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評《V與身體》為終極挑戰之作,內容是何碧生的「我」(V)與體內諸器官之間的故事,採取隸、楷、明三字體以分辨V、器官、「客觀敘述」三敘事觀點。此書逾越「常識性物理」的侷限;又讓大量生理、病理、藥理以及心理、哲學、宗教概念「入侵」,算是予讀者一種挑戰。
作者常自語,寫作是一種「自療」。迴顧「短篇小說年代」,是處理「小我內心世界的糾葛」,「寒夜」到「埋冤」是給所愛的生活大地「清除汙穢」,七十歲之後「黑洞臨空」自覺命在旦夕,於是「以寫代逃」,幽情沉積,《咒之環》不勝負荷,於是追加二部。
作者簡介
李喬
1934年生,颱灣戰後第二代作傢,已齣版《李喬短篇小說全集》十一冊,《重逢夢裏的人——李喬短篇小說後傳》,加上漏列的,計二百餘篇二百餘萬字。長篇小說十四部,三百餘萬字,文學論述兩部,文化論述七部,劇本三部,敘事詩一部。總計七百餘萬字。
曾獲第三屆「颱灣文學奬」(1968),第四屆「吳三連文藝奬」(1981),第四屆「吳永福評論奬」(1993),颱美基金會「社科人纔成就奬」(1995),第十屆「國傢文藝奬」(2006),行政院客委會「客傢文化終生貢獻奬」(2007),獲頒靜宜大學「第一屆蓋夏論壇講座」(2010),真理大學「颱灣文學牛津奬」(2010)。
代錶作《寒夜三部麯》等有英日文譯本,公共電視拍成四十輯連續劇麯,另有福颱語歌仔戲、客颱語舞颱劇演齣。
《寒夜三部麯》、《埋冤「1947」埋冤》、《咒之環》乃颱灣曆史、社會、文化人性之連續演繹計二百萬字。
序一
李永熾
在原始社會中,有些部落會以人的身體的範型,建構部落的形態,並以建立部落職司的位階,這是將身體和部落視為一個宇宙,以與大宇宙相連接。換言之,身體是一個宇宙,部落也是一個宇宙,兩者互相重疊,以與大宇宙相呼應。李喬以身體為主角,想必也將身體視為一個宇宙,各器官各有其職司,但要將之小說化,必有其齣人意錶的構思。
今年四月,接到《V與身體》的打字稿,翻閱之下,說實話,深感挫摺。首先,必須適應他的字體變化,一下明體,一下楷體,一下隸書,而各字體又有不同的敘事觀點,因此不能像閱讀一般小說那樣,直綫閱讀,必須隨著字體的轉換,進行思考的轉移,說來也頗富挑戰性。換言之,李喬展開小說形式的挑戰,讀者也必須跟著進行閱讀的挑戰。
挫摺激起好奇,讀著讀著,不知不覺間,也能隨順字體的轉換而享受閱讀的樂趣。而且覺得這也是一部颱灣近代史的縮影,V的身體所呈現的宇宙,事實上就是颱灣近六十年來所呈現的曆史。
雖然以「身體」為主角,然如日本學者市川浩所言,身體不是無機的肉體,而是具有精神性的有機體。李喬也將肉體和身體區分開來,認為身體是有機體而非無機體。因此,他的身體宇宙有身體本身固有的職司,也有具精神性的意識(包括潛意識)麵及與外界接觸的社會性。三者各有其存在的矛盾,因而經常互相嗆聲,互相衝擊,互相妥協;身體無形中構成瞭極其豐饒的政治學,可以形構為可讀性極高的小說。
序二
曾貴海
《V與身體》的開場是先簡述一個「故事概要」,小說就在這個故事概要上麵,架設更完整和更超越的架構,這部小說的形式可以說是李喬小說形式進一步的變異。作者接著說明虛構人物的命名與身分,這個名叫何碧生的主角當然是虛構的,他可以存在或不存在,隻是讓我們知道這個故事主角的代稱名字而已。
V則是何碧生被代稱的那個東西,V完整獨立,與何碧生無關,是某一種形上的我,非物質性我。李喬選擇V的讀法如武(VU),有「武落去」、「亂武」、「運動」的隱喻性和行動力。這個被代稱的V在與它相對的身體各器官傢族存在時纔有意義,因此V也具有存在與不存在的形上特質。V的身體是被皮膚大嫂包裹在內部的各個部門,包括腦心肺肝胃腸陰莖陰戶等等傢族,各個傢族部門都具有獨立的主體。這部小說是敘述何碧生這個人的V與身體各部門間的故事,也是當代颱灣人及颱灣「人」學和「人種學」的故事。
李喬這部《V與身體》的小說比較接近肉身化心靈的思想,偏嚮身體主體的地位,但心靈還是存在的,它不隻是身體內部介質的化學反應而已。正如李喬所說V在與V相對的自己身體纔産生意義,但V還是具有形上學的存有,因此小說就在V與身體各為主體的基礎上展開瞭颱灣文學史上最富創意而深刻的身體書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