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
那就想办法从中获取最大利益
《黑天鹅效应》作者最新鉅作
每一件事情都会从波动得到利益或承受损失。
脆弱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
反脆弱则是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因此获利。
尼采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就像人的骨头承受压力和紧张会变得更加坚强,谣言或暴乱会在有人试图镇压它们时变本加厉,生命中的许多事物也会受益于压力、混乱、波动和动盪。《黑天鹅效应》作者塔雷伯找到所谓「反脆弱」的那类事物,不只受益于混沌,我们也需要适时出现的压力与危机,才能维持生存与繁荣。
《黑天鹅效应》告诉我们,非常不可能发生和无法预测的事件,存在于世界上几乎每一种事物之中。《反脆弱》一书更力陈不确定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必要,并且建议我们以反脆弱的方式建立各种事物。反脆弱超越坚韧或强固:坚韧至多只能够抵抗震撼和维持原状;反脆弱则会变得愈来愈好。此外,反脆弱可以免于预测误差,并且受到保护,不受不利事件的影响。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最稳定的国家其实没有政府?为什么债务对你不好,以及为什么我们一般说的「效率」根本缺乏效率? 为什么政府的反应和社会政策保护强者,却伤害弱者?为什么你甚至在还没就职之前,就应该写好辞职信?铁达尼号的沉没为何拯救了更多生命?这本书大谈试误法、人生的大小决定、政治、都市计画、战争、个人理财、经济体系和医疗系统……风格独树一帜。《反脆弱》是生活在不确定世界中的蓝图,也是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时的终极自保守则。
作者简介
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致力研究不确定性、机率和知识的问题。拥有华顿学院(Wharton School)的企管硕士及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的博士学位。他在商场中打滚和当计量交易员约二十年,之后在二OO六年成为全职哲学随笔作家和学术研究工作者。着有《随机的致富陷阱》(Fooled by Randomness)和《黑天鹅效应》(The Black Swan),后者盘踞《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等各大畅销书榜多年,俨然已成为文化业、社交圈、知识界的一个试金石。《黑天鹅语录》(The Bed of Procrustes)则是作者的机智警语录,道出了最精准的预言。《反脆弱》(The Antifragile)更是黑天鹅世界中极具革命性力量的终极自保手册(以上各书繁体中文版均由大块文化出版)。塔雷伯无疑已是世上最炙手可热的思想家。虽然大部分时间遗世独居,埋首书堆,或者像漫游者那样沉思于咖啡馆,却是纽约大学工学院的风险工程杰出教授。他的研究主题是「不透明之下的决策」──也就是画一张地图和写一张计画书,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活在无法全盘了解的世界中。
译者简介
罗耀宗
台湾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班毕业、中央大学企业管理系博士候选人。曾任《经济日报》国外新闻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总编辑。所着《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课》获中华民国经济部中小企业处九十四年度金书奖。另着有《第二波网路创业家:Google, eBay, Yahoo划时代的繁荣盛世》。译作无数。曾获时报出版公司二OO二年「白金翻译家」奖。现为财金、商业、科技专业自由文字工作者、《哈佛商业评论》全球中文版特约译者、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与资讯月刊》特约译者。
章节摘要与地图
前言
第一册 反脆弱:导读
1达摩克里斯与海德拉之间
2每个地方都有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
3猫与洗衣机
4害死我的,使别人更强大
第二册 现代化与否定反脆弱性
5露天市场与办公大楼
6告诉他们我爱(若干)随机性
7天真的干预
8预测是现代化的产物
第三册 非预测的世界观
9胖子东尼和脆弱推手
10塞内加的上档利益和下档损失
11不要和摇滚明星结婚
第四册 可选择性、技术与反脆弱的智慧
12泰勒斯的甜葡萄
13教鸟如何飞
14当两件事不是「同一回事」
15输家写的历史
16混乱中的秩序
17胖子东尼和苏格拉底辩论
第五册 非线性与非线性
18 一块大石头和一千颗小石子的不同
19点金石与反点金石
第六册 否定法
20时间与脆弱性
21医疗、凸性和不透明
22 活得久,但不是太久
第七册:脆弱性与反脆弱性的伦理
23 切身利害:反脆弱性与牺牲他人的可选择性
24 配适伦理到一种专业上
25 结语
后记:从复活到复活
词汇表
附录一
附录二
附註、追记和延伸阅读
致谢
参考书目
前言
一、要怎么爱风
风吹灭蜡烛,却助长火势。
随机、不确定、混沌也是一样:你会想利用它们,而不是躲得远远的。你会想当火,期待风的来临。这总结了本书作者面对随机和不确定,不想当风中残烛的态度。
遇到不确定,我们不会只想存活下来就好。除了活过不确定,我们还想—像一些积极的罗马斯多噶学派阶级那样—最后由我们说了算数。我们的使命是如何驯服,甚至主导或征服看不见、不透明和难以解释的事物。
要怎么做?
二、反脆弱
有些东西会从震撼得到好处;当暴露在波动、随机、混乱和充满压力因子的环境中,它们反而茁壮成长,而且喜欢冒险和不确定。但是这种现象尽管到处都有,脆弱(fragile)一词却找不到刚好相反的词。且让我们称之为反脆弱(antifragile)。
反脆弱不只是坚韧(resilience)或强固(robustness)而已。坚韧可以抗拒震撼,保持原状;反脆弱表现得更好。任何与时俱变的东西,例如进化、文化、观念、革命、政治体系、技术创新、文化与经济成就、企业生存、美食食谱(例如鸡汤,或者加一滴干邑白兰地〔Cognac〕的鞑靼牛排)、都市的崛起、法律体系、赤道雨林、细菌的抗药性……等,都具有这个特质。连我们作为地球一种物种的存在也是一样。反脆弱性决定了活着的有机物(或者深奥的体系,例如人的身体)和呈现惰性的东西(例如桌上的订书机等物体),两者之间的差别。
反脆弱喜欢随机和不确定,而这也表示—十分重要—它喜爱某一类的误差。反脆弱性有一种奇特的性质,允许我们去处理未知,可以不必了解它们便放手去做—而且做得很好。且让我讲得更白些:由于反脆弱这个特性,大致来说,我们比较长于做事,拙于思考。任何时候,我宁可愚蠢而反脆弱,也不想极为聪明却脆弱。
我们很容易看到身边的事物喜欢某种程度的压力和波动:例如经济体系、你的身体、你的营养(糖尿病和阿兹海默症,似乎主要来自饮食缺乏随机性,以及缺乏偶尔挨饿的压力因子)、你的心灵。甚至有一些金融契约具有反脆弱性:有人将它们设计成能从市场的波动中获利。
反脆弱让我们更了解脆弱。正如我们没有减少疾病就无法改善健康,或者不曾减少亏损便 无法增进财富,反脆弱性和脆弱性落在一条频谱上,只是程度有别。
非预测性
理解反脆弱性的机制,我们可以建立起系统性且宽广的指导方针,在商业、政治、医疗和一般生活中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非预测性的决定—在未知占优势的任何地方,在充满随机、无法预测、不透明,或我们对事物的了解不完整的任何情况中,都能做出决定。
研判某样东西是否脆弱,远比预测发生某件事可能伤害它要容易。脆弱性是可以衡量的;风险则无法衡量(除了赌场,或者有些人自称是「风险专家」)。我所说的「黑天鹅」问题—我们不可能计算重大稀有事件的风险,并且预测它们是否发生。有些东西受波动伤害到底有多敏感,很容易处理,比预测会造成伤害的事件是否发生好着手。所以我们建议颠覆现在的预测、预言和风险管理方法。
我们建议在每个应用的领域或地区,根据一些准则,透过减少脆弱性或者善用反脆弱性,以脱离脆弱,迈向反脆弱。运用简单的不对称性测试,十之八九总能察觉反脆弱性(和脆弱性):任何事物只要从随机事件(或者若干震撼)得到的上档利益(upside)多于承受的下档损失(downside),就是反脆弱;反之则为脆弱。
剥夺反脆弱性
有件事十分重要:如果反脆弱是存活下来的所有自然(和深奥)系统的特质,那么剥夺这些系统的波动、随机和压力因子,反而会伤害它们。它们会衰弱、死亡或爆炸。我们已经因为压抑随机性和波动性,而使经济、我们的健康、政治生活、教育,以及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变得脆弱。
只要躺在床上一个月(最好还有一字未删的《战争与和平》,以及总共八十六集的《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影集可看),就会导致肌肉萎缩,深奥系统(complex systems)也会因为少了压力因子而衰弱,甚至死亡。现代化、结构化的世界已有不少地方,因为由上而下的政策和古怪的新发明(本书称之为苏联—哈佛妄想〔Soviet-Harvard delusions〕)做出这样的事,也就是攻击系统的反脆弱性,而伤害我们。
这是现代化的悲剧,正如神经过敏、过度保护子女的父母,爱之却适足以害之;想要帮助我们的人,往往伤害我们最深。
如果由上而下的几乎每一样东西,都使我们变得脆弱,并且阻碍反脆弱性和成长,那么由下而上的每一样东西,在数量正确的压力和混乱之下,都会欣欣向荣。发现(或者创新、技术进步)的过程本身,有赖于能够增进反脆弱性的修补和积极承担风险,而不是靠正式的教育。
牺牲别人以取得上档利益
于是这把我们带到社会中最大的脆弱因素,也是危机的最大制造者,那就是缺乏「切身利害」。有人从波动、变动、混乱中获取上档利益(或利得),并使别人暴露在发生损失或受到它们伤害的下档风险之中,靠牺牲别人而变得反脆弱。以别人的脆弱为代价而取得的这种反脆弱性是隐形的—由于苏联—哈佛知识圈看不到反脆弱性,所以这种不对称性很少被人发现,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去教它。此外,我们发现,在二○○八年起的金融危机期间,由于现代机制和政治事务日趋复杂,让别人承受风险而爆炸的这种做法很容易掩饰。以往只有承受风险的人才会位高权重。他们必须为自己採取的行动承担下档损失。所谓英雄,是为别人承受下档损失的那些人。今天的情况恰好相反。我们见到反英雄这个新阶级崛起:他们是官僚、银行家,或者只知道借别人的名气以自抬身价,参加达沃斯(Davos)会议的人;以及学者握有太多权力,却不必承担真正的下档损失或责任。他们上下其手玩弄系统,却由一般公民付出代价。
历史上不曾见过那么多不承受风险的人,也就是个人不暴露在危险之中,却能发挥那么大的控制力量。
我们应该遵守的首要伦理准则是:你不应该牺牲别人的脆弱,而取得反脆弱性。
三、「黑天鹅」的解药
我想在自己不了解的世界中活得很愉快。
「黑天鹅」(Black Swans)是指后果很大、但无法预测和不规则的重大事件—指特定观察者无法预测的事件,而这位无法预测的人如果因为发生这些事件而大吃一惊,并且受到伤害,通常称之为「火鸡」。我说过,人类的大部分历史来自「黑天鹅」事件,却花费心思微调对普通事件的了解,然后发展各种模型、理论或表述,却不可能去追踪它们,或者衡量这些震撼发生的可能性。
「黑天鹅」绑架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以为「多多少少」或者「差不多」能够预测它们,因为事后回顾,都能解释它们。由于这种可预测的错觉,所以我们不了解这些「天鹅」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生活远比我们记忆中的迷宫还要错综复杂—我们的心灵忙着将历史转成平顺和线性的东西,结果使得我们低估了随机性。但当我们看到随机事件,便心生畏惧而过度反应。由于这种畏惧和渴望秩序,人类建立的一些系统破坏了事物的无形或者没有那么有形的逻辑,结果很容易暴露在「黑天鹅」的伤害之中,而且几乎不曾从它们得到任何利益。你找的是秩序,却得到假秩序;拥抱随机,才能得到某种秩序和情况。
深奥系统充满着相互依存却很难察觉的要素,以及非线性反应。非线性的意思是说,当你把药物的剂量增为两倍,或者将工厂的员工人数增为两倍,效果不会是原来的两倍,而是多很多或者少很多。在费城待上两个星期,愉快不会是只待一个星期的两倍—我试过。把反应画成图,它不会是一条直线(这也就是「线性」的意思),而是一条曲线。在这种环境中,人会误用简单的因果相关;只看单一部分,很难知道整体如何运作。
人造的深奥系统往往会引发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和一发不可收拾的连锁反应,而降低或甚至消除可预测性,并且制造出超大事件。所以说,现代世界的技术知识可能不断增加,但说来矛盾,事情的发展却远比从前难以预测。由于人造系统增加、脱离祖先和自然的模型,以及由于每一样东西的设计十分复杂,而失去强固性,种种理由使得「黑天鹅」扮演的角色与日俱增。此外,我们成了一种新疾病的受害者。本书将这种病称作嗜新狂(neomania)。由于这种病,我们建立起容易受「黑天鹅」伤害的系统—却称之为「进步」。
「黑天鹅」问题一个恼人的层面—实际上是大致为人忽视的中心要点—在于稀有事件发生的机率根本无法计算。我们对百年洪灾的了解,远低于五年洪灾—发生机率很小的时候,模型误差会大增。事件愈少见,愈难处理,我们愈不知道发生频率为何—可是,事件愈少见,参与预测、建模和在会议上使用PowerPoint投影片,并在各种颜色的背景写上方程式的「科学家」愈有信心 。
大自然由于它的反脆弱性,所以是擅长处理稀有事件的最佳专家,也是「黑天鹅」的最佳管理者。这件事对我们帮助很大;长达数十亿年的历史,它不必靠人才遴选委员会找来受过常春藤名校教育的主管,以指挥控制的方式管理,也能成功走到今天。反脆弱性不只是「黑天鹅」的解药;了解它也使我们在知性上比较不害怕,进而勇于接受这些事件在历史、科技、知识,以及其他层面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强固不够强固
大自然不只求「安全」。它更积极摧毁和取代、选择和重组。谈到随机事件,「强固」肯定不够好。长期而言,由于无情的时间,即使最不脆弱的东西,也会毁坏—可是地球可能已经存在四十亿年之久,我们相信,单单强固,绝对不足以办到:你需要完美的强固性,一道裂缝才不会演变到最后毁掉整个系统。由于完美的强固性难以获得—我们需要一个机制,让系统得以利用随机事件、无法预测的震撼、压力因子和波动性,不断自我再生,而非受到它们的伤害。
长期而言,反脆弱可以受益于预测误差。你只要跟着这个观念走到结尾,从随机性受益的许多东西应该就会主宰今天的世界—受到伤害的东西则应该会消失。呃,事后看来正是如此。我们有个错觉,以为世界是按照规划好的设计、大学所做的研究和官僚机构提拨的资金在运作,但有令人信服—非常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这是个错觉。我把这种错觉称作教鸟怎么飞。技术是承受风险的人以修补和试误的形式,利用反脆弱性得到的结果,而书呆子所做的设计只有站到后台的份。工程师和修补者努力开发东西,但历史是学者写的;我们有必要修正历史对成长、创新和许多这类事情所做的解读。
谈(某些)东西能否衡量
脆弱性相当容易衡量,风险却一点都不容易衡量,尤其是和稀有事件有关的风险。
我说,我们能够估计,甚至衡量(反)脆弱性,但不管我们多么老练圆熟,都无法计算震撼与稀有事件的风险和机率。我们执行的风险管理,是研究一件事未来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只有若干经济学家和其他精神错乱的人,才会违背经验,宣称他们能够「衡量」这些稀有事件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一些冤大头不顾过去的经验和以往这些说法成真的纪录,便信之不疑。但是脆弱性和反脆弱性是一个物体、一张咖啡桌、一家公司、一个产业、一个国家和一个政治体系目前特质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察觉脆弱性,看到它,甚至在许多场合衡量它,或者至少衡量相对脆弱性,误差很小,但比较风险(到目前为止)并不可靠。你无法相当可靠地说某个极少发生的事件或震撼,比另一个极少发生的事件或震撼更有可能发生(除非你喜欢自欺),但你可以以高出很多的信心表示,一旦某件事发生,某个物体或某个结构比其他的物体或结构更为脆弱。你可以轻而易举表示,祖母面对气温急遽变化比你脆弱,军事独裁者面对政局变动比瑞士脆弱,银行面对危机比其他部门脆弱,或者结构不良的现代建筑面对地震比沙特尔大教堂(Cathedral of Chartres)脆弱。你甚至能够预测何者会存在比较长的时间,而这是我们的中心命题。
我主张不讨论风险(这需要预测且显得软弱),而是採用脆弱性的概念。脆弱性不是在预测,而且和风险不一样,有个有趣的字眼,能够描述机能上正好相反的东西,那就是反脆弱性这个一点都不软弱的概念。
要衡量反脆弱性,我们有个像点金石那样的处方,利用简洁和简化的准则,就能从健康到社会的建构等各个领域确认它。
我们早就无意间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反脆弱性,却刻意排拒它,尤其是在知性生活中。
脆弱推手
我们的看法是,不要去干扰我们不了解的事物。呃,有些人偏偏爱反其道而行。脆弱推手(fragilista)就属于这种人,通常在星期五西装革履;他以冰冷严肃的脸孔听你的笑话,而且因为老是坐办公桌、搭乘飞机和看报纸,很早就有背痛的问题。他经常参与奇怪的仪式,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会议」。除了这些特质,他总是认为没看到的东西不在那里,或者他不了解的东西不存在。总而言之,他倾向于误将未知当作不存在。
脆弱推手容易产生苏联—哈佛妄想,(用不科学的态度)高估科学知识的触角。由于这种妄想,他成了所谓的天真理性主义者、合理化者,有时则只是理性主义者,意思是说,他相信他自然而然就理解各种事物背后的理由。另外,我们不要将合理化和理性混为一谈—两者几乎完全相反。在物理学之外,通常在深奥的领域中,各种事物背后的理由倾向于不让我们把它们看得那么清楚,甚至让脆弱推手看得更不清楚。不过,自然事物不在使用者手册中自我宣传的特质,并不构成很大的障碍:有些脆弱推手会聚在一起,以他们的「科学」定义,写出使用者手册。
因此,由于脆弱推手这种人,现代文化愈来愈看不到生活中那些神秘、难以理解的事物,或者尼采(Nietzsche)所说的酒神精神(Dionysian)。
我们可以将尼采的用词改得比较欠缺诗意,但一样充满人生洞见的布鲁克林白话,也就是本书人物胖子东尼(Fat Tony)说的「冤大头游戏」。
简单的说,脆弱推手(医学、经济、社会计画者)会促使你去参与政治和採取行动等所有的人造事务。做这些事情的利益虽小,但是看得到,可是副作用可能十分严重且无形。
医疗脆弱推手总是过度干预,否认人体自然的痊癒能力,开给你吃的药可能有非常严重的副作用;政策脆弱推手(奉行干预主义的社会计画者)误将经济当作洗衣机,认为需要由他不断出手去搅和;精神脆弱推手用药物治疗孩子,以「改善」他们的知性和感性生活;足球妈妈脆弱推手(译註:足球妈妈是指开车载孩子去踢足球并在一旁观看的妈妈);金融脆弱推手要大家使用「风险」模型,结果摧毁银行体系(然后再度使用它们);军事脆弱推手干扰深奥系统;预测脆弱推手使你承受更多的风险;此外还有更多的脆弱推手。
事实上,政治论述缺乏一个概念。政治人物在演说、目标和承诺中,针对的是「坚韧」、「坚固」等懦弱的概念,不是反脆弱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令成长和进化的机制为之窒息。我们不是由于懦弱的坚韧概念而走到这里。更糟的是,我们不是因为政策制定者而到达今天所在的位置—但我们需要鼓励、保护和尊重那些偏爱风险与犯错的人,并且致上谢意。
简单却更为复杂的地方
深奥系统并不需要复杂的系统、政府的管理和难懂的政策。这一点和许多人所想的恰好相反。愈简单愈好。复杂会使出乎意料的后果,产生倍数连锁反应。由于情况不透明,出手干预会带来始料未及的后果,之后为后果中「始料未及」的部分道歉,然后再度出手干预,以矫正二阶影响,结果反而爆发一连串「始料未及」的反应,而且每一次反应都比前一次更糟。
可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很难採取简单的做法,因为这违背某一种人的精神。他们设法把事情弄得复杂,如此才能合理化自己专业存在的理由。
少即是多,而且通常更有效。所以我将提出数量不多的一些手段、指示和禁令,说明如何在我们不了解的世界中生存,或者如何毫不畏惧的和我们显然不了解的事物共同运作,以及更为原则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和这些事物共同运作。或者更好的做法是,如何勇敢面对我们的无知,不以身而为人感到羞耻—而是作为积极和自豪的人。但这或许需要进行某些结构上的改变。
我建议用一张图,修正我们的人造系统,让简单—和自然—自行发展。
但是简单没有那么易于取得。史帝夫.贾伯斯(Steve Jobs)发现,「你必须设法让自己的心思纯净,它才会简单」。阿拉伯人有句话形容犀利的文章:不需要技巧便能了解,却需要高超的手法才能写成。
试探启发法将经验法则简化,让事情变得简单,容易执行。但是它们的主要优点,在于使用者知道它们并不完美,只是权宜之计,因此比较不会被它们的力量所愚弄。当我们忘记这一点,它们才会变得危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