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鑑,可以知兴替,还可以知经济!
像小说一样有趣的经济学
一举两得!轻松学历史,同时搞懂经济学如何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我们为什么非要板着面孔把经济学写得那么严肃、呆板、枯燥、乏味呢?难道不能把经济学写得像小说一样有趣、精彩、耐人寻味吗?作者觉得一定能。
于是,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一些着名的、精彩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有人物、有背景、有情节,最后,将这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枯燥乏味的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历史故事诠释经济学,用经济学解析历史故事。
果然,就像变魔术一样,那些枯燥、呆板的经济学术语在这些美妙、离奇的故事里摇身一变,立刻就鲜活起来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下内容你可能感兴趣,当然,书里让你惊艳的不只这些……】
●结婚对象的选择,就是一种「投资决策」。
●《后宫甄嬛传》中,甄嬛祈愿:「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一词的出处典故既浪漫又曲折,还反映了爱情中的经济学。
●原来男人有钱就学坏的「病根」也和经济学有关。
●陆游的故事,让夹在妈妈和老婆之间左右为难的男人,学学该怎么利用经济学解决这麻烦。
●商朝纣王的叔父早就搞懂了「蝴蝶效应」?
●古人深谙「资讯经济学」而「千金买骨」。
●童养媳是最早的期权制度?
●求职者快看看孟尝君那些鸡鸣狗盗的食客们能带给你什么启示。
●皇帝快马请杨贵妃吃荔枝,和经济学扯上什么边?
●秦始皇焚书坑儒归咎于一场「零和博奕」的竞争!
作者简介
子阳
本名周成功,又名佳乐等,十五年创作生涯,曾于2006年大学初期创作了两千多首诗歌、几部小说和若干篇散文,在港台、新加坡、中国大陆均有一定知名度。
出版有如下作品:
《原来,成功者是这样想的》(城邦春光出版)
《寂寞是一种修行》(华夏出版)
《如果人生重来过,我会这样活》(中国商业出版)
推荐序──享受阅读的「帕雷托改进」
作者自序
第一板块:左右为难的选择
1、卓文君是一个风险爱好者
2、司马相如有钱就学坏
3、陶渊明会为五十斗米折腰吗?
4、骑你的驴让别人去说吧!
5、杯酒释兵权是一个典型的帕雷托改进
6、环肥燕瘦谁敢憎?
7、陆游放弃唐婉的机会成本
8、话说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9、秦始皇不为人知的一项「伟大发明」
10、金勾弋夫人的悲剧
11、愚公移山是一种成本最高的选择
第二板块:鱼龙混杂的市场
1、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千金买骨的资讯学意义
3、刘备与他的 CEO
4、建在庙宇里的铸币厂
5、且看戚继光怎样为贪官擦屁股
6、解开远古童养媳的秘密
7、鸡鸣狗盗之徒也有用武之地
8、「鬼市子」里面都有什么鬼?
9、狡生梦金与免费的午餐
10、黑猫红猫,让人开心就是好猫
第三板块:不断演进的制度
1、不按牌理出牌的周幽王
2、毛延寿乱点王昭君
3、王莽的美梦为什么不能成真?
4、从曲江探花说起
5、让我们纠纠杨贵妃的不正之风
6、背信弃义带来的亡国之痛
7、雍正皇帝的制度创新
8、绍兴师爷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板块:无处不在的博弈
1、蔺相如不做困境中的囚徒
2、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3、一块「蛋糕」是怎样使联盟瓦解的?
4、焚书坑儒为哪般?
5、「难得煳涂」的经济学
后记
推荐序
——享受阅读的「帕雷托改进」
作为一个历史教育者,我觉得我应该跟大家推荐这本书。历史有着两层的意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实,另一则是指如何建构、描述你所想让大家知道的过去。阅读这本书,上述两点你可以一次满足。阅读历史故事,本身就带着种求知、探索,甚至有点偷窥的趣味,作者透过他的生花妙笔,极有层次地把一些你耳熟能详,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八卦内幕」,透过巧思安排娓娓道来。就在你已被这些有趣的故事吸引时,作者又化身成一位经济学者,用极浅显易懂的方式,来告诉读者,历史故事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的企图心甚强,他透过四块板块的叙述设计,分别跟读者介绍:经济学上的选择、市场、制度与博弈等相关学理,由此就可见作者的丰厚学养与优越的史学叙事技艺了。
作为一位读者,我很乐意跟各位推荐这本书,因为他创造一种新文类,提供另一种阅读的趣味。经济学本身就是门既研究财富,又研究人的学问。新古典经济大师马夏尔(A. Marshall,1842~1924)曾说:「经济学一方面是研究财富,而更重要的另一面是研究人。」奥国学派古典经济大师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更定义经济学是在「研究人的行为」。罗宾斯爵士(Lord Lionel Robbins,1898-1984)讲得更清楚,他说经济学就是门「研究人如何在目标和稀少工具间作行为的科学」。既然经济学是门跟生活那么接近的学问,为何它给人总是不脱复杂的统计数据、深奥的学理分析,那么严肃的印象。有一些经济学者发现这些问题,他们开始用浅显易懂的文笔,趣味有层次地将经济学理论,深入浅出地分析生活上的大小事。在华文世界中,张五常的《卖柑者言》可为开风气者,紧接着熊秉元所着的《大家都站着》等一连串的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着作。若以此角度来看,本书不仅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人生中一连串的选择,他更结合历史故事作为题材,丰富读者多层次的阅读享受。
最后作为一个新书出版前就能一睹为快的幸福读者,我想用本书第一板块中的第五个故事作为结尾,作者介绍义大利经济学者帕雷托曾提出:人类在研究资源配置时,会採用种没有损害,但却受益的作法,这种最优状态学界称作「帕雷托改进」,读这本书会让你有多层次的收获,推荐你一同享受阅读的「帕雷托改进」。
台北市立建国中学 历史教师 庄德仁
自序
——历史背后的经济学
不是钱的问题,是原则问题。你以为真的是原则问题吗?其实不是,其实就是钱的问题。
这是着名的墨菲定理给钱下的一个有趣的结论。
所谓钱的问题说白了也就是与经济有关的问题。墨菲定理说得很对,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问题,都将被经济问题所左右,最后都将通过经济手段而解决。你可能觉得墨菲定理说得太绝对了吧?其实他说得一点都不绝对,事实的确如此。
最近我阅读了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开始,我对历史人物那些莫名其妙的言辞、稀奇古怪的习惯、疯疯癫癫的行为……很不理解,找不到症结的所在,也找不到理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后来,我突然想起了墨菲先生的这段名言,我豁然开朗,也许金钱的规则在这里发生了作用,一定是金钱的作用。
于是,我也开始尝试着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去解释那些历史故事中的一些现象、事件、人物、故事,学着用经济学的眼光去分析那些看似与经济学根本不搭界的问题,用现代的经济理论去分析发生在汉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或者明朝那些事儿,结果使我特佩服墨菲。原来,经济学是一把特别灵光的万能钥匙,或者说它是一把特别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无论是哪个朝代的人物,也无论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地方,只要你将它和经济学联系起来,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你都能轻松地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很早就这样教导我们了:「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跨过历史长河,穿越时间隧道,透过古人身上发生的这些有趣的故事、严肃的故事、离奇的故事、愚昧的故事、滑稽的故事……掩卷深思,我们常常可以获得很多深刻的启迪。
像莎士比亚说得那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希望不同的读者从这些故事里同样能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
可能有人看到的是兴替,可能有人看到的是哲理,也可能有人看到的是成败,更多的人是为了消遣,他们可能看到的只是热闹,而我在历史的背后看到的却是金钱的作用,看到的却是神奇的经济学。
但是,用经济学分析历史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分析历史当然是为了指导伟大的现实。不是有人说吗,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我们学会了分析历史,我们也就学会了分析现实。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里,金钱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甚至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我们学会了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学会了使用经济学这个分析工具,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我们就不再迷惘、不再煳涂、不再无所适从,一切问题都变得游刃有余,变得那么简单明了。权利也好,生活也好,爱情也好,学习也好……在哪家酒店吃饭,买什么牌子的汽车,住什么样的房子,让孩子选择什么专业……这些问题看上去很复杂,其实如果你用经济学的原理去分析它们,问题变得非常简单,这无非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如果投入已经确定,我们选择收益最大的那个方案;如果收益已经确定,我们选择投入最小的那个方案。问题就这么简单。
透过事物表面那些唐而皇之的东西,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那些掩人耳目的东西,我们才能看到那些最本质的东西——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无穷无尽的欲望转变为人们生活中的动力,左右着人们的一切行为,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向前滚动着。
是啊,学习经济学有很多种办法,为什么要把经济学这个新新学科装进历史这个老掉渣的大筐里呢?也许有人会问。
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有趣、比较有效率的尝试。
首先,在历史的长河里披沙拣金的时候,我们又学会了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这样我们投入的时间成本比较低,而收到的效益却是双份的,学习历史也学习了经济学,事半而功倍,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成本比较低,收益比较高的选择吧?
另外,拿现实中那些真人真事去说事比较麻烦,容易引起经济纠纷,牵涉到谁都不好,那些影星啊、明星啊、大贪官啊……都不是省油的灯,谁都不是好惹的,人家跳起来质问你的时候你就要花钱去摆平他们,就要花钱去平息这些经济纠纷,就我写书得到的那点稿酬也许还不够打官司找律师的费用呢,最后搞得大家都灰头土脸,焦头烂额的,多不好。即使你拿来说事的是一件好事,那也不行,任何事都是人干的,任何人都是可变的,用经济学的术语说那叫“不可预见性”。今天是个好典型,明天却可能成为一个坏典型,等你引用的那家伙由好典型变成了坏典型的时候,我不是很尴尬吗?
历史里的那些人物却比较听话。你愿意怎么去奚落他们、埋汰他们、摆佈他们都可以,他们一点脾气都没有,只要你别把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形容成一个丑陋的老太婆,或者把一个丑陋的老太婆描绘成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那就没问题。这样写我就感觉轻松了许多。也许这也是目前历史电影、历史电视、历史图书氾滥的原因吧?
好了,废话不再说了,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在历史那些陈芝麻烂谷子里面,在历史那些破旧的秦砖汉瓦里面,在历史那些伟大或者卑劣的唐宗宋祖里面寻找,寻找前人失落的那些沧海遗珠,用经济学这根结实的丝线把它们串成一串,闲暇的时候,无聊的时候你把它们拿出来把玩,也许你会喜欢它们的。
后记
——像小说一样有趣的经济学
说实在的,经济学并不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是,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经济学又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学一点经济学,我们会对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奇异现象加深理解,也能学会规避市场中无处不在的各种风险,当生活中出现岔道口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做出更有利的选择……
然而,我们不可能都去啃那些大部头的经济学原着,我们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成为经济学家。那么,怎么办呢?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一点通俗的、普及的经济学书籍。的确,这一类读物普及的很多,但是有趣的很少。很多作品都是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凭空想像出来的,缺少生活的感受,缺少历史的沧桑,又是图表、又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什么意义、什么作用等等,等等,很难让人一口气把书读完。
我们为什么非要板着面孔把经济学写得那么严肃、呆板、枯燥、乏味呢?我们难道真的不能把经济学写得像小说一样有趣、精彩、耐人寻味吗?
我觉得一定能。
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用一种轻松、好玩、逗趣、幽默的心情一气呵成写完了这本书。
经济学嘛,过去人们总习惯将它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联系起来,用这些东西来举例的确使人们对经济学更容易理解,但是这样的东西写得太多了,于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发生作用了,人们觉得味道有点像嚼蜡,有点像喝白开水。于是,遵循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另辟蹊径,避开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在这本书里,我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一些着名的、精彩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有人物、有背景、有情节,最后,将这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枯燥乏味的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历史故事诠释经济学,用经济学解析历史故事,朋友们看过之后感觉还不错。就像变魔术一样,那些枯燥的、呆板的经济学术语在这些美妙的、离奇的故事里摇身一变,立刻就鲜活起来了,不仅不再枯燥呆板,而且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因为这种写法比较少,因此它是稀缺的,也因此它的效用是比较高的,是比较有趣的。
当然了,这只是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常言说得好,各花入各眼,王八看绿豆,对上眼才行,这在经济学里面叫做个人有个人的偏好。反正我在写作的时候的确是用了一定心思的,力争使它读起来像小说一样有趣,让人们用读小说的轻松心情,在消遣中学习经济学,至于这种尝试是否合乎读者的胃口,我的确不敢说。我觉得这样写好玩,但是大家读起来是不是真的也觉得好玩?也就是说,市场中的「经济人」是否认可我的这种尝试呢?我无法知道,再套用一句经济学的术语,那叫「市场的不可预见性」。那么,我们就让市场去检验吧,是骡子是马总要出来遛一遛的。
这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承蒙中国工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这本书的每一篇在完稿的时候,我正在读高三文科的儿子,作为我的第一读者,为我的书稿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并且给我挑出了很多谬误之处,在此,我为儿子的进步和成长感到十二分的高兴。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距离我和我妻子的生日(我们的生日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正正好好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那么就把这本书作为我们的生日礼物吧,献给我的妻子也献给我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