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民党为现今印度全国第二大党,短短十多年就上台执政,堪称印度政治发展史上的奇蹟。其之所以成功,凭借的正是独有的宗教意识型态: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主张将印度建设成一个真正的「印度教国家」,成为全世界印度教徒的信仰圣殿,这一说法与愿景却挑战了印度独立时坚持的世俗主义精神,更威胁了其原本多元且丰富的宗教与社会结构,伊斯兰教对此反应尤其剧烈。
为何此一狭隘的宗教与民族主义论述会获得印度社会大众的青睐与认同?印度近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与民主制度,在印度人民党的发展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
本书特色
作者亲自前往印度田野调查,为第一手研究资讯。
作者简介
蓝筱涵
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毕业。对印度充满好奇与兴趣,投注三年时间,研究印度宗教、社会与政治现况及相关议题。2012年2月,前往印度进行田野调查,访问诸多印度学者,完成论文,并在研讨会及期刊中发表印度相关文章。
摘要 i
用语对照表 vii
印度地图 x
第一章 走进印度宗教与政治的灿烂之门 1
第一节 门后的故事(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面对问题(研究问题与假设) 6
第三节 探索的角度(研究途径与方法) 7
第四节 探索的步伐(文献回顾与章节安排) 18
第二章 印度政治与宗教社群冲突发展脉络 31
第一节 印度教文明之发展 32
第二节 英国统治前的印度宗教社群发展 39
第三节 英国殖民时期 43
第四节 争取独立与独立初期 47
第三章 印度教民族主义与BJP之崛起 53
第一节 印度教民族主义之兴起与发展 54
第二节 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之发展 58
第三节 印度人民党 73
第四节 1980-1999年:执政方程式 82
第四章 BJP宗教民族主义政策之体现与影响 103
第一节 BJP政策大方向与少数民族政策 104
第二节 经济与外交、核武政策 113
第三节 教育与宗教政策 123
第四节 国内宗教社群冲突与BJP之关联 130
第五章 BJP发展侷限及挑战 143
第一节 近年印度政治概况与执政分布 144
第二节 BJP发展侷限及其原因 156
第三节 BJP近况动态与意识型态走向 167
第六章 结论 181
第一节 研究发现 182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87
第三节 研究贡献 187
参 考 书 目 189
附录 199
序
远离甘地的国度
蓝研究生的硕士论文探讨的主题是相对冷门的印度政党发展史,而且从最大的在野党人民党(BJP)下手,作为曾在印度服务过一段时间的外交人员,个人深悉印度在发展开放的过程中,政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要了解印度,就要了解印度的政治,但如果不从她的反对党下功夫,将会是很大的缺憾。蓝文的付梓,个人特别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因为该文让读者得以深入了解印度在后殖民时代的政党发展过程,从国大党的一党独大到国大、人民两党争雄以至于今天的多党林立,其中国人较为陌生的人民党将持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印度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多元的素材,令人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孜孜研究,乐此不疲。作为一个外交人员,个人则更关心印度的重要性何在,和如何能为台湾所用。简单的说,印度近年来在国际社会崭露头角,无论是经济、文化或是国际政治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已经不容任何人忽视;相对台湾而言,印度的政治动向,经济发展,已经有能力影响台湾未来三、五十年的发展,台湾的经济既以贸易为主轴,市场在哪里,台湾就要面向哪里,而下一个可以和中国大陆相较量的市场就是印度。所以个人过去四年多在印度服务,常以经略印度四个字自勉,也与代表处同仁和国内来印考察的工商团体互勉,唿吁大家学习当年的英国和现在的韩国,有策略、有决心的前进印度,将印度广大的市场化为台湾的经济腹地。在往这个目标进发的同时,国人也一定要对印度的政治生态有所了解,这不仅包括曾经长期执政的国大党,更是曾经执政过,未来仍有可能执政的人民党。所以,蓝文对于有心初探印度政治堂奥,进而前进印度的读者而言,不啻提供了一份入门的参考台印关系曾经中断过40余年,直到1991年印度启动经济改革开放后的第4年,两国政府才协议互设代表处,展开实质交往。就在过去几年中,我们乐见双方关系日益增进,从相互承认大学学位备忘录和避免双重课税协定的签订、到部长级官员的访问、清奈办事处的开幕、自由贸易区协定(FTA)可行性研究的开展、以及去(2012)年4月间印度政府同意马总统出访专机过境加油等等,显示出双方关系已经从多年前的冷漠转趋热络,而且步上轨道,不易逆转。展望未来,尚有无数可资开拓的空间,从事印度研究,此其时也。
蓝文的指导教授陈牧民老师走在趋势之先,以接近传教士的精神,投入印度研究多年,带领学生走访印度各地,并间接协助政府的外交工作,个人至为感佩。蓝生论文无论框架、立论、铺陈与结语多见陈教授指导的身影,洵为佳作,本人有幸受邀添笔附墨,实难以增益,谨以此文交卷,并为序。
翁文祺
我必须承认,《远离甘地的国度: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交战下的印度政治》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所展开的,不是一场简单的意识形态争论,而是一场深刻的关于国家身份、社会凝聚力以及未来走向的生死搏斗。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揭示了印度政治中最核心的张力——如何在一个拥有多元宗教、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国家中,维系一个统一的、包容的政治共同体。书中对“甘地精神”——那个象征着非暴力、宗教和谐与包容的理想——在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挑战的深入剖析,让我不禁反思,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逐渐远离那些曾经塑造我们国家精神的宝贵原则。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事实,比如宗教少数群体所面临的歧视和边缘化,以及世俗主义理想在实际政治操作中遭遇的困境。相反,他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将这些挑战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塑。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宗教如何被政治化,以及这种政治化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公民权利到国家认同,无一不受到波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当代印度,必须深入探究其宗教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远离甘地的国度: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交战下的印度政治》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提供清晰答案的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份邀请读者深入思考的邀请函。作者并未试图描绘一幅扁平化的印度政治图景,而是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视角,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当代印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自己置身于印度政治舞台的中央,目睹着世俗主义理想与宗教民族主义浪潮的激烈碰撞,每一次政治事件的发生,每一次社会思潮的涌动,都仿佛是这两种力量博弈的缩影。书中对印度独立初期建立的世俗主义框架的细致梳理,以及随后几十年中,这一框架如何受到来自印度教民族主义等多种力量的挑战,都让我对现代国家的构建和意识形态的演变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世俗主义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哲学理念,而是展现了它在印度具体历史语境下的复杂实践和不断被重新定义的过程。同样,对于宗教民族主义的描绘,也并非停留在刻板的标签化上,而是深入挖掘其内部的多样性、演变轨迹以及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互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话题时的审慎和平衡,他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访谈和案例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对印度政治现实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印度,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时代,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政治模型,必须深入理解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根源和复杂的社会结构。
评分《远离甘地的国度: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交战下的印度政治》这本书,以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分析,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当代印度政治。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我参与到一场关于印度国家身份、公民权利和未来走向的深刻辩论中。我被书中对印度独立初期,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拥有如此多样性的国家,艰难地构建一个世俗主义框架的细致梳理所吸引。作者展现了这一理想在实践中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其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塑造的过程。同时,书中对宗教民族主义的描绘也同样引人入胜。作者深入挖掘了其内在的复杂性、历史根源以及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互动,揭示了宗教如何被政治化,并对国家议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被书中关于宗教少数群体所经历的边缘化、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紧张关系的论述所深深触动。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解当代印度,就必须深入探究其政治领域中那些最根本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塑造着国家的未来走向。
评分坦白说,《远离甘地的国度: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交战下的印度政治》这本书,让我对印度政治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细节和广度,描绘了世俗主义理想与宗教民族主义浪潮在印度政治舞台上持续不断的交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漫长而激烈的辩论之中,亲眼见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构建愿景的碰撞。书中对印度独立初期,尼赫鲁等领导人如何努力建立一个包容性的世俗国家,并将其作为国家认同基石的阐述,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而是深入分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民族主义力量是如何逐渐壮大,并对世俗主义的根基发起了挑战。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印度教民族主义内部多样性的描述所吸引。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流派、诉求和策略。作者通过对不同组织、运动和政治人物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宗教民族主义是如何适应社会变化,并不断调整其意识形态和策略的。我被书中关于宗教少数群体所经历的边缘化、歧视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紧张关系的描绘所触动。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理解当代印度,不能仅仅关注其经济发展或国际地位,更必须深入探究其政治领域中那些根本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塑造着国家的未来走向。
评分《远离甘地的国度: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交战下的印度政治》这本书,打开了我对印度政治理解的新维度。作者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印度政治画卷,其核心是世俗主义理想与宗教民族主义思潮之间的持续较量。我被书中对印度独立初期,如何努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建立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世俗国家的深思熟虑所吸引。作者详细描述了这一理想在实践中如何被解读、被捍卫,以及如何逐步受到侵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细致剖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一种统一的、固定的意识形态,而是揭示了其内部的多样性、演变轨迹以及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紧密联系。书中关于政治事件的分析,总是能够深入到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根源,使得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都能够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叙事框架下理解。我被书中关于宗教少数群体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公民权利和国家认同的深刻辩论所深深打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当代印度,必须深入探究其政治核心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塑造着其社会结构和未来走向。
评分《远离甘地的国度: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交战下的印度政治》这本书,与其说提供了一份答案,不如说提供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促使我不断反思。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细致,挖掘了印度政治中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复杂演变。我被书中对印度独立初期,如何尝试在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建立一个包容性世俗框架的努力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世俗主义视为一种理想状态,而是展现了它在印度具体历史语境下的实践和不断被重新定义的过程。与此同时,作者对宗教民族主义的描绘也并非简单化,而是深入揭示了其内在的张力、演变轨迹以及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互动。我被书中关于宗教身份如何被政治化,以及这种政治化如何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结构和公民权利的论述所触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和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时所展现的审慎和平衡。他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对印度政治现实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解印度,就必须深入探究其政治领域中那些根本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塑造着国家的未来走向。
评分《远离甘地的国度: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交战下的印度政治》这本书,让我对印度政治的复杂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作者以非凡的笔触,将世俗主义的理想与宗教民族主义的现实主义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展现在我眼前。我被书中对印度独立初期,如何努力在宗教多元化的社会中建立一个包容性世俗国家的深思熟虑所吸引。作者细致地梳理了这一理想在实践中如何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印度教民族主义力量日益壮大的背景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 nuanced 描绘,他并没有将其简单化为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而是揭示了其内部的多样性、演变轨迹以及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紧密联系。书中对政治事件的分析,总是能够深入到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根源,使得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都能够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叙事框架下理解。我被书中关于宗教少数群体所经历的边缘化、歧视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紧张关系的描绘所触动。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理解当代印度,不能仅仅关注其经济发展或国际地位,更必须深入探究其政治领域中那些根本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塑造着国家的未来走向。
评分《远离甘地的国度: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交战下的印度政治》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关于印度灵魂的探索。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将我们带入印度政治中最核心的角力场,在那里,世俗主义的理想与宗教民族主义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激烈碰撞。我被书中对印度独立后,世俗主义如何被视为维系国家统一和多元文化和谐的基石的深刻阐述所吸引。作者细致地梳理了这一理想在实践中如何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日益壮大的背景下。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 nuanced 描绘,他并没有将其简单化为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而是揭示了其内部的复杂性、历史演变以及与社会、经济因素的深刻联系。书中关于宗教在政治中的角色,以及宗教身份如何被构建、被利用的分析,让我对当代印度政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被书中关于宗教少数群体权利、公民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社会凝聚力挑战的论述所深深触动。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解印度,不能脱离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也不能忽略其政治领域中那些最尖锐的意识形态冲突。它是一次对印度政治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也是一次关于国家身份与社会未来的深刻反思。
评分《远离甘地的国度: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交战下的印度政治》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的政治类著作之一。作者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枯燥的学术分析,不如说是生动的历史画卷的展开。他巧妙地将宏大的政治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那些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态也变得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印度政治中“世俗主义”概念的 nuanced 理解。他并没有将其简单地等同于政教分离,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印度这样一个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社会中,世俗主义是如何被实践、被解释、也被挑战的。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政党关于世俗主义政策的对比分析,让我对这一概念在印度政治实践中的多重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作者对宗教民族主义的描绘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揭示了宗教民族主义不仅仅是对宗教信仰的回归,更是一种复杂的身份政治和对现代化进程的回应。通过对一系列具体政治事件和运动的梳理,作者展示了宗教民族主义是如何在社会中渗透,并最终影响国家政治议程的。我被书中关于宗教少数群体权利、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社会凝聚力挑战的论述深深吸引。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我对印度政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印度,就必须理解其内部不断进行的关于国家身份和公民权利的深刻辩论。
评分《远离甘地的国度:世俗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交战下的印度政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的、关于印度灵魂的探索。作者以一种非凡的洞察力,揭示了印度政治中最核心的张力——如何在这样一个宗教、语言和文化异常多元的国家中,维系一个统一的、包容的政治共同体。我被书中对“甘地精神”——那个象征着非暴力、宗教和谐与包容的理想——在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挑战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事实,比如宗教少数群体所面临的歧视和边缘化,以及世俗主义理想在实际政治操作中遭遇的困境。相反,他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将这些挑战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塑。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宗教如何被政治化,以及这种政治化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公民权利到国家认同,无一不受到波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当代印度,必须深入探究其宗教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