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却逐步衰退?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林毅夫,为繁荣经济擘划具体可行的策略!
从二次大战到现在,只有包括台湾、韩国在内的13个经济体,从低收入跃升到中高收入,以当时的经济理论来看,这些经济体推行的政策都是错误的,但为何他们会成功?
其关键就在于本书所强调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必须依其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检视有多少自然资源?有多少劳动力?有多少资本?基础设施如何?以及法律、金融与各种制度的效率如何?再决定採用相对便宜的资源要素,去替代相对贵的资源要素,成本才会最低,产出才会最大。
本书是前世界银行副总裁暨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反思全球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的巨着。所谓新结构经济学,是应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为何不同,为什么经济结构发展过程不断调整、不断变动,以及其决定因素为何;而要素禀赋,就是一个国家有多少劳动力、自然资源与资本。
林毅夫举了一例:「如果两方要赛马,他那边实力比你强,你用你的快马跟他的快马竞争,你会输。你用你最差的和他的快马竞争,然后用你快速的马和他中速的马竞争,用你中速的马跟他慢速的马竞争,你就会打赢。」
这就是本书要讲的,如何在现有的要素禀赋基础上,找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市场,做大、做强。林毅夫在书中具体提出「两轨六步法」,强调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透过成长鑑别和因势利导,依照六个步骤实践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理论:
(一)选择目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相似,人均收入比我们高一到两倍甚至三倍的国家。
(二)选择目标产业:目标国家的经济有20年以上连续快速发展,其夕阳产业就是我们的朝阳产业。
(三)降低交易成本:在比较优势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只有对方的30%到50%,就可以用低工资优势与之竞争。
(四)扶持全新产业:如果国内企业发现一新产业可为,政府就应该帮助企业排除发展的障碍。
(五)局部集中改善:政府资源有限下,必须成立经济特区、产业园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还有利于催生产业群聚。
(六)外部补偿:先行者的产业升级有外部性风险,政府必须给予补偿。
林毅夫确信,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挖掘后发优势,其产业升级速度都会比已开发国家更快,都有潜力维持每年8%或更高的成长率,持续成长数十年,显着地减少贫困,并在一两代内成为中高收入国家。
这本书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其经济发展潜力,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将成为真实,而不只是一个梦想。
作者简介
林毅夫
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
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
2008年,获聘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总裁,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人掌管此职务。2012年6月,于世界银行任期届满返回北京大学从事教学研究。
林毅夫是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曾任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兼任多个有关发展政策、科技和环境的委员会与领导小组。
1986年,林毅夫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膺选为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获颁法国奥佛涅大学、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导论
第1章 新结构经济学
──反思发展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
评论
回应:发展思维3.0──未来的路
第2章 成长报告和新结构经济学
辩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
应该遵循还是违背比较优势?
第3章 成长鑑别与因势利导
──政府在结构变迁动态机制中的作用
评论与回应
第4章 成长鑑别与因势利导框架的应用
──奈及利亚的案例
第5章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
第6章 发展策略、制度与经济绩效
第7章 结束语
──通向发展中世界工业化黄金时代之路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深刻的学术对话中。作者以一种非常审慎而又富有批判性的姿态,逐一剖析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上的局限性。他并没有否定这些理论的价值,但清晰地指出了它们在特定情境下的适用范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制度”的理解,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外生变量,而是将其置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去审视制度的形成、演进及其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书中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辩证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政策选择来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尤其关注作者在探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既能有效利用外部技术,又能培育本土的创新能力,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难题。作者的论述,在理论层面给出了深刻的洞见,也让我在思考台湾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找到自己定位时,获得了一些新的思路。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都让我觉得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短,但读起来却异常引人入胜,仿佛作者就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讲述着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他对于“要素市场扭曲”和“产业政策”的论述,尤其让我眼前一亮。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将要素市场(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的扭曲视为阻碍发展的负面因素,而作者则指出,在某些发展阶段,适度的、有导向性的要素配置,甚至是“有为政府”的干预,可能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培育新兴产业的必要手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者赞同无序的干预,而是强调了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他在书中对不同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的成败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这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审慎的产业政策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本书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我个人认为,对于政策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试错与调整的动态过程。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现实世界的高度关注,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更加 nuanced 的发展图景。他对于“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何一些国家即便采用了相同的经济政策,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讨论了“创新”与“制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与之匹配的制度创新。而制度的创新,往往又受到现有结构和社会力量的深刻影响。这种交互作用,使得经济发展充满了复杂性。这本书提醒我们,在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和指标,而要深入到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和制度性安排。对于台湾当前所面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挑战,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更具深度和前瞻性的思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绝对是近期在台湾经济学界投下的一颗震撼弹,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下摸索发展路径的学者与政策制定者而言。作者在书名中就直截了当地点出了“新结构经济学”,这本身就预示着一场对既有理论的深刻挑战。我特别欣赏的是,他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颠覆,而是试图搭建一套新的分析工具,来理解发展中国家为何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许多国家,包括台湾自身,都曾经在不同时期面临类似的经济转型阵痛。传统上,我们倾向于从供给侧或需求侧入手,通过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制度改革等单一维度来解释和应对。但作者提醒我们,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构性的制约才是关键。他强调了产业结构的变迁、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的论证过程相当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实证数据,让我对许多过去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有为政府”在推动产业升级和克服市场失灵方面的论述,与当下台湾经济界面临的许多挑战不谋而合,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结构经济学”这个概念并非全然陌生,但书中展现的宏大视野和严谨逻辑,还是让我大为折服。作者不仅仅是在提出一个新理论,更像是在重塑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他对于“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的阐述,特别具有启发性。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发挥比较优势,但作者提醒我们,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政策主动塑造的。 这一观点对于台湾来说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台湾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抓住了全球产业链的转移和升级。但面对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我们如何继续发展,如何从“制造”转向“创造”,如何在高端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书中对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论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析视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鼓励“高科技”,而是强调了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下,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以及如何发展,才是关键。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认识经济发展的新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