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富论》
该书通过量化的方法,揭示出价值外的剩余(剩余价值)与价值内的剩余(价值剩余)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财富增长方式,虽然它们在社会财富的增长过程中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各自有独特的经济规律,不能混为一谈。该书还对有形剩余价值和无形剩余价值、一般价值剩余和个别价值剩余、有形亏损与无形亏损、社会分工与人口增长、市场竞争与行业垄断等诸多经济问题,都作出了创新性、建设性的理论阐述。
该书所总结出的资本运作规律,不但贴近现实,而且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不但可供政府经济管理者、经济学研究者参考,而且还适合创业者和企业经营者以及学习社会学、经济学的学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春津
1958年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传统与现代预测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市逻辑学学会理事。天津工人报社新闻二部主任。
所撰写的论文〈剩余价值与价值剩余〉,获得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资本发展阶段的分析及预测〉获得世界学术成果研究院「世界优秀学术论文(成果)『国际金奖』」;〈生产力受消极文化力制约的分析〉,在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5年国际交流评选活动中,获得国际优秀论文奖。
序 理论创新需要不断破除迷信 李正中
自序 啤酒与海鲜 张春津
上篇 别再回头 只向前看 1
第1章 困惑引出的探索 2
1-1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
1-2 探索中出现的困惑 4
1-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
第2章 剩余价值与价值剩余 13
2-1 剩余价值的创造 13
2-2 价值剩余的创获 20
2-3 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27
2-4 价值剩余与剩余价值 32
2-5 财富增长的方式和实质 36
2-6 重复性投入的利与弊 39
第3章 商品价格与「二道贩子」 43
3-1 销售商品谋利不可耻 43
3-2 商品价格是由谁确定的 46
3-3 价格的评价和估算 50
3-4 「二道贩子」也创造剩余价值 56
第4章 有形剩余价值与无形剩余价值 62
4-1 「忠孝难两全」 62
4-2 「资本盈亏分界线」 65
4-3 GW也是社会财富 69
4-4 「羊毛出在羊身上」 71
4-5 实剩资源与虚剩资源 73
4-6 警惕可增殖的虚剩资源 76
第5章 个别价值剩余与一般价值剩余 79
5-1 「人不得外财不富」 79
5-2 有贫有富与共同富裕 84
5-3 让「游戏」有利于发展 87
第6章 有形亏损与无形亏损 95
6-1 有形亏损的几种形式 95
6-2 无形亏损的分类 102
6-3 宏观经济的无形亏损 117
6-4 政治家不是白吃饭的 120
第7章 投资预测与市场分析 125
7-1 需求数量是投资预测的核心内容 125
7-2 需求综合导向定价法 134
7-3 资本与成本的不变与可变 141
7-4 「规模收益」 149
第8章 国民财富的正确核算 152
8-1 收益、利润和储蓄 152
8-2 核算产值体现不出「经济增长」 160
8-3 国民财富总额的核算 166
8-4 FCN弥补GDP的不足 170
第9章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180
9-1 「货币抽血」与「货币输血」 180
9-2 货币增加与物价上涨 185
9-3 利率必须为正数的原因 196
9-4 「跷跷板」原理 201
9-5 通货膨胀的好处 207
9-6 「中幡定则」 215
第10章 人口增长与社会分工 226
10-1 科学技术的变量 226
10-2 社会分工与就业 231
10-3 减少失业的办法 236
第11章 明星效应与「利润摊薄」 248
11-1 让产品成为明星 248
11-2 如果人人都成为明星 252
11-3 「利润摊薄」——缩小贫富差距 255
第12章 市场竞争与行业垄断 259
12-1 不买「模仿秀」商品 259
12-2 让竞争有利于社会分工 262
12-3 有关垄断的话题 267
12-4 竞争意识与竞争价格 270
第13章 经济发展战略 276
13-1 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76
13-2 计划经济与经济计划 292
13-3 经济是一盘走不完的残局棋 305
下篇 旧的不去 新的不来 315
第14章 产品的分类及经济阶段 316
14-1 经济学不应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316
14-2 产品的分类是人类历史的写照 320
14-3 支配产品的不同形式和内容 324
14-4 产品消费经济单位的不同阶段 328
第15章 产品的商品性交换 337
15-1 产品与商品不是一码事 337
15-2 货币的双重属性 341
15-3 产品交换与交换战俘 344
15-4 中西文化差异的经济原因 351
第16章 产品价值和商品价值 355
16-1 对「价值」概念的异议 355
16-2 产品价值与商品价值 361
16-3 成本与价格 370
16-4 产品价值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 382
第17章 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 386
17-1 劳动力的产品延伸 386
17-2 生产力的「零点」追溯及思考 393
17-3 自然产品与劳动力产品 398
17-4 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405
17-5 人类社会的「借贷」与「还贷」 411
第18章 对「劳动创造价值论」的质疑 416
18-1 劳动既是特殊商品,又是特殊产品 416
18-2 资本家有罪还是有功 423
18-3 劳动力价值量如何来确定 428
18-4 什么是劳动力? 435
18-5 对「劳动创造价值论」的质疑 437
18-6 《资本论》的缺陷 445
18-7 「井水不犯河水」 457
第19章 资本与资本家 466
19-1 资本的正确定义 466
19-2 资本家与剥夺家 469
19-3 天下人都可以是资本家 477
19-4 资本的运动方向 483
19-5 消费者是资本的大救星 491
第20章 资本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495
20-1 不同历史阶段的资本运动规律 495
20-2 资本的三大种类与社会发展 502
20-3 资本发展的高级阶段 506
20-4 《资本论》扩大了概念的外延 512
第21章 经济动机与动力 518
21-1 为「自私和贪欲」正名 518
21-2 人有三种「自私和贪欲」 522
21-3 在财富面前谁也不是傻子 525
21-4 如何确定「那是一所女子学校」 526
第22章 结 尾 530
22-1 建立「中观经济学」 530
22-2 经济是一把神秘之锁 533
22-3 总结论 539
后记 546
作者序
啤酒与海鲜
要说啤酒的味道,乍一喝并不一定觉得有多么甜美,好像喝了第一口之后还感觉有些淡淡的苦味,可是再喝几口,细细品味,从中似乎能领略到一种清新、淡爽的口感,过后很容易让人回想,隐隐约约总是惦记它,令人难忘,甚至能够让人上瘾。据说,啤酒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每升啤酒中一般含有50克糖类物质,3.5克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一肽」和氨基酸,甚至还有抗衰老物质,这些都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海鲜的味道和营养成分就更不在话下了,说到过去,海鲜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
啤酒和海鲜都是好东西,可是我经常听人说,吃海鲜的同时喝啤酒,过后特别容易痛风发作。当去医院就诊时,医生往往会叮嘱:「海鲜中大量含有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它经过代谢之后会转化为尿酸,尿酸过多会导致痛风,尤其不要边吃海鲜边喝啤酒。」于是,且不管这条饮食搭配禁忌到底有什么科学道理,但它几乎人人皆知。
从吃海鲜的同时别喝啤酒的常识中不难弄懂一个道理:一个好东西加上另一个好东西,并不一定等于更好的东西,甚至有可能变成了坏东西。
我常常回想过去阅读《资本论》时的感觉,不由自主地就会联想到喝啤酒。那是我于1984年考入南开大学后,专门学习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当时所学的课程当中并没有《资本论》,但我好奇,课余时间非要自己读一读。说实话,读《资本论》真的不是一件快乐的差事,就如同初次喝啤酒感觉有些淡淡的苦味一样,没有多少吸引力,完全是在「半强迫」的状态下「生吞活咽」。若是没有点耐心,恐怕很难能够坚持读下去。但是一旦带着种种疑惑和问题深入进去,越读就越有兴趣,也同喝啤酒一样多少有点上瘾。我读《资本论》的体会是,在19世纪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特定的空间地域,《资本论》绝对是好东西,正是这部惊世之作唤醒了天下的劳苦大众,也正是这部警世之作同时也拯救了资本主义。
我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除了自学《资本论》以外,还阅读了包括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内的很多书,尤其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从《论语》,到《毛泽东选集》,我发现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很多的精华值得继承和发扬,学了之后获益匪浅,就如同吃了海鲜不但解馋而且还补养身体一样。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最高指
示」的体会是,在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历史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和特定的空间地域,《论语》等绝对都是好东西,正是这些大作让中国的劳苦大众一辈又一辈地安分守己,多苦多累毫无怨言,也正是这些大作让多少个王朝曾经实现过社会和谐,哪怕是一时的繁荣。
然而,就如同吃海鲜时喝啤酒一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经济建设中,将《资本论》的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结果是什么呢?中国大陆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痛风发作,虽然还没有发展到不治之症的地步,但已经是骨瘦如柴了。为什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资本论》的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会有那么大的魔力?那是因为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容不得人们理性地去思辨,只要能将人们的激情调动起来就万事大吉。而在经济建设的「商场」上,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瞻前顾后地精打细算,别说是牺牲性命,就是让他们干亏本的买卖都难以奏效。若不是邓小平放开胆子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尽管这种改革并不彻底,它只是撇开了《资本论》的桎梏,不再被它所误导),现在的中国大陆还不定是个什么穷相呢!正是将《资本论》完全抛之一边地进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建设自此之后就有了明显的起色。
不仅是中国,其它那些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如此。有些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开始对中国大陆的改革还耿耿于怀,认为中国大陆已经「变修」了;而如今他们都不得不承认,在搞经济建设上,只吃海鲜不喝啤酒的政策,要比吃海鲜的同时又喝啤酒的政策绝对是高明的。
如今,我觉得我们只是停留在实践中「吃海鲜时不再喝啤酒」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地分析啤酒的质量以及它同海鲜一起吃为什么会产生副作用的内在机理,对啤酒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的误导和侵害进行批判,目的就是要人们对「饮食搭配禁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本书中, 我不但创立了社会财富增长方式的新理论——社会成本经济学原理,而且还对《资本论》中的很多论述都进行了批判,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资本论》偏重倡导的「公有制」,就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显现出来的过分私有化的社会病态倾向而言,它绝对是应能起到校正作用的良方。但是,它无意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惯用的「无为」、「平凡」、「仇富」的思方式结合在一起,便变成了「大锅饭」的代名词,尤其是它的「均贫富」的思想体系,不但扼杀了投资者、企业家的创业热情,泯灭了人们追求财富享受富裕生活的天然人性,而且还束缚了人们创新进取的动力,也就彻底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第二,《资本论》的思想实质,是用表面上的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达到本质上倡导「斗争哲学」的政治目的,就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出现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病态倾向而言,也绝对是应能起到以毒攻毒作用的良方。但这一以毒攻毒作用的良方,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可它具有的极其危险的副作用,却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损害无穷。当它无意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惯用的「与人斗其乐无穷」等文化体系结合在一起,便误导人们将「斗争哲学」看成是「常态」,不但破坏了一个国家本应将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作为主旨的政策策略,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社会和谐的局面,使人性扭曲。中国大陆的「大炼钢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等运动,就是在社会实践中贯彻《资本论》所得到的必然结果。
第三,《资本论》将压迫和剥削的根源归结于商品经济,是从经济理论上来附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论调,是对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就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表现出来的政府失控、无社会保障的社会病态倾向而言,也绝对是应能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的良方。但是,它的理论体系无意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惯用的「皇权」、「治民」、「等级制」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便成了维护「产品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封建主义的帮凶。
这是因为,仅从以「平等价值观」为基础的经济学方面而言,中国的传统理论,不管是儒家学说,还是道家学说,包括法家等学说也在内,本质上都是「君家学说」。由孔夫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很多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有不少可圈可点的精华,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都是「产品经济体制」的维护者。「产品经济体制」培养的是「等级的价值观」。「商品经济体制」培养的是「平等的价值观」,在孔孟之道蔑视商品经济的传统文化薰陶下,又在《资本论》错把商品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批得没头没脑的现代文化的引导下,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之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始终就没有脱离开「产品经济体制」。很多人可能都不是很清楚,这种「产品经济体制」虽然并不等同于封建主义,但它最大的特征是靠「权力」来贯彻实施的。一旦人们与「权力的产生无缘」,「权力」很快就会变成「特权」。于是,它就最容易滋生并且繁荣封建主义。甚至可以说,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里,「产品经济体制」就是封建主义滋生的土壤,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本书的写作虽然最初始于我在南开大学上学期间,但开始仅仅是广泛地阅读各种理论书籍和记笔记、写出疑问和思考。但这个「准备阶段」对于我后来的研究和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的问题和怀疑都是始于这个「准备阶段」,而我在读书学习中所养成的「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又都是受益于我下了一定的功夫学习逻辑学。当时我把力量都下在《人权论》一书的写作上,它于1989年4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遗憾的是,该书后被当局查禁。要说本书真正开始动笔,还是应从我自1990年自己投资承包了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实践以后算起。2000年我进入天津工人报社之时,这本书的大部分已经全部完成。进入天津工人报社以后,尤其是我所从事的群工部的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很多上访的职工和群众,同时也接触了很多企业和管理部门,可以更多地倾听来自不同方向的意见和观点。这对我的研究和写作是大有好处的。
老实说,我在南开大学所学的专业不是经济学,是「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但我阅读自学了很多西方经济学方面的着作,尤其是我在阅读中有很多思考,提出很多的问题。不但如此,其他同学、同事们不敢思考的我敢思考,他们不敢提问的我敢提问。只要没搞明白,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不管是哪个门派的经济理论,在我虚心求学的同时,我绝对不会盲目地迷信它,总是要打上几个问号,除非它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尤其是对那些被实践验证行不通的理论,管它是什么主义,我都要指出它的毛病,该驳的驳,该批的批,决不含煳。
正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依附于哪个经济学门派,没有教学科目的束缚,没有教学大纲的限制,更没有哪个领导指手画脚地干涉,所以我比那些科班出身、正统地学习过经济学课程的人更容易保留自己的主见。
我自己一直这样认为,我的研究与写作,不是跟在某个经济学派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意图独自开辟一个新领域,意欲创建一个自成一体的新的经济理论体系。在此把我心里的秘密告诉读者:在研究和写作中,我对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是,应尽力使它成为「经典」之作。是否做到了?真心地希望专家、学者和读者们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张春津
于天津工人报社
老實說,這幾年我對經濟學的興趣,很大一部分是被社會上的不平等感給驅動的。每次看到新聞報導,總覺得財富的累積似乎總是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大部分人就像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所以,當我看到《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資本論批判》這樣的書名時,直覺就聯想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我很好奇,作者在這本書裡,是怎麼具體地拆解「剩餘價值」這個概念的?它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勞動的價值」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聯?「價值剩餘」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像是在問,在刨除掉生產成本、勞動者的基本報酬之後,那些「多出來」的價值,究竟被誰、以什麼方式「剩餘」了下來?這是不是也呼應了台灣社會中,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拚死拚活,卻還是買不起房、養不起小孩的無奈?我希望這本書能有比較具體的案例分析,或者清晰的邏輯推演,來闡述作者對於這個核心概念的理解。如果它能幫助我更清楚地認識到,為何會出現這種「辛苦卻賺不到錢」的現象,並且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觀點,那就非常值得一讀。
评分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提供一種「批判性的思考」。市面上有很多關於經濟學的書,很多時候都是在教你如何在這個現有的資本體系裡,讓自己的財富「增值」,或是如何更有效率地運作。但《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資本論批判》這個名字,顯然不是走這個路線。它直接點出「資本論批判」,就意味著作者要挑戰的是整個資本主義的基礎。我很好奇,作者對於「剩餘價值」的理解,是沿襲馬克思的傳統觀點,還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價值剩餘」又代表了什麼?它是否暗示了,我們對於「價值」的定義本身就存在問題?在台灣,我們常常聽到「CP值」這個詞,彷彿所有東西都可以被量化成一個性價比的數字。但這樣真的能代表一個東西的「真實價值」嗎?勞動的價值、藝術的價值、人際關係的價值,這些又該如何衡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引導我重新思考「價值」的本質,並且理解馬克思為何會從「剩餘價值」這個角度,去批判資本主義。如果它能幫助我看到,我們現有的經濟體系可能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並且激發我對更公平、更人道的社會模式的想像,那就太有意義了。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是希望能它能帶來一種「解惑」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經濟學,或者從新聞媒體上看到的分析,都比較趨向於主流的、資本主義的框架。但總覺得有些地方,好像說不通,或者忽略了某些重要的面向。特別是關於「價值」的討論,究竟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價值?是市場供需決定的價格,還是包含了勞動者投入的時間、心力、甚至生命?《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這個標題,讓我覺得作者可能是在探討這個「價值」內涵的層次問題。是不是「剩餘價值」更偏向於馬克思原初的、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定義,而「價值剩餘」則可能是一種更廣泛的,或者經過後人詮釋、修正過的理解?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理解那些能挑戰現有體制、引導我們思考更公平社會可能性的理論。如果這本書能夠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帶我們撥開學術術語的迷霧,解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於價值和剩餘價值的核心論點,並且進一步提出作者的批判性觀點,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只是學術上的爭辯,更能提供一套理解我們社會運作的「工具」。
评分這本《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資本論批判》,光是書名就讓人有一種「探究到底」的感覺。我一直覺得,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一座理論的寶庫,裡面藏著許多對現代社會極具洞察力的觀點,但同時也因為年代久遠,加上學術術語的門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我希望這本書能扮演一個「橋樑」的角色,用比較貼近現代讀者的語言,去闡釋《資本論》中關於「剩餘價值」的核心概念。而「價值剩餘」這個提法,很可能是在對「剩餘價值」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或者提供一種新的解讀框架。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些面向來進行他的「批判」?是從生產過程的剝削,還是從資本的積累與擴張,亦或是從價值分配的不公?在台灣,我們常常面臨著「低薪高工時」的困境,感覺自己的勞動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個理論上的解釋,去說明這種現象是如何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產生的?我期待它能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效果,讓我不僅能理解理論,更能將之運用到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現實,並且激發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資本論批判》,書名就很有意思,感覺在玩文字遊戲,又好像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解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我對「剩餘價值」這個概念一直很有興趣,畢竟它對理解勞工與資本的關係至關重要,但「價值剩餘」又是什麼呢?是同一個意思,只是換個說法,還是有更深一層的學術辯論?光是書名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讓人想一探究竟,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這兩者之間細緻或巨大的差異。台灣的經濟環境,特別是近年來貧富差距的問題,讓許多人重新關注馬克思的理論,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周遭的社會現象?例如,很多年輕人抱怨低薪、高房價,感覺自己努力工作卻賺不到足夠的錢,甚至生活品質持續下滑,好像自己的勞動價值都被某種力量給「剩餘」了。作者的批判角度,是否能解釋這種普遍的無力感?或者,它會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經濟學觀念,讓我們從另一個維度去審視「價值」的形成與分配?總之,這本書光聽名字就充滿了學術探討的張力,希望裡面能有一些對台灣當前經濟困境有啟發性的論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