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放逐者:要捞多少钱,他们才肯罢手?

华尔街的放逐者:要捞多少钱,他们才肯罢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ke Mayo
图书标签:
  • 华尔街
  • 金融危机
  • 内幕
  • 权力
  • 贪婪
  • 犯罪
  • 调查
  • 美国
  • 经济
  • 纪录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在金融海啸前,大声疾唿,卖掉银行股!
他,被媒体戏称为「CEO杀手」,与银行CEO公开对呛是家常便饭
他,努力挤进华尔街,想要赚大钱,
最后却发现,自己成了「华尔街的放逐者」…

  一位特立独行的分析师,大胆揭发全球银行内幕!
  真实地揭露,在华尔街,你存进银行的钱,是如何成为他们股掌间的筹码…

  他不甘心。不甘心当一个随波逐流、唯利是图的分析师。

  跟所有踏上华尔街的人一样,他也想赚更多钱,让全家衣食无缺;
  但是,他也想看到世界能有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
  他深信,市场上应该有一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游戏规则,
  全球金融业不该恶名昭彰,
  有一天,要走上一条堂堂正正的路……

  麦克.梅约,这位有「执行长杀手」之称的明星金融分析师,
  坦率地在本书中讲述自己在华尔街挣扎浮沉的真实故事──

  年轻的他曾经无数次投递履历,却被华尔街无情地拒绝;
  明明谈好了一份工作,却被出尔反尔的大牌分析师放鸽子;
  他向雷曼兄弟辞职那天,马上被主管与警卫一路请出大楼;
  他秉持专业,建议客户「卖出」银行股,结果遭到瑞士信贷革职;
  德意志银行禁止他对媒体发言,因为他的观点太「负面」……

  本书带大家一窥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幕后祕辛,
  探讨全球金融市场最深沉的弊端。

  对资本主义未来发展、对金融危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精采佳作。
  对银行与金融从业人员及其他业界的专业人士,
  本书更是难能可贵的他山之石。

作者介绍

Mike Mayo 麦克.梅约

  全球最顶尖的银行与金融分析师之一。目前担任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证券(Credit Agricole Securities)的常务董事,经常受邀上CNBC财经台发表评论。

  2002年,他是唯一到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作证的分析师;2008年,被美国《财星》杂志评选为「预见危机的八杰」之一;2010年,他再度受邀到国会作证,也是第一位针对金融危机的肇因发表看法的分析师。

  年轻时的梅约,为了赚大钱,梦想着能到华尔街上班。然而没有显赫身世、也没有常春藤名校加持的他,一再被拒于门外。后来他转而到联准会担任研究员,有了联准会资历的加持,才终于如愿以偿地打进了华尔街,先后任职于瑞银、雷曼、瑞士信贷、保德信证券、德意志银行。

  原本以为,可以从此以自己的专业闯出一片天,但此刻他才发现,华尔街实际运作的方式根本与外面想像的不一样。他目睹了大银行家们的贪婪,见识到业者如何背叛股东与投资大众,也早在多年前就预见了金融灾难的降临。

  今天,麦克.梅约坚定不改其志,持续在华尔街上进行缜密透彻、独立、诚实的分析。

译者简介

洪慧芳

  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毕业,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管理硕士,曾任职于西门子电讯及花旗银行,现为专职译者,从事书籍、杂志、电脑与游戏软体的翻译工作。Blog:http://cindytranslate.blogspot.tw/

资本的迷雾:权力、贪婪与全球金融体系的暗流 作者:[此处留空,表示作者身份的模糊性与故事的普适性]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全球金融权力结构、资本逐利逻辑及其对社会肌理产生的深远影响的非虚构作品。它不聚焦于任何特定个人或单一机构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将视角拉高,审视驱动华尔街乃至全球金融体系运转的核心动力——永无止境的资本积累欲望、监管套利行为,以及隐藏在复杂金融产品背后的道德困境。全书通过对多个关键历史事件、新兴金融工具的演变,以及权力精英群体决策模式的细致梳理,揭示了资本运作如何超越国家主权和传统伦理的约束,形成一股自我强化的“超国家”力量。 第一部分:架构的构建——从布雷顿森林的黄昏到衍生品的黎明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二战后全球金融秩序的微妙转变。从固定的汇率体系瓦解伊始,金融创新便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我们不再探讨具体的交易员如何暴富,而是聚焦于“制度设计者”如何构建规则。这一部分深入分析了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期间,金融市场如何从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逐渐演变为一个自我繁殖的庞大生态系统。 我们将详细考察“去中介化”的理论如何被应用于实践,以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这“三驾马车”如何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和跨司法管辖区的安排,巧妙地规避了早期旨在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框架。重点研究了货币互换、信用违约互换(CDS)等衍生工具从风险管理工具向投机工具转变的关键节点。这些工具的设计初衷——分散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却被证明是系统性风险的集中器。本书以严谨的笔触,剖析了监管机构面对金融工程的速度落后性,以及这种滞后性如何为下一轮的过度冒险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影子银行的扩张与风险的隐形化 金融的本质在于对未来的估值和对风险的定价。然而,当定价机制本身被利益驱动时,风险便开始在系统的“阴影地带”聚集。本部分关注的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崛起,即那些在传统银行监管之外运作的信贷活动。 我们细致描绘了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的复杂流程,并分析了评级机构的角色。评级机构如何从客观的评估者,沦为金融产品的“销售代理”,这其中涉及的利益冲突是深刻的。本书不批判个体“骗局”,而是分析“系统性激励”如何使得大规模的质量失控成为必然。例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抵押债券(CDO)的结构,是如何通过层层包装,将高风险资产伪装成机构投资者的“安全港湾”。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加速了风险的传播。高频交易算法的出现,使得市场波动不再是线性反应,而是指数级的雪崩。这种速度上的优势,使得信息和资本的流动远远快于监管的反应,从而加剧了市场的不对称性。 第三部分:去监管化浪潮与全球化的双刃剑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的全球化浪潮,极大地推动了资本的自由流动。然而,这种自由流动往往伴随着各国之间“逐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的风险,即各国为了吸引“热钱”而放松对资本管制和税收的要求。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金融创新即是进步”这一思潮的内在缺陷。它展示了金融工程如何被用来优化税负,而非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分析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s)的作用,揭示了财富如何在透明度较低的管辖区内进行大规模转移,从而使得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经济健康状况变得愈发困难。权力精英们利用这种全球化的复杂性,成功地将“系统性风险”外部化,将损失转嫁给纳税人,而将收益私有化。 我们深入研究了“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悖论如何固化下来。在每一次危机之后,被救助的机构并没有被拆分或重组以降低其系统重要性,反而因为获得了“隐性担保”,变得更加集中和庞大。这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道德风险,即参与者知道,其鲁莽行为的最终后果将由公共财政承担。 第四部分:治理的困境与金融生态的未来 本书的最终部分转向对未来治理模式的探讨。面对一个越来越融合、越来越依赖算法、越来越隐蔽的全球金融体系,传统的、基于主权的监管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分析了国际监管合作的努力(如巴塞尔协议的演进),并指出了其局限性:这些努力往往是针对过去危机的补救措施,而非对未来创新的预防。书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当资本的流动性与速度远远超过政治决策的协商速度时,民主治理如何有效约束资本的无缰之马? 作者试图超越简单的谴责,而是系统性地探讨建立更具韧性、更负责任的金融生态的可能性。这包括对“金融普惠性”(Financial Inclusion)的重新定义,不再仅仅是增加信贷的可得性,而是确保金融创新能够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仅仅服务于资本的自我增值。 《资本的迷雾》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不是个人的贪婪故事,而是系统性的结构缺陷——一个在无限追求增长的口号下,不断膨胀、自我异化,并最终可能威胁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根基的金融世界。它邀请读者超越表面的市场波动,去理解那些在权力中心被精心设计和维护的复杂规则。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这条路不好走,却更接近真相∕吕宗耀
推荐序。勇敢揭露丑陋的股市潜规则∕黄国华
推荐序。观看金融市场的新角度∕绿角
导  读。That’s Why I am Richer Than You。想学吗?∕沈云骢

前  言  别蹧蹋了美酒
第1章  在联准会里练功
第2章  尝到甜头,怎舍得告别?
第3章  那一天,我投下股市震撼弹
第4章  卖出花旗,卖出摩根大通
第5章  我成了执行长杀手
第6章  CNBC上的橘色字体
第7章  带着一包饼干去花旗
第8章  算了吧,这就是华尔街
第9章  银行,我们不能没有你
第10章 走下牌桌之后
     
谢辞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这条路不好走,却更接近真相

  英国女王曾经莅临伦敦政经学院(LSE),参与新大楼的揭幕仪式。会中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有全世界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却没有人预见金融危机的来临?」

  现场鸦雀无声。这个问题,难倒了这群经济学的翘楚。虽然大家都知道「预防胜于治疗」,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奖励预防者,大多数人奖励的都是治疗者。这也是一种必然,在投机的狂潮当下,没有人会想从美梦中醒来。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人性造就了市场的荣景,也在推升景气的过程当中,为下一次市场的崩坏埋下伏笔。从西元一六三六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开始,到九○年代日本股市与房地产泡沫、二○○○年的网路科技狂潮、二○○八年金融危机……金融市场经过多次大起大落,虽然人们都有意遏止危机发生,但市场的崩解却似乎永远无法避免。

  身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相信,人性从本质上崇尚追求利益,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人往往会到灾祸迫在眉睫,才有机会觉醒。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风暴中,市场的起落兴衰、监管体制的薄弱与贪婪所促成的道德危机。官商勾结的戏码天天上演,而所谓「大到不能倒」的银行,其执行长的作风更是令人难以苟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Paul Krugman)曾提到,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所有具生产力的活动都要归功于金融业。拿到巨额报酬的银行家,基本上只是找到新方法,把风险转嫁到别人身上罢了。《华尔街日报》曾经报导,金融业自一九九六年至二○○六年,每年获利约成长一三.八%,非金融业者则只有八.五%。在二○○三年,金融业甚至占了美国股市营收约三○%,也占了美国企业获利约四成的比重。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名目金额由一九九八年的七十三兆美元成长到二○一二年的六三八兆美元,十五年内膨胀近九倍。

  在这扭曲的现象之下,本书作者仍然秉持分析者的初衷,前往美国各地金融机构深入查访,不畏强权、不为私利,只为了提供最客观的分析。

  作者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这条路并不好走,却带领他接近真相。由于作者自己也是金融市场上的利益追逐者,也正因为他的身陷其中,让他能看到比一般人更细微的现象,早一步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警示。但很遗憾的,太早看见市场趋势的人,往往最后不见得是赢家。就算作者拥有洞烛机先的敏锐观察力,理当为他赢得众人的赞赏,甚至庞大的财富,结果却只换来指责与漠视。

  当规则可以被改变,当基本的安全感被剥夺,可以预见,接下来的世界必定更加混乱疯狂。诚如《黑天鹅效应》作者塔雷伯(Nassim Taleb)所言,超出人类想像的事件,才会真正带来冲击。我确信,未来还是会有无法料想的情况影响金融市场,如何借由本书所描述的经验,去了解市场的不可测,因应日益加速的全球巨变,是读者应该深思的课题。

  金融市场,以正面角度来说,为货币提供了流动性、为企业筹措成长所需要的资金,甚至可以说,它为穷人提供了翻身的机会。但换个角度来看,它也是投机者的天堂、是合法的赌局,是充满贪婪与杀戮的血腥战场。

  身为投资者,都要试着寻找方向、看见趋势,同时谨慎思考、避免盲从,并时时警惕自己。希望经由《华尔街的放逐者》这本书的阅读,能让读者在未来投资路上,更平安顺遂,更成果丰硕。

本文作者为吕张投资团队总监吕宗耀

推荐序二

勇敢揭露丑陋的股市潜规则

  大家都很清楚,从上个世纪的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美国网路泡沫、台湾双卡危机、金融海啸到房地产泡沫……,其源头与始作俑者,都是金融业。可惜的是,由于金融业牵扯到的利益庞大,不论是媒体或政府,都不愿去面对金融业种种弊端,更别说去全盘检讨金融业所捅出来的滔天大祸本质了。造成的结果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发生金融乱象,进而干扰民生百业。

  本书作者麦克.梅约(Mike Mayo)先后任职于IBM、联准会瑞银、雷曼、瑞士信贷、保德信证券、德意志银行,他将自己在华尔街金融圈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乱象,书写出来公诸于世,以业内的角度和现身说法的故事,掀开金融业种种丑陋的潜规则。

  身为读者的你,绝对不能用「扒粪八卦」来看待本书,而应该用揭发真相的角度来阅读。毕竟,不仅美国,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在内的金融界,早就已经沾染华尔街的恶习。面对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业,投资人绝对得用更严谨的态度和金融业者往来。

  麦克.梅约是证券分析师,他经历过网路、金融与房市泡沫等金融风暴,曾经发表看空金融股言论,被同业与同事当成通缉犯对待,甚至遭到恶意裁员,也曾经因为写了看多的言论,立刻就获得各种实质奖励、分红与升迁。在本书中,他勇敢揭露了华尔街分析师众多丑陋的潜规则,而他自己也因为多年前点破花旗银行的帐务谜团,而遭到整个金融圈的排挤,甚至恶意中伤,于是成为所谓的「华尔街的放逐者」。

  台湾的金融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获得主管机关颁奖表扬的基金经理人,原来暗地里拿回扣;操作劳保基金的投信高层,原来背地里利用大众的资金,替自己的投资护航;一位研究员写了一篇看空某面板公司前景(事后证明他的论点相当公允),却被公司告上法院;某公司用法律手段,来恫吓我拿掉发表在个人部落格的文章,而我这篇文章也不过只是用客观事实质疑其现金流量的不足。

  我曾经在财经节目中,劝戒大众要谨慎面对那些不合理飙涨的新IPO公司,结果不到几天,便接到匿名恐吓信;有些财经名嘴一手拿了IPO的股票,另一手在媒体上发表看多言论;原本应秉持客观立场的营建业分析师,大剌剌为所分析的营建公司建案站台宣传。可见,在台湾也是一样,金融业只是将投资研究,视为公关行销的附属工具。

  在本书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金融业者赤裸裸地出卖自己的专业灵魂,毫不避嫌地把法律规定的利益冲突,美化成发挥资源整合的综合效益。所谓的研究分析,沦为替上市公司股价摇旗吶喊的加油棒;所谓的金融购併,也只是金融高层高额退休分红的提款机。今天,华尔街这些恶形恶状,原封不动地搬来台湾,只是名称改了一下叫做「金融改革」罢了。

  读者可以借由本书的阅读,更了解到金融业或分析师们「葫芦里卖的膏药」,认清金融业者与投资人之间的种种利益冲突,而不再傻乎乎地将金融业与分析师的言论照单全收。

  至于金融业业者与分析师们,看了本书也无须气急败坏。我自己也曾经从事金融业十多年,当我看到作者所说的:「近五十年来金融业唯一对社会有贡献的金融创新,只有自动提款机。」这段话后,也不禁回顾自己的金融职涯,到底替社会国家与投资人,带来了哪些贡献?

  最后,我引用麦克.梅约所说的一段话,来激励自己,以及从事金融分析工作的所有同业们--「研究分析不必再拐弯抹角、胡言乱语、客套虚伪,而是有立场、真心表达、言行一致、客观平衡。」还有就是帮投资人趋吉避凶。

本文作者为财经作家、《高三12班》作者黄国华

推荐序三

观看金融市场的新角度

  这本书的确满有意思,没想到以一个分析师的角度,可以有这么有趣的故事与看法。

  本书作者麦克.梅约(Mike Mayo)离开校园后,第一份工作是在联准会担任初级监管人员。在这里,他学到论点明确、证据充足、用字精准的做事态度,也从此踏上了银行分析一途。

  离开联准会后,作者成为瑞银的助理分析师,专门针对美国银行业进行分析。进入这一行后他才发现,许多分析师看起来见解不凡、数字漂亮的报告,其实根本不是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直接来自那些被研究的公司--由这些公司的财务部门,直接转交给分析师。换言之,这些分析师,原来只是传声筒。

  这不是作者想要的职业生涯,于是,他自行发展一套模型,用来分析银行业者的价值。但接下来他却发现,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说话,并不是业界正常的生态。就算你的推论是正确的,只要得罪了银行,就会被排挤,或甚至遭到报复。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多次精采的角力战。为了要畅所欲言,作者甚至必须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一个又一个的冲突,让我们终于看清股市分析师的本质。原来,这些分析师最重要的工作,其实不是对一家公司的价值做出客观的分析,而是为投资银行家助攻。

  假如一个分析师胆敢对上市公司发表负面评论,就会得罪人,并遭到排挤。分析师与公司高层的约访就会被一拖再拖,或甚至根本见不到面,或是在会议上直接被当成空气,根本无法提问。该分析师所属的金融集团,也不必想再做这家上市公司的生意了。

  换言之,潜规则就是不要得罪人--说好话,大家都高兴。结果,分析师不再是对公司价值提出审慎评估的中立专业人士,而是在场边摇旗助阵的啦啦队。这就是金融业的生态。

  在书中,作者也点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对于银行等金融业者的管制,到底是要靠政府,还是靠市场?

  我们常会希望,能够有一个公正严明的政府组织,有效控制金融业者的风险。但作者在一次与官方人员的互动中发现,民间的声音恐怕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因为,就曾经有官员亲口告诉他:「银行可能更听你们的,因为你们可以左右他们的股价。」

  投资人的评价是股价的决定性因素,而分析师身为投资人意见的领头羊,也因此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不过在当今只能报喜不能报忧的金融界潜规则下,这个力量几乎完全消失了。当我们对3C产品或是日常用品有任何不良的使用经验时,我们很容易找到网路论坛或新闻媒体,可以将这些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消费者知道。因为这种制衡力量的存在,所以能迫使业者注意产品的品质与使用者满意度。

  但面对晦涩难明的金融业帐册,很少投资人能看出其中隐藏过高的风险。真正具有分析能力的专职分析师,今天却沦为上市公司的啦啦队,没人敢点出问题所在。不仅是分析师,照书中所说,在美国连会计师事务所也将上市公司视为需要打点好关系的客户。这种态度,怎会有助于客观翔实的查帐呢?

  总之,金融业者这种以金钱实力掌控意见方向的手法,让市场上全都是看好的声音,让投资人在这种气氛下,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当业者垄断了意见、垄断了选择,他们就会像所有的垄断者一样,开始为所欲为、不顾风险。制衡力的消失,正是各式金融危机一再上演的真正原因。

  从这样一位在联准会与知名银行都有过实务经验的作者笔下,我们得到一个观看金融市场的新角度:不要单纯的相信已经是主流的看好意见,也多看看有没有反对的理由,我们将有更客观与全面的评价。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更大的力量,那就是:我们投资人自己的意见。

本文作者为知名部落客、《绿角教你前进美国券商》作者绿角

前言

别蹧蹋了美酒--一个挡人财路的故事

  不久前我去香港参加一场大型的投资会议,在晚宴中,我突然感慨良深。

  那是一场为期五天的会议,约有一千三百位投资人参与,还有五百位企业高层与会。巴基斯坦前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受邀到场演讲,畅谈巴基斯坦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史学家赛蒙.夏玛(Simon Schama)也去了,谈的是美国的世界地位;导演法兰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也搭机前来,来讲「说故事的重要性」。

  当时,亚洲经济蓬勃得很,成长率是美国的三倍,让这地区的中产阶级又多出了十亿人。从这场会议所讨论的主题看来,中国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或许这正是为什么连我女儿就读的纽约市学校,当时也开始有了中文课程。

  不过,真正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抵达香港的第一晚,在晚宴席间所听到的一段对话。

  当时,我才刚从纽约搭十六小时的飞机抵达香港(那是全球最远的直飞航班之一),我和十几位来自亚洲主要国家的银行业分析师,在俯瞰维多利亚港的米其林餐厅「满福楼」里共进晚餐,不过我因时差严重,完全无心欣赏美景。

  在那顿十道菜的丰盛晚餐中,我们轮流谈到各国市场的银行业前景,那才是这顿晚餐的主要目的:分享资讯。就这点来说,我们其实很像是代表各自国家的非官方大使。

  来自日本的银行分析师提到,日本政府的政策,是让银行持续放款给企业,即使这些公司和银行--都是殭尸企业,如行尸走肉--早就该倒了。中国分析师则说,中国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以消费信贷占整体经济的比例来说,中国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左右,投资中国银行股尽管有风险,但长期精采可期。接着,来自韩国、泰国、印尼等国的分析师们也轮番发言。

  我知道很快就轮到我了,我一直在脑海里想着我该说什么。当时的我,正和花旗集团(Citigroup)为了会计实务闹得很僵。几个月来,我在CNBC节目及《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上,不断点出令人忧心的问题,但花旗不是置之不理,就是透过媒体反呛。在当时,美国金融业一直关注着那件事。

  这种独自与大银行对呛的经验,对我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我进入金融分析师这一行已经二十年了,我的工作是研究上市上柜的金融机构,研判哪一家才是好的投资标的。我所写的研究报告会提供给法人参考,例如共同基金业者、大学校务基金、公职人员退休基金、避险基金、私人退休金,以及其他有大笔资金的组织。有些基金经理人管理的基金高达上百亿美元,当然需要投资银行股,如果他们相信我的看法,就会照着投资,透过我的公司下单交易。

  不过,难就难在这里:在我投身这一行的半数岁月里,尤其是过去那五年,多数银行实在算不上什么好投资--或者该说是糟糕的投资标的,股价跌了五成、六成、甚至七成以上的比比皆是。事实上,就算你连分析都不做,直接看坏银行股,你的投资绩效都应该还不错。

  八万页报告,预见危机的降临

  多年来,我不断大声提出警告。早在一九九九年,我就已经指出银行业的某些问题,例如风险过大、银行家的薪酬太高、放款太浮滥等等。同样的问题在二○○○年代持续地恶化,终于在二○○七到二○○八年之间爆发金融危机,一举拖垮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贝尔斯登(Bear Stearns),以及数十家较小型的银行和储贷机构。

  然而,像我这样老是抱持负面立场的分析师,其实很难在银行业里交到很多朋友。我负责研究的那几家公司,就曾有高层对我破口大骂,刻意忽略我的存在,不是扬言提告,就是不断冷嘲热讽,他们的目的,都是想逼我软化立场。

  而我曾经任职的那几家公司,也没给我什么好脸色。因为我不只是从分析师的角度看银行,也会从员工的角度来想。有时候,我批评的那几家银行,正好是其他部门的同事想要招揽生意的对象,当我发表了他们觉得不中听的评论时,我就得面对来自同事的强烈反弹。我曾经为了信念而赌上自己的前途,有时候,我的立场迫使我不得不另寻工作,甚至,导致我遭到解雇。

  我的职业生涯,几乎每一步走来都免不了挫折。刚开始,想挤进华尔街,我曾经在五年间,努力向二十几家公司投递履历,才得到第一次面试机会。后来,我先后在瑞银(UBS)、雷曼、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保德信证券(Prudential Securities)、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等公司服务过。

  不过,能有这一切经历,当初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仍在金融业,也依旧热爱我的工作。二○○二年,当其他分析师因为吹捧科技股,以及未能发现安隆案等问题而遭到惩处时(当时安隆案是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例),我是唯一针对华尔街利益冲突的问题,到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的分析师。二○一○年,参院为了调查金融危机的肇因,我再度出席委员会作证。

  他们之所以邀我参与,部分原因是《财星》杂志将我选为「预见危机的八个人」之一。在危机发生的前十年间,我总共发表了约一万页的报告,提醒大家注意银行业的状况…… (未完)

导读

That’s Why I am Richer Than You。想学吗?

  读本书中译初稿那天,正好作者麦克.梅约又上新闻了。

  根据最新的「巴赛尔三号协定」,为了保障存款户的权益,避免银行像过去几年那样,把钱搞掉后两手一摊,现在的银行得把资本比率,大幅调高到九.五%。意思就是:银行想要做生意,这下得准备更多本钱才行了。

  这些银行先前百般不愿,后来也还是摸摸鼻子认了。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是瑞士银行(UBS)。这家银行突出奇招:自己往上加码到一三%,想要借此显示自己更安全、更负责任,然后吸引更多生意上门。

  那一天,是瑞银的竞争对手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与华尔街分析师举行视讯会议的日子,梅约也参加了。会中,他针对瑞银的策略,询问摩根大通执行长杰米.戴蒙(Jamie Dimon)的看法。

  「照瑞银的说法,」梅约问:「如果我是有钱的客户,与一家资本比率十三趴的银行往来,会比跟一家只有十趴的银行来得安心。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你是说,」戴蒙回答:「你会因为这样,就把钱从我们这里,转到瑞银吗?」梅约赶紧解释,那不是他的意思,而是瑞银这么说的。没想到就在这时,戴蒙突然补上一句:「这就是为什么我比你有钱(That’s why I am richer than you.)!」

  这话一出,现场的分析师们大笑了。当天,几乎所有主要媒体都报导了这则新闻,连带提起梅约写的这本《华尔街的放逐者》。戴蒙口中的That’s why I am richer than you,也成了那段期间华尔街的热门话题。google一下Mike Mayo,你会找到那几天的报导与评论。

不言词闪烁,不浪费别人时间?才怪

  分析师们之所以笑,媒体之所以做文章,坦白说,不是因为这句话真的有那么好笑;大家在意的,也不是戴蒙话里真正的意思。而是因为这句话,一来,让梅约与戴蒙这些大银行家之间纠葛多年的恩怨戏码,再度赤裸裸地在大伙儿面前上演,二来──也是更重要的──这话勾出了华尔街人长久以来,心中挥之不去的渴望与失落。

  渴望,自然是那种有一天能像戴蒙这样,大声说出I am richer than you的豪气;失落,则是那年复一年,老在金钱游戏里浮沉,却还是只能听着别人说I am richer than you的无奈。Why?

  同样是在市场上打滚,为什么有人赚到大钱,有人却惨赔至今?为什么无数人什么都没做,会被金融风暴所伤,而大银行家们捅了大楼子,却完全不用负责,照样吃香喝辣?

  谁不想吃香喝辣呢?年轻时的梅约之所以会投身华尔街,不就是跟每年数以万计想致富的年轻人一样,相信着有一天能在这条街上飞黄腾达?所以他才不屈不挠,用尽各种技巧,设法混进华尔街。例如,他在书里说,会刻意忍到每天傍晚五点五分,才打电话给求职对象,赌一赌对方的助理已经下班,好让他能直接与主管通上电话。

  好不容易,花了好几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跃上了这道心目中的龙门。但他却很快就发现,这不是他要的……华尔街。比方说,他原本以为,当个分析师,自然得把研究报告写得──就像他在联准会上班时所学到的──有证据、把论点讲清楚,不言词闪烁,不浪费别人时间。

  实际上呢?华尔街上的分析师不是这样干的。他发现,很多外面看起来很专业的分析报告,搞半天,原来都是上市公司自己提供的资料,分析师只是直接拿来用而已。上司甚至告诉他:要在华尔街混,大声,比正确重要;要赚到钱,请吃牛排搞公关,比下苦功分析重要;这一行,喊买进,才能广结善缘,喊卖出,只会自绝后路。

  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梅约很快就因为从善如流,尝到了甜头──可以跟银行老板享受私人专机,可以常常吃到奢华大餐。不识相,哼,很快就会吃到苦头。这时,他也明白了,要在华尔街混下去,要想赚到足以让自己退休的「那个数字」,就该做哪些事、该避免哪些行为。

亲吻妻子,拥抱孩子,然后……去上班吧

  但是,他不甘心。不甘心当一个这样的分析师。他当然想赚更多钱,让自己一家衣食无缺,但也想看到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一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游戏规则。想在华尔街成功,难道真的不能靠着下苦功,靠着正确的分析,理直气壮地赚钱?难道,股票的买进与卖出之间,想要做到I am richer than you,没有另一条路可走?

  有的。梅约不是第一个出书踢爆华尔街丑陋文化的分析师,也不是最后一个。在他之前,有Andy Kessler写过一本《一个投资分析师的告白》,揭发网路泡沫时期华尔街荒腔走板的实况;梅约这本书上市之后没多久,则轮到高盛一位副总裁Greg Smith出版一本《我为什么离开高盛》,抨击高盛内部的腐败文化。

  然而,梅约是目前为止,唯一拿出坚强的分析实力,证明那另一条路是存在的分析师。一九九○年代中期,他牙关一咬,决定冒一下险,尝试走自己的路。比方说,当时他就发现美国银行业的体质大有问题,于是大胆将包括花旗在内的几家大银行,高挂卖出大旗,后来干脆看坏整个银行业。

  接下来大家都看到了,他的大胆冲撞,果然换来银行业者的大反扑。像戴蒙那样公开呛声,还算好的,更狠的,是干脆把他扫出华尔街。

  但事后证明,他的分析大都准确。也因此,《机构投资者》肯定他为明星分析师;《华尔街日报》票选年度分析师,他也入选过。尤其是金融风暴后的这几年,他更是大大出了口鸟气。《财星》杂志在二○○八年蒐集了风暴前后的报告,为读者找出八位预见危机来临的分析师,他就是其中一位。后来国会要跟银行业算帐,找了很多专家到国会说明,梅约也应邀在列。

  今天的梅约,比过去更有自信,也不那么在意像戴蒙这类的呛声了。相反的,继续勇敢地在华尔街说真话,做他认为对的事情。虽然他在书中很洒脱地说,「每天早上起床,亲吻妻子,拥抱孩子,然后去上班」是他现在的人生意义,但很显然,他骨子里还有着强烈的改革企图心,除了在这本书中,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提出他对金融改革的建议之外,前阵子美国掀起「占领华尔街」运动,他也公开相挺;他也继续唿吁政府,应该更严格管理好银行风险。

  谁知道呢,搞不好真会有那么一天,肯下苦功的分析师、规规矩矩投资者,能反过来向那些大搞投机、不负责任的银行家们回呛:That’s why I am richer than you呢!

  让我们,看下去吧。

本文作者为沈云骢,财经作家,早安财经文化发行人。

图书试读

那一天,我投下股市震撼弹
不识相,终于付出了代价

一个人要捞多少钱,才肯永远抽离华尔街?
还有,他们离开华尔街以后,平常都做些什么呢?

一九九○年代末期,工作愈来愈上手,而我也开始有种责任愈来愈大的感觉。

这几年来的每一份工作,都提升了我在华尔街的名气,愈来愈多客户向我谘询银行业的真实状况。我的分析不错,我也对自己的工作很有信心,但我每天实际看到的状况,和我心中想像的华尔街应有的样子,两者之间的落差愈来愈大。如果我真想工作得有意义--继续对银行业提出客观的看法--就得有所取舍。我在接下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工作时,就面临了这样的挑战,也引发了我始料未及的结果。

在瑞士信贷,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这里与客户之间的娱乐活动,不但跟我之前的工作一样频繁,甚至还更奢华,或者我该说,到了近乎荒谬的程度。

别傻了,银行会买单啦

我们公司会花钱租直升机,载着经理人和客户去打高尔夫球;瑞士信贷的分析师可以预定公司里的私人用餐室,里面有纽约最棒的厨师为你服务。当研究助理们在底下几层楼辛苦工作时,我们却在安静的房间里跟客户大啖美食,我可以邀请老婆和另外六个人(有时是比较像朋友而非客户的投资人)一起来。饭后那些名厨还会出来,致赠他们的签名食谱。我留了一份纽约餐饮业的巨星、米其林星级餐厅主厨大卫‧布雷(David Bouley)送我的菜单。在烫金的牛皮纸菜单上,列有鲔鱼生鱼片搭配浅绿莱姆腌制的维代利亚春洋葱、查塔姆龙虾、淋上罂粟雅马邑酱的鹅肝,还有一道名叫「塔芬史楚索云」的甜点,上面缀着野莓。你可能会问,酒呢?这还用说吗!

然而,每次当我抹除嘴角的甜点屑时,内心又更矛盾了。因为我知道,这些好康的来源--又是来自投银那边的银行家,主要是科技类股部门。我的工作跟科技类股没有关系,但瑞士信贷在科技类股可是一大要角,当时那斯达克(NASDAQ)屡创新高,科技业者抢着挂牌上市。一九九八年,瑞士信贷找来十八位科技类股的分析师及他们的老板法兰克‧奎特隆(Frank Quattrone)。从他们一九九八年加入到二○○○年,公司总共办了七十九件科技类股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占瑞士信贷总IPO件数的四分之三,总值高达八十七亿美元。IPO第一天交易的平均获利是93%,为瑞士信贷带进了数十亿元的费用收入,也给了公司一种绝佳的工具(热门IPO的股票),拿来回馈客户。

我在瑞士信贷晋升为常务董事──相当于合伙人的资格;我之前所做的准确分析,也让我在客户圈中拥有一些影响力。当时我觉得自己和投资银行部门有不错的关系,其中一位是奥利弗‧萨科齐(Oliver Sarkozy),他老哥尼古拉‧萨科齐,后来当上了法国总统。

他们不会逼我一定要给正面的评级,我感觉他们是真的想要我比较客观的看法。有一次我写了第一联合银行(First Union,如今併入富国银行)的报告,措辞相当严厉,但是他们的反应和我以前所待的公司不同,有两位高阶的投资银行家直接拿着我的报告去第一联合银行,告诉他们需要如何改善问题。第一联合银行也认同我的分析及银行家的建议,最后也和我们公司合作。这个系统本来就应该这样运作才对,不靠浮夸吹捧,而是靠清楚透明的分析,大家公开陈述看法,由市场判断谁对谁错。

但是,相较于科技类股的团队,我依旧只是小咖中的小咖。我和某些科技股分析师讲话时,他们都把我当隐形人。有一次,我在一位网路股助理分析师的办公室外头等候,他居然对我吼:「你想要干嘛?」另一位追踪网路银行的分析师则根本不回我电话,我听说他只回奎特隆和《纽约时报》的电话。

我第一次参加瑞士信贷的常务董事会议(结果那也成了唯一的一次),受邀致词的主讲人是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他是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的将领,后来当上美国国务卿。他来我们的会议上演讲时,一些坐后排的常务董事竟然彼此嬉闹,像朝会时的高中生一样。看到公司同仁对一位从贫穷的南布朗克斯区(South Bronx)力争上游,成为卓越领导者及政治家的人如此不敬,我实在觉得很丢脸。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華爾街的放逐者:要撈多少錢,他們才肯罷手?》這個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那些在金融海嘯中,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甚至還領取了巨額獎金的人物。這種事情在台灣也時有所聞,雖然規模可能沒有華爾街那麼驚人,但那種「別人吃虧,自己爽」的心態,真的是讓人看了很不舒服。而且,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追求財富的動機,真的單純只是為了「經營公司」、「創造價值」嗎?還是背後有更深層的、難以言說的慾望在驅使?「放逐者」這個詞,讓我想到的是一種被主流價值觀排斥,但他們卻依然故我,甚至因為這種「不合群」而取得了某種「成功」的形象。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深入剖析這些人的心理,或者揭露他們是如何利用資訊不對稱、以及制度上的漏洞,來達到他們的目標?身為一個小小的升斗小民,我一直覺得金融世界的運作,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一層迷霧,這本書名提出的問題,正好搔到了癢處,讓我很想一探究竟,看看這層迷霧的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樣的真相。

评分

《華爾街的放逐者:要撈多少錢,他們才肯罷手?》這個書名,真的讓人充滿了想像空間!尤其「放逐者」這個詞,它帶有一種被驅逐、被排斥,但又可能是一種獨立自主、不隨波逐流的意味。我猜想,書裡可能講述的是一群不被主流金融界所認同,或者說,是那些挑戰了既有規則,甚至因此付出了代價的人。但他們是否因為「放逐」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或者他們只是因為追求極致的財富而與眾不同?「要撈多少錢,他們才肯罷手?」這個問題,絕對是觸碰到很多人心中的痛點,畢竟,我們常看到一些人在獲得了巨額財富後,似乎依然不知足,還在尋找下一個「撈錢」的機會。這種永無止境的追求,有時候會讓人感到恐懼,也讓人質疑,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是數字上的累積,還是內心的平靜?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些人內心的驅動力,以及他們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掙扎、誘惑、以及可能的道德抉擇。台灣的金融市場雖然相對較小,但我們也經常看到一些金融操作,讓人不禁會聯想到這本書名所提出的問題。

评分

哇,光看書名《華爾街的放逐者:要撈多少錢,他們才肯罷手?》就覺得超有張力!我一直對金融世界裡那些呼風喚雨的人物充滿好奇,他們到底是如何運作的?那些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聽到的、甚至參與其中的金融風暴,背後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推手?這本書名讓我想起很多過去的事件,像是次貸風暴、或是各種大型企業的併購案,總感覺在這些看似複雜的金融操作背後,總有那麼一群人,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不斷地挑戰著規則的邊緣,甚至突破了道德的界線。台灣這幾年經濟發展也相當快速,很多人也投入股市、基金,對金融市場的動態更加關注。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了核心問題,而且「放逐者」這個詞也很有意境,究竟是誰在放逐誰?是社會放逐了這些貪婪的資本家,還是他們自身走上了與眾不同的道路?我真的很期待書裡能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或許會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運作有更深的理解,也希望能提供一些在投資理財上更為審慎的觀點,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分辨真偽、看清趨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太貼切了,簡直就像是把我們小老百姓的心聲給喊了出來!每天看著新聞,財經節目裡充斥著各種數字、指標、還有分析師的預測,聽得我們雲裡霧裡。但說到底,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錢,還有那些掌握著巨額資金的人,他們到底為什麼這麼拼命地想賺錢?難道沒有一個極限嗎?「要撈多少錢,他們才肯罷手?」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是很多人在看到那些天價的薪資、或是各種「一夜致富」的傳奇故事時,都會在心裡默默問自己的。尤其是最近幾年,社會貧富差距似乎越來越大,這種對財富的極度追求,在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後,是不是也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代價?書名中的「放逐者」這個詞,讓我聯想到是不是有某些人在體制內或體制外,因為他們的行為而被邊緣化,或是他們自己選擇了一條與主流不同的道路?我猜書裡可能會探討一些權力、金錢、還有道德之間的角力,這也是我一直很感興趣的議題。畢竟,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總希望有個公平的機制,而不是讓少數人壟斷了大部分的資源。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華爾街的放逐者:要撈多少錢,他們才肯罷手?》一出現,立刻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對「華爾街」這個詞充滿想像,那裡不僅是全球金融的中心,更是無數傳奇與醜聞的發源地。而「放逐者」這個詞,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和戲劇性,似乎暗示著某些人物,他們可能曾經身居高位,卻因為某些原因而「被放逐」,或者是他們本身就帶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甚至是叛逆的特質。書名中「要撈多少錢,他們才肯罷手?」這個問句,直指人心的貪婪與無止境的慾望,這也是許多人對金融界最普遍的質疑。台灣雖然不是華爾街,但我們也深受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每一次的漲跌,都牽動著無數家庭的生計。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開華爾街這些「放逐者」的面紗,了解他們如何在這個複雜的體系中遊走,他們的動機是什麼,以及他們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或許,從他們的經驗中,我們也能學到一些關於風險、關於誘惑、還有關於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道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