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小說主人翁阿Q是一個農民,社會地位卑微,好賭卻財運壞,好挑釁他人卻性格懦弱;他經常挨打受戲弄,但喜歡欺負更弱小者。有一次,阿Q進城謀生,很快迴鄉炫耀,但他被發現是偷盜集團成員,名譽徹底掃地。走投無路的阿Q想參加革命,雖不過是幻想而已,但也遭到「不準革命」的厲聲喝斥。不久,趙舉人傢遭強劫,阿Q被官府捉去,作為搶劫犯的替罪羔羊而被處決。
在《阿Q正傳》裏,魯迅不僅刻畫瞭一個舊中國社會裏典型的農民形象,而且還揭露齣造成個人精神病態的病態社會,由此開掘齣「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而封建社會對人的吞噬,不僅是肉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阿Q在臨刑前的幻覺中看見餓狼的眼睛在咬他的靈魂,就暗示瞭這一點。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
本名周樹人,字豫纔,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傢和翻譯傢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年輕時相信醫學救國,曾東渡日本學醫。後來,他改變瞭想法,認為拯救民族的靈魂更為緊迫,於是棄醫從文。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迴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發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製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瞭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他在小說、雜文、散文等諸多領域都有嶄新的建樹,作品思想深邃,為中國現代文化提供瞭取之不竭的精神資源。
序
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瞭。但一麵要做,一麵又往迴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結到傳阿Q,彷彿思想裏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纔下筆,便感到萬分的睏難瞭。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原是應該極注意的。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彆傳、傢傳、小傳……而可惜都不閤。「列傳」麼?這一篇並非和許多闊人排在「正史」裏;「自傳」麼?我又並非就是阿Q。說是「外傳」,「內傳」在哪裏呢?倘用「內傳」,阿Q又絕不是神仙。「彆傳」呢?阿Q實在未曾有大總統上諭宣付國史館立「本傳」──雖說英國正史上並無「博徒列傳」,而文豪迭更司也做過《博徒彆傳》這一部書,但文豪則可,在我輩卻不可的。其次是「傢傳」,則我既不知與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託;或「小傳」,則阿Q又更無彆的「大傳」瞭。
總而言之,這一篇也便是「本傳」,但從我的文章著想,因為文體卑下,是「引車賣漿者流」所用的話,所以不敢僭稱,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傢所謂「閑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裏,取齣「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即使與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麵上很相混,也顧不得瞭。
第二,立傳的通例,開首大抵該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並不知道阿Q姓什麼。有一迴,他似乎是姓趙,但第二日便模糊瞭。那是趙太爺的兒子進瞭秀纔的時候,鑼聲鏜鏜的報到村裏來,阿Q正喝瞭兩碗黃酒,便手舞足蹈的說,這於他也很光彩,因為他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傢,細細的排起來他還比秀纔長三輩呢!其時幾個旁聽人倒也肅然的有些起敬瞭。哪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趙太爺傢裏去。太爺一見,滿臉濺硃,喝道:
「阿Q,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傢麼?」
阿Q不開口。
趙太爺愈看愈生氣瞭,搶進幾步說:「你敢鬍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傢?你姓趙麼?」
阿Q不開口,想往後退瞭。趙太爺跳過去,給瞭他一個嘴巴。
「你怎麼會姓趙──你哪裏配姓趙!」
阿Q並沒有抗辯他確鑿姓趙,隻用手摸著左頰,和地保退齣去瞭;外麵又被地保訓斥瞭一番,謝瞭地保二百文酒錢。知道的人都說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約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鬍說的。此後便再沒有人提起他的氏族來,所以我終於不知道阿Q究竟什麼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麼寫的。他活著的時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瞭以後便沒有一個人再叫阿Quei瞭,哪裏還會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論「著之竹帛」,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著瞭這第一個難關。我曾經仔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他號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瞭。而他既沒有號──也許有號,隻是沒有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徵文的帖子:寫作阿桂,是武斷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瞭;而他又隻是一個人: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其餘音阿Quei的偏僻字樣,更加湊不上瞭。先前,我也曾問過趙太爺的兒子茂纔先生,誰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
但據結論說,是因為陳獨秀辦瞭《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國粹淪亡,無可查考瞭。我的最後的手段,隻有託一個同鄉去查阿Q犯事的案捲。八個月之後纔有迴信,說案捲裏並無與阿Quei的聲音相近的人。我雖不知道是真沒有,還是沒有查,然而也再沒有彆的方法瞭。生怕注音字母還未通行,隻好用瞭「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這近於盲從《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纔公尚且不知,我還有什麼好辦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貫瞭。倘他姓趙,那據現在好稱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傢姓》上的注解,說是「隴西天水人也」。但可惜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貫也就有些決不定。他雖然多住未莊,然而也常常宿在彆處,不能說是宋莊人,即使說是「未莊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還有一個「阿」字非常正確,絕無附會假藉的缺點,頗可以就正於通人。至於其餘,卻都非淺學所能穿鑿,隻希望有「曆史癖與考據癖」的鬍適之先生的門人們,將來或者能夠尋齣許多新端緒來,但是我這《阿Q正傳》到那時卻又怕早經消滅瞭。
以上可以算是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