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不同的方法典範,深入剖析大眾媒介的發展。第一章首先以批判性典範入手,透過馬剋思主義觀點,探究媒介中的政經體係與意識型態;第二章以哈伯瑪斯提齣之公共領域概念,檢視大眾傳播場域中的公領域現象;第三章探討閱聽人的詮釋、能動性、結構與意識型態,如何再製與詮釋媒介內容;第四章則著重麥剋魯漢提齣之「地球村」概念,作為文化中介者的媒介,是如何透過跨文化方式運作;第五章討論後現代主義大師布希亞,針對媒介提齣之擬像、超真實等概念;最後運用各種理論與論點,檢視新媒介與資訊社會的關係,包括網際網路與資訊、資訊性政治的限製等議題。
作者簡介
尼剋.史蒂文森(Nick Stevenson)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與政治科學博士,目前任教於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與社會政策學係,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與文化、多元文化主義、公民權等。著有〈文化、意識型態與社會主義〉(Culture, Ideology and Socialism)、〈媒介的轉變〉(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a)等書。
譯者簡介
趙偉妏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
譯有《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媒介、科技與社會》、《論消費文化與後現代性》(韋伯文化齣版)
陳晏茵
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陳秉逵
美國俄亥俄大學政治學碩士
譯有《曆史研究取徑與方法》(韋伯文化齣版)
序言
弁言
緒論
第一章 馬剋思主義與大眾傳播研究
壹、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意識型態
貳、威廉斯:傳播與漫長革命
參、文化唯物論與霸權
肆、威廉斯與物質文化:電視和報紙
伍、威廉斯與傳播理論
陸、格拉斯哥大學媒體小組與電視偏見
柒、兩個案例研究:好消息與壞消息
捌、旁觀者的眼光與媒介研究的客觀性
玖、意識型態與格拉斯哥媒體小組
拾、霍爾、大眾傳播與霸權
拾壹、監控危機:媒體、道德恐慌與新右派的崛起
拾貳、意識型態:受壓迫者的迴歸?
拾參、對媒介論述的編碼與解碼
拾肆、過份膨脹的論述及其他相關的評論
拾伍、小結
第二章 哈伯瑪斯、大眾文化與公共領域
壹、公共文化
貳、布爾喬亞公共領域
參、哈伯瑪斯、大眾文化與早期法蘭剋福學派
肆、大眾文化的問題:哈伯瑪斯與法蘭剋福學派
伍、公共領域與公共廣播
陸、哈伯瑪斯、公共領域與公民
柒、小結
第三章 閱聽人研究中的批判觀點
壹、批判性閱聽人研究的興起
貳、莫利與電視閱聽人::再訪製碼/解碼
參、符號學、社會學與電視閱聽人
肆、傢庭娛樂中的階級、權力與意識型態
伍、費斯剋與流行文化的愉悅
陸、生活因通俗報刊而增色
柒、空洞的民粹主義或是抵抗的愉悅?
捌、女性主義與肥皂劇:愉悅中的解讀
玖、女性主義、大眾文化與觀看〈硃門恩怨〉
拾、心理分析、認同與烏托邦
拾壹、解讀雜誌文化
拾貳、女性主義與批判理論
拾參、小結
第四章 麥剋魯漢與文化中介
壹、科技媒介
貳、殷尼斯,麥剋魯漢與加拿大社會理論
參、媒介即訊息
肆、空間與時間:科技與文化研究
伍、口述、印刷與現代文化:顧迪與紀登斯
陸、更多批判性論點
柒、小結
第五章 布希亞的衝擊
壹、後現代主義為異質性場域
貳、布希亞、阿圖塞與迪博
參、後現代主義,、象徵交換與馬剋思主義
肆、法國的麥剋魯漢:擬仿、超真實與群眾
伍、布希亞與詹明信
陸、布希亞的不閤理論點
柒、小結
第六章 新媒介與資訊社會
壹、席勒與媒介帝國主義
貳、資訊主義,、網絡與社會運動:柯司特
參、資訊政策的限製
肆、維希留、速度與傳播
伍、維希留與大眾傳播媒介
陸、網絡女性主義內部的批判議題
柒、小結
結論
壹、大眾傳播研究的三個典範
貳、可能的未來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坦白說,我一開始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其實有點猶豫。畢竟“理論”這兩個字,常常會讓人覺得跟現實生活有點距離,而且“大眾傳播”聽起來又像是在談論新聞、電視那種比較傳統的媒體。但後來仔細想想,其實我們現在每天接觸到的信息,大部分都離不開“傳播”的範疇,就算是我們跟朋友在LINE上聊天,也是一種傳播。所以,“大眾傳播理論”聽起來,也許是研究我們生活方式背後一套更普遍的規則。我更感興趣的是“文化與社會的麵觀”這部分,它暗示著這本書不會隻停留在傳播形式的分析,而是會去探討傳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認同,以及它對社會結構、人際關係可能産生的影響。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常常會討論到“國傢認同”、“文化主權”這些議題,而大眾傳播在其中絕對是扮演瞭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去探討,在不同政治和經濟背景下,大眾傳播是如何被用作意識形態的工具,又如何影響著我們對“我們是誰”、“我們屬於哪裏”的認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思考工具,幫助我更清晰地看到,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傳播內容,背後隱藏的更深層次的意涵,以及它們如何悄悄地改變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的流行文化和它如何反映社會變遷很感興趣,所以《大眾傳播理論:文化與社會的麵觀》這本書,在我看來,可能提供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切入點。我們常常看到,那些席捲大街小巷的歌麯、偶像劇、甚至是網路迷因,它們是如何在一夜之間爆紅,又為何很快地就退燒?這背後絕對不僅僅是“好不好看”這麼簡單。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去解析這些文化産品背後的傳播機製,比如它們如何被製作、包裝、推廣,又如何觸及不同的社群,引發共鳴或爭議。更重要的是,“文化與社會的麵觀”這幾個字,讓我聯想到,這些流行的傳播內容,其實就像一麵鏡子,照映齣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觀、人們的焦慮、渴望,以及社會正在經曆的各種轉變。比方說,過去幾年我們經曆的社會運動,或是疫情期間信息傳播的特點,這些都深刻地影響瞭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大眾傳播在其中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它是如何被利用,又是如何被抵抗,那對我來說,就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最好能結閤颱灣的在地經驗,讓我更容易將理論與現實聯係起來,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
评分我對颱灣的社會運動和青年文化有相當濃厚的興趣,而《大眾傳播理論:文化與社會的麵觀》這個書名,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瞭解這些現象背後深層原因的窗口。我總覺得,每一次的社會運動,每一次的文化潮流,都離不開大眾傳播的參與和推動。從過去街頭抗爭的宣傳單,到現在的網絡串聯、社群媒體的論戰,傳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關鍵,也越來越復雜。這本書如果能從“文化與社會的麵觀”這個角度去解析大眾傳播,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傳播媒介是如何被用來動員社會力量,塑造集體認同,以及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語境下,傳播又如何成為爭奪話語權的重要戰場。尤其是在颱灣,我們見證瞭許多由網絡催生的社會運動,也有許多本土文化透過各種傳播管道走嚮世界。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理論上的解釋,關於這些傳播行為背後的動機、策略,以及它們最終如何作用於社會結構和文化變遷。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更係統地理解,傳播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文化生産、社會動員和權力運作的重要場域,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我們自身的文化。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大眾傳播理論:文化與社會的麵觀》,一開始吸引我的是“文化與社會的麵觀”這幾個字。老實說,我對“理論”兩個字有時候會有點畏懼,總覺得是不是會很枯燥、很學術,但又隱隱覺得,瞭解傳播背後的理論,或許能幫助我看透颱灣媒體上每天上演的各種現象。我一直覺得,我們每天接觸到的電視節目、報紙新聞、甚至現在火熱的網絡社群,都不是憑空齣現的,背後一定有某種邏輯或影響力在運作。這本書的副標題,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可以從更宏觀、更深入的角度去審視這些傳播內容,思考它們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想法、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最終如何交織齣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特彆是在颱灣這個媒體生態相當多元且復雜的環境裏,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聲音,有些觀點讓人耳目一新,有些則讓人感到睏惑甚至不安。如果能透過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框架,去理解這些聲音是如何被生産、傳播,以及它們各自的立場和可能的影響,那對我們辨彆信息、理性思考,甚至參與公共事務,都會有莫大的助益。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一些跟颱灣社會緊密相關的傳播議題,例如在地文化的傳播睏境,或是政黨宣傳如何利用媒體影響輿論等等。
评分最近颱灣社會上關於“假新聞”、“媒體素養”的討論非常多,這讓我覺得,瞭解大眾傳播的運作方式,已經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所以,當看到《大眾傳播理論:文化與社會的麵觀》這本書的標題時,我立刻就覺得它可能正是我需要的。《文化與社會的麵觀》這幾個字,讓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那些我們每天接收到的新聞、廣告、社群媒體上的信息,到底是怎麼被創造齣來的,它們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又對我們的認知産生瞭哪些影響。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清晰的理論框架,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有些信息會比其他信息更容易傳播開來,為什麼某些觀點會獲得更多的關注,以及媒體在議程設置、框架建構等方麵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在颱灣這樣一個多元聲音並存的環境裏,我們常常會麵臨信息過載和信息真僞的挑戰,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一套批判性思考的工具,讓我能夠更有效地辨彆信息來源的可靠性,理解不同傳播內容背後的潛在議程,甚至識彆齣那些可能帶有偏見或誤導性的信息,那對我來說,將是極大的幫助。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變得更“聰明”,更能駕馭我們身邊的傳播洪流,而不是被它裹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