一件室内光作品。卡蜜儿侧身站立,微微转头向后看。上身穿深色短外套,裙裾下垂的丝缎上流动着华丽的绿色的光。

「绿裙女子」曾经参加国家沙龙展出,着名的作家左拉评论这件作品,认为是「冰冷而空洞的展场」唯一使他瞩目的作品。左拉常常抨击当时官方美术充斥古代神化历史题材,复制抄袭古典,缺乏创意,缺乏当代现代生活的反映。这件「绿裙女子」正是莫内表现了当代人物,是他熟悉的爱人,画家处理自己亲密的主题,表现生活的现实,因此被敏感的左拉感觉到了。

卡蜜儿在一八六七年跟莫内生下第一个男孩「让」(Jean),但是他们一直到一八七○年才正式登记结婚。双方的家庭对这一件婚事似乎都不支持,莫内的母亲早逝,父亲不赞成他学画,希望他能继承家族经营杂货的生意。因此莫内在巴黎学画的前几年完全没有家庭的经济援助,他的父亲摆明只要莫内走绘画一途,就不给他钱。这个婚礼父亲没有参加,支持莫内去巴黎学画的姑姑,也似乎不愿卷入家庭纠纷,同样没有出席婚礼。

卡蜜儿的父母对未来的女婿深感不安,担心女儿跟着这样一个三餐不继的落魄画家,会一生没有幸福保障。女方给卡蜜儿一笔嫁妆,但要莫内签署一份法律文件,指定这一笔钱是用来保障卡蜜儿的未来生活,莫内不能私自动用。

莫内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学画、买画布、颜料,租用画室上。他对生活不讲究、不关心,使卡蜜儿的父母大为担心,也为女儿受的委屈抱怨。

然而卡蜜儿似乎不在意莫内的贫穷,她扮演着艺术家画里那个尽职的模特儿的角色,启发莫内的灵感,依据莫内的要求,穿不同服装,摆不同的姿势,在烈日下一站数小时,一动不动,让莫内可以安心观察、画画。

把莫内早期一系列以卡蜜儿为模特儿画下的作品排列起来,可以看到如此温驯笃定的爱情,提供自己的身体,提供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爱的人创作。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