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法兰克福汇报》誉为「时代的启示录」
《美国彭博社》、《英国金融时报》等各大财经媒体关注讨论
你知道吗?早在货币出现前,人类就已经背负债务!
近年来反省金融危机最透彻根本的着作
佔领华尔街运动的精神领袖
大卫.格雷伯 David Graeber
探究国际金融经济的重量鉅作
一部令人惊奇的人类故事
以债务关系的重述人类历史和社会
带给陷入金融危机的世界全新启示
债务是了解现存金融体系的一扇门,是债务造就了今天的市场。如今面对这场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挑战,迫使我们必须釐清究竟什么是债务?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一个神话:古早的人类活在一个以物易物的社会里,为了方便交易,人们发明了金钱,接下来发展出银行和信用。
人类学家研究却发现,早在货币出现前,人类就已经背负债务。原始社会的债务,用以估量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本书从人类历史中犯罪和赔偿、战争和奴隶、债务和赎罪的故事开始谈起,试着揭开债务规则神祕的面纱。
格雷伯尝试将历史分成四个阶段:早期的农业帝国(3500-800 BC )、轴心时代(800 BC-AD600 )、中世纪(AD600-1450)、大资本帝国时期(AD1450 -1971)以及现在的金融世界,并以人类学的角度解析债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货币是国家或政府用来控制社会,货币的作用便是量度债务,金钱的使用好像是一个庞大的记帐系统,当债务危机出现就会引致战争之后,然后统治者便会摧毁这些帐簿,并将土地归还它的拥有者,以纾解危机。
《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 是一部博学、宏观,且能激发讨论的作品。作者从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律和人类行为等各种角度,探讨债务本质。并用「债务关系」尝试重新书写及诠释人类的社会和历史,也提供现代金融制度不同的反省角度。
作者简介
大卫.格雷伯 David Graeber
美国佔领华尔街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美国商业週刊》称他为华尔街佔领运动的重要领袖。他的论述将这场被视为扰人的街头抗争,变成全球瞩目的抗议运动。格雷伯发表的运动口号:「我们是99%。」(We are the 99 percent),撼动了长期由极富人口垄断社会资源的美国。
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助理教授。现任英国伦敦大学(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人类学教授,并于二○○六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演讲,被誉为「型塑文化本质论述的杰出人类学家」。二○一一年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百大风云人物之一。
着有《民主计画:历史、危机与运动》(The Democracy Project: A History, a Crisis, a Movement)。二○一一年出版的《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一书更荣获「文化人类学学会」(Society for Cultural Anthropology)二○一二年的最佳专书奖。
译者简介
罗育兴
台大外文系毕,曾任影带译者、国贸经理、卡通动画师。翻译过的文类有: 奇幻、科幻、侦探、文艺、经济、传记、童书、神秘推理、恐怖惊悚……等共三十二本。译作有《单车上的夏天》、《第十三个小时》、《我的吉普赛人生》、《异人儿》、《慾望酒庄》、及《咖啡神之□》等。
林晓钦
台湾大学政治学硕士,主修政治哲学、主要兴趣为西方政治哲学史、当代思潮、族群政治等。现为自由译者、编辑。译有:《桥:欧巴马的生命与崛起》(大卫.雷尼克着)、《芬兰教育这样改!》(帕思.萨尔博格着)、〈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贝淡宁着)。
推荐序1
重新审视债的历史
经济学家的罪恶?
本书的作者大卫.格雷伯教授是「佔领华尔街运动」的精神领袖,读者应该不难想见这本书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不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可能让你惊讶,作者不仅要从历史中梳理出体制的邪恶本质,还大胆挑战了「欠债还钱」这个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格雷伯教授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所呈现的「债的历史」则是环绕在「债」的观念如何产生,以及资本主义所依赖的经济学理论如何忽视了「债」的现实,因而导致当今市场经济社会无法解决「债」的问题。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心情一直很复杂。一方面身为经济学家无法接受格雷伯教授的指控,另一方面却又看的不能释手,几天之内就仔细读完这本页数庞大的鉅作。放下书稿,不得不承认这样一本有别于经济学逻辑的书所带来的知识冲击,我也必须做点回应,釐清一些经济学的见解。
格雷伯教授把矛头直接攻向经济学的祖师,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陷入困境乃是因为源自于亚当斯密所建构的社会想像中,市场交易是「以物易物,没有债务」。这个学术神话引领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直到今日无法认识债的本质。那么该如何认知「债」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呢?格雷伯教授从五千年前古文明的起源开始说起,有些材料是依据神话,认为「债」早在货币出现之前就存在人类的关系之中。这样的关系不是一般所了解的交易,而是足以剥夺自由的「奴隶」关系。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谁是债的奴隶?
多年以前,我的母亲被邻居倒会,于是和其他受害人到这位冒名标会的会头家里要钱。那一天回来时,母亲气得说不出话,追问之下得知,会头受不了每晚有人来要债的干扰,回呛:「你们有没有人性?」这句话重伤了我那位每日忧愁,不敢告诉丈夫儿子被倒掉多少钱的母亲。我当时刚刚成为自我期许应该具有「冷静的脑,温暖的心」的经济学家,并未分担多少母亲所受的打击,只是极端好奇这人怎么能说出这样厉害的防御攻击?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
在那位负债人的眼中,讨债的人成了经过几千年历史还没进化的奴隶主。在此我要声明,如果我的口气有点讥讽,那完全因为此事的本质,我的确接受了格雷伯教授的说法。这里的奴隶关系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当时有人建议去找一位正在大张旗鼓从事讨债服务的前受刑人,却立即被前来调解的警察警告,这当然激起了债权人大骂法律保护坏人,但事实的确如此,现代的债权人并没有古代奴隶主的手段。格雷伯教授所说的奴隶关系,是指自由的丧失。债主可以随时走进负债人的家里、工作场所,亮出凭据要钱,即使明知拿不到钱也可以骚扰洩愤。不过,你若换个角度想,除非债主雇用讨债公司,不然当讨债让负债人失去自由的同时,债主岂不也没有了做其他事的自由呢?
关键在于创造财富的能力
我还可以进一步拿经济学为债的奴隶理论作见证。为何债主要控制或干预负债人的人身自由?经济学所承认的价值创造来自生产,而个人拥有的原始生产工具就是劳动。先退一步从基本说起,债务来自拥有的财富少于支付的义务,负债人说财富已经付光了,债主当然不信,不停的讨债行动除了测试是否还有私藏,进一步就是掌控创造财富的来源,也就是负债人的劳动。
作者在最后结论里才提到「没有生产力的穷人」,这其实不是债务问题,而是社会福利照顾的范围。真正的债务问题是有生产力的人却无法偿债。我必须说,经济学并非沈溺于格雷伯教授所批评的「没有债务的神话」中,而是直接关注生产力低落的原因。生产力低,原本如果量入为出,也未必就会负债。在此不是辩论人的行为是否理性,或者资本主义如何引诱过度消费的场合。更一般性的问题是为何大量的债务涌现,可能拖垮资金市场,甚至整个国家经济。
政府债务的问题有其独特性,其原因通常不在市场机制失灵,而是政治监督失效,更不能怪到经济学的头上,因为经济学界普遍对于政府支出扩张是反对的。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确是导致债务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政府又经常在大印钞票时扩大支出,因此经常可见政府债务与民间债务同时飙升。不过,政府通常有个最好的借口,那就是透过凯因斯理论,解释这是为了应付经济不景气,提高所得,免得大家入不敷出。我们还是回到民间负债的问题。
还不清的债
私人为何负债?这本书虽然用了如此庞大的篇幅剖析债的观念,却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格雷伯教授可能以为经济学还停在「以物易物」的原始时代,从未处理过这个问题,不过事实上经济学当然有答案,在此我只能简单的说明一些。
可以偿还的债务,并不是问题,而且正如本书所述,这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绝对无法偿还的债,理论上也不会出现,因为没人会贷放,如果有人,那该算是赠与。关键的问题是,原本应该可以偿还的债,为何无法偿还?即使你不曾听清楚过金管会要求投信公司必须公布,而通常被极快速唸过的警语,你可能也知道其中的关键字是「风险」。
「债」原则上是没有风险的,负债人曾经保证过一定偿还,可是被借去的「债」却可以被用在有风险的事情上,让「偿债」也变得不确定。人类的生活中一直充满着风险,这并非资本主义专有,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风险,资本主义确实造成了资本的市场风险,但并非全部。会导致负债的原因很多,失去生产力是最值得同情的,失业、伤残、疾病都在大多数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以某种社会保险的方式处理。然而,过度消费,不管是铺张的婚礼、祭祀,还是购买跑车、游艇,甚至为了供应子女上大学,都很难要求社会共同来承担。
古今中外,最让人痛恨的「债」应该是高利贷,那是因为债的利息超过一般人正常的生产能力,不管多么努力,也无法还清。本书作者可能想避免「债」的问题被误解成这个特殊问题,很少提到。另一个较少论及的,是我认为资本主义真正的罪行,金融风险。的确如格雷伯教授所言,借贷与投资在资本主义之前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将债与投资变成了商品,产生了市场风险,而且不断创造或包装成新的金融商品,让人难以了解其风险。还记得几乎拖垮华尔街的「连动债」吗?明明是风险性投资,却取名为债,其心可诛。不过,我并不认为人际关系就能够减少风险,市场只是增加了复杂性。多年的邻居竟然倒会,据说是为了帮女儿从股市亏损里翻本,越陷越深。
经济学家应该听听
格雷伯教授在书中旁征博引,讲述许多寓言式的故事,却没提到我熟记的两则,难道这也是学科差别所致?我东施效颦一下,让读者参考。一是据说苏格拉底即将受死之前,弟子前往询问老师有何要事交代,哲人只说了记得要还给邻居一只鸡。另一则是成语「债台高筑」的典故,为了躲债而建筑高楼,用今日的说法,债务到期再用建高楼作为借新债的理由,欠债越多,楼盖的越高。
虽然我自觉读了本书收获许多,我还是要承认,我仍然缺乏格雷伯教授所期望的想像力,不能从容的抛弃当今市场经济的理念。我为此辩护的学术理由是经济学研究选择,即使如马克思这样的革命者,基于经济学的理解,也为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另一个选项。不过,我认为经济学家应该诚恳的接受格雷伯教授的挑战,认真听听批评,严肃面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的问题,为下一个时代找出新选项。
刘瑞华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推荐序2
从债的历史到佔领华尔街
二○一一年三月,阿拉伯之春仍然炙热,尚未褪色。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接到加拿大杂志《Adbuster》邀稿,请他讨论在欧洲和美国发生革命运动的可能性。
同年七月,他出版新书《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
他一定没想到,几个月后,就出现了他所等待的革命,而且是验证他所谈的债的历史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是这个运动关键的参与者:佔领华尔街运动。(这个运动最早就是《Adbuster》发起的)
「从他的积极行动和着作来看,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说。或者说,由于这本谈论「债的历史」的书和他在佔领华尔街运动中的角色,格雷伯无疑成为这个时代又一个左翼学术明星。
但他自己最爱的身分可能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他自称,从十六岁开始就是无政府主义者。在八○年代和九○年代时,他想要参与左翼运动,但主流的团体对他来说都太过于阶层化,让人窒息。但是从一九九九年的西雅图反世贸运动开始,出现一个「全球正义运动」(Global Justice Movement)──他反对「反全球化运动」的标签,认为他们其实是「反新自由主义」──一个他梦想中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出现了。此后,他一方面以纽约为基地积极参与直接行动的对抗,另方面在学术上则着力于「无政府主义人类学」(曾着有《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片简》(Fragments of an Anarchist Anthropology)) 。
但这个无政府主义运动者身分却带给他坎坷的学术生涯的。他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在耶鲁大学人类学系任教,但是二○○五年却没有被续聘;后来聘期延长两年,仍没法拿到终身职。在这期间,他在美国申请了十几间学校,都没有结果,即使人类学界许多人认为他是非常优秀的学者。他自己和许多人都认为主要原因是他的激进政治 。二○○八年他才受聘于伦敦大学Goldsmith学院,今年转入伦敦政经学院。
后金融危机中的二○一一年成为他的巨大转捩点。七月出版的《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受到很大回响,接下来几个月,他意外踏入佔领华尔街运动的筹备:这个运动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债的反抗政治的历史分析,另方面也是实现了他对于无政府主义组织原则的理想。这个运动冲击了世界。
在《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一书中他就说,历史上大部分的革命、反抗和动乱在某程度上都是和债务有关,从创造希腊民主的骚乱到美国革命,或其他任何反殖民抗争。」但是要聚集债务人成为一个运动是很困难的,因为负债在本质上就是孤立的,且其所引起的不安和屈辱敢更成为一种意识型态。
但是佔领华尔街却成为这样一个「债务人」或者「债务世代」的运动。
格雷伯和他的同志们创造席卷全球的新口号「我们是百分之九十九」 ,而他认为,「这个口号是要提出美国自经济大萧条之后没人做过的事:让阶级力量成为政治议题。」
这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在美国出现了阶级力量本质的变化,而这又是因为美国资本主义的「金融化」。过去,这个过程都被视为一个抽象的过程,但是佔领华尔街运动让人们认清这个体系就是一个榨取债务的巨大机器。「金融化真正的意义是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合谋以确保越来越多人陷入债务」,他在今年出版的新书《民主计画:历史、危机与运动》(The Democracy Project: a History, a Crisis, a Movement)中对他对美国债务的理论应用到他对佔领华尔街运动的分析上。
因此,百分之一的人就是债主:是那些能把他们的财富转变为政治影响力,然后再把政治影响转化成财富的人。大部分的佔领者或多或少都是美国债务体系的受害者。目前有四分之三的美国人都背负某种形式的债务,而每七人中就有一人是被收债者者讨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努力念书,却发现毕业后没有工作,没有未来,只是满身债务。
虽然许多人批评佔领华尔街运动没有具体诉求,但格雷伯认为这个运动本来就不应该是关于改变政策。「佔领的力量在于让体制去正当化:诉求许多美国人的共同感觉,亦即我们的政治阶级是如此腐化以致于其无法处理一般公民面对的问题,更何况处理世界问题。要创造一个真正的民主系统只能是一切从头来过。」
所以佔领华尔街不只是要改变这个我们面对的不公平的经济体制,也是要改造我们的民主。这个运动结束了,体制似乎被撼动有限,但格雷伯在《民主计画:历史、危机与运动》乐观地认为,一旦人们的政治视野与想像被打开了,改变就会不断下去。
我们也这么相信,起码新一波年轻人的反抗运动──同样是要求社会正义并同样不信任眼前的民主体制──正在我们这个岛屿上发生。
张铁志
(本文作者为《号外》杂志主笔兼《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总主笔)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厚实的纸张,沉甸甸的分量,让我立刻感受到它内容上的厚重感。书名《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一直以来,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债”——房贷、车贷、信用卡、甚至是国家之间的债务,这些概念似乎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背后深层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过程,我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或许藏着解释这一切的钥匙。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从最古老的文明开始,追溯债务的起源,例如古巴比伦的泥板契约,或是古埃及的粮仓借贷,看看在那个尚未有货币概念的时代,人们是如何通过物品或劳务的承诺来维持经济运作的。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涉及到早期社会中,债务与宗教、权力、甚至战争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许会揭示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联系。这种从宏观历史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本身就充满了魅力,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看看那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影响着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最近在书店闲逛时,被这本《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给吸引住了。老实说,一听到“债”这个字,我第一反应通常是压力和负担,毕竟我手上也有几笔贷款要还。但这本书的书名却让我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是在谈论我们个人的财务困境,而是要讲述一段跨越人类文明史的宏大叙事。我很好奇,在遥远的古代,当社会结构还很简单的时候,“债”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它最初的形式是什么?是简单的物品交换,还是更加复杂的信用体系?我设想,书中应该会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早期农业社会的歉收借贷,到城市兴起后的商业信贷,再到后来金融工具的出现,每一步都可能伴随着社会财富分配和权力格局的巨大变动。我特别期待能读到关于历史上那些重要的债务危机,比如曾经让国家濒临崩溃的财政赤字,或是引发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债务奴役。这些事件听起来都充满了戏剧性,同时也教会我们深刻的道理,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今天的经济体系,我想这会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借贷”行为。但仔细想想,其实“债”的起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古老和复杂。我一直觉得,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从原始的部落发展到如此繁荣的文明,信用和债务体系的建立绝对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债务是如何影响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以及经济发展的。比如,在中世纪欧洲,教会对高利贷的态度,以及那些贵族和君主是如何利用债务来支持战争和国家建设的?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债务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深入探讨那些关键性的历史时刻,比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投资,或是世界大战后的巨额赔款,这些都必然与债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不用说,我们现在所处的“全球负债时代”,这本书能否为我们剖析其成因和可能的前景,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评分拿到《债的历史:从全球负债时代》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我一直觉得“负债”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点沉重,但它其实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从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到后来的金银作为媒介,再到如今复杂多样的金融工具,债务的形态和影响始终存在。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从“文明的初始”这个宏大的起点,一直讲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全球负债时代”。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古时候的债主如何向欠债人讨债?有没有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一旦欠债就卖儿卖女?而且,我非常想知道,当债务从个体扩展到国家层面,再到如今全球范围内的相互关联,这个过程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书中是否会分析那些推动全球负债不断增长的幕后力量?比如,金融创新、战争开销、或是某些特定的经济政策?理解这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机遇。
评分拿到《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这本书,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作为一个对经济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债务”这个概念背后的演变过程感到好奇。它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借贷,更是贯穿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我非常想知道,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当人们还没有形成复杂的货币体系时,债务是如何被记录和履行的?是简单的口头承诺,还是刻在石头或木头上的标记?而且,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债务是如何从最初的交换媒介,逐渐演变成如今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强大力量。书中是否会分析那些历史上的重大债务危机,比如古罗马的财政崩溃,或者十九世纪的金融泡沫,以及它们是如何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版图?对于“全球负债时代”这个章节,我更是充满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梳理现代金融体系的运作逻辑,以及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债务关系,这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走向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