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下的中国变局

欧债危机下的中国变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欧债危机
  • 中国经济
  • 国际关系
  • 政治经济学
  • 金融危机
  • 中国发展
  • 全球化
  • 欧洲
  • 危机应对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市场相对较小且缺乏天然资源,又是属于外向型经济,其经济发展极为倚赖外部,近年来更是与中国密切相关。国际主要经济体的政经情势骤变将对台湾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一方面是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是经由影响中国经济而造成间接影响,因此,深入了解欧元区与中国的债务问题对台湾来说乃具有实质且重大的意义,况且台湾政府本身也未能免除债务问题,更有必要从中取得借鑑,以谋求因应之道。

  本书作者指出,直到2022年,债务危机都将影响全球。但作者另也点出一个冷酷的现实:人类不仅无法偿还透支的卯粮,反而在无节制地透支未来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因为人类的欲望日益膨胀,而迎合人类这种欲望的政府,也在不断透支未来。由此来看,债务是人类永远也摆脱不了的梦魇,欧债很可能持续下去,甚至愈滚愈大,问题是:下一个债务危机爆发点会在哪里?我们到底要怎么因应?

  欧元自创立之初即陷入内外交迫的窘境。对外,因触及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元的地位,而被卷入血腥的货币战争里。美国为了打击欧元,不惜诱发及拖延欧元区周边的军事冲突来造成及维持区域的不稳定,且在欧债危机爆发后落井下石以拯救美国本身的经济。然而欧债形成的主因还在于欧元区内部的问题:成员国之间差异太大,又无统一的财政机构,难以制订一体适用、具强制力的财政政策,却又剥夺各成员国透过货币政策来解决个别经济问题的权利;一些成员国盲目地以房地产做为经济成长的重要支柱,而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经济情势急转直下;人口老化与高福利制度加重财政负担,而各国政府多不愿改革福利制度却反倒加码以赢得选举……

  欧债危机有如骨牌一样,几个国家的财政纷纷倒地呻吟,虽有金额庞大的纾困方案,但一方面欧债问题盘根错节,另一方面各国利益纷歧,所提方案多未能对症下药,且纾困者如德、法等国本身也面临困境,使得整体成效不彰,欧债竟有愈演愈烈之势。作者认为,在欧债危机下,欧元区要更紧密地从货币整合走向政治整合可谓难上加难,分裂已在所难免了,问题只是哪国会先出走。

  中国的实际债务比帐面上所显现的要严重多了,而且本质与欧债具有显着区别。后者主要是为了维持高福利体系,乃是「藏富于民」,前者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庞大的投资需求,且多半投入效率不佳、弊端丛生的公共投资与国营企业,乃是「国进民退」。另外,中国也面临了急剧高龄化的问题,且是「未富先老」,也同样靠房地产做为成长的重要支柱,情况还远更严峻。

  作者提出恺切的诤言:勿因要将外汇储备的配置多元化而继续购买欧洲主权债券;勿沉迷于货币储备,而应把握住欧债恶化的历史机遇,将货币转换成有助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实物资源,并到欧洲收购有潜力的企业,也就是「把金钱转化成财富,再把财富转化成力量」;外贸应做好风险规避,银行尽可能提供避险工具;政府勿再盲目投资,而应减除民营企业的负担,提升其竞争力,且真正落实民富路线,才能有效扩大内需。

作者简介

时寒冰

  20世纪70年代生人。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曾任《上海证券报》评论主编、首席评论员等职,2012年起专职做趋势研究,2011年起,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同时担任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总裁班授课教师。

  十多年来,他潜心做趋势研究,建立「利益分析法」体系,对经济趋势有着惊人准确的判断。其部落格访问量在经济学人中排名全国之首。他站在民生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一直为民生唿吁,提出了许多推动民生改善的可行性建议。其在《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中有关借鑑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画走富民强国路线的建议,在2012年被中国最高层採纳,成为中共十八大的正式规划。

  同时,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累计资助贵州、河南等地两百多名贫困孩子读书,向云南旱区农民和旱区社区捐建水窖,向河南爱滋村小学捐建多媒体图书馆等。

  其三本着作《欧债危机下的中国变局》(简体版书名为《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含台湾繁体字版)和《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对趋势的预言一一应验,分别成为中国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经济类图书之一。

  2010年12月,被中国网民评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2011年1月,荣获「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奖」。2012年1月,获得中国《出版人》「年度作者」大奖。

汉唐盛世的兴衰密码:一部探究大一统帝国权力更迭与文明韧性的史诗 (图书名称:汉唐盛世的兴衰密码:一部探究大一统帝国权力更迭与文明韧性的史诗) 内容提要: 本书以恢宏的笔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大一统王朝——汉朝与唐朝——从开创、鼎盛走向衰落的内在机制与历史规律。我们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对帝王功过和战役得失的简单罗列,转而聚焦于驱动这两个庞大帝国运作的核心要素:中央集权体系的构建与演化、士族与皇权的博弈、财政与赋税制度的承载力、军事扩张与边疆治理的张力,以及最终决定帝国命运的文化认同与社会结构韧性。 本书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一场对“大一统”这一中国政治文明核心命题的深刻反思。通过细致对比汉代的儒家独尊与“外儒内法”的实用主义,以及唐代科举制的兴盛与关陇贵族的衰微,我们试图揭示,究竟是何种力量塑造了它们的辉煌,又是何种结构性矛盾最终导致了“乐极生悲”。 第一部分:秦制余绪与汉承德制:帝国的初创与制度的定型 汉朝的建立并非简单的秦朝覆灭后的简单复辟,而是一次痛苦的“拨乱反正”与制度重塑。第一章将详述“休养生息”政策的深层经济含义,它远不止是简单的轻徭薄赋,更是对战国以来过度动员体系的一次强制性“减速”。重点分析了汉初如何巧妙地平衡了功臣集团、地方诸侯(如七国之乱的阴影)与新生的中央官僚体系之间的权力分配。 中央集权的韧性测试: 察举制是汉代选官制度的精髓,本章将详细解读察举制如何成为皇帝驾驭地方豪强和确保意识形态统一的关键工具。我们探讨了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顶峰后,如何因地方豪族化的趋势而逐渐异化,为后世士族政治的萌芽埋下了伏笔。对比西汉和东汉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上的政策差异,揭示了“田制”困境对王朝寿命的决定性影响。 文化认同的基石: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战乱时期思想碎片化的一种结构性回应。本部分将深入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在汉代完成了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过程,成为维护中央权威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逻辑。这种意识形态的成功构建,极大地提升了帝国的凝聚力,但也为后世带来了僵化的风险。 第二部分:开皇之治与贞观之风:唐帝国的结构性优势与开放性 唐朝的崛起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再集中化”过程。第二部分将超越对“贞观之治”的浪漫化描绘,关注其成功的制度基础——关陇集团的军事政治遗产与隋朝留下的成熟的官僚系统。 科举制的革命性: 我们将科举制视为唐代最伟大的制度创新,并详细论述它如何有效地打破了汉代以来的士族垄断,为庶族地主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通过分析唐代不同时期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皇帝对文官集团控制力的动态调整。科举制的推行,使得唐朝的行政效率远超前代,并为后来的“中晚唐文官政治”奠定了基础。 开放性与多元文化的张力: 本书着重分析了唐代长安城的国际性如何反映在财政、军事和文化结构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仅是贸易的繁荣,更是国家税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种开放性也带来了挑战,如安史之乱爆发后,边疆军事节度使制度的权力固化,揭示了帝国在快速扩张后,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力出现的结构性衰减。 三税法的改革与财政重心的转移: 详细对比唐前期与后期的财政结构变化,特别是“两税法”的实施,不仅仅是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更是国家财富来源从传统的“人丁”向“土地与财产”转移的标志。这种转移对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理解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和土地兼并问题激化的关键切入点。 第三部分:盛极而衰的内生性逻辑:权力与结构性矛盾的积累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论点所在:汉唐的衰亡并非偶然的天灾人祸,而是其成功制度的长期累积性副作用所致。 士族对皇权的蚕食: 汉代察举制的异化导致了地方“望族”的形成,他们通过联姻、互相举荐,架空了中央的人事权。唐代的科举虽试图解决此问题,但“门阀士族”依然通过文化继承和财富积累,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软性控制力”。我们详细分析了魏晋南北朝“门阀”对中央政治生态的长期负面影响,以及唐代后期,士人集团如何利用对学术和礼法的解释权,对抗皇权。 军事体制的“内向化”: 汉代对匈奴的常年征战,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并催生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而唐代府兵制的崩溃,直接导致了职业化雇佣军(如“健儿”)的兴起,这使得中央对军队的直接控制成本剧增,并为节度使的尾大不掉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北方的军事压力转移到内部的行政与财政压力,是两个帝国后期共同面临的困境。 意识形态的僵化与社会活力的丧失: 汉武帝后期的“独尊儒术”在完成了中央集权后,其僵硬的教条开始抑制社会创新。唐代继承了这一传统,尤其在中晚唐,对经义的过度强调,使得官僚系统缺乏应对突发危机(如黄巢起义)所需的灵活性和变通能力。本书通过对比盛唐的恢宏气象与中唐的暮气沉沉,探讨了文化过度“制度化”对帝国生命力的消解作用。 结语:大一统模式的历史教训 本书最后总结了汉唐盛衰的循环模式:强力集权(秦制/隋制) 催生 制度创新(察举/科举) 以吸纳人才,实现 开放性扩张,最终因 内部结构性矛盾(土地兼并/藩镇坐大) 积累而 丧失弹性,回归分裂。汉唐的兴衰,为后世所有追求大一统的政治实体,提供了关于权力制衡、制度适应性以及文化包容性的深刻历史镜鉴。它提示我们,任何伟大的文明,其韧性不仅体现在对外征服的能力上,更体现在其内部结构能否自我修正与平衡的能力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自序

CHAPTER 1
一场血腥的货币战争 
.碰者死:美国的核心利益
.欧元触碰了美国的底线
.中国痛失的货币霸权

CHAPTER 2
美元与英镑的厮杀 
.白银改变世界,英镑崛起
.白银改变中国
.美元与英镑的对决(上)
.美元与英镑的对决(下)

CHAPTER 3
法德从对抗到和解 
.法国孤独的抗争
.欧洲一体化起锚
.法德之间的宿怨
.从仇恨走向和解

CHAPTER 4
欧洲团结起来抗衡美元
.英法一体化中的博弈
.欧洲联盟的货币合作
.索罗斯逼退英国
.欧元时代开始了

CHAPTER 5
欧元家门口的战争
.波赫战争
.科索沃战争
.伊拉克战争
.利比亚战争

CHAPTER 6
债务危机来了 
.次贷危机真相
.把欧洲拖下水
.袖手旁观和落井下石

CHAPTER 7
欧盟的制度缺陷 
.既松散又脆弱
.法德带头违规的后果
.欧洲央行的缺陷和过失

CHAPTER 8
难以弥补的裂痕 
.差异之下的疯狂
.燃烧的房地产
.日渐扩大的差距

CHAPTER 9
高福利之重
.福利的限度
.债务危机的诱因
.高福利下的高失业

CHAPTER 10
难以逾越的高龄化 
.欧洲老了
.高龄化的影响
.鼓励生育之困
.移民之困

CHAPTER 11
欧债危机的根源 
.寻找症结
.增长的连续性
.欧债危机的源头

CHAPTER 12
破解欧债危机 
.警惕错误的建议
.对症下药
.改革福利制度

CHAPTER 13
欧债结局:邦联或分裂
.建立邦联
.走向分裂
.谁最先离开

CHAPTER 14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两种隐患的合体
.债务危机隐忧
.中国靠什么自救

CHAPTER 15
中国如何应对欧债危机
.外储外贸中国股市
.中国对策之外汇储备
.中国对策之外贸
.中国对策之欧资撤离
.对投资者的建议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欧债危机为何发生?众说纷纭,本书从货币现象开始叙述过去货币霸主的争夺、英镑对美元、美元对欧元之厮杀,进而分析欧债危机之根源,同时也提醒中国,莫蹈覆辙,对国际货币及欧债危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说开辟了另一角度的思考方法,值得一读与细嚼。

  二十世纪以来成为国际货币的美元,是否就是货币霸权,其金融威力远大于军事,是以美国的核心利益是美元等等论点,或各有各的看法,可以由各自读者本其过去所受教育及社会认知来诠释判断。不过人类自从发明了做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之后,其功能日益膨胀,由交换媒介进阶至储值工具,再由储值工具一跃成为借贷工具及博奕工具,加上人类天生具有之贪婪,寅吃卯粮,民间借贷累积成为次贷危机,政府借贷即演变成欧债危机,这些都是事实。

  次贷危机起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宣布破产,造成了全球金融之大海啸,为此,美、日、欧等主要银行损失达一兆315亿美元(BIS2009年次报告),引来本世纪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起因完全不纯属意外,是从1970年代末期来,美国的金融体系在管制解除及推崇的「自由化」下,愈来愈失控的结果,为了「贪婪式获利」,金融基构累积太多债务,操作更高的槓桿,失控的系统注定迟早会崩盘。

  欧债危机的主体,是政府,不是私机构,而以希腊为起爆点。为何希腊于2001年加入欧元区后短短不到10年就沦落至由各国纾困之地步?对此本书作者有详尽之分析与解答。不过值得注意者是,欧元区中包括希腊在内之欧猪五国(PIIGS,即葡萄牙、义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很凑巧在地缘上均属欧盟的周边国家,这些国家加入欧盟之时,均如本书作者所指,得到欧元区的低利资金之挹注,而享受到「早期收获」的风光,但也因加入德法为轴心的经济体,而蒙受克鲁曼教授所称之「hub-spoke」(轴心-边陲)效应,无以自拔,呈现德国轴心地区经济成长强劲,周边国家受轴心之磁吸成长停滞的「轴心-边陲」双轨发展,此一结果及其间的因果也值得读者做进一步之探讨。

  欧债危机对政府言是一种教训,它戳破了「国家不会倒」的神话,也是本书《欧债危机下的中国变局》的真谛。

黄天麟
现任台日文化经济协会会长
曾任国策顾问、第一银行董事长

推荐序二
                              
  《欧债危机下的中国变局》一书,是时寒冰教授的力作;其原本旨意,是要揭露欧债危机所以形成、发展和产生负面冲击的过程,以警示三十多年来不断以高成长率扩张、发展,甚至是崛起的中国大陆,以免因为辉煌的经济成就,而顾盼自雄、重蹈覆辙。

  然而,作者在分析欧债真相的过程中,强调「债务是带血的主线」,欧债危机其实是列强间血腥货币战争的结果,尤其是在这种血腥货币战争的过程中,从美元连结黄金的固定汇率制、多元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甚至到美国自行其是的货币宽松政策,美元的币值不断的高低波浪式起伏,而致使全球的汇率市场、股票市场,及服务与货品市场等,不断出现荣景与危机的更迭。因此,本书所警示的,不仅在于提醒中国大陆的政策决策者如何避免欧债危机的覆辙,还在于提醒美国金融霸权的存在与作用;而除中国大陆的政策决策者之外,其他国家的政府及各类市场中的投资者或相关行为者,亦可从本书的分析中得到各种不同的警示作用。

  作者在本书中最核心的论述,似乎在于强调,「从历史来看,一个国家要想坐上霸主地位,就必须高效率的完成『把金钱转化成财富,再把财富转化成力量』的过程,否则,这个强国一定难以长久维持其霸主地位」。因此,1944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各同盟国成员仍须向美国大量贷款且进口武器的情势下,美国诱使各国签下布雷顿森林协定(the Bretton Woods Agreement),并确立以美元和黄金连结的固定汇率制(1盎司的黄金兑换35美元)。从此,美元成为强势国际通货,美国因而得到国际清算中货物的订价权、国际通货的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而且成为各国的外汇准备,并控制国际债券资源的争夺;美元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核心利益,故经常不惜以军事战争或货币战争捍卫美元体制的稳定。作者在本书中即列举了各种这类的战争,并显示美国是能「把金钱转化成财富,再把财富转化成力量」的典型。

  另方面,诚如作者所言,欧债危机始于欧元的出现;而欧元的出现,是因以德法为主体的欧洲国家希望能创立独立于美元的货币体系,以摆脱美元的独霸剥削,但却也导致美元与欧元间不断的血腥争斗。回到本文的基线,作者建议中国大陆政府,不要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准备;要记得「把金钱转化成财富」,而在多元外汇准备下,更要多买各种廉价的资源,包括欧债危机下各种廉价的资产。后者的建议,对于投资者而言,亦是适用的。

  整体而言,本书到处充满着触目惊心的分析与断言,值得相关政策决策者、学术研究者,及一般的投资大众,好好的思考、细细的品味。

萧全政
台大政治系教授

自序

人类应该有敬畏之心

  虽然,一直做有关经济趋势方面的研究,但我一直深信:经济问题并非源于经济本身,就如同全球的债务危机,并非源于经济一样。

  人们会愈来愈清晰地发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决定世界发展趋势的,乃是债务。债务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带血的主线。

  为什么?

  所有的债务,无不源于寅吃卯粮。假如人类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偿还透支的卯粮,就不会有债务危机。而冷酷的现实却是,人类不仅无法偿还透支的卯粮,反而在无节制地透支未来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人类的欲望日益膨胀,而迎合人类这种欲望的政府,也在不断透支未来。很少有人敢正视现实,告诫人们,应该以朴素的生活方式,丰满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在无节制的欲望中,焚烧生命。

  人类已经走在恶性循环的道路上。

  人类已经无法面对自己的艰险处境。

  由是,人类在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上,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归途……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欧债危机只是一个开始。当债务危机的魔咒降临,人们会发现,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无法逃脱这恐怖的灾难。

  如果说,欧债危机是人类欲望膨胀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抑制人类的欲望,回归简单、朴素的生活,几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唯一路途。

  但,人类在错误的道路上已经迷失得太久,很难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

  因此,欧债危机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日本债务危机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中国的债务危机是无法避免的。

  这就是趋势的必然性。

  伤痛之后继续伤痛,悲哀之后继续悲哀,忧伤之后继续忧伤……债务危机,犹如一个巨大的魔咒,把人类彻底套牢了。

  人类必须深刻地进行反思。作为生物界中渺小的一个群体,人类应该带着敬畏之心,抑制自己的欲望,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以简简单单的生活,滋润自己的生命。

  简单的生活,乃是一种修行的状态,是一种实现自我超脱,自我昇华的境界。

  这几乎是化解债务危机的唯一有效的方案。

  问题在于,现在的政府,现在的政治家,有没有足够的勇气,正视现实的困境,正视现实的症结所在,并以超人的勇气去解决这一问题。

  在这一点上,我没有丝毫的乐观。

  我们将无奈地看着债务危机的恶化与蔓延,摧拉枯朽,势不可挡地制造灾难。

  这是我眼中的债务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未来。

  2012年8月,作为上海复旦大学总裁班带队老师之一的我,访问了台湾。这是一次终生难忘刻骨铭心的访问。我看到了蔚蓝的天空,我看到了更正统、更纯粹的华人文化,我看到了民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那是一种深切的感动!

  台湾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个表率。敬畏生命,尊重人权,自由民主……这些被西方视为基本价值观的元素,在台湾,完美地体现了出来。

  这是一种完美的画面。台湾,让我看到了灿烂的希望。

  虽然,距离上次的访问,已经有些时日,但在台湾的一幕幕画面,依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一种令人心生敬畏的回忆。

  我很荣幸,即《经济大变局,我们怎么办》之后,我的第二部着作在台湾出版,使得我有机会通过文字,与台湾的读者交流。

  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交流。

  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台湾的读者,对未来的世界格局,对未来全球的趋势演变,有更清醒和全面的认识。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当是我莫大的欣慰和荣耀。

  谨以此,献上我对台湾读者的敬意。

时寒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 歐債危機下的中國變局 」,書名本身就充滿了敘事感,讓我聯想到那段跌宕起伏的國際經濟史。歐洲國家的債務困境,無疑是全球經濟的重大變數,它牽動著金融市場的每一根神經,也影響著各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而「中國變局」,這個詞語,更是激發了我對中國大陸在此關鍵時刻的策略與發展方向的好奇。當時,中國大陸的經濟體量已經相當可觀,它的每一個決策,都可能在全球範圍內引發連鎖反應。我很好奇,在歐債危機的陰影籠罩下,中國大陸是如何在內部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轉型?是否藉此機會,強化了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又或者是,它在與歐洲、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的互動中,展現出了哪些新的策略與姿態?這本書的書名,讓我預見了一場關於中國大陸如何在複雜國際經濟環境中,尋求自主發展、並可能重塑其全球經濟角色的精彩論述。我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中國大陸所經歷的那些關鍵性的「變局」。

评分

「 歐債危機下的中國變局 」,這六個字,瞬間就把我拉回了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歐洲債務危機的演變,不僅僅是希臘、義大利的債務問題,它牽涉到整個歐盟經濟的穩定性,進而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當時,許多國家都在尋求對策,而中國大陸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它的每一個決策,都會被放大解讀。書名中的「變局」,這個詞用得相當精準,它暗示著一種動態的、甚至是顛覆性的變化。我很好奇,在當時那樣一個充滿挑戰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大陸是如何應對的?它在歐洲債務危機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是危機的參與者、緩解者,還是受益者?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對中國大陸自身的經濟體系、發展模式,乃至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帶來了哪些根本性的改變?對於台灣而言,中國大陸的每一次「變局」,都可能意味著新的機遇或挑戰。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在歐債危機這場全球性的風暴中,中國大陸是如何經歷轉型,又如何重塑其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角色。

评分

閱讀「 歐債危機下的中國變局 」這書名,立即引發了我對當時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動的記憶。歐洲債務危機不僅僅是歐洲內部的事情,它的影響力迅速擴散,波及全球。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變局」這個詞,勾勒出一個重要的觀察視角。我個人一直關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脈絡,特別是在面臨外部衝擊時,其內部的調整與演變。書名點出的「變局」,讓我聯想到的是,危機是否迫使中國大陸改變了其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例如,是否加速了其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驅動的進程?又或者,在金融領域,是否有新的佈局出現?對於我們台灣來說,理解中國大陸的這些「變局」至關重要。因為兩岸經濟的緊密連結,中國大陸的任何重要調整,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台灣的產業鏈、投資環境,以及整體的經濟穩定性。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看到一個關於中國大陸如何在全球經濟動盪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並且這種尋求變革的過程,又是如何輻射到周邊地區,特別是與我們台灣的經濟互動。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起當年台灣在面對全球金融海嘯後的經濟轉型陣痛。當時,全球經濟的脈動,尤其是歐洲那幾年的債務危機,對我們來說,可不僅僅是新聞報導上的數字遊戲,而是實實在在影響著股市、匯率,乃至許多中小企業的生計。書名中的「中國變局」,更是點出了我一直以來很關注的一個面向:在歐債風暴這個宏觀背景下,中國大陸的經濟策略與發展軌跡,是如何展現出新的特徵,又如何進一步影響周邊地區,包括台灣。當時,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大陸一方面努力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面臨著結構性的挑戰。歐洲危機的發生,是否為中國大陸提供了一個調整經濟結構、尋求內需驅動的契機?抑或是讓它更加依賴外部市場,進而加劇了潛在的風險?這些都是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的原因。身為一個關心台灣經濟前景的讀者,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這樣複雜的國際局勢下,中國大陸的策略調整,以及這些調整對台灣產業發展、貿易佈局,甚至是兩岸經貿關係,會帶來哪些具體的影響與啟示。

评分

「 欧债危机下的中国变局 」這本書名,一聽就讓人聯想到那段驚心動魄的時期。當時歐洲國家為了紓解債務壓力,紛紛祭出各種應對措施,像是緊縮財政、量化寬鬆,甚至還有貨幣貶值。這些政策的影響,遠不止於歐洲大陸本身,而是像漣漪般擴散到全球經濟體系。對於台灣這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島嶼而言,歐洲經濟的動盪,無疑是懸在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書名中的「中國變局」,更是挑動了我對兩岸關係在此期間微妙變化的好奇。在那個全球經濟版圖重新洗牌的關頭,中國大陸的經濟決策,其影響力之大,早已不容小覷。而台灣,作為中國大陸重要的貿易夥伴和地緣政治鄰居,又會在此次變局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否會因此受到衝擊?兩岸之間的經貿互動,又會因為歐洲債務危機而產生怎樣新的佈局?這些問題,是我們許多台灣民眾在那個時代共同關注的焦點。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出了這些核心問題,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了解這場席捲歐洲的風暴,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特別是在我們所處的東亞區域,掀起一連串深刻的「變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