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材料力学
  • 工程力学
  • 固体力学
  • 结构力学
  • 力学
  • 教材
  • 理工科
  • 大学教材
  • 工程教育
  • 应力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作者对材料力学与机械设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市面上有关材料力学入门的书籍有些缺乏。有鑑于此,本书特别以着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应用、基础实例的方式来撰写这本适合初学者的书,希望能让读者在学习上更得心应手。而此书的特色在于每一章节前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每章节后亦有重点公式整理,再配合例题和习题的应用练习等。适合各大专院校机械科「材料力学」课程使用,对于在短时间复习的考试者而言,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科技前沿的探索与应用:一部跨学科的综合性著作 书名暂定:《前沿科学的融合与创新实践》 作者: 跨领域专家团队(例如:[著名物理学家姓名]、[顶尖计算机科学家姓名]、[领先生物工程师姓名] 等) 出版社: [想象中的权威学术出版社名称] ---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当前科学技术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前沿方向,重点关注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所催生的颠覆性创新。我们摒弃传统学科壁垒的限制,以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构建起一个宏大且精密的知识框架,涵盖从基础理论的突破到工程化实现的最新进展。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共二十八个章节,字数约五十万字。 第一部分:量子计算与信息时代的重塑(约占全书18%) 本部分聚焦于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石——量子力学在计算领域的实际应用。 章节 1:量子比特的物理实现与容错机制 详细探讨了超导电路、离子阱、拓扑结构等主流量子比特架构的最新进展,着重分析了实现大规模、高保真度量子计算所面临的退相干挑战,并详细介绍了当前领先的量子纠错码(如表面码、LDPC码)的设计原理和性能评估方法。 章节 2:量子算法的实际加速潜力 不仅仅停留在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的理论层面,本章深入分析了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QE)和量子近似优化算法(QAOA)在分子模拟、材料设计以及组合优化问题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和局限性。重点讨论了“量子霸权”之后,如何实现“量子实用价值”。 章节 3:后量子密码学的迁移与安全架构 随着通用量子计算机的临近,现有公钥加密体系面临的威胁日益严峻。本章全面介绍格密码(Lattice-based)、基于编码的密码(Code-based)等抗量子密码学的数学基础,并探讨了全球标准化进程(如NIST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方案,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安全迁移路径的参考。 第二部分:合成生物学与生命工程的范式转移(约占全书20%) 本部分探讨如何将工程学的思维和工具引入生命科学,实现对生命系统的设计、构建和优化。 章节 4:基因编辑技术的精准化与多重化 CRISPR/Cas系统自问世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本章详细对比了CRISPR-Cas9、碱基编辑器(Base Editors)、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ors)的脱靶效应和编辑效率,并引入了新型核酸酶如Cas12、Cas13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在RNA调控层面的突破。 章节 5:细胞工厂的设计与代谢流优化 重点介绍如何利用高通量筛选、机器学习和动态代谢模型来设计微生物“细胞工厂”,以实现高产率的生物燃料、特种化学品和新型药物的合成。深入分析了代谢流分析(MFA)在识别调控瓶颈中的作用。 章节 6:器官芯片(Organ-on-a-Chip)与个性化药物筛选 本章着眼于体外模型的高逼真度重建。详细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在模拟人体生理环境(如血流剪切力、组织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探讨了芯片技术如何加速药物毒理学评估和患者特异性治疗方案的制定。 第三部分:先进能源存储与转化技术(约占全书16%) 本部分关注解决全球能源可持续性挑战的关键技术,超越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范畴。 章节 7:固态电池的界面化学与离子传导机制 固态电解质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关键。本章深入剖析了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晶体结构、界面阻抗和锂枝晶的抑制策略。 章节 8:新型电催化剂用于绿色制氢与碳捕集 探讨了非贵金属基催化剂(如过渡金属氮化物、单原子催化剂)在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中的活性位点设计。同时,详细介绍了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eCO2R)的前景与效率瓶颈。 章节 9:高效率光伏材料的迭代与稳定性提升 重点介绍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缺陷钝化技术、界面工程以及如何通过分子设计提升其长期工作稳定性,同时展望了叠层电池的效率极限。 第四部分: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发现(约占全书22%) 本部分探讨如何利用深度学习和大规模模型加速基础科学研究的进程。 章节 10:图神经网络(GNN)在分子结构预测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了GNN如何有效地处理非欧几里得数据(如分子结构、晶体点阵),并用于预测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折叠构象(如AlphaFold背后的技术原理)。 章节 11:生成式模型在材料设计空间探索中的角色 介绍了变分自编码器(VAE)和生成对抗网络(GAN)如何学习已知材料的潜在分布,并生成具有特定目标属性的全新晶体结构或聚合物分子,实现“从需求到结构”的反向设计。 章节 12: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与模型稀疏化 讨论了PINN如何将偏微分方程的约束直接嵌入到神经网络的损失函数中,从而在数据稀疏或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准确求解复杂的物理系统,特别是在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前沿制造与智能机器人学(约占全书14%)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实现高精度、自适应和多功能化的制造与操作能力。 章节 13:增材制造(AM)中的过程控制与缺陷表征 深入分析了激光选区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中的熔池动力学、残余应力形成机理,并介绍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实时缺陷检测系统。 章节 14:软体机器人与仿生执行器 介绍了基于介电弹性体、形状记忆合金(SMA)和流体驱动的软体驱动器设计,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柔性传感和闭环控制,使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具备与生物体相似的适应性。 第六部分:跨学科融合的伦理与未来图景(约占全书10%) 章节 15:交叉领域的技术治理与监管挑战 探讨了基因编辑、强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结构、法律体系和伦理观念带来的深远影响,并提出了建立适应快速技术迭代的跨国界治理框架的必要性。 章节 16:科学计算基础设施的演进方向 展望了下一代超级计算中心(Exascale甚至Zettascale)应如何整合高性能计算(HPC)、量子计算和边缘计算资源,以支持上述所有前沿科学研究的计算需求。 --- 本书特色: 本书的撰写风格严谨且富有洞察力,内容深度覆盖了从基础物理原理到最尖端工程实现的各个层面。它不是对现有教科书的简单复述,而是着重于“未解决的问题”和“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路线图”。作者团队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产业转化经验,确保了理论的准确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并重。本书特别适合于理工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工作者以及希望了解科技战略方向的产业决策者阅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互联互通的现代科学知识网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拉力、压力与剪力
1-1 概论
1-2 正交应力(拉应力与压应力)
1-3 正交应变(拉应变与压应变)
1-4 拉伸试验
1-5 虎克定律
1-6 蒲松比
1-7 容许应力与安全因数
1-8 剪应力与剪应变
1-9 承压应力
1-10 轴力桿件在斜面上之应力
1-11 E、n 与G之关系

第2章 轴向负荷
2-1 轴向负荷之变形量
2-2 静不定结构
2-3 温度效应、不良组装及预应变
2-4 应变能
2-5 非弹性的轴向变形
2-6 塑性分析

第3章 扭转
3-1 绪论
3-2 圆桿的扭转
3-3 纯剪之应力分析
3-4 扭转之静不定结构
3-5 扭转与纯剪之应变能
3-6 薄壁管之扭转
3-7 非弹性扭转
3-8 弹塑材料圆桿之扭转

第4章 剪力与弯矩
4-1 绪论
4-2 梁的种类及负荷
4-3 梁内剪力与弯矩
4-4 剪力与弯矩图
4-5 负荷、剪力与弯矩之关系

第5章 梁内应力(一)
5-1 绪论
5-1 弯曲应力
5-3 梁断面之形状
5-4 梁内剪应力
5-5 组合梁
5-6 非稜柱梁之弯曲
5-7 非对称弯曲
5-8 承受轴向负荷之梁

第6章 梁内应力(二)
6-1 薄壁断面梁内之剪应力
6-2 薄壁开口断面之剪力中心
6-3 复合梁
6-4 非弹性之弯曲
6-5 曲梁之弯曲

第7章 应力与应变分析
7-1 承受一般负荷之应力状态
7-2 平面应力的转换
7-3 平面应力之莫尔圆
7-4 一般应力状态之主应力及最大剪应力
7-5 薄壁压力容器
7-6 梁的主应力
7-7 组合负荷
7-8 一般应力状态之应变(广义的虎克定律)
7-9 破坏理论
7-10 平面应变的转换
7-11 菊花型应变规

第8章 梁的挠度与静不定梁
8-1 挠度曲线之微分方程式
8-2 积分法求挠度
8-3 静不定梁
8-4 奇异函数
8-5 弯矩面积法
8-6 重叠法
8-7 弯曲应变能
8-8 能量法求挠度:卡氏定理
8-9 冲击负荷所生之挠度

第9章 柱
9-1 概论
9-2 结构的稳定性与临界负荷
9-3 柱两端铰支之尤拉公式
9-4 其他支承型式的长柱
9-5 承受偏心压力之长柱
9-6 柱的设计公式:中心压力
9-7 柱的设计公式:偏心压力2

附录A
A-1 面积惯性矩(二次矩)
A-2 惯性积与主惯性矩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材料力学》的排版和设计真的没话说,光是看着就觉得赏心悦目。它不是那种堆满了密密麻麻文字的“砖块书”,而是用了大量的留白、清晰的标题、精美的插图,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舒服。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公式,作者会用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的变量,而且旁边配以详尽的文字解释,让人一目了然。我以前看其他书的时候,遇到公式就头疼,总要反复对照着文字才能理解,但这本书真的做到了“图文并茂”,甚至“公式亦可赏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疲劳和断裂力学的那部分,作者没有把它们写成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些汽车零件、飞机起落架的例子,说明了这些看似微小的损伤,是如何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的。这种把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真的太棒了。读完这部分,我对“材料的寿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跟受力次数、应力大小、材料本身缺陷等多种因素相关。书里还介绍了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比如无损检测,让我了解到现代科技在保障材料安全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本书没什么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的材料力学书籍实在太多了,大部分都大同小异,要么就是太过理论,要么就是太过偏工程实践,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这本《材料力学》真的给了我一个惊喜。作者的叙事方式很特别,他不像其他书那样开门见山地讲公式,而是先从一个实际的问题出发,比如“为什么一座桥梁会塌陷?”,然后一步步地引入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这种“由果溯因”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材料性质的介绍,它不仅仅罗列了弹性模量、泊松比这些基本参数,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材料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表现的,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它们。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上材料力学发展的趣闻轶事,比如胡克定律的发现过程,伽利略在材料力学研究上的早期贡献等等,这些内容让原本有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这项学科有了更深的敬意。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我以前在工厂实习的经历,当时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实都可以用材料力学的原理来解释,如果当时有这样一本好书,也许我能看得更透彻一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相当独特,它不是一本传统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深入探讨材料力学背后“为什么”的读物。作者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会追溯到它的本源,比如他会从牛顿力学的基础出发,逐步推导出材料力学的基本定律。这种“溯本求源”的方式,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个结论,而是在理解一个推理过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能量法”的讲解,作者用直观的图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功、能、势能这些概念在材料力学中的应用。我以前在学校里学到能量法时,总觉得有点抽象,但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复杂的力学问题,都可以通过能量的平衡来求解。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对现代材料力学发展趋势的探讨,比如纳米材料、智能材料在力学性能上的特殊表现,让我对未来的材料科学有了初步的了解。我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宏观材料力学,而是开始接触到一些更前沿的领域。

评分

这本《材料力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良心之作。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条理,每个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积木,层层递进,将整个材料力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完整。我尤其喜欢他对“疲劳寿命预测”那一章的阐述,他没有简单地给出几个公式,而是深入分析了影响疲劳的各种因素,比如应力循环的幅值、平均应力、材料的微观结构等等。书里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疲劳试验数据和曲线,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疲劳是如何随着时间和载荷的变化而累积的。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比如桥梁的疲劳破坏、飞机发动机叶片的疲劳失效等等,这些案例的分析都非常深入,让我能够学以致用,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我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对材料的“耐受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看材料强度,而是会考虑它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考验”。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材料力学》的作者是一位真正的“匠人”。他不仅对材料力学有着深厚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知识,以最易懂、最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尤其欣赏他在介绍“应力分析”时所采用的方法,他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会深入分析每个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书里还包含了一些关于材料力学实验技术的介绍,比如应变片、光弹性法等等,让我了解了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的。作者还在书中加入了一些对材料力学发展历史的梳理,比如从古希腊的梁理论到现代的断裂力学,让我对这项学科的演进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材料力学不再是“畏惧”,而是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甚至萌生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想法。

评分

这本《材料力学》真的是让我跌破眼镜,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啃得我头破血流的教科书,结果读起来出乎意料地顺畅,甚至可以说有点享受。像是跟一位经验老道的老师父在聊天,他不是那种干巴巴地把公式砸过来,而是会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让你理解每一个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仅仅记住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应力集中那一章,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像是桥梁的设计、飞机机翼的形状,解释得非常到位。我以前在念大学的时候,学到这一块总觉得很抽象,只知道有个名词叫“应力集中”,但具体是怎么回事,怎么会影响结构,我总是一知半解。这次读完,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一个微小的几何变化,在承受负荷时,居然能让应力放大那么多倍,简直是“魔鬼藏在细节里”。而且,书里还附带了大量的图表和动画模拟,虽然我没办法实际操作,但光看那些动态展示,就比我在图书馆里翻来翻去地找插图要直观得多。特别是关于梁的弯曲和扭转,那些三维的变形图,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受力后,材料内部的受力分布是怎么样的,以前总觉得书本上的二维图示不够给力,这本书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看得出来是花心思的。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那设计简洁又充满科技感。翻开目录,发现内容覆盖了材料力学的主要章节,从基本的应力应变到更复杂的塑性力学和断裂力学,感觉内容很扎实。阅读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的“用心”。他不仅仅是想把知识“灌输”给你,而是试图让你“理解”知识。很多概念,他会从不同角度去解释,比如他会用流体力学的类比来解释剪切应力,用弹簧模型来解释应变。这种多角度的切入,让我在遇到难点时,总能找到一个我能理解的解释。而且,这本书里的例题设计得非常巧妙,既有基础的计算题,也有一些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才能解决的应用题。作者在解答例题时,会详细地分析每一步的思路,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对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想提的是,关于屈服和断裂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材料在承受塑性变形时的行为差异,比如钢材和铝材,它们在失效前后的表现完全不同,这让我对材料的“韧性”和“脆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你“爱上”材料力学的书。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些学术书籍常见的生硬和枯燥。他就像一位和你一起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伙伴,时不时地和你分享一些他在这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和感悟。我尤其喜欢他讲到“应力腐蚀”和“蠕变”的部分,他没有把这些写成冰冷的科学名词,而是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材料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是如何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慢慢“衰老”的。他举了许多飞机机翼、管道、建筑结构等实际案例,解释了这些“慢性杀手”是如何悄悄地威胁着结构的安全。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材料选择的讨论,比如在设计一个高压容器时,应该如何权衡材料的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等多种因素,做出最优化的选择。这些内容让我觉得,材料力学不仅仅是纸面上的公式计算,更是关乎到我们日常生活安全的重要学科。我读完之后,看任何金属制品,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它们在受力时内部的变化,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丝滑”。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解释,这两个概念在解决具体的力学问题时至关重要,但常常被很多教材一带而过。这本书却用非常详尽的图示和例子,解释了如何正确地设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以及它们对解的影响。我以前在做习题时,常常因为边界条件设错而导致结果错误,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此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数值方法在材料力学中应用的介绍,比如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虽然没有深入讲解,但足以让我对这种强大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

评分

这本《材料力学》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材料力学的看法。它不是那种让人头疼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作者在讲解“塑性变形”这一章时,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材料比作粘土,在一定的力下会发生永久变形,但超过一定程度就会断裂。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屈服准则、流动法则等塑性力学的核心概念,并且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金属的冷加工、热加工过程,让我理解了塑性变形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书里还包含了一些关于材料失效模式的讨论,比如脆性断裂、韧性断裂、疲劳断裂等等,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失效模式的发生机理和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材料选择来避免这些失效。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材料的“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将它们视为静态的物体,而是能够想象它们在受力时内部的动态变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